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因為,我是醫生|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骨科主任王曉

因為我是醫生, 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話語, 在這句話的背後, 是他作為醫生的責任使然, 也是他作為老師的必然使命, 更是他三十餘年來行醫路上的信念;縱使通往健康的道路崎嶇又漫長, 又有何妨, 因為我是一名醫生, 這是我的責任。

本期專訪人物: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骨科主任王曉。

2017年12月19日, 在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骨科病區, 上演著一幕感人至深的畫面, 一位元百歲老人, 頂著數九寒冬的凜冽北風, 風塵僕僕的來到骨科病區, 只為一個人:王曉, 也就是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骨科主任, “王主任是我的親人,

是我的恩人, 又給了我一次生命”,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讓這位百歲老人說出這麼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王曉主任和這位百歲老人之間, 又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

通過王曉主任解釋, 我們才知道, 原來這位百歲老人在2017年8月的時候, 由於不小心摔倒, 導致股骨粗隆間骨折, 也就是轉子間骨折, “這對老年人來說, 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骨折, 它甚至被稱為老人臨終前的最後一次災難”, 由於這類骨折多發于高齡老人, 骨折後很難癒合, 長期臥床導致的併發症也很多, 這類患者是很多醫院不願意收治的。

“患者找到了你, 就是對你的信任, 你必須完成這項挑戰, 因為你是醫生, 這是你的責任”, 王曉主任聯合科室多位專家, 在術前仔細為患者檢查,

討論手術方案, 這是科室前所未有的挑戰, 誰也不知道迎接他們的是怎樣的結果。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論證, 在多方人員的配合下, 王曉主任成功的為這位百歲老人實施了手術, 術後三天, 這位老人就能下地行走了, 這對於這位百歲老人來說, 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腳踩地的一刹那, 這種感覺是那麼的熟悉, 這也是全家人都不敢想像的。

其實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效,離不開科室所有人為此的努力,勇於擔當,敢於挑戰,正是有著這樣團結拼搏的精神,他們一次又一次創造著奇跡,多年的不懈努力,高齡的骨折患者是科室目前診治最多的一類患者,他們讓許多老年人有了重新站立的機會。

在每位老人重新站立的背後,都有著科室每位醫護人員的辛勞付出。早交班,這是科室人員最喜歡的,因為在早交班上,王曉主任都會針對要手術的患者,讓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只有集合科室所有人的力量,才能不斷創造著奇跡”。術前的嚴謹討論,術中的精益求精,術後的悉心照料,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鬆懈,這是王曉對自己也是對科室的嚴格要求,也正是有著這樣的高標準,他們讓骨折的高齡老人,實現了重新站立的願望。

王曉主任在科室提到最多的就是學習,他也常常說,通過學習,能夠不斷促使著一個人的成長,而王曉主任在平常的工作中,也把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年輕的醫生們,“只有每個人強了,科室才會真正的強大,要發揚狼圖騰的精神,團結協作,奮力進取,帶好這個團隊,是我的責任”。

當我們來到王曉主任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層寬大多層的玻璃門書架,以及數不清的榮譽證書,這些都在見證著王曉主任三十多年的行醫路。“我平常最喜歡的就是讀書,讀書能夠讓我沉下來心,能夠仔細回想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

他讓老年人臨終前的最後一次災難,變成了繼續活下去的希望,他也為許許多多的高齡骨折患者,實現了重新站立的願望。無“醫”不知、無“患”不曉,他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向患者詮釋著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與擔當,勇擔風險,勇往無前,因為,我是醫生。

王曉: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骨科主任。開封市骨科學科帶頭人,開封市骨科學會連任二屆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鬆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脊柱脊髓損傷學會副會長,河南省中西醫結合脊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衛生科技創新型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河南省醫學會骨科學會常務委員、學組副組長,河南省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常務委員等。1994-1996年參加援尚比亞醫療隊,曾任恩多拉中央醫院骨科主任。2012年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哥廷根大學附屬醫院研修。從事骨科臨床和教學工作32年,熟知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動態,在骨關節、脊柱、創傷等骨科疾病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技術。在豫東地區率先開展了“胸膜外手術入路治療胸腰段椎體疾患”、 “頸椎一期前後路入路手術治療頸椎病”、“前後聯合入路治療複雜骨盆骨折”、“全膝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翻修術”、“微創技術治療關節周圍骨折”分別填補省內或開封地區空白。先後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編專著4部。曾獲市級科研5項,目前參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衛生部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骨科創建於1955年,科室歷史悠久,是豫東地區高級職稱人數最多、平均學歷最高的綜合性骨科,開封市醫學重點專科,省重點專科培育點,河南大學臨床醫學首批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現開放床位150張,年門診量40000人次以上、年住院患者5000人次以上,年手術量超過3000台。科室現有教授、主任醫師5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9名,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主治醫師10名,醫學博士2人,醫學碩士17人。科室主要技術骨幹力量分別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羅登堡醫院、德國艾迪聖安醫院、英戈爾斯塔特醫院等國際及國內頂尖骨科專業醫院學習和交流。專業設置:關節外科、脊柱外科、創傷骨科、骨病、運動醫學、矯形骨科、顯微骨科手外科。

其實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效,離不開科室所有人為此的努力,勇於擔當,敢於挑戰,正是有著這樣團結拼搏的精神,他們一次又一次創造著奇跡,多年的不懈努力,高齡的骨折患者是科室目前診治最多的一類患者,他們讓許多老年人有了重新站立的機會。

在每位老人重新站立的背後,都有著科室每位醫護人員的辛勞付出。早交班,這是科室人員最喜歡的,因為在早交班上,王曉主任都會針對要手術的患者,讓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只有集合科室所有人的力量,才能不斷創造著奇跡”。術前的嚴謹討論,術中的精益求精,術後的悉心照料,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鬆懈,這是王曉對自己也是對科室的嚴格要求,也正是有著這樣的高標準,他們讓骨折的高齡老人,實現了重新站立的願望。

王曉主任在科室提到最多的就是學習,他也常常說,通過學習,能夠不斷促使著一個人的成長,而王曉主任在平常的工作中,也把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年輕的醫生們,“只有每個人強了,科室才會真正的強大,要發揚狼圖騰的精神,團結協作,奮力進取,帶好這個團隊,是我的責任”。

當我們來到王曉主任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層寬大多層的玻璃門書架,以及數不清的榮譽證書,這些都在見證著王曉主任三十多年的行醫路。“我平常最喜歡的就是讀書,讀書能夠讓我沉下來心,能夠仔細回想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

他讓老年人臨終前的最後一次災難,變成了繼續活下去的希望,他也為許許多多的高齡骨折患者,實現了重新站立的願望。無“醫”不知、無“患”不曉,他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向患者詮釋著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與擔當,勇擔風險,勇往無前,因為,我是醫生。

王曉: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骨科主任。開封市骨科學科帶頭人,開封市骨科學會連任二屆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鬆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脊柱脊髓損傷學會副會長,河南省中西醫結合脊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衛生科技創新型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河南省醫學會骨科學會常務委員、學組副組長,河南省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常務委員等。1994-1996年參加援尚比亞醫療隊,曾任恩多拉中央醫院骨科主任。2012年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哥廷根大學附屬醫院研修。從事骨科臨床和教學工作32年,熟知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動態,在骨關節、脊柱、創傷等骨科疾病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技術。在豫東地區率先開展了“胸膜外手術入路治療胸腰段椎體疾患”、 “頸椎一期前後路入路手術治療頸椎病”、“前後聯合入路治療複雜骨盆骨折”、“全膝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翻修術”、“微創技術治療關節周圍骨折”分別填補省內或開封地區空白。先後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編專著4部。曾獲市級科研5項,目前參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衛生部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骨科創建於1955年,科室歷史悠久,是豫東地區高級職稱人數最多、平均學歷最高的綜合性骨科,開封市醫學重點專科,省重點專科培育點,河南大學臨床醫學首批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現開放床位150張,年門診量40000人次以上、年住院患者5000人次以上,年手術量超過3000台。科室現有教授、主任醫師5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9名,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主治醫師10名,醫學博士2人,醫學碩士17人。科室主要技術骨幹力量分別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羅登堡醫院、德國艾迪聖安醫院、英戈爾斯塔特醫院等國際及國內頂尖骨科專業醫院學習和交流。專業設置:關節外科、脊柱外科、創傷骨科、骨病、運動醫學、矯形骨科、顯微骨科手外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