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李政道談《溫家寶地質筆記》

地質韶光攜夢同行

李政道| 文

看了溫家寶先生的《地質筆記》一書後, 感觸很多。 我因身體原因已有幾年沒有回國, 也未與家寶先生見面懇談了。 讀完這部書, 深深為他曾為地質工作奉獻青春的那些歲月而感動。

家寶先生在地質系統工作了十八年, 正是從青年到中年的黃金時代。 他行萬里路, 厚積薄發, 更讓我驚訝的是, 從他這些珍貴的地質筆記中, 能看出他的有容乃大、情系人民之心。 他用筆記錄了走過的每片大地, 卻不僅於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繪, 更關注到土地之上的自然環境、資源礦藏、文化特色和人民生活。

這種宏觀的態度對於時為青年的家寶先生, 誠為難得!而插圖中那些整齊筆跡和精細作圖, 也體現了他治學和工作的態度。 我相信, 此後他也是本著這樣嚴謹的工作態度面對國家大事和人民憂樂的。

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句詩亦正是家寶先生的畫像。 中國是一個對土地最珍視的國家。 土地上的人民是國家發展富強的最寶貴的財富。 十八年的地質工作當然十分艱苦, 但卻磨礪了他的性格, 鑄成了他的堅毅, 亦增加了他對最基層人民的所想、所願和所需的深入瞭解。 因而他懂土地、愛土地, 惜農民、愛農民;所以才有他以後擔任領導工作的重責,

能對全國的農業發展建立諸多貢獻。 這使我深受感動, 很多視似小事而卻是大事者, 需有心人認真領導才能終成大事業。

與家寶先生每次見面, 我們對話的範圍都相當廣泛, 天文、地理、物理、地質甚或是文學、歷史, 家寶先生皆有獨到和深入的見解。 看到家寶先生在本書中所節選的文史學習筆記, 才瞭解如此的學識是從青年時代即開始培養的。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做學問如做人。 這對當代的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學者應有很大的啟示和榜樣力量。 科學研究和人文藝術本系相通, 需努力融會貫通, 才使更多問題的研究茅塞放開。

家寶先生是一位極可愛的人, 無論學習研究、工作生活, 都是充滿熱情,

帶給我們奮發向上的動力。 他實在是一位可敬的人, 幾十年如一日, 做事一絲不苟。 我深信, 讀者朋友們都會和我一樣, 喜歡這本書, 跟隨書中行者的足跡, 瞭解家寶先生地質工作的經歷和青春歲月。

2006年11月24日, “李政道教授從事物理研究六十年學術思想研討會”。

這是研討會開幕時, 溫家寶同李政道(左)教授和朱光亞院士手握手一同走上主席臺。 劉衛兵/攝

附:

難忘的記憶深切的感受——《溫家寶地質筆記》編輯出版追記

顧曉華| 文

能夠編輯出版一本好書, 對所有出版人來說是職業的追求, 事業的目標。 榮幸的是, 我們地質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溫家寶地質筆記》面世一年來, 暢銷不衰, 其社會反響之大、讀者評價之高出乎意料。

作為中央級地質專業出版社和國土資源部(原地礦部)直屬單位, 我們能有機會編輯出版這本好書感到十分榮幸。 掩卷深思, 我以為, 它之所以收穫如潮好評, 就在於它迸發出的積極向上的強大正能量, 深深震撼了讀者的心靈。

“真實是本書的生命”

作為一個曾經的地質工作者,

溫家寶同志在條件異常艱苦的野外環境下以及在擔任地質系統領導職務後, 寫下了大量的工作筆記, 記錄了自己在工作、學習、研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當我們最初看著一本本書寫工整、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地質筆記時, 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45本筆記, 翻開任何一頁, 字跡都始終如一的工整雋秀、圖幅都始終如一的準確細膩, 表格都始終如一的規範清晰。 這些筆記, 是對作者信仰、追求、精神、氣質和人格最好的證明。 我們感到有責任、有義務把我們的閱讀感受傳遞給廣大的讀者, 力爭在有限的篇幅中真實還原筆記所展現的內容, 還原作者在地質系統工作、學習和成長的經歷。

在歷時兩年反復打磨後, 2016年3月,這本書終於出版面世。全書分為野外地質考察筆記、管理工作筆記、調研筆記及學習研究筆記四個部分。每部分所選篇目均是從筆記、日記中摘選的代表性篇目,按時間順序編排,基本反映了作者在地質系統不同工作崗位、不同工作階段的工作、學習情況。為説明讀者更好地理解地質工作內容及專業背景,溫家寶同志專門在每一部分前撰寫了“引言”,在部分筆記前撰寫了回憶文章。事實上,在全書編輯過程中,無論是大綱的擬定、框架的確立、內容的精簡取捨、注釋,還是版式和封面設計,溫家寶同志都全程給予了具體的指導。他曾對我們編輯說,這是我們共同走過的兩年。

書中有三個特點。首先是真實性。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真實還原”。在編輯之初,作者就提出“真實是這本書的生命”的編輯思想,反復強調筆記的內容不能修改,要求“本書所有引錄的筆記,必須尊重歷史原貌,一個字都不得改動。如果確有錯字,就要用括弧標出來;需要說明之處,則用注釋加以解釋。”這是作者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在編輯此書過程中一直秉持的指導思想。為了原汁原味呈現地質筆記的真實面貌,我們在書中收入大量的筆記影印件,共632幅,占到了全書的三分之一,或以圖代文,或作為插圖與文字對照展示,力爭最大限度地“還原”筆記原貌。作者曾經說過,一部內容真實的書,才可能為讀者所喜愛;一部內容真實的書,才可能對社會有價值。

其次是史料性。對於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來講,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地質工作是一段比較陌生的歷史;對於許多地質工作者來講,也是一段塵封的記憶。本書選編的作者工作、學習筆記時間跨度18年,內容豐富多彩。誠如溫家寶同志所言:“筆記中有我對事物的觀察,有各類人的七言八語,有豐富的地質科學,也有閃亮的思想火花。”閱讀這些真實而客觀的記述,有助於廣大讀者真切地瞭解這一歷史時期我國地質事業發展的歷程、地質工作體制的變遷以及改革的艱辛探索,瞭解地質工作者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工作、學習、科研、生活的點點滴滴和方方面面。

第三是可讀性。一方面,本書採用了“回憶文章+筆記”的體例結構。由於筆記多為地質專業內容,因此作者親自撰寫了約12萬字的回憶文章,包括四個部分的引言、20篇回憶文章,對筆記的內容及相關背景進行解讀。這如同電影旁白一般,使地質專業內容變得通俗、易懂、有趣。他的這些文章文風自然、樸實,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嚮往,對地質工作的熱愛,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同時,為展現作者當年工作、生活的環境,我們選用了他曾經使用過的一些工具、器物的照片。為配合這種體例結構,我們在排版時採用有差別的底色設計——回憶性文章採用溫暖、懷舊的淺黃色襯底,筆記主體內容採用紙張本色,而配圖則採用漸變的灰綠色為底。這種編排樣式格調清新,高雅大方,層次分明,賞心悅目。

另一方面,作者在書中以第一人稱回憶了自己從1968年至1985年工作、學習的經歷,記敘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人民疾苦的關切”,“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自我的要求”,以及“對科學的熱愛、對學習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文字平實樸素,親切和藹,娓娓道來。本書還首次披露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級黨組織的信任、關心、培養下,作者從一個地質技術員成長為地礦部領導的過程。

《溫家寶地質筆記》,溫家寶著,地質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86.00元

難忘的感受

《溫家寶地質筆記》既是一本系統而珍貴的地質歷史資料,更是一本勵志讀物。

溫家寶同志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義無反顧地到西北邊疆地區,投身祖國急需的地質找礦工作。在艱苦的環境中,他與高山為伴,堅持學習,專注執著,勇敢探索,一絲不苟地工作,從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的成長過程正應了一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對我們來說,編輯此書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感動的過程,更是一個難得的接受教育的過程。

首先是為溫家寶同志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所震撼。我們沒有想到,在“文革”那個動盪的歲月,在祁連山及北山地區高寒、險峻、艱苦的工作條件下,溫家寶同志竟然能夠心靜如水,憑藉自己扎實的基本功和堅強的意志力,用雋秀整齊的字跡和線條,對野外地質現象進行規範準確的記錄和描繪。那一頁頁無聲的筆記,讓我們真切領略了溫家寶同志專注、執著和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這些筆記使我們深刻理解了溫家寶同志那首詩作《仰望星空》的深邃內涵,也使我們明白了“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的道理:任何人的成功都來源於他的崇高而篤定的理想、信念,來源於他的勤學敏思、精於業務,來源於他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多次當面感受溫家寶同志嚴謹、細緻、專注與高效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精神。從選擇篇目、擬定大綱、確定框架、撰寫回憶文章、徵求回饋意見,一直到審讀建議的具體處理,他一直悉心指導,親力親為。在此過程中,他還一直給我們鼓勵。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總是能收到他的來信。這些信件,除了提出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對我們上一階段的工作給予肯定。每一次和溫家寶同志面談,研究編輯中的有關問題時,他總是那麼平和、謙遜、熱情。他的認真嚴謹、一絲不苟,他的和藹、包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們編好本書的信心和動力。

其次是為溫家寶同志深入實際的作風和勇於擔當的精神所感動。溫家寶同志在書中寫道:“我始終認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調查者立場、觀點、思想方法的綜合表現。”“自從部黨組讓我挑起改革政策研究的擔子後,我覺得如果部裡確定的有關方針出現失誤,都同我有關,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在改革進展的每個關鍵時刻,如果拿不出指導性意見,也是我的失責。”通讀1968年至1985年溫家寶同志的地質筆記,我們感到,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從甘隴到東北平原,從陝西到雲貴高原,從邊陲新疆到湘粵贛大地,他一路風塵僕僕地調查研究。他把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深度的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寫進了筆記,寫進了日記,在此基礎上撰寫了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報告。

在甘肅省地質局工作期間,他的足跡幾乎遍及甘肅的山山水水,他撰寫的地質報告特別是其中的找礦建議,後來很多都得到驗證;他提出的地質工作要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工作方針,成為地質工作的方向。在地礦部工作期間,為了推進地質工作體制的改革進程,他五上東北,深入省、局、隊,走訪了黑、吉、遼三省的30多個地勘單位,前後用了134天,進而提出了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總體設想。30多年前,他提出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地質成果有償使用等意見,在今天看來,對地勘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其三是為溫家寶同志濃厚的地質情結感動。溫家寶同志的地質情結首先來自於對地質工作的熱愛。這份熱愛始于父親的言傳身教,更源于親近自然、追求真理的信念。在甘肅艱苦的野外工作環境中,溫家寶總是以樂觀飽滿、鬥志昂揚的激情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段歲月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把單調枯燥、艱苦危險的地質工作當作錘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和品格的過程,把自己所從事的地質工作同百姓的生活疾苦、把自己的理想同地質事業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飽含著溫家寶同志濃濃的地質情懷。他在自序中寫道:“夢裡常回祁連山,最憶荒野找礦時。我難忘在祁連山的找礦歲月,懷念昔日的同事,牽掛著甘肅的發展。在甘肅從事地質工作的經歷,是滋養和支撐我精神之樹沐雨櫛風的沃土。”“在地礦部工作期間,從長白山到天山,從橫斷山到武夷山,從秦嶺到南嶺,我到過祖國的許多山山水水,親身經歷了我國地質行業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我感謝培養我成長進步的艱苦環境和呵護我的園丁、師長。得益於偉大的改革開放,我才能從西部地區一個普通的地質隊員逐步成長承擔重要責任的領導人。”“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也是表達我對地質工作的無限懷念之情。”

在本書定稿時,作者曾對我們說:“我學地質,幹地質25年零三個月,其中在甘肅省15年,在地礦部3年,在學校學習7年多。這25年是我從18歲到43歲這樣的一個成長的經歷,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從青春年華到而立之年吧。這個時期,也是國家發生歷史性轉折的時期。這本書,其實不屬於我個人。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人們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變化,也可以看到一個地質隊員從青年到中年成長的歷程。這本書也寄託了我對成千上萬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地質工作者的懷念,寄託了我對培養我成長的祁連山、北山、河西走廊及甘肅這片沃土的懷念,寄託了我對給予我幫助、扶持我成長的那些老師、園丁的懷念。”

人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一位益友,讓自己有所提高;也有人說,一本好書就是一盞明燈,為人們照亮前行的道路。我相信,凡是讀了《溫家寶地質筆記》一書的人,總能有所啟示、有所收穫,能夠體會到,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是一個熱愛自然和追求科學的人,是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專注對待工作、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

(作者系地質出版社社長)

此新聞來源於鳳凰網推薦

2016年3月,這本書終於出版面世。全書分為野外地質考察筆記、管理工作筆記、調研筆記及學習研究筆記四個部分。每部分所選篇目均是從筆記、日記中摘選的代表性篇目,按時間順序編排,基本反映了作者在地質系統不同工作崗位、不同工作階段的工作、學習情況。為説明讀者更好地理解地質工作內容及專業背景,溫家寶同志專門在每一部分前撰寫了“引言”,在部分筆記前撰寫了回憶文章。事實上,在全書編輯過程中,無論是大綱的擬定、框架的確立、內容的精簡取捨、注釋,還是版式和封面設計,溫家寶同志都全程給予了具體的指導。他曾對我們編輯說,這是我們共同走過的兩年。

書中有三個特點。首先是真實性。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真實還原”。在編輯之初,作者就提出“真實是這本書的生命”的編輯思想,反復強調筆記的內容不能修改,要求“本書所有引錄的筆記,必須尊重歷史原貌,一個字都不得改動。如果確有錯字,就要用括弧標出來;需要說明之處,則用注釋加以解釋。”這是作者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在編輯此書過程中一直秉持的指導思想。為了原汁原味呈現地質筆記的真實面貌,我們在書中收入大量的筆記影印件,共632幅,占到了全書的三分之一,或以圖代文,或作為插圖與文字對照展示,力爭最大限度地“還原”筆記原貌。作者曾經說過,一部內容真實的書,才可能為讀者所喜愛;一部內容真實的書,才可能對社會有價值。

其次是史料性。對於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來講,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地質工作是一段比較陌生的歷史;對於許多地質工作者來講,也是一段塵封的記憶。本書選編的作者工作、學習筆記時間跨度18年,內容豐富多彩。誠如溫家寶同志所言:“筆記中有我對事物的觀察,有各類人的七言八語,有豐富的地質科學,也有閃亮的思想火花。”閱讀這些真實而客觀的記述,有助於廣大讀者真切地瞭解這一歷史時期我國地質事業發展的歷程、地質工作體制的變遷以及改革的艱辛探索,瞭解地質工作者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工作、學習、科研、生活的點點滴滴和方方面面。

第三是可讀性。一方面,本書採用了“回憶文章+筆記”的體例結構。由於筆記多為地質專業內容,因此作者親自撰寫了約12萬字的回憶文章,包括四個部分的引言、20篇回憶文章,對筆記的內容及相關背景進行解讀。這如同電影旁白一般,使地質專業內容變得通俗、易懂、有趣。他的這些文章文風自然、樸實,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嚮往,對地質工作的熱愛,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同時,為展現作者當年工作、生活的環境,我們選用了他曾經使用過的一些工具、器物的照片。為配合這種體例結構,我們在排版時採用有差別的底色設計——回憶性文章採用溫暖、懷舊的淺黃色襯底,筆記主體內容採用紙張本色,而配圖則採用漸變的灰綠色為底。這種編排樣式格調清新,高雅大方,層次分明,賞心悅目。

另一方面,作者在書中以第一人稱回憶了自己從1968年至1985年工作、學習的經歷,記敘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人民疾苦的關切”,“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自我的要求”,以及“對科學的熱愛、對學習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文字平實樸素,親切和藹,娓娓道來。本書還首次披露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級黨組織的信任、關心、培養下,作者從一個地質技術員成長為地礦部領導的過程。

《溫家寶地質筆記》,溫家寶著,地質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86.00元

難忘的感受

《溫家寶地質筆記》既是一本系統而珍貴的地質歷史資料,更是一本勵志讀物。

溫家寶同志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義無反顧地到西北邊疆地區,投身祖國急需的地質找礦工作。在艱苦的環境中,他與高山為伴,堅持學習,專注執著,勇敢探索,一絲不苟地工作,從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的成長過程正應了一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對我們來說,編輯此書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感動的過程,更是一個難得的接受教育的過程。

首先是為溫家寶同志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所震撼。我們沒有想到,在“文革”那個動盪的歲月,在祁連山及北山地區高寒、險峻、艱苦的工作條件下,溫家寶同志竟然能夠心靜如水,憑藉自己扎實的基本功和堅強的意志力,用雋秀整齊的字跡和線條,對野外地質現象進行規範準確的記錄和描繪。那一頁頁無聲的筆記,讓我們真切領略了溫家寶同志專注、執著和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這些筆記使我們深刻理解了溫家寶同志那首詩作《仰望星空》的深邃內涵,也使我們明白了“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的道理:任何人的成功都來源於他的崇高而篤定的理想、信念,來源於他的勤學敏思、精於業務,來源於他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多次當面感受溫家寶同志嚴謹、細緻、專注與高效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精神。從選擇篇目、擬定大綱、確定框架、撰寫回憶文章、徵求回饋意見,一直到審讀建議的具體處理,他一直悉心指導,親力親為。在此過程中,他還一直給我們鼓勵。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總是能收到他的來信。這些信件,除了提出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對我們上一階段的工作給予肯定。每一次和溫家寶同志面談,研究編輯中的有關問題時,他總是那麼平和、謙遜、熱情。他的認真嚴謹、一絲不苟,他的和藹、包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們編好本書的信心和動力。

其次是為溫家寶同志深入實際的作風和勇於擔當的精神所感動。溫家寶同志在書中寫道:“我始終認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調查者立場、觀點、思想方法的綜合表現。”“自從部黨組讓我挑起改革政策研究的擔子後,我覺得如果部裡確定的有關方針出現失誤,都同我有關,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在改革進展的每個關鍵時刻,如果拿不出指導性意見,也是我的失責。”通讀1968年至1985年溫家寶同志的地質筆記,我們感到,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從甘隴到東北平原,從陝西到雲貴高原,從邊陲新疆到湘粵贛大地,他一路風塵僕僕地調查研究。他把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深度的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寫進了筆記,寫進了日記,在此基礎上撰寫了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報告。

在甘肅省地質局工作期間,他的足跡幾乎遍及甘肅的山山水水,他撰寫的地質報告特別是其中的找礦建議,後來很多都得到驗證;他提出的地質工作要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工作方針,成為地質工作的方向。在地礦部工作期間,為了推進地質工作體制的改革進程,他五上東北,深入省、局、隊,走訪了黑、吉、遼三省的30多個地勘單位,前後用了134天,進而提出了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總體設想。30多年前,他提出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地質成果有償使用等意見,在今天看來,對地勘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其三是為溫家寶同志濃厚的地質情結感動。溫家寶同志的地質情結首先來自於對地質工作的熱愛。這份熱愛始于父親的言傳身教,更源于親近自然、追求真理的信念。在甘肅艱苦的野外工作環境中,溫家寶總是以樂觀飽滿、鬥志昂揚的激情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段歲月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把單調枯燥、艱苦危險的地質工作當作錘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和品格的過程,把自己所從事的地質工作同百姓的生活疾苦、把自己的理想同地質事業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飽含著溫家寶同志濃濃的地質情懷。他在自序中寫道:“夢裡常回祁連山,最憶荒野找礦時。我難忘在祁連山的找礦歲月,懷念昔日的同事,牽掛著甘肅的發展。在甘肅從事地質工作的經歷,是滋養和支撐我精神之樹沐雨櫛風的沃土。”“在地礦部工作期間,從長白山到天山,從橫斷山到武夷山,從秦嶺到南嶺,我到過祖國的許多山山水水,親身經歷了我國地質行業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我感謝培養我成長進步的艱苦環境和呵護我的園丁、師長。得益於偉大的改革開放,我才能從西部地區一個普通的地質隊員逐步成長承擔重要責任的領導人。”“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也是表達我對地質工作的無限懷念之情。”

在本書定稿時,作者曾對我們說:“我學地質,幹地質25年零三個月,其中在甘肅省15年,在地礦部3年,在學校學習7年多。這25年是我從18歲到43歲這樣的一個成長的經歷,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從青春年華到而立之年吧。這個時期,也是國家發生歷史性轉折的時期。這本書,其實不屬於我個人。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人們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變化,也可以看到一個地質隊員從青年到中年成長的歷程。這本書也寄託了我對成千上萬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地質工作者的懷念,寄託了我對培養我成長的祁連山、北山、河西走廊及甘肅這片沃土的懷念,寄託了我對給予我幫助、扶持我成長的那些老師、園丁的懷念。”

人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一位益友,讓自己有所提高;也有人說,一本好書就是一盞明燈,為人們照亮前行的道路。我相信,凡是讀了《溫家寶地質筆記》一書的人,總能有所啟示、有所收穫,能夠體會到,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是一個熱愛自然和追求科學的人,是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專注對待工作、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

(作者系地質出版社社長)

此新聞來源於鳳凰網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