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中斷17年的父子情 身心折磨後的柳暗花明

2018年1月14日, 鏡頭記錄下父子重逢的一瞬間 資料圖片 新文化記者 王強 攝

1月18日, 父子二人飯桌上碰杯 新文化記者 鄧勝男 攝

B01版

■新聞提示

2017年10月27日, 家住白城市洮北區史家屯的盛長久接到了一通來自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的電話, 這一刻令他難以置信、心潮澎湃, 他失散了整整17年的兒子終於找到了。 回想起過往, 盛長久心裡是五味雜陳, 2000年前後, 10歲大的兒子盛勇因蹺課被老師批評,

老師讓其回家告知家長來學校一趟, 面對脾氣不好還愛喝酒, 甚至曾打過自己的父親, 盛勇將坦白的勇氣轉移到了離家出走的行動上, 沒成想這一走就是17年。 父親盛長久在所住地內蒙古根河市周邊尋找十餘年無果, 他一直不敢搬家, 生怕孩子有一天回來找不到家門。 2013年左右, 因住地拆遷, 盛長久無奈之下回到白城老家。 2018年1月14日, 盛長久在家門口見到兒子和孫子, 祖孫三人在雪中相擁, 他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見到自己唯一的兒子盛勇。 (本報於

2018年1月15日對此進行了報導)

道路兩旁白茫茫的積雪無聲地掩蓋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通往白城市盛長久家那條蜿蜒的羊腸小徑好似在訴說著17年來的波折過往。

1月14日, 這裡響起了劈裡啪啦的鞭炮聲,

盛勇一路乘車從白城火車站來到洮北區史家屯, 七八公里遠的距離, 路的這一頭是兒子的生澀不安, 路的那一頭是父親的緊張無措, 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一路上傳遞著彼此牽絆的父子情, 失散17年的情感空白在這一刻無需用言語填補, 熱淚相擁融化了冰雪和人心, 人與人最直接的交流向來與溫度有關。

1月17日, 新文化記者走出白城火車站, 下午兩點多的陽光送來最溫柔得體的問候, 同數名寶貝回家志願者乘車穿過都市的車水馬龍, 駛過一座高架橋出城, 在人車稀少的道路上聽從於“導航”的左右指揮, 最終拐到一條窄路上, 在“咣當咣當”的顛簸中看到一村戶門前拉扯的橫幅———“盛氏家族歡迎寶貝回家”,

刹車, 熄火, 下車, 到達目的地, 一行人邁進父子二人重逢的大門。

拴著鏈子汪汪叫的大黑狗、牆面斑駁的土坯房, 一屋子坐不下就站著說說笑笑的親戚鄰居, 這對27歲的盛勇來說, 一切都充斥著陌生感, “小時候的事兒我不太記得了, 白城我這是頭一次來。 ”看到一茬又一茬來探訪的親戚朋友, 盛勇習慣性地禮貌問候, 之後便陷入長時間的低頭沉默, 一會嗑瓜子一會喝口水, 二十多平方米的屋子裡藏不住這個一米八二壯小夥的尷尬與不自在。

短暫的父子生活

兒子:童年記苦不記甜

父親:自己吃的苦沒跟孩子說

童年對盛勇來說, 苦澀要比香甜印象深刻得多, 父母失敗的婚姻讓他早早體味到別無選擇的分離,

“我之前一直都跟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 後來她又生了孩子, 就把我送到父親這裡了, 繼父好像一直都不怎麼喜歡我。 ”不用再拘謹討好, 不用再揣測人心, 對於8歲的小盛勇來說與父親生活是種解脫, “打從跟父親一起生活那天我就記住了他叫盛長久, 我記得跟父親住在內蒙古根河市的採石場, 不遠處就是火車道。 ”在他的記憶中, 父親打過自己一兩次, “父親脾氣不好, 愛喝酒, 有一次因為蹺課打了我。 ”盛勇回憶不起挨打的細節, 但刻骨銘心的疼痛讓他不禁打了個顫, 低頭瞥了一眼坐在旁邊煙不離手的父親。 “因為是單親家庭, 所以我小時候挺自閉的。 ”他撓了撓後腦勺陷入了片刻沉默, 一旁的父親垂下了頭, 彈了彈煙頭上的煙灰。

“其實我兒子到我身邊我老開心了,真的。”盛長久用手蹭了蹭鼻子,“那個時候我拼命工作,就是希望能夠給兒子一個好的物質條件,好的學習條件。”老盛是真的拼了命,採石場的工作稍有疏忽就會賠上性命,“得用火藥把石頭炸開,這很容易出現塌方,有的工友因意外當場就死掉了。”由於常年工作在噪音環境中,老盛的聽力出現了問題,對方不大聲說話他根本聽不清,但所受的危險他並沒有跟當年的小盛勇說,“提這幹啥啊,讓孩子擔心。其實我也不是愛喝酒,天天工作出生入死的,喝酒能解壓啊,工人們都這樣。”那時候一個月將近一千元的工資他基本上全花在了孩子身上。兒子的暖心也讓老盛引以為豪,“孩子可懂事了,說少吃一頓早餐,就省一頓錢,這我能幹嘛,他不吃早餐我就給他買牛奶麵包,身體耽誤不得。”一次得知孩子翹課,喝了酒的老盛脫下鞋子打了孩子,借著酒勁沒輕沒重,“這孩子就是學習的事兒讓我操心,其他的都可好了。”

命運的擦肩而過·中斷的父子情無處安放

與父親相處不到兩年,意外就發生了。2000年秋末冬初的一天,盛勇被班主任發現蹺課,回家的路上他心驚膽戰,“老師要找家長,意味著我回去得跟父親坦白。”想起父親暴躁的脾氣和滿身酒氣,他打消了坦白從寬的念頭,一個人朝鐵路徑直走去。“我沒有計劃上火車離家出走,我就是不敢回家,一切只是一個意外。”或許是臨近傍晚的寒冷驅使他本能走向人群密集的上車區,但當踏入摩肩接踵的人潮時,10歲的盛勇便被命運推卷,身不由己。“那個年代擠火車的人太多了,我進到人群中就被擠上了火車,然後火車就開走了,我也下不來。”

陌生的車廂、陌生的臉龐,漸行漸遠的採石場,遠離“暴君”父親的小盛勇反倒放鬆了警惕,隨即疲憊感速度襲來,一睡就過去了一站地。“等我醒來我也不知道我在哪裡,我出來時啥都沒帶,好在車上有好心人給我些吃的,不至於餓著肚子。”未知的恐懼因好心人的施捨而得到片刻依賴,他一路坐到了終點站北京。

“我兒子出走的那天外面下小雪了。”雪中分離,雪中相聚,老盛感慨起人世輪回往復,“那天我知道他蹺課挨訓沒回家我就猜到他可能往火車那邊走了。”老盛一路追到鐵軌處,“轟隆隆、轟隆隆”行駛的火車與懸著砰砰直跳的心交相呼應著,“我預感到了那個火車上就有我的孩子啊,可是我追不上了啊。”命運的擦肩而過讓這份被中斷的父子情無處安放,一旁聽著老盛講述過往的盛勇直勾勾瞅著地面,抿著嘴一聲不吭。

兒子:險些被命運齒輪推往深淵

漂泊流浪的日子是盛勇的談話禁區,回憶起來瞳孔放大,流泄出深邃的恐懼,“我對北京根本沒概念,也不知道離家多遠,不知道怎麼回家,確切說家具體在哪我都說不清楚,更不知道該向何人求助。”在北京這一年,火車站候車室成了他的“家”,“當時也沒想太多,餓不著就行。”火車站裡有他同病相憐的小夥伴,許多流浪或被遺棄的兒童,男孩女孩都有,“有的女孩年齡小,不記事,就被別人帶回家當親生孩子養了。”為生存,盛勇也想抓住這種偶然的依靠,但他顯然不符合“領養條件”,“其實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多大,不知道生日哪天,但我的確能記事兒了,我知道我叫盛勇,我都告訴別人我有名有姓。”

好心人善良的饋贈,溫暖著孩子脆弱的心靈,“雖然經常饑一頓飽一頓,吃剩菜剩飯,但好心人經常施捨我包子、飯菜,給了我活下去的體力。”流浪的日子裡,逢年過節都與盛勇無關,眼前拎著大包小包一走一過的乘客喚起他對家的想念,但閉上眼父親越來越模糊的輪廓讓他倍感無力。

安穩或許與這個少年緣分未到,發達城市的不斷進步完善讓偌大的候車室容不下他瘦弱的身軀,他又被命運推送到河北廊坊火車站。“在這裡過了三四年噩夢一般的生活,差一點就誤入歧途。”火車站不是24小時開放的,夜晚他只能在附近燒煤的廠子裡睡覺,“近乎於在室外睡,風吹雨淋是家常便飯。”比風餐露宿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利益驅使的人心,讓盛勇在一夜間失去了自由,“晚上我都睡著了,突然有人把我拽到車上,然後我就被打暈了。”醒來後他躺在一個都是流浪兒童的屋子裡,“那群人把我們這些孩子控制起來,讓我們每天上街乞討要飯。”那段日子,盛勇渾身都重疊著血和淤青,“每天就把我們拉到指定地點,讓我們從早跪到晚,只許低頭不許抬頭,不照做就是一頓毒打,有時候拿起磚頭就往腦袋上拍,每天也吃不飽,就給個硬饅頭。”回憶起這段黑暗歲月,盛勇不寒而慄,眼圈泛紅,下唇微顫,“一個小女孩本來是四肢健全的,卻被他們活生生給打折了腿,然後還被拖到街上乞討。”他抓住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成功逃離,“每天乞討都有人在附近看著我們,那天他們的車刮蹭到其他車,趁著糾紛混亂的時候我們都跑了,但那個折了腿的小女孩就跑不了了。”聽到這裡,老盛抽了口煙,唏噓不已,鐵漢眼中出現罕見的溫柔與心疼。

火車站盛勇是斷然不敢回去了,辦公大廈又成了他的一個生存根據地,但年少的他想不到壞人原來不只一波,“在那兒好不容易跑出來了,沒想到又碰到了一群壞人。”盛勇被教唆去居民家中偷東西,有時被人發現後挨打在所難免,但他更多遇見的是於心不忍的善良,“他們看我小,也不報警,就教育我幾句,然後放我走了。我知道我這麼做是不對的,後來我逃離了那夥人。”

父親:灌上白酒倒頭就睡的年節

沒有兒子的生活,讓老盛徹頭徹尾變成了個酒鬼,“我餓了喝白酒,渴了喝啤酒,為了找兒子,我還得一邊打工一邊賺錢。”他找遍根河市周邊的市縣,沒有半點兒子的音訊,“總有人告訴我這兒那兒的火車站有我兒子的蹤跡,我一過去是又失望又慶倖,那些孩子都有殘疾,吃不飽穿不暖,這要是我兒子我得多難受啊!”日子一天天流逝,老盛的負罪感便與日增多,“都怨我,沒把兒子看好。”無處宣洩的抑鬱積壓在這個男人內心,唯有肉搏的淋漓鮮血才能讓他短暫獲得精神上的鬆弛,“一有人提我瞎嘚瑟把兒子嘚瑟丟了,我就受不了,直接一拳頭就過去了。”細看老盛的額頭,刀刻般的紋路與拳腳相加的疤痕在橫豎較著勁,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哎,現在想想兒子不願意學習也不是啥大事,只要他好好的,怎麼都行啊。”

老盛在根河市駐守了十多年,2013年左右住所面臨拆遷,他感覺自己老了,所以也就放棄了,於是回到了白城老家。“不認命咋整啊,親戚都說十多年連個消息都沒有,孩子可能都不在人世了。”看著一旁壯實的盛勇,老盛還是難以置信,“簡直就是做夢,不光他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兒媳婦和孫子。”一想到兒子回來了老盛就越發笑得得意洋洋,“知道兒子找到了但沒見面那段時間可把我折磨瘋了,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覺,從一百七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五十斤。”

“這些年一到過年或者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我心情就不好,灌上幾斤白酒倒頭就睡。”

與蘇叔的相遇·讓他走上人生正途

選擇善良讓盛勇有了一次脫離流浪生活的機會,漂泊階段遇到的無數個陌生好心人最終具象成他永生難忘的蘇叔叔,“他三十歲,也挺愛喝酒的,是修自行車的。”或許是在他身上找到了父親的影子,盛勇有一種歸屬感,“他讓我給他看攤,作為報酬他會給我買好吃的,燒餅和雞蛋是我的最愛。”遲到的營養補充撫慰著一顆急需被拯救的幼小靈魂,“蘇叔叔把我帶到家中,我跟他生活了一段時間,終於安穩下來了,心裡很踏實。”雖然蘇叔叔不符合領養條件,但他並沒有選擇抽走盛勇人生中的片刻溫暖,“他給我找了個工作,讓我在玻璃廠上班,教會了我自食其力。”至今,他都記著影響了他人生軌跡的蘇叔叔,“一到過年過節我就會去探望他,感激不盡,也感謝一路走來遇到的好心人,我是幸運的。”

“我替我兒子謝謝他,有機會我一定要當面感謝他。”聽著兒子講述著17年的幸與不幸,老盛感慨起祈願成真的不易,53歲的他堅信了17年人品守恆定律,“自從兒子走失後,我看到任何小孩都給他們買好吃的,對他們好,我就是希望多做點善事,讓我流浪的兒子別餓著凍著,看來是靈的。”

盛勇掏出智能手機,上下翻著通話記錄,並沒有找到蘇叔叔的電話,“回家這幾天電話就沒斷過,把蘇叔叔的號碼給頂沒了,沒關係我知道他住在哪裡,不會丟了與他的聯繫。”由於從小在外流浪,盛勇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只會說話並不識字,手機對他來說通話是唯一的功能,通話記錄都是一串串的阿拉伯數字,只能靠記憶識別,無法姓名備註。“我就會寫我自己的名字,其他的就不會了。”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勇敢”的“勇”還是“永遠”的“永”,只會機械記住筆劃順序。

與妻子的相守·讓他懂得家的意義

在玻璃廠工作期間,盛勇曾試圖找尋父親盛長久,“蘇叔叔帶我去找員警,我說了父親的姓名和內蒙古根河市的採石場,但並沒有找到父親的半點蹤跡。”他一度放棄了找尋父親的念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家的渴望卻是有增無減,他喜歡上了玻璃廠裡一個90後女孩。盛勇的妻子在一旁爽朗地笑了起來,示意故事中的女主角正是她本人,“他對我特別好,從來不吼我,掙的錢都給我花,我要吃什麼他都給我買,還買最好的。”也許是嗅到爸爸媽媽感情的甜香,妻子懷裡16個月大的兒子渲渲突然撒起歡兒來,嬰兒肥的嫩臉蛋透著幸福的緋紅。“我也不是一個浪漫的人,對人好就是實實在在的,從小就漂泊的我沒有戶口,一開始丈母娘是十分反對的,但妻子對我不離不棄。”兩人的感情並不是順風順水,2011年左右,玻璃廠倒閉,命運又一次推著盛勇前進,經人介紹他來到天津做花卉生意。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丈母娘並不同意女兒和盛勇交往,但對妻子來說,踏實可靠、本分善良的人品比戶口本要重要得多。

於是妻子選擇回到盛勇身邊同甘共苦,2015年辦了一場簡單又特殊的婚禮,盛勇的親戚只有蘇叔叔一人。2016年,他們的愛情結晶渲渲降臨人世,“孩子剛出生我就大出血了,盛勇照顧我和孩子七天七夜。”妻子濃黑的眉毛簇在一起,抿嘴堅忍著過往生活的種種苦難。“等他的戶口辦下來了,一是給娃落戶口,再就是把結婚證給補辦了,我還想照一套婚紗照,我們結婚都沒照,我還沒穿過婚紗呢。”想到未來日子裡的小確幸,她泛紅的臉頰笑開了花。“這也是我決心找到父親的動力,我有了孩子,當了爹,得到了更多體會。”盛勇說。

父母失敗的婚姻讓盛勇早早體味到別無選擇的分離,“我之前一直都跟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繼父好像一直都不怎麼喜歡我。”

造化弄人,因母親再婚生子,8歲的盛勇就這樣,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身邊生活……

10歲的一天,因為“老師要見家長”,擔心被父親打罵的盛勇,在不敢回家心理的驅使下,邁上了一列不知終點為何處的火車。

父找子

往後的日子裡,內蒙古根河市和吉林省白城市都縈繞著老盛對兒子的思念。

“總有人告訴我這兒那兒的火車站有我兒子的蹤跡,我一過去是又失望又慶倖”老盛說。

子尋父

往後的日子裡,北京和河北廊坊都留下了盛勇生活過的身影。

“蘇叔叔帶我去找員警,我說了父親的姓名和內蒙古根河市的採石場,但並沒有找到父親的半點蹤跡。”盛勇說。

2015年,盛勇在寶貝回家網站上錄入了個人資訊,2017年10月,來自內蒙古的一名志願者正式與盛勇對接,最終幫他找到了父親。

目前 正處於DNA檢測階段

“他跟孫子在一起的時候,比跟小時候的我要溫柔許多。”盛勇半開玩笑地在祖孫互動上找尋往日父與子的回憶。孫子渲渲像是一個難取悅的“小皇帝”,無論吃什麼玩什麼都是一會兒功夫,這可愁壞了爺爺老盛,“你說我這孫子可咋整,啥都不願意吃,啥放手裡都撇,一離開爸爸就哭。”

1月18日中午,老盛邀請屯子裡的親戚到家中就餐,飯後閒談期間,一家人談起了盛勇和渲渲的落戶問題,“盛勇出生的時候落戶籍了,當時隨的是他母親的姓,這個是一定要改回來的,我兒子得姓盛。”親戚們都十分贊同老盛的想法,“不光盛勇的姓名得改回來,等盛勇的孩子上戶口的時候也得姓盛,現在老盛家可就這一個獨苗了。”老盛的弟弟盛長林對改名上戶口一事斬釘截鐵。

1月18日,盛長久和盛勇來到白城市公安局經濟開發區分局西郊派出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員將二人的唾液進行取樣,加上之前提交的盛勇母親的樣本,工作人員會對此進行DNA鑒定,是否為親生關係需要等待鑒定結果,待結果出來後再根據步驟落實戶籍問題。

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2015年,盛勇便在寶貝回家網站上錄入了自己的資訊,2017年10月,來自內蒙古的一名志願者正式與盛勇對接,並根據盛勇提供的父母資訊展開一系列的尋親之旅。“盛勇這個情況算找起來相對比較容易的,他畢竟記得父親的名字和一些家庭情況。”工作人員介紹,寶貝回家成立于2007年,目前已經有2243人通過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找到親人,線上註冊愛心人士達284643人。

對於盛勇來說,一旦鑒定結果證實父子關係,那未來就需要他學會如何帶著自己的三口之家融進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

昨日,記者瞭解到,盛家父子的DNA鑒定結果還沒有出來,由於兒子渲渲有些水土不服,盛勇離開白城回到了天津。

我們期盼更多的合

相隔17年,盛家父子再聚的故事令人動容,我們不希望骨肉分離的事情再發生,但我們迫切渴望已經被拆散的家庭能夠再次團聚。

根據寶貝回家網站顯示的統計資料,截至2018年1月20日13點50分,還有39635個家庭沒找到自己的寶貝,33339個寶貝沒有找到自己的家庭。

新文化記者 鄧勝男

“其實我兒子到我身邊我老開心了,真的。”盛長久用手蹭了蹭鼻子,“那個時候我拼命工作,就是希望能夠給兒子一個好的物質條件,好的學習條件。”老盛是真的拼了命,採石場的工作稍有疏忽就會賠上性命,“得用火藥把石頭炸開,這很容易出現塌方,有的工友因意外當場就死掉了。”由於常年工作在噪音環境中,老盛的聽力出現了問題,對方不大聲說話他根本聽不清,但所受的危險他並沒有跟當年的小盛勇說,“提這幹啥啊,讓孩子擔心。其實我也不是愛喝酒,天天工作出生入死的,喝酒能解壓啊,工人們都這樣。”那時候一個月將近一千元的工資他基本上全花在了孩子身上。兒子的暖心也讓老盛引以為豪,“孩子可懂事了,說少吃一頓早餐,就省一頓錢,這我能幹嘛,他不吃早餐我就給他買牛奶麵包,身體耽誤不得。”一次得知孩子翹課,喝了酒的老盛脫下鞋子打了孩子,借著酒勁沒輕沒重,“這孩子就是學習的事兒讓我操心,其他的都可好了。”

命運的擦肩而過·中斷的父子情無處安放

與父親相處不到兩年,意外就發生了。2000年秋末冬初的一天,盛勇被班主任發現蹺課,回家的路上他心驚膽戰,“老師要找家長,意味著我回去得跟父親坦白。”想起父親暴躁的脾氣和滿身酒氣,他打消了坦白從寬的念頭,一個人朝鐵路徑直走去。“我沒有計劃上火車離家出走,我就是不敢回家,一切只是一個意外。”或許是臨近傍晚的寒冷驅使他本能走向人群密集的上車區,但當踏入摩肩接踵的人潮時,10歲的盛勇便被命運推卷,身不由己。“那個年代擠火車的人太多了,我進到人群中就被擠上了火車,然後火車就開走了,我也下不來。”

陌生的車廂、陌生的臉龐,漸行漸遠的採石場,遠離“暴君”父親的小盛勇反倒放鬆了警惕,隨即疲憊感速度襲來,一睡就過去了一站地。“等我醒來我也不知道我在哪裡,我出來時啥都沒帶,好在車上有好心人給我些吃的,不至於餓著肚子。”未知的恐懼因好心人的施捨而得到片刻依賴,他一路坐到了終點站北京。

“我兒子出走的那天外面下小雪了。”雪中分離,雪中相聚,老盛感慨起人世輪回往復,“那天我知道他蹺課挨訓沒回家我就猜到他可能往火車那邊走了。”老盛一路追到鐵軌處,“轟隆隆、轟隆隆”行駛的火車與懸著砰砰直跳的心交相呼應著,“我預感到了那個火車上就有我的孩子啊,可是我追不上了啊。”命運的擦肩而過讓這份被中斷的父子情無處安放,一旁聽著老盛講述過往的盛勇直勾勾瞅著地面,抿著嘴一聲不吭。

兒子:險些被命運齒輪推往深淵

漂泊流浪的日子是盛勇的談話禁區,回憶起來瞳孔放大,流泄出深邃的恐懼,“我對北京根本沒概念,也不知道離家多遠,不知道怎麼回家,確切說家具體在哪我都說不清楚,更不知道該向何人求助。”在北京這一年,火車站候車室成了他的“家”,“當時也沒想太多,餓不著就行。”火車站裡有他同病相憐的小夥伴,許多流浪或被遺棄的兒童,男孩女孩都有,“有的女孩年齡小,不記事,就被別人帶回家當親生孩子養了。”為生存,盛勇也想抓住這種偶然的依靠,但他顯然不符合“領養條件”,“其實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多大,不知道生日哪天,但我的確能記事兒了,我知道我叫盛勇,我都告訴別人我有名有姓。”

好心人善良的饋贈,溫暖著孩子脆弱的心靈,“雖然經常饑一頓飽一頓,吃剩菜剩飯,但好心人經常施捨我包子、飯菜,給了我活下去的體力。”流浪的日子裡,逢年過節都與盛勇無關,眼前拎著大包小包一走一過的乘客喚起他對家的想念,但閉上眼父親越來越模糊的輪廓讓他倍感無力。

安穩或許與這個少年緣分未到,發達城市的不斷進步完善讓偌大的候車室容不下他瘦弱的身軀,他又被命運推送到河北廊坊火車站。“在這裡過了三四年噩夢一般的生活,差一點就誤入歧途。”火車站不是24小時開放的,夜晚他只能在附近燒煤的廠子裡睡覺,“近乎於在室外睡,風吹雨淋是家常便飯。”比風餐露宿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利益驅使的人心,讓盛勇在一夜間失去了自由,“晚上我都睡著了,突然有人把我拽到車上,然後我就被打暈了。”醒來後他躺在一個都是流浪兒童的屋子裡,“那群人把我們這些孩子控制起來,讓我們每天上街乞討要飯。”那段日子,盛勇渾身都重疊著血和淤青,“每天就把我們拉到指定地點,讓我們從早跪到晚,只許低頭不許抬頭,不照做就是一頓毒打,有時候拿起磚頭就往腦袋上拍,每天也吃不飽,就給個硬饅頭。”回憶起這段黑暗歲月,盛勇不寒而慄,眼圈泛紅,下唇微顫,“一個小女孩本來是四肢健全的,卻被他們活生生給打折了腿,然後還被拖到街上乞討。”他抓住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成功逃離,“每天乞討都有人在附近看著我們,那天他們的車刮蹭到其他車,趁著糾紛混亂的時候我們都跑了,但那個折了腿的小女孩就跑不了了。”聽到這裡,老盛抽了口煙,唏噓不已,鐵漢眼中出現罕見的溫柔與心疼。

火車站盛勇是斷然不敢回去了,辦公大廈又成了他的一個生存根據地,但年少的他想不到壞人原來不只一波,“在那兒好不容易跑出來了,沒想到又碰到了一群壞人。”盛勇被教唆去居民家中偷東西,有時被人發現後挨打在所難免,但他更多遇見的是於心不忍的善良,“他們看我小,也不報警,就教育我幾句,然後放我走了。我知道我這麼做是不對的,後來我逃離了那夥人。”

父親:灌上白酒倒頭就睡的年節

沒有兒子的生活,讓老盛徹頭徹尾變成了個酒鬼,“我餓了喝白酒,渴了喝啤酒,為了找兒子,我還得一邊打工一邊賺錢。”他找遍根河市周邊的市縣,沒有半點兒子的音訊,“總有人告訴我這兒那兒的火車站有我兒子的蹤跡,我一過去是又失望又慶倖,那些孩子都有殘疾,吃不飽穿不暖,這要是我兒子我得多難受啊!”日子一天天流逝,老盛的負罪感便與日增多,“都怨我,沒把兒子看好。”無處宣洩的抑鬱積壓在這個男人內心,唯有肉搏的淋漓鮮血才能讓他短暫獲得精神上的鬆弛,“一有人提我瞎嘚瑟把兒子嘚瑟丟了,我就受不了,直接一拳頭就過去了。”細看老盛的額頭,刀刻般的紋路與拳腳相加的疤痕在橫豎較著勁,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哎,現在想想兒子不願意學習也不是啥大事,只要他好好的,怎麼都行啊。”

老盛在根河市駐守了十多年,2013年左右住所面臨拆遷,他感覺自己老了,所以也就放棄了,於是回到了白城老家。“不認命咋整啊,親戚都說十多年連個消息都沒有,孩子可能都不在人世了。”看著一旁壯實的盛勇,老盛還是難以置信,“簡直就是做夢,不光他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兒媳婦和孫子。”一想到兒子回來了老盛就越發笑得得意洋洋,“知道兒子找到了但沒見面那段時間可把我折磨瘋了,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覺,從一百七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五十斤。”

“這些年一到過年或者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我心情就不好,灌上幾斤白酒倒頭就睡。”

與蘇叔的相遇·讓他走上人生正途

選擇善良讓盛勇有了一次脫離流浪生活的機會,漂泊階段遇到的無數個陌生好心人最終具象成他永生難忘的蘇叔叔,“他三十歲,也挺愛喝酒的,是修自行車的。”或許是在他身上找到了父親的影子,盛勇有一種歸屬感,“他讓我給他看攤,作為報酬他會給我買好吃的,燒餅和雞蛋是我的最愛。”遲到的營養補充撫慰著一顆急需被拯救的幼小靈魂,“蘇叔叔把我帶到家中,我跟他生活了一段時間,終於安穩下來了,心裡很踏實。”雖然蘇叔叔不符合領養條件,但他並沒有選擇抽走盛勇人生中的片刻溫暖,“他給我找了個工作,讓我在玻璃廠上班,教會了我自食其力。”至今,他都記著影響了他人生軌跡的蘇叔叔,“一到過年過節我就會去探望他,感激不盡,也感謝一路走來遇到的好心人,我是幸運的。”

“我替我兒子謝謝他,有機會我一定要當面感謝他。”聽著兒子講述著17年的幸與不幸,老盛感慨起祈願成真的不易,53歲的他堅信了17年人品守恆定律,“自從兒子走失後,我看到任何小孩都給他們買好吃的,對他們好,我就是希望多做點善事,讓我流浪的兒子別餓著凍著,看來是靈的。”

盛勇掏出智能手機,上下翻著通話記錄,並沒有找到蘇叔叔的電話,“回家這幾天電話就沒斷過,把蘇叔叔的號碼給頂沒了,沒關係我知道他住在哪裡,不會丟了與他的聯繫。”由於從小在外流浪,盛勇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只會說話並不識字,手機對他來說通話是唯一的功能,通話記錄都是一串串的阿拉伯數字,只能靠記憶識別,無法姓名備註。“我就會寫我自己的名字,其他的就不會了。”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勇敢”的“勇”還是“永遠”的“永”,只會機械記住筆劃順序。

與妻子的相守·讓他懂得家的意義

在玻璃廠工作期間,盛勇曾試圖找尋父親盛長久,“蘇叔叔帶我去找員警,我說了父親的姓名和內蒙古根河市的採石場,但並沒有找到父親的半點蹤跡。”他一度放棄了找尋父親的念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家的渴望卻是有增無減,他喜歡上了玻璃廠裡一個90後女孩。盛勇的妻子在一旁爽朗地笑了起來,示意故事中的女主角正是她本人,“他對我特別好,從來不吼我,掙的錢都給我花,我要吃什麼他都給我買,還買最好的。”也許是嗅到爸爸媽媽感情的甜香,妻子懷裡16個月大的兒子渲渲突然撒起歡兒來,嬰兒肥的嫩臉蛋透著幸福的緋紅。“我也不是一個浪漫的人,對人好就是實實在在的,從小就漂泊的我沒有戶口,一開始丈母娘是十分反對的,但妻子對我不離不棄。”兩人的感情並不是順風順水,2011年左右,玻璃廠倒閉,命運又一次推著盛勇前進,經人介紹他來到天津做花卉生意。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丈母娘並不同意女兒和盛勇交往,但對妻子來說,踏實可靠、本分善良的人品比戶口本要重要得多。

於是妻子選擇回到盛勇身邊同甘共苦,2015年辦了一場簡單又特殊的婚禮,盛勇的親戚只有蘇叔叔一人。2016年,他們的愛情結晶渲渲降臨人世,“孩子剛出生我就大出血了,盛勇照顧我和孩子七天七夜。”妻子濃黑的眉毛簇在一起,抿嘴堅忍著過往生活的種種苦難。“等他的戶口辦下來了,一是給娃落戶口,再就是把結婚證給補辦了,我還想照一套婚紗照,我們結婚都沒照,我還沒穿過婚紗呢。”想到未來日子裡的小確幸,她泛紅的臉頰笑開了花。“這也是我決心找到父親的動力,我有了孩子,當了爹,得到了更多體會。”盛勇說。

父母失敗的婚姻讓盛勇早早體味到別無選擇的分離,“我之前一直都跟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繼父好像一直都不怎麼喜歡我。”

造化弄人,因母親再婚生子,8歲的盛勇就這樣,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身邊生活……

10歲的一天,因為“老師要見家長”,擔心被父親打罵的盛勇,在不敢回家心理的驅使下,邁上了一列不知終點為何處的火車。

父找子

往後的日子裡,內蒙古根河市和吉林省白城市都縈繞著老盛對兒子的思念。

“總有人告訴我這兒那兒的火車站有我兒子的蹤跡,我一過去是又失望又慶倖”老盛說。

子尋父

往後的日子裡,北京和河北廊坊都留下了盛勇生活過的身影。

“蘇叔叔帶我去找員警,我說了父親的姓名和內蒙古根河市的採石場,但並沒有找到父親的半點蹤跡。”盛勇說。

2015年,盛勇在寶貝回家網站上錄入了個人資訊,2017年10月,來自內蒙古的一名志願者正式與盛勇對接,最終幫他找到了父親。

目前 正處於DNA檢測階段

“他跟孫子在一起的時候,比跟小時候的我要溫柔許多。”盛勇半開玩笑地在祖孫互動上找尋往日父與子的回憶。孫子渲渲像是一個難取悅的“小皇帝”,無論吃什麼玩什麼都是一會兒功夫,這可愁壞了爺爺老盛,“你說我這孫子可咋整,啥都不願意吃,啥放手裡都撇,一離開爸爸就哭。”

1月18日中午,老盛邀請屯子裡的親戚到家中就餐,飯後閒談期間,一家人談起了盛勇和渲渲的落戶問題,“盛勇出生的時候落戶籍了,當時隨的是他母親的姓,這個是一定要改回來的,我兒子得姓盛。”親戚們都十分贊同老盛的想法,“不光盛勇的姓名得改回來,等盛勇的孩子上戶口的時候也得姓盛,現在老盛家可就這一個獨苗了。”老盛的弟弟盛長林對改名上戶口一事斬釘截鐵。

1月18日,盛長久和盛勇來到白城市公安局經濟開發區分局西郊派出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員將二人的唾液進行取樣,加上之前提交的盛勇母親的樣本,工作人員會對此進行DNA鑒定,是否為親生關係需要等待鑒定結果,待結果出來後再根據步驟落實戶籍問題。

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2015年,盛勇便在寶貝回家網站上錄入了自己的資訊,2017年10月,來自內蒙古的一名志願者正式與盛勇對接,並根據盛勇提供的父母資訊展開一系列的尋親之旅。“盛勇這個情況算找起來相對比較容易的,他畢竟記得父親的名字和一些家庭情況。”工作人員介紹,寶貝回家成立于2007年,目前已經有2243人通過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找到親人,線上註冊愛心人士達284643人。

對於盛勇來說,一旦鑒定結果證實父子關係,那未來就需要他學會如何帶著自己的三口之家融進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

昨日,記者瞭解到,盛家父子的DNA鑒定結果還沒有出來,由於兒子渲渲有些水土不服,盛勇離開白城回到了天津。

我們期盼更多的合

相隔17年,盛家父子再聚的故事令人動容,我們不希望骨肉分離的事情再發生,但我們迫切渴望已經被拆散的家庭能夠再次團聚。

根據寶貝回家網站顯示的統計資料,截至2018年1月20日13點50分,還有39635個家庭沒找到自己的寶貝,33339個寶貝沒有找到自己的家庭。

新文化記者 鄧勝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