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漁村到海洋科技新城,即墨這個地方大變樣

日前,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對外發佈《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17)》。 《報告》顯示, 中國的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居於全球第6位, 由第三梯隊成功躍升至第二梯隊, 躋身世界海洋科技創新產出和創新應用強國。

從“跟跑”到“領跑”, 其間不難發現“青島元素”的身影。 青島這座城市聚集了全國30%以上海洋教學和科研機構、50%的涉海科研人員、70%涉海高級專家和院士, 當仁不讓肩負起建設“海洋強國”使命。

進入新時代, 青島提出打造國際海洋名城。 位於即墨區鼇山灣畔的藍穀, 其發展規劃2014年獲國家5部委批復後,

成立了藍穀管理局。 短短幾年間, 曾經的小漁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聚集了一大批海洋研究院所、科技人才隊伍, 孵化出大批海洋科技企業, 正崛起為一座國際海洋科技新城。

成長為全球領跑者

在位於青島嶗山腳下、鼇山灣畔的藍谷,

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全國唯一的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 自2015年正式運行以來, 正逐漸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海洋科技的領跑者。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84%的海洋水深超過2000米。 遺憾的是, 人類對2000米以下的海洋知之甚少。 鑒於此, 海洋國家實驗室提出了“透明海洋”計畫, 讓神秘莫測的海洋特別是深海摘掉“面紗”, 變得“透明”。

如今, “透明海洋”計畫已實現新跨越。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蘊含豐富多尺度動力過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馬里亞納海溝長期連續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發佈了我國首個西太平洋深海潛標資料系統, 創造了國內外有明確文獻記錄的即時獲取深海資料最長工作時間……“透明海洋”計畫已成功實現了3個世界第一,

填補了兩項國內空白, 打破兩項國外技術壟斷, 並在觀測設備國產化、重大理論突破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與此同時, 海洋國家實驗室構建全球協同創新平臺, 提高中國在世界海洋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參與設立的首個中澳海洋聯合研究中心——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 成為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

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得州農工大學共同建設的“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iHESP)”, 作為中美合作首個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 成為全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高端科技創新平臺。

海洋國家實驗室打造的“鼇山論壇”,

主導發起了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 確立了在全球海洋科技發展領域的領軍地位。

以海洋國家實驗室的大型協同創新平臺為紐帶, 一個又一個帶著“藍色”標籤的高校院所、“國字型大小”科研平臺、科技型企業紛紛落戶青島。

僅青島藍穀就集聚了22個“國字型大小”“中科系”“央企系”“國海系”重大科研平臺, 山東大學、天津大學、四川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22所高校在藍谷設立校區、研究院或創新園。

打造像海洋國家實驗室這樣的海洋科技高地, 彰顯了青島市著力打造國際海洋名城、實現藍色引領的決心。

一組資料很有說服力。

青島海洋科技投入產出效率居全國首位, 青島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占全國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的比例達到44.4%,

發展優勢明顯。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試驗母船。 (資料圖片)

參與鍛造“大國重器”

日前, 從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好消息, 國家深海基地參與完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項目創建了我國載人潛水器深潛作業技術體系,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由“跟跑”向“領跑”的重大跨越。

這樣的“大國重器”已成為青島海洋科技“走出去”的耀眼新星。

此前,剛剛返青的“科學”號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用航次”項目科考任務。來自中國、印度和孟加拉3個國家的29位科考人員參加了該航次,共同取得了5項重大科考成果,其中有兩項是在國際上首次獲得。

深海探淵,離不開“國之重器”。

“科學”號是國內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科考船之一;“向陽紅01”在南大西洋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航次任務;“向陽紅09”是國內第一艘深潛試驗母船,曾載著“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區域完成了7000米級海試任務;“向陽紅06”可抗12級風浪,具備全球航行科考能力……

青島已擁有數艘3000噸級以上的“大塊頭”,不久的將來青島3000噸級以上科考船有望達到11艘之多,這意味著青島的科考船,比有的國家全國科考船的總量還多。

這些重量級科考船馳騁在世界各大洋,通過海上觀測、洋底採樣,為我國海洋科研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不僅有“大國重器”,青島還為這些科考船提供母港。

“蛟龍號”母船從這裡出海並在此停靠,“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這裡聚首……

2015年3月,國家深海基地在青島啟動,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上第5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碼頭可同時停泊兩艘6000噸級的海洋科考船,並具有超強的抗風浪性能,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深海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機構和支撐保障平臺。

2017青島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覽會。俞方平攝(人民視覺)

發展“海洋+”高端產業

青島藍穀不僅有大塊頭的“大國重器”,更有體格雖小卻含金量十足的海洋科技“小巨人”。

最近一段時間,南海海域水下多了一個黃色的“小機器人”,它的體重還不到10公斤,帶著四個大功率無刷推進器,在150米深的水下輕巧運行。如果發現10米開外的珊瑚礁上附著了正在侵食珊瑚蟲的長棘海星,小機器人就會迅速遊過去,在精准度達1釐米的定位上抬起它的機械手,給海星注射一針“死亡藥水”,來保護珊瑚。

這個小機器人就是位於藍谷的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LBF-150(定制)海星打針機,是目前在這一應用領域國際上穩定性最好、精確度最高的微型水下機器人。

面向海洋,由青島藍穀、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區組成的“一谷兩區”平臺,以“海洋+”促進高端海洋科技產業化,為青島海洋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青島紅島區,全國最大的海洋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在西海岸新區,青島實現了海水淡化產業新突破。

日前,位於董家口迴圈經濟區的海水淡化專案開始試運營,日出水量達10萬噸,這是國內第一個自主設計研發的海水淡化項目,打破了國外對海水淡化核心技術的壟斷。其設計者青島三泰膜工業有限公司,以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技術“納米多孔陶瓷複合濾膜、反滲透膜及其製備方法”,將陶瓷納米粒子應用到膜加工工藝中,使出水率一舉提高了20%。

同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也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隨著華大基因北方中心啟用暨國際海洋基因組聯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青島將建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通過搭建基因資源收集和研究的基礎支撐平臺,開展海洋生命基礎科學和應用性研究。

智能化深海“漁場”——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從青島啟運。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該項目創建了我國載人潛水器深潛作業技術體系,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由“跟跑”向“領跑”的重大跨越。

這樣的“大國重器”已成為青島海洋科技“走出去”的耀眼新星。

此前,剛剛返青的“科學”號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用航次”項目科考任務。來自中國、印度和孟加拉3個國家的29位科考人員參加了該航次,共同取得了5項重大科考成果,其中有兩項是在國際上首次獲得。

深海探淵,離不開“國之重器”。

“科學”號是國內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科考船之一;“向陽紅01”在南大西洋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航次任務;“向陽紅09”是國內第一艘深潛試驗母船,曾載著“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區域完成了7000米級海試任務;“向陽紅06”可抗12級風浪,具備全球航行科考能力……

青島已擁有數艘3000噸級以上的“大塊頭”,不久的將來青島3000噸級以上科考船有望達到11艘之多,這意味著青島的科考船,比有的國家全國科考船的總量還多。

這些重量級科考船馳騁在世界各大洋,通過海上觀測、洋底採樣,為我國海洋科研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不僅有“大國重器”,青島還為這些科考船提供母港。

“蛟龍號”母船從這裡出海並在此停靠,“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這裡聚首……

2015年3月,國家深海基地在青島啟動,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上第5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碼頭可同時停泊兩艘6000噸級的海洋科考船,並具有超強的抗風浪性能,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深海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機構和支撐保障平臺。

2017青島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覽會。俞方平攝(人民視覺)

發展“海洋+”高端產業

青島藍穀不僅有大塊頭的“大國重器”,更有體格雖小卻含金量十足的海洋科技“小巨人”。

最近一段時間,南海海域水下多了一個黃色的“小機器人”,它的體重還不到10公斤,帶著四個大功率無刷推進器,在150米深的水下輕巧運行。如果發現10米開外的珊瑚礁上附著了正在侵食珊瑚蟲的長棘海星,小機器人就會迅速遊過去,在精准度達1釐米的定位上抬起它的機械手,給海星注射一針“死亡藥水”,來保護珊瑚。

這個小機器人就是位於藍谷的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LBF-150(定制)海星打針機,是目前在這一應用領域國際上穩定性最好、精確度最高的微型水下機器人。

面向海洋,由青島藍穀、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區組成的“一谷兩區”平臺,以“海洋+”促進高端海洋科技產業化,為青島海洋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青島紅島區,全國最大的海洋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在西海岸新區,青島實現了海水淡化產業新突破。

日前,位於董家口迴圈經濟區的海水淡化專案開始試運營,日出水量達10萬噸,這是國內第一個自主設計研發的海水淡化項目,打破了國外對海水淡化核心技術的壟斷。其設計者青島三泰膜工業有限公司,以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技術“納米多孔陶瓷複合濾膜、反滲透膜及其製備方法”,將陶瓷納米粒子應用到膜加工工藝中,使出水率一舉提高了20%。

同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也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隨著華大基因北方中心啟用暨國際海洋基因組聯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青島將建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通過搭建基因資源收集和研究的基礎支撐平臺,開展海洋生命基礎科學和應用性研究。

智能化深海“漁場”——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從青島啟運。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