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凡事有理|春運路上,為普通的“800萬分之一”點個贊!

“有溫度、有熱度、有態度”

春運大幕已經拉開, 又趕上週末, 您是否已經踏上回家路了?咱們常說“舍小家顧大家”, 也的確有朋友選擇春節堅守工作。

但今天高凡要跟您聊的兩件事兒, 就是要“大家小家一把抓”。

小家——春運回家路

先從春運說起吧。

今年春運有很多高科技加持, 比如人臉識別、大資料“數人頭”、雙雲互備保障順暢購票等等。 但無論怎麼時髦, 回家的那份質樸的期盼, 就像是車廂裡那桶速食麵的味道一樣, 永遠不變。

就在前幾天, 我跟隨一位來北京打工20年的農民工兄弟郭海旺, 一起踏上了回河南老家的溫暖回家路。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範寨村, 離北京有900多公里。 這一路, 我和郭海旺一家用了15個小時、換乘了4種交通工具完成。 累嗎?當然。 可無論是在淩晨的火車硬座上, 還是在一大早的中巴客運站, 我都看到了許多疲憊的、堅定的、幸福的面孔。

在外打工一年, 很多兄弟春節選擇不回家, 多掙點加班費;也有覺得自己“混得不好”, 不好意思回去。 然而, 今年春運期間, 全國旅客發送量預計將接近30億人次。 這麼多人費這麼大勁回家, 不就是為了來年再次出發嗎?

僅僅在北京, 就有超過800萬的外來人口, 我們只是再普通不過的800萬分之一。 但是, 誰又能說當這個“之一”、當個普通人就很容易呢?你需要保存有節制的夢想, 需要保持有勁頭地工作, 需要接受有缺陷的滿足。 這些, 都是生活裡的成就, 都值得給自己點贊。

這個春節, 守好小家, 才有力量服務“大家”。

大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在前天(2號), 我採訪了一位“農業遺產大咖”——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辦公室主任閔慶文教授。

閔教授從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13年, 參與過我國多項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閔教授的研究不是做在實驗室和論文裡, 而是一步一步地踩在田野上。

農業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歷史”, 是一個有人參與的、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業生態系統。 在很多地方, 這些古老生產方式至今仍然是當地農民的生活來源。

從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我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到去年11月甘肅迭部紮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獲得批准, 我國已經有15個專案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您可能會問了, 咱現在都搞現代農業, 都琢磨著多掙錢, 為啥還費那麼大功夫研究“遺產”?其實, 關注農業文化遺產, 就是關注未來;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 而是要讓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把原生態的生產方式保護起來,農民就不賺錢了嗎?”當然不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發展是最好的保護。

首先,一種生產方式能延續千年,並衍生出多種風俗文化,本身就有它的神奇和實用之處;其次,在尊重農業生產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和理念進行旅遊開發、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使其像“農林牧複合”一樣產生“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的可持續複合效應,才能讓更多小家過好年、掙大錢。

家人需要守護,農業文化需要保護,《凡事有理》陪你一起走好新一年的路。今天,就跟您這。

編輯:高凡

“把原生態的生產方式保護起來,農民就不賺錢了嗎?”當然不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發展是最好的保護。

首先,一種生產方式能延續千年,並衍生出多種風俗文化,本身就有它的神奇和實用之處;其次,在尊重農業生產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和理念進行旅遊開發、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使其像“農林牧複合”一樣產生“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的可持續複合效應,才能讓更多小家過好年、掙大錢。

家人需要守護,農業文化需要保護,《凡事有理》陪你一起走好新一年的路。今天,就跟您這。

編輯:高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