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大李紅良涉造假舉報者:遞97處質疑,數小時官方即出結論

“我真沒想到調查結果這麼快就出來了。 ”1月29日晚間, 武漢大學“千人計畫”學者霍文哲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此表示。

資料圖:李紅良教授(左)和王志華教授(右)。

杜巍巍 攝

霍文哲的校內舉報始於2017年4月, 也曾寫信給《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編輯, 歷經9個月無果後, 霍文哲選擇以匿名形式通過媒體曝光舉報事件。 1月18日, 微信公眾號“知識份子”率先發表調查報導《“千人計畫”專家舉報武大“長江學者”論文涉嫌造假》,

隨後外界掀起了對此事件的熱議。

1月18日深夜, 武漢大學和李紅良團隊通過武漢大學官微發佈相關聲明。 武漢大學表示“高度重視”、“密切關注”, 學校學術委員會將再次組織專家進行鑒定和評判。

武漢大學同時透露出, 就在新質疑出現前的一個月, 2017年12月18日, 學術委員會完成一輪內部調查並得出結論:李紅良團隊三個課題組中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資料不存在偽造科研資料的行為。

武漢大學新聞發言人李霄鶤還在當晚通過《中國科學報》向外界透露匿名舉報者“H”的身份疑雲——武漢大學“千人計畫”學者霍文哲。

李紅良團隊則主要針對“知識份子”調查報導中提到的猴子動物實驗中週期、數量不足作出文字回應,

同時附上團隊製作的猴實驗關鍵節點流程圖。

過去的一年時間裡, 李紅良團隊在影響因數超過30的《自然-醫學》雜誌上已累計發表5篇論文。 最早被質疑的兩篇論文分別為李紅良團隊於2017年2月及5月發表:Targeting CASP8 and FADD-like apoptosis regulator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下稱“C文”) 和Tmbim1 is a multivesicular body regulator that protects agains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ce and monkeys by targeting lysosomal degradation of Tlr4(下稱“T文”)。 其中, C文是武漢大學首次以獨立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在《自然-醫學》發文。

武漢大學及李紅良團隊聲明發出之後, 霍文哲一度婉拒了媒體的採訪要求。 他表示, “武漢大學方面跟我說, 希望我和李紅良團隊不要在網上一來一去, 像小孩子吵架一樣, 是不是等學校有一個結論以後再說。 ”霍文哲當時覺得這個建議是可以考慮的, 並稱“學校應該是認真對待這個事情了。 ”他同時補充道, “當然, 我不知道學校方面對李紅良是怎麼說的。

據霍文哲表述, 1月29日當天, 他沒有比外界更早地知道調查結果。 雖然在《調查意見》公開發佈之前, 霍文哲通過手機短信被告知查收相關郵件, 但其在家中一直未能打開郵箱。 彼時他曾揣測:除了網上公開的這個結論, 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是不是還通知他針對其最終遞交的材料, 後續還會有更深入調查?

在霍文哲最後看到郵件內容的時候, 他表示“徹底失望了”。

二次調查耗時8天

據《調查意見》, 針對2018年1月出現的新質疑, 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1月26日召開主任委員擴大會議。

參加這場會議的包括學術委員會主任(院士)、3名在校副主任(含1名同行院士)、1名校學術委員會同行院士委員, 以及校外7名同行專家(含2名院士)和校內2名同行專家參加了會議。

值得注意的是, 和第一次內部調查相比, 武漢大學再次調查意見的形成效率極高, 前後僅用了8天時間。

據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1月18日發佈的聲明, 在2017年4月收到匿名舉報後, 學術委員會隨即啟動內部調查, 最終歷經8個月左右得出“不存在偽造科研資料的行為”的首次調查結論。

不過, 第一次內部調查真實的調查情況目前也不明確。 據“知識份子”此前報導, 在其於2017年12月8日向多位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詢問是否得知李紅良被舉報學術造假時, 該委員會成員鄧子新和朱玉賢均回應稱不知情, 李德仁又稱“學校正組織調查, 會認真處理的”, 另一名曾姓的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工作人員則稱“前不久剛收到舉報”。

此前有長期接觸動物實驗的一名研究員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理論上會調原始資料,包括每天做實驗的記錄、檢測記錄等,相關儀器上也應該都會對資料、日期有所保留,另外主要的實驗人員、PI(實驗室負責人),專家組會跟他們單獨談話。”

舉報人被通知提供全部質疑

二次調查流程外界無從得知。不過,在召開主任委員擴大會議、形成調查意見的當天,舉報人霍文哲曾遞交了一份詳細的書面質疑。

據霍文哲方面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供的其和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之間的往來郵件,霍文哲在調查意見形成當天的7時許,曾發送一份詳細的書面質疑材料(13頁總計95處質疑),這份質疑材料共涉及到8篇(含C文和T文)李紅良團隊的文章。

從郵件內容來看,這份書面材料是應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要求下發送。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在1月23日向霍文哲發送附有紅頭文件的郵件,要求兩天之內根據其所掌握材料書面提供對李紅良論文及實驗的全部質疑,並最好提供相關支撐材料。

在這封郵件中,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稱“近期將組織校內外專家進一步核查李紅良涉嫌學術不端行為。”

霍文哲最終在1月26日7時許遞交了全部質疑。並強調:要求武漢大學封存8篇文章的原始實驗記錄,避免記錄被篡改和後補相關檔,並要求李紅良在受到質疑後立即答覆(限72小時內)。這8篇文章為李紅良團隊在2016年6月後發表(5篇Nature Medicine,1篇Nature Communication,1篇Circulation,1篇Hypertension)。霍文哲認為這8篇文章在猴子實驗方面有密切相關性和連續性。

除原始實驗記錄外,霍文哲還要求李紅良團隊在24小時內向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提供實驗進行前已經獲得的動物實驗倫理申請書等5項檔。

霍文哲還注明,質疑材料僅供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調查使用,未經其本人同意,禁止將材料轉交給李紅良及其團隊成員。並且在調查結論公佈之前,他要求能看到李紅良對全部質疑的答覆。

針對超出學校原本指定時間(1月25日11時前)遞交全部質疑,霍文哲表示,“和對方溝通過,對方同意可以延時。”

但霍文哲在1月29日提到,“現在看來,恐怕他們根本沒有針對我遞交的全部質疑進行認真調查,不然怎麼可能在我遞交了全部質疑的當天就作出決定。”按照霍文哲原本的預期,“可能要春節後才有結論,我也不怕等,我希望學校能多花時間認真調查。”

校方結論:僅個別疏漏

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在1月29日發佈的《調查意見》主要含三點。

二、舉報涉及的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PGS5論文中的個別圖片問題,李紅良團隊已通過正常程式與編輯部進行聯繫更正;舉報涉及的《自然•醫學》論文中的個別圖片線上版與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屬於出版過程中編輯和校對問題。

三、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

現在78歲的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是學術造假、學術不端,還是由於經驗不足、實驗不夠細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個人認為需要嚴格區分。”

從公佈的調查意見來看,李紅良團隊被質疑的行為被校方區分為“疏漏”: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然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閱公開信息發現,李紅良團隊的歷史“疏漏”不止“個別”。從時間上來看,2009年至今,李紅良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中,有多篇存在“更正”、“更正未果”,甚至“撤稿”的現象。出現頻率最高的“疏漏”是同一樣本的圖片、資料被重複用於其它實驗組。

多次更正和撤稿歷史

2009年7月,老牌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就將李紅良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撤稿,撤稿聲明中顯示“資料誤用”。該論文投稿時間是在2007年5月,論文發表不久即遭受質疑,當時李紅良正在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後。

李紅良等人當時提供的撤稿理由為:在準備論文時,WGA免疫螢光染色的同一個標本的不同視野被用來代表兩個不同治療組(圖2和圖7);由於沒有保存好實驗記錄,早期實驗的一些原始資料已丟失。

2015年4月1日,李紅良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被“更正”。該論文於2014年10月發表,其中一張補充的柱狀圖中,有4條柱狀圖採用了同一組資料。

2017年10月6日,《自然-醫學》刊登《更正聲明》,這一次正是和李紅良團隊被質疑學術造假事件相關的猴實驗相關。在C文於2017年2月20日發表的原版文章中,李紅良團隊沒有將“2016年5月6日對50只食蟹猴進行周圍靜脈注射實驗”這一步驟在實驗方法中描述進去。《更正聲明》中提到,“在最初發表的論文中,作者不小心把猴子實驗7周後第二次注射AAV8-CFLAR(S1)的資訊遺漏了”。

值得注意的是,“肝臟門靜脈注射還是周圍靜脈注射”,這一點正是此前霍文哲公開質疑的焦點之一。霍文哲此前提供的相關證據表明,李紅良團隊於2016年5月6日對猴子實施了AAV8周圍靜脈注射,質疑該團隊並沒有通過肝臟門靜脈注射AAV8,並推測2016年5月6日才是實驗起始周。

針對上述《更正聲明》,霍文哲認為,“由5個人完成並簽字的一項涉及50只猴的實驗,最後說忘記寫進論文(C文和T文均未提到)了有點不可思議。”李紅良團隊此前的聲明中對這一步驟的描述則是: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實驗週期長,為保證AAV8所攜帶基因的穩定表達,第一次肝門靜脈注射病毒7周後,於2016年5月6日對50只食蟹猴由四肢外周靜脈進行第二次AAV8病毒注射。

霍文哲推測,上述更正行為和其舉報直接相關,其最早舉報時間是在2017年4月。

2017年8月30日,《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也發佈了李紅良團隊於2012年發表論文(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的《更正聲明》。該論文中圖4C和圖4D中出現了完全相同的蛋白質免疫印跡條帶(Western Blot)。值得一提的是,《更正聲明》中依然存在錯誤,出現了論文中並不存在的“圖3D”。

而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發佈《更正聲明》的前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29日,李紅良團隊還主動要求另一篇論文的修改。這篇文章也出現在1月229日《調查意見》中,即7年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Cellular FLICE-inhibitor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in mice,涉及圖片錯誤(HE染色圖片、Western Blot圖片)。

此前的1月23日,李紅良團隊還通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官微發佈相關說明。說明中稱,PNAS雜誌編輯部最初回復該錯誤不影響文章結論,不需要更正。但為確保文章的完整性和嚴謹性,李紅良繼續發信要求編輯部進行更正,並主動給編輯部提供了改文章的所有原始資料及相關實驗記錄。截至目前,PNAS尚未發佈相關更正。

一名醫學界的科研人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從現有的公開信息來看,疏漏確實有點多,這些問題至少是某些科研人員學術心態浮躁的一種體現。”

舉報者稱將繼續遞交質疑材料

《調查意見》是否意味著“李紅良團隊被質疑學術造假”事件的終結?在霍文哲看來,“雖然失望”但“還會繼續質疑”。

《武漢大學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細則》(下稱“《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舉報人或被舉報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後10日內,以書面形式向學校提出異議或申訴。異議和申訴不影響處理決定的執行。第二十七條規定,學校收到異議或申訴後,應當交由學術道德建設委員會組織討論,並於30日內作出是否覆核的決定。

不過,在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發送給霍文哲的關於《調查意見》的郵件中,未明確提出可在10日內提出異議。

霍文哲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雖然對目前這個調查結果很失望,但既然規定中提到可以對結果提出異議,那我還是會繼續質疑的。”據霍文哲透露,2月2日,霍文哲已經將繼續質疑以書面形式發送至學校學術委員會郵箱。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2月2日分別聯繫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和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辦,均無人接聽或 回復資訊。

另外,霍文哲還對武漢大學啟動的二次調查存在另一處異議。

《細則》第十一條規定,調查組的組成人員與舉報人或者被舉報人有合作研究、親屬或者導師學生關係的,應予回避。調查組組成人員姓名和單位資訊應通知舉報人和被舉報人。舉報人和被舉報人認為存在前款規定的情形時,可以提出異議。異議成立的,應當更換調查組相關人員。

霍文哲稱,“我至今沒有看到調查組組成人員的名單和單位資訊。”

此前有長期接觸動物實驗的一名研究員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理論上會調原始資料,包括每天做實驗的記錄、檢測記錄等,相關儀器上也應該都會對資料、日期有所保留,另外主要的實驗人員、PI(實驗室負責人),專家組會跟他們單獨談話。”

舉報人被通知提供全部質疑

二次調查流程外界無從得知。不過,在召開主任委員擴大會議、形成調查意見的當天,舉報人霍文哲曾遞交了一份詳細的書面質疑。

據霍文哲方面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供的其和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之間的往來郵件,霍文哲在調查意見形成當天的7時許,曾發送一份詳細的書面質疑材料(13頁總計95處質疑),這份質疑材料共涉及到8篇(含C文和T文)李紅良團隊的文章。

從郵件內容來看,這份書面材料是應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要求下發送。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在1月23日向霍文哲發送附有紅頭文件的郵件,要求兩天之內根據其所掌握材料書面提供對李紅良論文及實驗的全部質疑,並最好提供相關支撐材料。

在這封郵件中,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稱“近期將組織校內外專家進一步核查李紅良涉嫌學術不端行為。”

霍文哲最終在1月26日7時許遞交了全部質疑。並強調:要求武漢大學封存8篇文章的原始實驗記錄,避免記錄被篡改和後補相關檔,並要求李紅良在受到質疑後立即答覆(限72小時內)。這8篇文章為李紅良團隊在2016年6月後發表(5篇Nature Medicine,1篇Nature Communication,1篇Circulation,1篇Hypertension)。霍文哲認為這8篇文章在猴子實驗方面有密切相關性和連續性。

除原始實驗記錄外,霍文哲還要求李紅良團隊在24小時內向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提供實驗進行前已經獲得的動物實驗倫理申請書等5項檔。

霍文哲還注明,質疑材料僅供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調查使用,未經其本人同意,禁止將材料轉交給李紅良及其團隊成員。並且在調查結論公佈之前,他要求能看到李紅良對全部質疑的答覆。

針對超出學校原本指定時間(1月25日11時前)遞交全部質疑,霍文哲表示,“和對方溝通過,對方同意可以延時。”

但霍文哲在1月29日提到,“現在看來,恐怕他們根本沒有針對我遞交的全部質疑進行認真調查,不然怎麼可能在我遞交了全部質疑的當天就作出決定。”按照霍文哲原本的預期,“可能要春節後才有結論,我也不怕等,我希望學校能多花時間認真調查。”

校方結論:僅個別疏漏

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在1月29日發佈的《調查意見》主要含三點。

二、舉報涉及的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PGS5論文中的個別圖片問題,李紅良團隊已通過正常程式與編輯部進行聯繫更正;舉報涉及的《自然•醫學》論文中的個別圖片線上版與正式版的不一致性,屬於出版過程中編輯和校對問題。

三、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

現在78歲的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是學術造假、學術不端,還是由於經驗不足、實驗不夠細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個人認為需要嚴格區分。”

從公佈的調查意見來看,李紅良團隊被質疑的行為被校方區分為“疏漏”: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然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閱公開信息發現,李紅良團隊的歷史“疏漏”不止“個別”。從時間上來看,2009年至今,李紅良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中,有多篇存在“更正”、“更正未果”,甚至“撤稿”的現象。出現頻率最高的“疏漏”是同一樣本的圖片、資料被重複用於其它實驗組。

多次更正和撤稿歷史

2009年7月,老牌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就將李紅良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撤稿,撤稿聲明中顯示“資料誤用”。該論文投稿時間是在2007年5月,論文發表不久即遭受質疑,當時李紅良正在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後。

李紅良等人當時提供的撤稿理由為:在準備論文時,WGA免疫螢光染色的同一個標本的不同視野被用來代表兩個不同治療組(圖2和圖7);由於沒有保存好實驗記錄,早期實驗的一些原始資料已丟失。

2015年4月1日,李紅良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被“更正”。該論文於2014年10月發表,其中一張補充的柱狀圖中,有4條柱狀圖採用了同一組資料。

2017年10月6日,《自然-醫學》刊登《更正聲明》,這一次正是和李紅良團隊被質疑學術造假事件相關的猴實驗相關。在C文於2017年2月20日發表的原版文章中,李紅良團隊沒有將“2016年5月6日對50只食蟹猴進行周圍靜脈注射實驗”這一步驟在實驗方法中描述進去。《更正聲明》中提到,“在最初發表的論文中,作者不小心把猴子實驗7周後第二次注射AAV8-CFLAR(S1)的資訊遺漏了”。

值得注意的是,“肝臟門靜脈注射還是周圍靜脈注射”,這一點正是此前霍文哲公開質疑的焦點之一。霍文哲此前提供的相關證據表明,李紅良團隊於2016年5月6日對猴子實施了AAV8周圍靜脈注射,質疑該團隊並沒有通過肝臟門靜脈注射AAV8,並推測2016年5月6日才是實驗起始周。

針對上述《更正聲明》,霍文哲認為,“由5個人完成並簽字的一項涉及50只猴的實驗,最後說忘記寫進論文(C文和T文均未提到)了有點不可思議。”李紅良團隊此前的聲明中對這一步驟的描述則是: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實驗週期長,為保證AAV8所攜帶基因的穩定表達,第一次肝門靜脈注射病毒7周後,於2016年5月6日對50只食蟹猴由四肢外周靜脈進行第二次AAV8病毒注射。

霍文哲推測,上述更正行為和其舉報直接相關,其最早舉報時間是在2017年4月。

2017年8月30日,《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也發佈了李紅良團隊於2012年發表論文(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的《更正聲明》。該論文中圖4C和圖4D中出現了完全相同的蛋白質免疫印跡條帶(Western Blot)。值得一提的是,《更正聲明》中依然存在錯誤,出現了論文中並不存在的“圖3D”。

而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發佈《更正聲明》的前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29日,李紅良團隊還主動要求另一篇論文的修改。這篇文章也出現在1月229日《調查意見》中,即7年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Cellular FLICE-inhibitor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in mice,涉及圖片錯誤(HE染色圖片、Western Blot圖片)。

此前的1月23日,李紅良團隊還通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官微發佈相關說明。說明中稱,PNAS雜誌編輯部最初回復該錯誤不影響文章結論,不需要更正。但為確保文章的完整性和嚴謹性,李紅良繼續發信要求編輯部進行更正,並主動給編輯部提供了改文章的所有原始資料及相關實驗記錄。截至目前,PNAS尚未發佈相關更正。

一名醫學界的科研人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從現有的公開信息來看,疏漏確實有點多,這些問題至少是某些科研人員學術心態浮躁的一種體現。”

舉報者稱將繼續遞交質疑材料

《調查意見》是否意味著“李紅良團隊被質疑學術造假”事件的終結?在霍文哲看來,“雖然失望”但“還會繼續質疑”。

《武漢大學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細則》(下稱“《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舉報人或被舉報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後10日內,以書面形式向學校提出異議或申訴。異議和申訴不影響處理決定的執行。第二十七條規定,學校收到異議或申訴後,應當交由學術道德建設委員會組織討論,並於30日內作出是否覆核的決定。

不過,在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發送給霍文哲的關於《調查意見》的郵件中,未明確提出可在10日內提出異議。

霍文哲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雖然對目前這個調查結果很失望,但既然規定中提到可以對結果提出異議,那我還是會繼續質疑的。”據霍文哲透露,2月2日,霍文哲已經將繼續質疑以書面形式發送至學校學術委員會郵箱。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2月2日分別聯繫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和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辦,均無人接聽或 回復資訊。

另外,霍文哲還對武漢大學啟動的二次調查存在另一處異議。

《細則》第十一條規定,調查組的組成人員與舉報人或者被舉報人有合作研究、親屬或者導師學生關係的,應予回避。調查組組成人員姓名和單位資訊應通知舉報人和被舉報人。舉報人和被舉報人認為存在前款規定的情形時,可以提出異議。異議成立的,應當更換調查組相關人員。

霍文哲稱,“我至今沒有看到調查組組成人員的名單和單位資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