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供銷人”的新時代

從全國最高領獎臺上走下來, 今年已57歲的李亞安依然快人快語:“供銷社過去和將來的發展都不能脫離農村。 我們供銷社的土地、門店是國家給予的, 我們的群眾基礎和經營陣地來自農民。 現在我們有條件了, 是時候回報農民了。 ”

李亞安(右二)在專業合作社指導農民種植蔬果。 (市供銷社供圖)

等了好久, 終於等到這天。 1月22日,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表彰大會, 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先進集體、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 湛江“老供銷人”李亞安獲得“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這是我市供銷合作社系統近30年來獲得的最高個人榮譽。

自1981年走入龍頭供銷社以來, 李亞安在供銷系統已整整37年。 在這不平凡的37年, 李亞安和龍頭供銷社經歷了由輝煌到低谷, 由復蘇到崛起的風雨歷程。

這其中既有體制轉變時的彷徨陣痛, 更有壯士斷腕、突出重圍的雄心豪情。

數風流供銷社 還看龍頭今朝

龍頭鎮, 湛江坡頭區東北部一個工業小鎮, 這裡的人們流傳著實幹創業、一往無前的剛勇基因。

如今, 走在龍頭鎮中心鎮街上, 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店鋪和商場, 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龍頭供銷社的門店和產業。 在鎮郊, 還有龍頭供銷社旗下的大片種植基地及合作社, 帶動大批農民就業和創業。 在人們心中, 龍頭供銷社的威名依然像30年前一樣如雷貫耳。

目前, 龍頭供銷社建立了水泥、農資兩大配送銷售網路, 總網點138個, 年配送銷售近4000萬元, 建起一個1700多平方米經營品種齊全的超市和1000多平方米的家私城。 不僅把銀行債務清還完畢,

取回抵押在銀行的土地證和房產證, 還大膽引入投資主體, 職工出資、企業出地, 把無經營價值的門市部及連片的空地整體開發改造, 建成龍頭鎮唯一的商業中心街, 超市、服裝城、家俱城、工業品專賣店、飲食、旅業集於一體。

龍頭供銷社的二次創業成功了, 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銷售額6500萬元, 利潤177萬元, 保持年年盈利;建立起連鎖經營網點200多個, 職工全部實現就業, 職工隊伍還增加到101人。 新建了綜合樓7棟, 建築面積33000平方米, 經營面積9600平方米, 年租金收入300多萬元, 固定資產現值超億元。

冬天來了, 供銷社人心散了

1981年, 改革開放的洪流將至。 剛剛從湛江市財貿學校畢業的李亞安走進龍頭供銷社的小樓,

趕上供銷社最後的輝煌。

在那個年代, 供銷社就像一個“百寶箱”和“巨無霸”, 能滿足人們所有需求。 由於商品緊缺, 商品都要憑票供應, 買東西都得求人, 供銷社售貨員是十分吃香的職業, 負責人更是社會上的“紅人”。

在上世紀80年代龍頭供銷社最輝煌的時期, 全社有140多名職工, 一年下來利潤有7、8萬元。 “當時業務特別多, 光是會計崗位就有5人。 ”李亞安回味說, “那是真正為‘三農’服務的年代。 ”

在改革開放帶來的劇烈變遷中, 無數新鮮事物站上了時代發展的潮頭, 然而, 供銷社卻漸漸成了時代的落寞者。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供銷社傳統優勢業務受到市場的巨大衝擊, 供銷社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核心農資的專營權,

多年累積的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性障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更加暴露。

龍頭供銷社迎來前所未有的寒冬, 更可怕的是, 人們不知道這個寒冬要經歷多久。 更令人迷茫的是, 熬完這個冬天後, 供銷系統究竟是迎來春天, 還是走向終點。

“人心惶惶。 ”李亞安用這個詞評價那個灰暗時期。 1995年, 龍頭供銷社只剩下70名職工。 事實上, 有的人雖然仍留在供銷社, 但人心早已不在。

當年, 眼看供銷社的店鋪經營不下去, 只得把店鋪租給個體戶經營, 結果反而辦得紅紅火火, 這讓不少老供銷人既眼紅又臉紅。

時任龍頭供銷社副主任的李亞安並不服輸。 “為什麼別人做得到的生意, 我們就做不到?”當時的李亞安不斷地質問自己, “我們供銷社擁有店鋪、土地,還有現成的供銷網路,為什麼就生存不下去?”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市場經濟的考驗

2000年,39歲的李亞安成為龍頭供銷社主任兼黨支部書記,一場翻天覆地的自我變革在龍頭鎮供銷系統徐徐展開。

當時,全國大部分供銷社處於人員癱瘓、機構癱瘓的狀態。龍頭供銷社銷售額不足500萬,負債860萬,職工基本下崗,年虧損120萬元,沒有任何經營能力和造血能力。作為鄉鎮一級供銷社的負責人,李亞安僅剩的工作就是對資產的管理。

“只要我還在供銷社,就絕不能讓一個職工下崗!”在許多基層供銷社紛紛破產解散的2001年,李亞安這句話可謂是石破天驚。

李亞安的敢作敢為,源自於他對市場經營的自信和魄力。既然原有的機制和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那麼就要壯士斷腕,勇敢地否定過去的做法。

他不是沒經歷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在上世紀80年代,李亞安在業餘時間做生意,率先成了“萬元戶”。隨後,他更是數次回到學校“回爐再造”,學經營、學管理、學經濟學,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鑽研市場經濟那一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曾經有過無數次下海經商、發家致富的機會,但他始終堅持留在供銷社,決心帶著供銷社走出低谷。

李亞安大膽地在企業體制上做文章,引入股份合作制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把企業和經營者、生產者聯合起來,經營者收入與經營者投資大小和經營效益相結合。在經營方式上,以總代理、總經銷和連鎖銷售為主要經營模式代替過去閉門經營、獨店獨門的僵化經營模式。

2004年,他帶頭成立了“湛江市龍頭綜合服務合作社”“湛江市龍頭三農服務合作社”和“湛江市龍頭商貿服務合作社”,分別承載龍頭供銷社農資商品、日雜工業品、建材、食鹽、炮竹的傳統經營項目。在這些合作社中,全體職工帶資入股合作經營,職工既是員工又是股東,有效地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監督性,促進企業的穩步發展。

在那破繭成蝶的復興前夜,曾經歷過痛苦的掙扎和不懈的努力。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李亞安開著輛破摩托車,白天去跑業務,晚上就帶著職工扛水泥、拉農資。“苦了累了,心裡不好受了,就自己一人跑到田頭裡哭一會兒,擦乾眼淚再回去繼續幹。”在供銷社負債累累的危急存亡之際,李亞安甚至自掏腰包,拿出多年的積蓄替供銷社償還債務。

“老供銷人”初心未改

在如今看來,李亞安當年發出的感慨仍然擲地有聲、震耳發聵——

“我們的失敗不是客觀原因,而是主觀原因。”

“供銷社的衰落不能只強調市場經濟的衝擊,供銷系統不接受任何的同情。”

“供銷社系統要成功,比任何企業都容易,我們擁有最好的群眾基礎和經營陣地,為什麼不能成功?”

得知李亞安獲得全國級“勞模”後,龍頭鎮有不少群眾自發掛出橫幅宣告這一喜訊。“撤掉,撤掉。”當李亞安回鎮上看這一切,立即叫人們把橫幅拉下來。“榮譽是屬於整個集體的,不能算在我一個人身上。”

李亞安7歲下田耕地,是土生土長的坡頭人。他始終懷著一種鄉土情懷,深愛著這裡的人和土地。在供銷社最困難的時代,他的艱苦執著不僅是一種不甘心,還飽含對供銷社的深情,“畢竟我一畢業就進入了供銷系統,幾十年來的同甘共苦,說沒感情那是假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農民出身的李亞安內心還是惦記著農民,並始終把密切供銷社與農民的經濟聯結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他的帶領下,龍頭供銷社不斷在“老本行”身上大做文章——

2016年龍頭供銷社利用服務平臺,流轉農地2300多畝,為農民推銷農產品1100多萬元,助農增收420多萬元。2017年底,龍頭供銷社更是籌資上千萬元,開發了坡頭區6000畝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土地託管專案和龍頭供銷社上圩村綜合服務社,堅持為“三農”服務,想盡辦法為農民增產增收。

“我們供銷社擁有店鋪、土地,還有現成的供銷網路,為什麼就生存不下去?”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市場經濟的考驗

2000年,39歲的李亞安成為龍頭供銷社主任兼黨支部書記,一場翻天覆地的自我變革在龍頭鎮供銷系統徐徐展開。

當時,全國大部分供銷社處於人員癱瘓、機構癱瘓的狀態。龍頭供銷社銷售額不足500萬,負債860萬,職工基本下崗,年虧損120萬元,沒有任何經營能力和造血能力。作為鄉鎮一級供銷社的負責人,李亞安僅剩的工作就是對資產的管理。

“只要我還在供銷社,就絕不能讓一個職工下崗!”在許多基層供銷社紛紛破產解散的2001年,李亞安這句話可謂是石破天驚。

李亞安的敢作敢為,源自於他對市場經營的自信和魄力。既然原有的機制和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那麼就要壯士斷腕,勇敢地否定過去的做法。

他不是沒經歷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在上世紀80年代,李亞安在業餘時間做生意,率先成了“萬元戶”。隨後,他更是數次回到學校“回爐再造”,學經營、學管理、學經濟學,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鑽研市場經濟那一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曾經有過無數次下海經商、發家致富的機會,但他始終堅持留在供銷社,決心帶著供銷社走出低谷。

李亞安大膽地在企業體制上做文章,引入股份合作制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把企業和經營者、生產者聯合起來,經營者收入與經營者投資大小和經營效益相結合。在經營方式上,以總代理、總經銷和連鎖銷售為主要經營模式代替過去閉門經營、獨店獨門的僵化經營模式。

2004年,他帶頭成立了“湛江市龍頭綜合服務合作社”“湛江市龍頭三農服務合作社”和“湛江市龍頭商貿服務合作社”,分別承載龍頭供銷社農資商品、日雜工業品、建材、食鹽、炮竹的傳統經營項目。在這些合作社中,全體職工帶資入股合作經營,職工既是員工又是股東,有效地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監督性,促進企業的穩步發展。

在那破繭成蝶的復興前夜,曾經歷過痛苦的掙扎和不懈的努力。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李亞安開著輛破摩托車,白天去跑業務,晚上就帶著職工扛水泥、拉農資。“苦了累了,心裡不好受了,就自己一人跑到田頭裡哭一會兒,擦乾眼淚再回去繼續幹。”在供銷社負債累累的危急存亡之際,李亞安甚至自掏腰包,拿出多年的積蓄替供銷社償還債務。

“老供銷人”初心未改

在如今看來,李亞安當年發出的感慨仍然擲地有聲、震耳發聵——

“我們的失敗不是客觀原因,而是主觀原因。”

“供銷社的衰落不能只強調市場經濟的衝擊,供銷系統不接受任何的同情。”

“供銷社系統要成功,比任何企業都容易,我們擁有最好的群眾基礎和經營陣地,為什麼不能成功?”

得知李亞安獲得全國級“勞模”後,龍頭鎮有不少群眾自發掛出橫幅宣告這一喜訊。“撤掉,撤掉。”當李亞安回鎮上看這一切,立即叫人們把橫幅拉下來。“榮譽是屬於整個集體的,不能算在我一個人身上。”

李亞安7歲下田耕地,是土生土長的坡頭人。他始終懷著一種鄉土情懷,深愛著這裡的人和土地。在供銷社最困難的時代,他的艱苦執著不僅是一種不甘心,還飽含對供銷社的深情,“畢竟我一畢業就進入了供銷系統,幾十年來的同甘共苦,說沒感情那是假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農民出身的李亞安內心還是惦記著農民,並始終把密切供銷社與農民的經濟聯結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他的帶領下,龍頭供銷社不斷在“老本行”身上大做文章——

2016年龍頭供銷社利用服務平臺,流轉農地2300多畝,為農民推銷農產品1100多萬元,助農增收420多萬元。2017年底,龍頭供銷社更是籌資上千萬元,開發了坡頭區6000畝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土地託管專案和龍頭供銷社上圩村綜合服務社,堅持為“三農”服務,想盡辦法為農民增產增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