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鰻魚要被吃成瀕危了,但這次真不能怪中國人……

中新網也報導:

據日媒援多名相關人士消息稱, 瀕危物種日本鰻的鰻苗本季遭遇極度嚴重的魚荒, 日本國內外的捕獲量只有去年同期的約1%。

捕撈將大概持續到4月, 但如果照此下去, 捕獲量有可能出現史上最低水準。

日本農林水產省:野生鰻魚苗漁獲量持續下降

看到這條消息, 很多吃貨都表示有點心痛。

這幾年日料在國內風行, 蒲燒鰻魚、鰻魚飯、鰻魚壽司等料理在日料店裡都不難看到,

甚至還有深愛鰻魚的粉絲, 千里迢迢地跑到日本品嘗正宗的味道。

結果現在忽然告訴我不久的以後就吃不到鰻魚了?一下子心情好複雜……

日本在每年盛夏有食用鰻魚的習俗, 對於日本人而言, 沒有鰻魚料理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不過, 鰻魚真正肥美的季節卻是在洄游前的秋冬, 準備相親的鰻魚體內蓄積了肥厚的脂肪, 味道也更佳濃郁醇香, 盛夏的鰻魚反而相對清瘦, 口味也寡淡。

日本每年夏天的“土用醜日”是傳統的吃鰻魚日。 關於夏天吃鰻魚到底會不會更有元氣的問題, 現代演繹出說法, 比如在陰陽五行計算出的“土用醜日”, 必須吃與醜發音類似、又能辟邪的食物, 發音首字母相同(都為u)、黑溜溜能辟邪的鰻魚就成了最合適的食物。

日本較為傳統的蒲燒鰻魚店

事實上, 夏天要吃鰻魚最早是商人刻意打造出的消費習慣。 江戶時代學者平賀源內某日接到朋友的委託, 拜託他為自己新開的鰻魚店題匾, 於是平賀源內就寫出了一句“土用醜日是鰻魚之日, 吃了的話就不會輸給夏天的暑氣”。 這讓他朋友的店鋪大賣, 並引發眾人效仿, 如今這已經成為了日本延續多年的傳統。

平賀源內

根據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發佈的報告,日本人口雖然不足全球的 2%,卻吃掉了全球 70% 的鰻魚,如今仍然是世界第一鰻魚消費大國。

為什麼鰻魚會越來越少?

儘管鰻魚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傳統食材,但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日語うなぎ)就已經登上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CUN)的瀕危名單。

鰻鱺之所以會走上瀕危道路,是由於它的生長方式十分奇特。它需要在海中產卵,然後洄游到淡水河川中成長,快要性成熟的時候,鰻鱺再返回它的海洋棲息地——馬利安納群島及附近東亞各國海域產卵。孵化出來的幼苗隨著洋流漂泊五千公里返回大陸,在淡水中長大成熟。

日本鰻鱺的一生

東亞地區屬於經濟高度活躍的地帶,對河流的開發程度很高,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傳統上就喜歡吃日本鰻鱺,人口多,消耗量很大。人們不僅捕撈野生的成年鰻鱺,還捕撈鰻鱺魚苗回來養殖。於是,有機會回到大海產卵的鰻鱺越來越少,相應地回到淡水中來的鰻鱺幼苗也越來越少。

據日本媒體報導,靜岡縣2017年整個12月只捕撈到184克幼苗。這或許是一個特例,但鰻鱺幼苗的捕撈量持續下降,卻是整體趨勢。

日本鰻鱺的野外捕撈量持續下滑

所以實際上日本鰻鱺的野生種群衰減的很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捉襟見肘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了。那麼自然的,就會有人想到養殖,但問題也開始接踵而來。

可以通過完全人工養殖拯救鰻魚嗎?

答案是,很難。

日本鰻鱺無法人工商業化繁育,鰻魚養殖場只能依靠捕獲野生鰻魚幼苗進行養殖,也就是說,日本鰻鱺的養殖也是完全依賴野生種群,這是不可持續的。

正在捕撈鰻苗的日本漁船

鰻魚產卵後,由卵孵化而成的幼苗,會自產卵場回游至沿岸,歷經卵期、柳葉魚期、玻璃鰻期、鰻線期、黃鰻期及銀鰻期等六個階段的變化,而人工飼養的鰻魚是從鰻線期這個階段才開始的。

可是,人工養殖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成年鰻魚在人工水池中產卵,孵出“柳葉鰻前期”的小魚,可是明明吃點東西就可以長大的小不點,卻無論喂什麼都不吃,20多天后就死了。把幼鰻養到柳葉鰻期,一直是人類的目標。

後來,日本科學家通過解剖發現,柳葉鰻吃的是“海雪”——一種由海裡的有機物碎屑黏在一起形成的黏液團。突破這一難關後,柳葉鰻順利成長進入“玻璃鰻期”。但這並不意味著鰻魚養殖可以順利進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嚴峻又帶些搞笑的考驗:鰻魚的性別決定屬於後天型,主要受周圍環境影響。簡單來說,人工飼養的結果,可能是得到一池子好基友(同雌性或同雄性),而無法繼續進行人工繁育……

位於日本靜岡縣的增養殖研究所,其實早在2010年已在實驗中成功做到了完全人工養殖鰻魚,然而成功只限於實驗室。

人工飼養的鰻魚因成活率、生長週期等各種問題,目前培育出一尾鰻苗的成本約為100萬日元(人民幣約6萬元)。而且這個價格還僅是鰻苗,如果養殖過程中死掉一些,成本還得漲。顯然,商業化量產還遙遙無期。

日本海洋生命科學學者塚本勝巳,已從事日本鰻鱺研究長達40餘年。他說——

“我們已經向完全養殖邁出了實驗性的一步,但是還達不到產業化的水準。現在孵育一匹鰻苗需要花費數千日元,我們的目標是將成本縮減到數十日元,到達能上市銷售的水準。

現在的開發研究若能再向前邁進一步,便能開啟實用化的道路,大量生產出人工鰻苗,就可以大幅減輕對天然鰻魚資源的影響,從而實現資源保護。”

鰻魚真的會被吃滅絕嗎?

日本人吃的“鰻”不止這一種。日本人喜歡吃的另一種鰻鱺目魚類是星鰻(Conger myriaster,日語あなご,又名康吉鰻 )也是日料中的常客。不過它屬於純海生的鰻魚,目前還是比較安全的。

星鰻多用於製作穴子壽司,穴子天婦羅(江戶前天婦羅的著名菜式)等菜式,很少用於製作鰻魚飯、蒲燒鰻。

歐洲人和東亞人習慣不一樣,東亞人喜歡吃成年鰻,一次吃一條兩條到頭了。歐洲人愛吃的是鰻苗,線頭大的小鰻,一頓得吃一堆。日本鰻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目錄中是瀕危物種,而歐洲鰻已經是極危物種。

看著這一碗小鰻苗,日本人該有多心疼呀……

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鰻已經到了瀕危狀態,至於是不是真的沒救了,未來會不會滅絕,恐怕還取決於未來。

日本政府水產廳表示: “鰻魚苗的捕撈量跟季節有關,雖然從捕撈初期來看情況確實不好,但接下來才是正式捕撈的時期,今後的走向仍然說不準。另外鰻魚繁殖力強,數量是有可能提高的。”

鰻魚養殖基地

幸運的是,現在日本鰻鱺還沒有陷入不可挽回的末日。一旦鰻魚進入到《華盛頓公約》附錄二,交易受到限制,鰻魚的捕獲量將大大縮減,那麼人類恐怕再也無法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吃到鰻魚了,這對鰻魚來說是件好事。

它應該依然有足以自我維持的野外種群,甚至也許還能支援輕微的、嚴格管理的捕撈。所以大可不必陷入絕望,單純感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認為人類應當滅絕。同時也不該自暴自棄,甚至做出“趕在滅絕之前吃一口”這樣的舉動。

儘管它真的很誘人……

塚本勝巳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一直提倡的消費方式,是一年當中在值得祝賀的日子裡吃上幾次鰻魚就好。我希望消費者能充分瞭解鰻魚的現狀,付出相對高的價錢,將鰻魚作為‘筵羞’來對待。”

也就是說,且吃且珍惜呀……

///

發現食堂,不見不散

- End -

平賀源內

根據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發佈的報告,日本人口雖然不足全球的 2%,卻吃掉了全球 70% 的鰻魚,如今仍然是世界第一鰻魚消費大國。

為什麼鰻魚會越來越少?

儘管鰻魚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傳統食材,但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日語うなぎ)就已經登上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CUN)的瀕危名單。

鰻鱺之所以會走上瀕危道路,是由於它的生長方式十分奇特。它需要在海中產卵,然後洄游到淡水河川中成長,快要性成熟的時候,鰻鱺再返回它的海洋棲息地——馬利安納群島及附近東亞各國海域產卵。孵化出來的幼苗隨著洋流漂泊五千公里返回大陸,在淡水中長大成熟。

日本鰻鱺的一生

東亞地區屬於經濟高度活躍的地帶,對河流的開發程度很高,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傳統上就喜歡吃日本鰻鱺,人口多,消耗量很大。人們不僅捕撈野生的成年鰻鱺,還捕撈鰻鱺魚苗回來養殖。於是,有機會回到大海產卵的鰻鱺越來越少,相應地回到淡水中來的鰻鱺幼苗也越來越少。

據日本媒體報導,靜岡縣2017年整個12月只捕撈到184克幼苗。這或許是一個特例,但鰻鱺幼苗的捕撈量持續下降,卻是整體趨勢。

日本鰻鱺的野外捕撈量持續下滑

所以實際上日本鰻鱺的野生種群衰減的很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捉襟見肘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了。那麼自然的,就會有人想到養殖,但問題也開始接踵而來。

可以通過完全人工養殖拯救鰻魚嗎?

答案是,很難。

日本鰻鱺無法人工商業化繁育,鰻魚養殖場只能依靠捕獲野生鰻魚幼苗進行養殖,也就是說,日本鰻鱺的養殖也是完全依賴野生種群,這是不可持續的。

正在捕撈鰻苗的日本漁船

鰻魚產卵後,由卵孵化而成的幼苗,會自產卵場回游至沿岸,歷經卵期、柳葉魚期、玻璃鰻期、鰻線期、黃鰻期及銀鰻期等六個階段的變化,而人工飼養的鰻魚是從鰻線期這個階段才開始的。

可是,人工養殖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成年鰻魚在人工水池中產卵,孵出“柳葉鰻前期”的小魚,可是明明吃點東西就可以長大的小不點,卻無論喂什麼都不吃,20多天后就死了。把幼鰻養到柳葉鰻期,一直是人類的目標。

後來,日本科學家通過解剖發現,柳葉鰻吃的是“海雪”——一種由海裡的有機物碎屑黏在一起形成的黏液團。突破這一難關後,柳葉鰻順利成長進入“玻璃鰻期”。但這並不意味著鰻魚養殖可以順利進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嚴峻又帶些搞笑的考驗:鰻魚的性別決定屬於後天型,主要受周圍環境影響。簡單來說,人工飼養的結果,可能是得到一池子好基友(同雌性或同雄性),而無法繼續進行人工繁育……

位於日本靜岡縣的增養殖研究所,其實早在2010年已在實驗中成功做到了完全人工養殖鰻魚,然而成功只限於實驗室。

人工飼養的鰻魚因成活率、生長週期等各種問題,目前培育出一尾鰻苗的成本約為100萬日元(人民幣約6萬元)。而且這個價格還僅是鰻苗,如果養殖過程中死掉一些,成本還得漲。顯然,商業化量產還遙遙無期。

日本海洋生命科學學者塚本勝巳,已從事日本鰻鱺研究長達40餘年。他說——

“我們已經向完全養殖邁出了實驗性的一步,但是還達不到產業化的水準。現在孵育一匹鰻苗需要花費數千日元,我們的目標是將成本縮減到數十日元,到達能上市銷售的水準。

現在的開發研究若能再向前邁進一步,便能開啟實用化的道路,大量生產出人工鰻苗,就可以大幅減輕對天然鰻魚資源的影響,從而實現資源保護。”

鰻魚真的會被吃滅絕嗎?

日本人吃的“鰻”不止這一種。日本人喜歡吃的另一種鰻鱺目魚類是星鰻(Conger myriaster,日語あなご,又名康吉鰻 )也是日料中的常客。不過它屬於純海生的鰻魚,目前還是比較安全的。

星鰻多用於製作穴子壽司,穴子天婦羅(江戶前天婦羅的著名菜式)等菜式,很少用於製作鰻魚飯、蒲燒鰻。

歐洲人和東亞人習慣不一樣,東亞人喜歡吃成年鰻,一次吃一條兩條到頭了。歐洲人愛吃的是鰻苗,線頭大的小鰻,一頓得吃一堆。日本鰻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目錄中是瀕危物種,而歐洲鰻已經是極危物種。

看著這一碗小鰻苗,日本人該有多心疼呀……

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鰻已經到了瀕危狀態,至於是不是真的沒救了,未來會不會滅絕,恐怕還取決於未來。

日本政府水產廳表示: “鰻魚苗的捕撈量跟季節有關,雖然從捕撈初期來看情況確實不好,但接下來才是正式捕撈的時期,今後的走向仍然說不準。另外鰻魚繁殖力強,數量是有可能提高的。”

鰻魚養殖基地

幸運的是,現在日本鰻鱺還沒有陷入不可挽回的末日。一旦鰻魚進入到《華盛頓公約》附錄二,交易受到限制,鰻魚的捕獲量將大大縮減,那麼人類恐怕再也無法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吃到鰻魚了,這對鰻魚來說是件好事。

它應該依然有足以自我維持的野外種群,甚至也許還能支援輕微的、嚴格管理的捕撈。所以大可不必陷入絕望,單純感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認為人類應當滅絕。同時也不該自暴自棄,甚至做出“趕在滅絕之前吃一口”這樣的舉動。

儘管它真的很誘人……

塚本勝巳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一直提倡的消費方式,是一年當中在值得祝賀的日子裡吃上幾次鰻魚就好。我希望消費者能充分瞭解鰻魚的現狀,付出相對高的價錢,將鰻魚作為‘筵羞’來對待。”

也就是說,且吃且珍惜呀……

///

發現食堂,不見不散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