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念茲在茲,無日或忘 這件事,總書記思考了幾十年

編者按:1982年, 時任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的習近平來到一座陌生小城赴任, 開始了他的從政探索, 那年他29歲, 陝北黃土地上風聲裹挾的信天遊猶在耳邊, 那的風, 那的人, 都讓他懷想。 “擺脫貧困”, 成為心裡一個純粹而堅定的目標——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 這是出發的原點, 也會是一生追隨的初心。

這個小城, 就是河北的正定縣。 這份念茲在茲的思考, 就是改造這兒的農村, 帶著一方百姓脫貧致富。 “三農”思想, 就是在這座小縣城裡伴隨著他的實踐一天天滋長、成形。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在習近平帶領下, 正定縣可以說走上了一條“開掛”了的發展通途:大力發展“半城郊型”經濟, 1984年工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收入等9項指標比1980年翻一番, 全縣經濟“九翻”“十超”, 打造了“產加銷游”全產業鏈農業, 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生態示範縣、連續11年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正定翻身記”。

可以說, 讀懂了“三農”, 也就讀懂了中國;理順“三農”思想的發展脈絡, 也就能瞭解習近平在最初從政的幾年裡, 是如何進行理論思考的。 今年第3期《求是》文章《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在正定的形成與實踐》從8個層面,

真實而細緻地講述了習近平“三農”思想的形成過程, 讓我們用理論聯繫實際的眼光、用發展的眼光看到習近平從一方實情出發, 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現實難題時的戰略眼光、非凡勇氣和為民情懷, 讓我們從最初一份樸素的初心, 看到“三農”思想從無到有、再到自成體系、綻放理論光彩的今天。

《求是》的這篇文章援引了許多習近平當時的“三農金句”, 小編摘錄了其中一部分, 讓我們借這些字句走近上個世紀80年代的正定, 一起感受這位意氣風發的縣委書記的別樣芳華。

“搞經濟, 搞大農業, 都需要多一些戰略眼光, 從時間上看得遠一些, 從空間上看得寬一些。 ”

“不丟城, 不誤鄉, 利城富鄉。

“投其所好, 供其所需, 取其所長, 補其所短, 應其所變。 ”

“大搞農工商、農民變工人、離土不離鄉。 ”

“要把對待改革的態度如何、改革工作搞得好壞, 作為核對總和考核各級領導幹部是否稱職的一個重要標準。 ”

“統分結合這種經營方式是中國農民的傑出創造, 它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

“‘兩體一戶’(專業戶、重點戶和經濟聯合體)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好形式, 是當前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是廣大農民共同富裕起來的先行者。 ”

“要通過多種管道, 擴大和爭取市場, 主攻石市, 擠入京津, 咬住晉蒙, 沖向全國。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2018年《求是》第3期文章《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在正定的形成與實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