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釣魚”舉報?家長髮紅包後揭發老師 西安也有類似現象

在許多老師看來, 真誠問候與祝福比紅包更感動

老師婉拒家長髮來的紅包

◎新聞提示

現在很多中小學的每個班級都建立了QQ群、微信群、短信平臺, 但溝通資訊多數是學生考試成績、在校表現、作業完成情況, 很少能夠和老師更深層次地交流。

從微信群裡家長跟風給老師點贊, 到一對一發紅包謝師恩, 家校溝通網路化在提供便捷的同時, 也讓雙方陷入信任危機。

春節臨近,

又到了紅包的“高發期”, 許多老師建議家長別出“紅包難題”, 語言交流同樣能和諧家校關係, 孩子的一個祝福, 是對老師最好的感恩。

家長用紅包給老師“挖坑”

張老師是廣州市的一名小學老師。 班上有一名學生的家長多次打電話、發微信提出給兒子調座位。 因為孩子個子太高, 不能安排坐到第一排, 張老師和這位家長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起來。

去年大年初一, 這名家長給張老師發了一個紅包。 張老師以為是家長想改善關係, 順手就點了這個88.88元的微信紅包, 並馬上返還了一個90元的紅包, 但家長一直沒有收。

不料一年後, 這名家長將張老師收受紅包的截圖發到網上, 同時到教育局舉報其私下收取家長紅包。 校方表示“這就是家長給張老師挖了一個坑。

”此事迅速在網上形成熱議, 這位家長因其實施“釣魚”舉報, 被譽為“碰瓷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當地教育部門通報稱, 張老師身為人民教師, 違反廉潔紀律, 其行為已構成違紀。 鑒於主觀上沒有佔有的故意, 決定對其免予紀律處分, 給予誡勉處理, 在全市教育系統通報批評, 並將所收受的紅包交由組織處理。

教育部門回應說,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中的“十條紅線”, 其中第七條為“索要或者違反規定收受家長、學生財物”, 該老師雖然沒有主觀故意, 但這一行為確實“踩”到了紅線。

“家長在群裡發微信紅包, 包括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有搶的可能, 而搶之前也並不知紅包的大小,

這樣很容易形成變相送禮。 ”網友一邊倒地認為:最該同情的是受害人張老師;最該譴責的是那個“挖坑家長”;而最該批評的是當地教育局。

“教育主管部門缺乏一種直面現實, 不懼矛盾的勇氣。 為了息事寧人, 乾脆犧牲老師的尊嚴。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擔心, 被學生家長“挖坑”陷害後, 張老師從此因為“增加了防範意識”, 而不再信任大多數學生的家長, 這勢必影響教師和學生家長應有的健康合作關係。

“作為家長, 也太不為自己的孩子考慮了。 ”更有網友擔憂, 一個張老師跌倒了, 勢必嚇怕一大片同行, 甚至會牽連到無辜的學生。

三秦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 當前家校存在兩種不正常關係:一種是有老師動輒對家長頤指氣使,

甚至要求家長動用資源為自己辦私事, 家長為了孩子不得不唯命是從;一種則是家校之間產生信任危機, 家長不認可老師的教育, 或不配合, 動輒借助媒體等手段曝光老師, 或用投訴的方式對老師形成威懾, 導致一些老師在學生面前“輕不得, 更不敢重一點”。 更多的是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老師面前得到重視。

警惕紅包變味

收紅包、禮物等違反職業道德的事情向來是職場禁忌, 對於老師的要求也不例外。 網友@紫蘇認為, 學生或者家長髮紅包, 老師不收的話, 學生會尷尬;收了的話, 自己心裡過不去。 所以每次都收下來, 然後挑個數額大一些的吉利數字再發回去, 這樣彼此都高興。

一位剛入職兩年的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 碰到節日自己也會在班級微信群裡發隨機紅包,感覺很能拉近師生關係。看學生嘰嘰喳喳熱鬧瘋搶,自己心裡也特別開心。

記者從多所中小學瞭解得知,家校群裡發紅包、搶紅包現象並非新鮮事。“總分前十名的學生家長輪流在群裡發一個不超過5元錢的小紅包,讓其他家長搶,不僅活躍群裡的氣氛,對孩子也是一種激勵作用,也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這就是一個娛樂遊戲,只要紅包數額不大,完全沒必要禁止。”持開放態度的學生家長表示:老師也是普通人,在群裡搶幾元錢的紅包並無不妥。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認為,建立家長群是為了家校互動,逢年過節搶紅包,正是關係融合的一種方式。如果是為了娛樂,大家在群裡發些小數額的紅包無傷大雅,但要警惕家長向老師發送定向紅包,這就完全變味了。

一位元學生家長告訴記者,自己兒子所在的課外輔導有一個微信群。一次家長詢問課程調整和作業情況,遲遲等不來回音。好久老師才解釋說,自己的手機接收資訊不良。馬上有家長提議,老師的手機該換了,隨手就是一個紅包。頓時家長在群裡下起了“紅包雨”。老師客氣一番後,還是照單全收。最後輔導班領導調查這件事,“我還不能承認,畢竟我的孩子在這個老師的班裡學習呢。”

“家長在班級群裡發紅包這種事情,發不發在於你,收不收在於老師,起碼你的心意對方肯定知道了。”一位要求匿名的教師表示:我一定不會伸手去搶微信群裡的紅包,畢竟是老師,在家長和學生面前要注意形象。但是有些家長的做法頗讓人有些無奈,直接把禮品放在保衛處或者學校門口的超市里,讓班主任轉告其他老師一起去拿,反復解釋就是一點小心意。

“很難說這是賄賂行為,特別在家校關係良好的班級,也就是圖個熱鬧。可是現在已經演變成了跟風和攀比。也許家長、學生本人並不是自願的。”家長吳女士表示,自己所在的家長微信群裡發的紅包從最初的20元已漲到100元。

在記者接觸的家長中,普遍認為紅包超過20元,就不合適了。

一個紅包讓老師家長都為難

一位城鄉接合部中學的負責人張尚立老師表示,學生送一朵花,老師可以接受,送一捧花顯然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就是一筆開銷。“對於多大數額就算收受錢財禮物,相關檔也沒有明確表述。所以就對老師強調,一切紅包、禮物都不要觸碰。”

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深有體會地說,家長能給老師發紅包、送禮,都是孩子成績不理想,或有求于老師的,比如給孩子調座位、“照顧點”、“開小灶”、甚至破格提拔進班委等。“明智的老師才不會因為幾元十幾元的紅包錢,犯下低級錯誤,一輩子都抬不起頭。”

一位元小學三年級老師向記者回憶,去年中秋節時,有位學生帶來一塊月餅做禮物,自己拒絕不下就順手放在講臺上,沒料想在下一節課讓另一個老師給吃了。接著家長就來學校要求給孩子調座位,到處傳言老師把學生的月餅都吃了,搞得自己和同事直呼“套路深”。

西安市長安區一位元馬姓老師向記者談起了自己的遭遇,一次去街上買菜,在付錢的時候被攤主(學生家長)認出老師身份。“家長死活不收錢。我倆搞得在街上拉拉扯扯的。”第二天馬老師連忙在書店用20多元的菜錢,買了一本書送給學生。之後每次到菜市場,馬老師都要繞過學生家長的攤位。“實在推脫不過的家長紅包或者禮物,都折算成錢,買成學習資料,送給他們的孩子,算是一舉三得吧。”

老師搶紅包“踩地雷”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不勝枚舉,除了讓本人遭非議,也讓教育主管部門陷入尷尬。

2016年春節前,武漢市一所小學的班主任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告誡:嚴禁在群裡發紅包。“紅包禁令一出,讓大家都感到很拘謹。春節臨近,不少微信群、QQ群裡迎來搶紅包的熱潮,但是我們的群裡卻少了紅包的喜慶,家長們也不敢在群裡暢所欲言了。”

西安某中學一位初中三年級班主任告訴記者,家長覺得只是發了一個小紅包來感謝老師,但對老師來說考慮的事情就複雜了。不會因為收到家長或者學生的錢和禮物就沾沾自喜,反而會有“社會不良風氣居然吹到校園”的詫異。收錢就要辦事,就算家長沒有這種想法,但老師會有心理負擔。考量到這點,就沒有老師願意收家長紅包了。

感恩的心該如何表達

“我兒子上高二,英語成績差,準備放棄。但老師一直抓得很緊,給孩子補課。班裡學生那麼多,老師能盯著我的孩子,讓我們全家都很感動。”寶雞市的惠女士一直想感謝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懷,“總不能老耍嘴吧,就時不時地找理由給老師微信發個小紅包,最起碼讓老師知道我是知恩圖報的人。”

“我和老師熟悉地都成了朋友了。再說送個小禮物,發個小紅包這種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潮流,主要是錢數不能多,雙方都不構成壓力。畢竟現在做老師不容易呀。”許多家長坦言,這種投資是必須且有效的,老師對孩子管教得更嚴格了,時常還會交流孩子表現,給出改進的方法,“這些都是家長最需要的回報。”有的家長卻表示,不該助長“紅包交易”的歪風邪氣,會讓孩子感覺出在老師面前有一種優越感,把心思不用在學習上,就尋思著搞投機鑽營了。

受訪的多位學校負責人表示,不排除老師和家長在家校微信群裡一對一私聊,雙方私下關係處得很好,甚至有錢財來往,家長利用便利條件給老師幫忙處理私人事務。學校監管起來也困難。但是家長要是投訴老師收受財物,學校和教育局一定會按相關規定處理。

“那些送禮討老師歡心的,都是家長自己臆想的猜測,無非就是給自己一個安心。老師對待每個孩子都是公平的,更喜歡努力上進的學生。”一位初中三年級老師表示:每次家長來送禮或者發紅包,我都給家長強調,這種方式不合適。我收了你的禮也是壓力。學生成績好,就是對老師最大的支持和感恩。

一位元小學語文老師對記者講述了她的觀點:現在的師生關係太敏感了。收了一個家長的紅包,就會變相刺激到其他同學。教學中你稍微對這個同學多一點關注,其他學生就會說:他給老師發紅包了。“逢年過節學生和家長能惦記著老師,我們就已經很知足了。”

碰到節日自己也會在班級微信群裡發隨機紅包,感覺很能拉近師生關係。看學生嘰嘰喳喳熱鬧瘋搶,自己心裡也特別開心。

記者從多所中小學瞭解得知,家校群裡發紅包、搶紅包現象並非新鮮事。“總分前十名的學生家長輪流在群裡發一個不超過5元錢的小紅包,讓其他家長搶,不僅活躍群裡的氣氛,對孩子也是一種激勵作用,也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這就是一個娛樂遊戲,只要紅包數額不大,完全沒必要禁止。”持開放態度的學生家長表示:老師也是普通人,在群裡搶幾元錢的紅包並無不妥。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認為,建立家長群是為了家校互動,逢年過節搶紅包,正是關係融合的一種方式。如果是為了娛樂,大家在群裡發些小數額的紅包無傷大雅,但要警惕家長向老師發送定向紅包,這就完全變味了。

一位元學生家長告訴記者,自己兒子所在的課外輔導有一個微信群。一次家長詢問課程調整和作業情況,遲遲等不來回音。好久老師才解釋說,自己的手機接收資訊不良。馬上有家長提議,老師的手機該換了,隨手就是一個紅包。頓時家長在群裡下起了“紅包雨”。老師客氣一番後,還是照單全收。最後輔導班領導調查這件事,“我還不能承認,畢竟我的孩子在這個老師的班裡學習呢。”

“家長在班級群裡發紅包這種事情,發不發在於你,收不收在於老師,起碼你的心意對方肯定知道了。”一位要求匿名的教師表示:我一定不會伸手去搶微信群裡的紅包,畢竟是老師,在家長和學生面前要注意形象。但是有些家長的做法頗讓人有些無奈,直接把禮品放在保衛處或者學校門口的超市里,讓班主任轉告其他老師一起去拿,反復解釋就是一點小心意。

“很難說這是賄賂行為,特別在家校關係良好的班級,也就是圖個熱鬧。可是現在已經演變成了跟風和攀比。也許家長、學生本人並不是自願的。”家長吳女士表示,自己所在的家長微信群裡發的紅包從最初的20元已漲到100元。

在記者接觸的家長中,普遍認為紅包超過20元,就不合適了。

一個紅包讓老師家長都為難

一位城鄉接合部中學的負責人張尚立老師表示,學生送一朵花,老師可以接受,送一捧花顯然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就是一筆開銷。“對於多大數額就算收受錢財禮物,相關檔也沒有明確表述。所以就對老師強調,一切紅包、禮物都不要觸碰。”

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深有體會地說,家長能給老師發紅包、送禮,都是孩子成績不理想,或有求于老師的,比如給孩子調座位、“照顧點”、“開小灶”、甚至破格提拔進班委等。“明智的老師才不會因為幾元十幾元的紅包錢,犯下低級錯誤,一輩子都抬不起頭。”

一位元小學三年級老師向記者回憶,去年中秋節時,有位學生帶來一塊月餅做禮物,自己拒絕不下就順手放在講臺上,沒料想在下一節課讓另一個老師給吃了。接著家長就來學校要求給孩子調座位,到處傳言老師把學生的月餅都吃了,搞得自己和同事直呼“套路深”。

西安市長安區一位元馬姓老師向記者談起了自己的遭遇,一次去街上買菜,在付錢的時候被攤主(學生家長)認出老師身份。“家長死活不收錢。我倆搞得在街上拉拉扯扯的。”第二天馬老師連忙在書店用20多元的菜錢,買了一本書送給學生。之後每次到菜市場,馬老師都要繞過學生家長的攤位。“實在推脫不過的家長紅包或者禮物,都折算成錢,買成學習資料,送給他們的孩子,算是一舉三得吧。”

老師搶紅包“踩地雷”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不勝枚舉,除了讓本人遭非議,也讓教育主管部門陷入尷尬。

2016年春節前,武漢市一所小學的班主任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告誡:嚴禁在群裡發紅包。“紅包禁令一出,讓大家都感到很拘謹。春節臨近,不少微信群、QQ群裡迎來搶紅包的熱潮,但是我們的群裡卻少了紅包的喜慶,家長們也不敢在群裡暢所欲言了。”

西安某中學一位初中三年級班主任告訴記者,家長覺得只是發了一個小紅包來感謝老師,但對老師來說考慮的事情就複雜了。不會因為收到家長或者學生的錢和禮物就沾沾自喜,反而會有“社會不良風氣居然吹到校園”的詫異。收錢就要辦事,就算家長沒有這種想法,但老師會有心理負擔。考量到這點,就沒有老師願意收家長紅包了。

感恩的心該如何表達

“我兒子上高二,英語成績差,準備放棄。但老師一直抓得很緊,給孩子補課。班裡學生那麼多,老師能盯著我的孩子,讓我們全家都很感動。”寶雞市的惠女士一直想感謝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懷,“總不能老耍嘴吧,就時不時地找理由給老師微信發個小紅包,最起碼讓老師知道我是知恩圖報的人。”

“我和老師熟悉地都成了朋友了。再說送個小禮物,發個小紅包這種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潮流,主要是錢數不能多,雙方都不構成壓力。畢竟現在做老師不容易呀。”許多家長坦言,這種投資是必須且有效的,老師對孩子管教得更嚴格了,時常還會交流孩子表現,給出改進的方法,“這些都是家長最需要的回報。”有的家長卻表示,不該助長“紅包交易”的歪風邪氣,會讓孩子感覺出在老師面前有一種優越感,把心思不用在學習上,就尋思著搞投機鑽營了。

受訪的多位學校負責人表示,不排除老師和家長在家校微信群裡一對一私聊,雙方私下關係處得很好,甚至有錢財來往,家長利用便利條件給老師幫忙處理私人事務。學校監管起來也困難。但是家長要是投訴老師收受財物,學校和教育局一定會按相關規定處理。

“那些送禮討老師歡心的,都是家長自己臆想的猜測,無非就是給自己一個安心。老師對待每個孩子都是公平的,更喜歡努力上進的學生。”一位初中三年級老師表示:每次家長來送禮或者發紅包,我都給家長強調,這種方式不合適。我收了你的禮也是壓力。學生成績好,就是對老師最大的支持和感恩。

一位元小學語文老師對記者講述了她的觀點:現在的師生關係太敏感了。收了一個家長的紅包,就會變相刺激到其他同學。教學中你稍微對這個同學多一點關注,其他學生就會說:他給老師發紅包了。“逢年過節學生和家長能惦記著老師,我們就已經很知足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