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駐村幹部“三顧茅廬” 55歲“曾么妹”出山唱么妹燈

“么妹燈”

蒲江的一項古老民間藝術, 融合了川劇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合併而成, 被譽為“川劇的活化石”。

有年味

上週六, 蒲江箭塔村搞了一場“洗年豬”活動, 邀請城裡的朋友一起給新年預熱。 民俗活動自然少不了么妹燈, “退休”多年的“曾么妹”一亮嗓子, 讓左右鄉鄰都趕了過來。

“曾么妹”

曾燕芬從20多歲跟著老師學習唱么妹燈, 擅長么妹和媒婆兩種角色, 一度被稱為村裡的“第一媒婆”。

蒲江甘溪鎮箭塔村村民曾燕芬正在表演么妹燈

曾燕芬已經20多年沒有唱過么妹燈了, 但是在一幫年輕人的反復遊說下, 她還是站了出來。 已經55歲的“曾么妹”一亮嗓子, 讓左右鄉鄰都趕了過來, 小孩兒們覺得新鮮, 老人們卻從歌聲裡聽出了鄉愁。

作為蒲江的一項古老民間藝術, 么妹燈融合了川劇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合併而成, 被譽為“川劇的活化石”。

然而, 讓蒲江甘溪鎮箭塔村駐村第一書記伍茂源擔憂的是,

這項充滿年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 已經多年沒在村裡上演了, 隨著時間流逝, 年輕人對這項活動已沒有特別的記憶。

上週六, 蒲江甘溪鎮箭塔村搞了一場“洗年豬”活動, 邀請城裡的朋友一起給新年預熱。 民俗活動自然少不了么妹燈, “退休”多年的曾燕芬還是穿上喜慶衣服, 走到了人群中央。 箭塔村也趁熱打鐵, 在村裡組織了協會, 讓大家都來學習這一民俗文化, 在今年春節, 這一民俗活動將重新回到人們視野。

“洗年豬”活動複出

20多年沒唱還是寶刀未老

2月1日, 甘溪鎮箭塔村的一處院落中, 曾燕芬唱起了么妹燈裡的曲目, 20多個曲目, 信手拈來, 選了一段, 聲音婉轉、曲調悠揚。 周圍一群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也跟著唱了起來,

聽得太多, 大家都會來上一段。

一曲終了, 曾燕芬有些不好意思, 擺了擺手, “20多年沒唱了, 哪裡像么妹兒了哦。 ”大家趕緊接過話茬, “你永遠都是我們的曾大姐。 ”

伍茂源今年29歲, 是箭塔村駐村第一書記。 畢業于四川大學文學專業的他, 對民間文化情有獨鍾, 為了邀請曾燕芬“出山”, 他也想盡了各種辦法。 終於, 在上週六的“洗年豬”活動中, 曾大姐換上了么妹的表演服裝, 將這種傳統曲藝節目搬到了舞臺上。

偷偷錄下曲調

記錄成簡譜悄悄學藝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 伍茂源一直想把村裡的民間文化和公共活動結合起來。 “一直以來, 么妹燈在蒲江和邛崍一帶比較流行, 從正月一直唱到春分。

”伍茂源從村裡人那聽說, 以前在鄉間小路上, 一隊人拿著樂器踏著舞步, 哼唱著曲調祝賀新年, 很多唱詞都是即興創作, 成了大家過年的一個固定節目。

一次偶然機會, 伍茂源聽到曾大姐哼唱了幾句, 這才知道她還藏了幾首。 “後來我找她出來參加村裡節目, 但她一直不肯。 ”伍茂源見她不肯, 只好讓她給大家哼唱幾句。 伍茂源偷偷拿出手機, 將她唱的都錄下來。

到了晚上, 伍茂源又將這些曲子“翻譯”成簡譜, 然後列印出來。 既然么妹不肯“出山”, 伍茂源就在村裡找了20多個年輕人, 讓他們來排練, 但是按照曲譜唱, 始終沒有那個味兒。 伍茂源不得不殺個“回馬槍”, 再次央求曾大姐複出。 這些年輕人的誠懇, 最終打動了曾大姐。

家家戶戶出門“攆燈”

那是一代人的鄉愁

曾燕芬從20多歲跟著老師學習唱么妹燈, 擅長么妹和媒婆兩種角色, 一度被稱為村裡的“第一媒婆”, 到了村裡只要問曾么妹, 大家都知道。

“以前么妹都是男士來演, 女性不准抛頭露面。 ”曾燕芬回憶說, 那時她喜歡跟著其他鄰居一起“攆燈”, 跟著這些唱么妹燈的隊伍跑。 “那時的場面就是人山人海, 再困難的家庭, 這些唱么妹燈的藝人都會去, 類似於春節慰問。 最開始一天賺三元錢, 大家要從早上演到天黑, 圖的就是個喜慶。 ”她介紹說, 這場活動要到春分才會結束, 那時候大家重新回到耕種活動中。

64歲的歐繼安是蒲江么妹燈的非遺傳承人, 他也回憶說, 節目中有很多尊老愛幼、寓教於樂的內容, 那時候的民俗活動就是一代人的記憶。

組織這場活動的許永冰也很感慨,不少村裡人也表示,這樣的活動在村裡都有20多年沒有上演過了,能夠有幸聽到,還是有不少感動。

傳承非遺文化

讓么妹燈在民間火起來

曾大姐從師父那裡聽說,么妹燈從唐朝時就有了,是一種古上老民間藝術,被稱為“川劇活化石”。在這種民俗文化中,人物角色中,男青年被稱為“花鼻子”,女青年被稱為“么妹”,有時候還會加入“媒婆”,唱曲中有不少孝敬長輩、勤儉持家、忠貞愛情等傳統美德,鄉音清爽、通俗易懂。

伍茂源在統計的過程中也發現,裡面的曲牌名都很雅致、歌詞也很凝煉,“應該都是文人雅士創作的。”他介紹說,例如裡面有《雙旦梅》《珍珠倒捲簾》《花連花》。他也開始在村裡召集一些年輕人,依靠社區發展協會,讓大家都來學習這種藝術形式。“元宵的時候,這樣的民俗活動將在村裡重新上演。”他介紹說,相信這能夠讓不少人找回年味。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高勝美 攝影報導

原標題:駐村幹部“三顧茅廬” 55歲“曾么妹”出山唱么妹燈

組織這場活動的許永冰也很感慨,不少村裡人也表示,這樣的活動在村裡都有20多年沒有上演過了,能夠有幸聽到,還是有不少感動。

傳承非遺文化

讓么妹燈在民間火起來

曾大姐從師父那裡聽說,么妹燈從唐朝時就有了,是一種古上老民間藝術,被稱為“川劇活化石”。在這種民俗文化中,人物角色中,男青年被稱為“花鼻子”,女青年被稱為“么妹”,有時候還會加入“媒婆”,唱曲中有不少孝敬長輩、勤儉持家、忠貞愛情等傳統美德,鄉音清爽、通俗易懂。

伍茂源在統計的過程中也發現,裡面的曲牌名都很雅致、歌詞也很凝煉,“應該都是文人雅士創作的。”他介紹說,例如裡面有《雙旦梅》《珍珠倒捲簾》《花連花》。他也開始在村裡召集一些年輕人,依靠社區發展協會,讓大家都來學習這種藝術形式。“元宵的時候,這樣的民俗活動將在村裡重新上演。”他介紹說,相信這能夠讓不少人找回年味。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高勝美 攝影報導

原標題:駐村幹部“三顧茅廬” 55歲“曾么妹”出山唱么妹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