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中國教育的缺口在哪?

通識教育——創新創業之基

目前中國大學開了很多非常具體的創新和創業的課, 比如說給創業的學生開法律、金融方面的課。 過去沒有這方面課程而現在設置了, 這是進步, 但這並沒有解決一個整體性的問題。 據我自己的觀察, MIT、斯坦福、哈佛這些學校和國內的教育機構一個重大的本質的區別, 是在於這些學校在踐行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而開辦創新課、金融課、法律服務課也是在通識性教育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內容。

中國整體的教育不是通識性教育, 而是一種比較封閉性的、比較強調專業化訓練的教學模式。

那麼, 僅僅添加一些創新和創業方面的課程, 反而可能會增加原有教育體制本來固有的專業性, 因為它並不全面。

教育, 在於育人。 創業教育說的通俗一點, 就是要教育一個畢業後第一天就做CEO的人;專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基本上是職員, 在一個公司或者是在政府的一個部門工作。 那麼培養這種不同人才的教育機構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這個區別最關鍵就是在於其所授知識面是否全面、系統、具有整體性。 要是為一個公司部門培養工作人員, 這時候學校追求的是提高這個學生的專業知識, 比如說他學金融, 那我們就非常強調他對金融方面的知識;如果他學人事管理的話就非常需要人事管理方面的知識。 但是如果他畢業第一天要做CEO,

就要求這個人才不光金融、人事管理方面要懂, 宏觀等等方面知識都要懂, 要是一個通識人才。

因此, 創業教育不是對中國現有教育體系的補充, 因為通識教育和封閉式的教育很難相容。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西方的教育制度, 本身即使沒有具體的創業和創新的課, 也已經是為創業人才作準備, 只不過在此基礎上, 我們現在又添加了一些非常具體的關於創業方面的知識。 而在中國, 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改變不是通識的教育制度的現狀。

管理能力的開發

創業者第一天就必須具備一定管理能力, 這是我們過去在追求這種專業的培養時不是特別注意培養的一項技能。 學生創辦一個企業,

也許企業只有三、四個人, 但第一天他就需要要進行管理, 管理人員、產品、技術等等。

我剛來美國時, 覺得特別不可思議的是, 這邊學生通常在學很多課、參加很多體育活動的同時, 還做著很多課餘活動。 去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何在?對學生來說是滿足他們內在的興趣, 對社會來說就是提供將來可能從事管理的人才。 以哈佛每年一度的教育論壇為例, 這些出色的學生在管理這個大會時, 有很多的東西就是在學校裡學不到的, 比如請嘉賓、請什麼樣的嘉賓、如何請到嘉賓, 這些都是管理的藝術。 在實踐中所培養的才能, 和學生在學校僅僅通過選課和上課學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也更能夠在他今後創業時被發揮。 而目前,

我們在普通大學中很難獲得這種團隊管理的訓練。

決策能力的培養

第三, 創業教育需要培養創業者具備一定的決策能力。 這種決策能力不僅僅涉及在資訊充分給定的條件下的決策。 比如學生在大學裡是選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發展經濟還是邏輯關係課程時, 他可以根據在網上查到的關於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學什麼的資訊, 結合自己的興趣, 再考慮一下將來工作市場的發展前景等等, 之後再去做這個決策。

但是在創業的過程中, 最關鍵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在資訊完全不充備卻時間非常緊迫的情況下, 你必須現在就做這個決策。 資訊非常不完備使得對未來的預測也非常不確定。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去做決策,

和資訊完全是完備的, 在將來給定的情況下做決策,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 所以要是培養創業人才的話, 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不確定性的環境, 讓他在這種環境下做出更多決策。

給予學生質疑的空間

創業教育實際上最重要的方面是對人的認知的一種教育。 認知不是簡單的對某一方面, 比如先前提到的對法律、精神方面的認識, 通過增加一些技術型知識性問題就能達到, 而是完全是一種質疑性的。

現在的創業, 特別是在那種高科技的創業公司裡面, 管理是扁平化的——CEO讓員工做事情, 往往不能單純發號施令, 而是能夠勸說員工, 讓員工去做他想讓員工做的事情。 如果恰恰這件事情是員工不想做的事情, 那管理者需要有很好的口才, 以及思辨和辯論的能力。但我們的教育,在美國也有這種問題,很多時候是老師在臺上講話,學生在底下記筆記,沒有這種回饋的這種過程,很難給學生提供很多的思辨、辯論和質疑的機會。

所以想要加強創業教育的話,我們應該徹底改變教育的這種模式,使學生有更多質疑、提問、回饋的機會。

創業和創新之間有很高的相聯關係。為什麼去創新?創新者對現實是質疑的,他不接受此時此刻的這種狀況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去創新。如果他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思維方式,認為現象存在即合理的,他永遠不會去創新。因為此時此刻存在的這種現狀就是最合理的這種現狀,如果接受這種假定的話,那他為什麼要去創新呢?

所以創新實際上就是培養一種認知,培養一種有質疑性的、不接受現狀的、敢於挑戰權威的認知方式。

此外,對創業的教育,不光是要學生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形成他們對自己的認知。MIT有一位講創業的老師,他的課上課人數非常多,每年大約有一半人上完他的課後會覺得:我不是一個創業人才,因此我就不去創業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這避免了社會的浪費。比如你是一個投資者,把錢投給一個創業者根本不適合創業的企業,很有可能錢就打水漂了,對整個社會來講這是一種浪費。

所以當學生考慮到到去創業的時候,應該從整體上來考慮,要避免對整個社會的浪費。學生可以先在學校裡模擬一個創業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你能認識到自己是否適合創業,這對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是一種貢獻。

以及思辨和辯論的能力。但我們的教育,在美國也有這種問題,很多時候是老師在臺上講話,學生在底下記筆記,沒有這種回饋的這種過程,很難給學生提供很多的思辨、辯論和質疑的機會。

所以想要加強創業教育的話,我們應該徹底改變教育的這種模式,使學生有更多質疑、提問、回饋的機會。

創業和創新之間有很高的相聯關係。為什麼去創新?創新者對現實是質疑的,他不接受此時此刻的這種狀況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去創新。如果他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思維方式,認為現象存在即合理的,他永遠不會去創新。因為此時此刻存在的這種現狀就是最合理的這種現狀,如果接受這種假定的話,那他為什麼要去創新呢?

所以創新實際上就是培養一種認知,培養一種有質疑性的、不接受現狀的、敢於挑戰權威的認知方式。

此外,對創業的教育,不光是要學生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形成他們對自己的認知。MIT有一位講創業的老師,他的課上課人數非常多,每年大約有一半人上完他的課後會覺得:我不是一個創業人才,因此我就不去創業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這避免了社會的浪費。比如你是一個投資者,把錢投給一個創業者根本不適合創業的企業,很有可能錢就打水漂了,對整個社會來講這是一種浪費。

所以當學生考慮到到去創業的時候,應該從整體上來考慮,要避免對整個社會的浪費。學生可以先在學校裡模擬一個創業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你能認識到自己是否適合創業,這對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是一種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