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自己的方式修行

【趙彥輝專欄】

用自己的方式修行

原創作者|趙彥輝(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實驗中學)

如果說, 生命是一場無涯的行走, 那麼每一個穿行期間的眾生便都是朝聖途中的芸芸過客,

在行走中, 一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不斷的積澱著自己, 不斷的修行著內心。 曾經看過對於修行很專業的解釋: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煉或修養德行。 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 包括:思維、心理、行為、社會等方面, 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準。 我們無異於苛責彼此都按照相同的方式, 畢竟成長環境不同, 生活理想不同, 所達目標不同, 只要是朝著內心的快樂, 能獲得自我認同的價值感即可算作是極致的修行吧?

文化典籍裡的躬身修行——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我的一個領導, 純理科出身, 有著非常高深的理念, 非常獨特的創意和思想,

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單位在即將被合併的路上拯救的風生水起。 被同行學習、觀摩、邀請講座、演講, 收穫掌聲和鮮花無數。 而就在這樣集榮譽於一身的高峰期, 她, 忽然將思想和目光的重點投向了博大而深邃的國學經典, 古書典籍。 (當然, 這還是在幾年以前, 國家尚未提出重視傳統文化的口號)在全單位裡提倡傳統文化, 用國學經典指導所有的行動。 她本人開始讀孔孟老莊, 背《弟子規》《三字經》, 詩詞歌賦。 每次在開會的時候, 都要用上幾句詩詞古語, 甚至一段時間裡, 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背《論語》, 背詩詞, 時不時就要問答, 用詩詞對話。 對於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理科思維者, 並且對於據她自己說中學時代, 最痛恨語文課的人來說,
現在這樣一種轉變, 一定是在博大而幽深的文化典籍裡發現了思想之美, 發現了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吸取得到的養分的源泉, 它可以讓每個人都變得厚重而深邃, 樸素而唯美。 法國思想家巴斯卡曾說, 人是一棵思想著的蘆葦。 的確, 生命儘管脆弱, 但是, 只要有思想在, 依然可以變得彌足堅強。 這位領導, 我相信她躬身於古文化典籍中, 一如昔日的聞一多鑽研古文化的研究中一樣兀兀窮年, 燈火漂白了四壁, 那都是源於內心的純粹的熱愛, 無關功利, 只問修行。 因為他們知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這一條別人看似寂寞的路, 只有俯身前行, 才可知一路上鮮花彌漫, 一路芬芳。

一蔬一飯裡的潛心修行——盡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則知其天。

我有一個同事, 文藝范十足。 筆墨丹青, 信手拈來。 吉他彈唱, 長髮披肩, 自帶一種嫵媚。 平日裡的穿著打扮, 也是時尚文藝:粗線高領大毛衣, 底邊一定是懷舊的破碎流蘇邊, 下面是一條曳地紗網裙, 平底的小短靴, 外面一件森系的長款風衣, 再搭配一個大大的挎包, 顧盼生姿。 可是這些, 都不是我要敘述的重點。 重點就是她每天朋友圈裡曬出來的日常三餐和幸福秀, 著實讓她圈粉無數。

比如晚餐吧, 隨便舉幾例:小雞燉蘑菇, 乾炸黃花魚, 豆芽蒜苗炒雞蛋;什麼紅燒肉有點膩, 加點胡蘿蔔土豆, 就變身了。 什麼紅燜刀魚, 香菇油菜, 再加一晚自己做的大碴粥;就這些聽起來令人動容的菜, 再配上紅綠黃搭配色相極好的一盤盤圖片,

你說, 你還能只是動容不動心, 不動饞的意念嗎?而虐饑腸轆轆的你到此還不算完, 還要配上一張老公兒子幸福滿臉喜笑顏開的照片, 直接把香味讓你聯想出來, 幸福感爆出來。 讓我們一眾同事每天都在她的朋友圈裡狂點贊, 狂留言:想去你家吃飯啊;看起來就好吃啊;你老公兒子好幸福啊;我都吃過了, 你又勾起我食欲了;……這都不算, 就連早餐, 也都直接擊中你的味蕾:今天起得早, 牙籤牛肉, 愫燜豆角, 小碴子飯;手撕白菜雞蛋面+小魚, 孜然羊肉, 素炒瓜片木耳;……

可以想見, 這樣一個潛心廚房, 醉心為老公兒子打造幸福的小女人, 這是怎樣的一種寧靜與滿足?即可上得了廳堂潑墨彈唱, 又可下得了廚房煎炒烹炸;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 廚房不僅僅是吃飯的地方,它更是一個家庭的文化方向。幸福的指數,都在每日的一湯一飯中,從計畫購物買菜,到洗米摘菜,再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生活本身就是一道絕美的盛宴,而我們每個人既是品嘗著,也是創造者。我的這個文藝十足的同事,她在廚房裡的一朝一夕,一蔬一飯,不正是她精心修行的知足與幸福嗎?因為有愛,所以修行有了方向,因為珍惜,所以,修行有了堅守。感恩,簡單,知足,幸福,是每一個常態化的追求與不懈的修行。

天倫之樂裡的幸福修行—— 左右承顏娛永晝,曾元繞膝樂家庭。

另一個同事,女兒5歲,胖胖的臉蛋,一笑起來眼睛眯成一線,從兩歲會說話開始,朋友圈裡盡是朋友和女兒的各種趣事趣圖。有時候是童言無忌的小段子,有時候是牙牙學語口齒不清的背誦弟子規,有時候是媽媽別出心裁的給女兒做成的小金魚、小企鵝、小白兔形狀的麵點,要不然就是母女兩個一起動手做的手工,折的紙,再配上媽媽獨特的解說,想想看,有多少年輕的母親可以每天如此堅持修行,讓女兒生活在一種充滿想像力充滿熱愛的童話一般的世界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那麼多的人口口聲聲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愛,而殊不知,他們所言的最好,無非是物質條件的一種滿足,而心靈上相守的缺失,則讓許許多多的孩子成為了情感的孤兒。陪伴,才是最真情的告白,是最深沉的愛!弄璋小兒女,吳音繞低簷。天子呼不去,歡笑日夕間!這該是多麼溫暖幸福的美好畫面!

還有一位同事,是父母的獨生女,父母年逾古稀,從同事的兒子出生開始就一直照看撫育,如今孩子已經高三。父母日漸老去,同事細心呵護父母就像曾經老人對待兒孫。母親的心臟不好,父親的血壓偏高,她學來了護士的一切本領,在家裡給父母檢測,繪製曲線,親手調製藥方,像極了曾經父母也是那般呵護我們。為了讓父母有所期待,她每天堅持中午下班回家吃飯,有時時間來不及,寧肯來回打車,只是想讓父母每天的盼望不至落空。細心的她還故意不帶家門鑰匙,因為她知道母親喜歡聽見她敲門的聲音,她也喜歡母親在門內應著來了來了,開門的那種感覺,就像小時候放學歸來一定要看見母親門口的笑臉和桌上熱氣騰騰的飯菜一樣。我們都為她的細心和孝心感動,塵世間,你養我長大,我陪你慢慢變老的過程,在多少年少遠走高飛,任由父母在家孤獨老去的故事中變成了可望不可即的一種奢望?又有多少本該有的陪伴和守候被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所取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我們中間有多少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內心波瀾壯闊,唯獨沒有了父母的一席之地?像這位同事能夠將孝順、接納,感恩,回報修行如斯的,也可謂令人感動之至了!

在去西藏和麥加聖地的路上,我們總會看見成群結隊的朝聖者,他們衣衫襤褸,一步一叩,身體和頭顱都緊貼大地,朝著他們的理想之地前行。我想,他們這樣做,並不是一定要到達哪裡,也不是為了這樣達到目的地後會得到什麼,他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磨練自己的意志,不斷的修行自己的身心,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懂得這麼做的意義,但是他們從這樣做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會有自我認同的價值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們每個人,不也都是這樣在各自的喜好中的朝聖者麼?在詩詞歌賦的典籍中,在琴棋書畫的動靜中,在一蔬一飯的沉醉中,在相夫教子的快樂中,在與父母的默默陪伴中,甚至,在綠茵場上的揮汗如雨中,在緊張繁重的工作中,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的在修行著自己,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成長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只要有一顆愛生活的心,在思考中懂得感恩,在感恩中學會愛的能力,在愛與被愛中,修行一世的快樂與幸福。如此,甚好!

(本文為趙彥輝老師原創投稿)

廚房不僅僅是吃飯的地方,它更是一個家庭的文化方向。幸福的指數,都在每日的一湯一飯中,從計畫購物買菜,到洗米摘菜,再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生活本身就是一道絕美的盛宴,而我們每個人既是品嘗著,也是創造者。我的這個文藝十足的同事,她在廚房裡的一朝一夕,一蔬一飯,不正是她精心修行的知足與幸福嗎?因為有愛,所以修行有了方向,因為珍惜,所以,修行有了堅守。感恩,簡單,知足,幸福,是每一個常態化的追求與不懈的修行。

天倫之樂裡的幸福修行—— 左右承顏娛永晝,曾元繞膝樂家庭。

另一個同事,女兒5歲,胖胖的臉蛋,一笑起來眼睛眯成一線,從兩歲會說話開始,朋友圈裡盡是朋友和女兒的各種趣事趣圖。有時候是童言無忌的小段子,有時候是牙牙學語口齒不清的背誦弟子規,有時候是媽媽別出心裁的給女兒做成的小金魚、小企鵝、小白兔形狀的麵點,要不然就是母女兩個一起動手做的手工,折的紙,再配上媽媽獨特的解說,想想看,有多少年輕的母親可以每天如此堅持修行,讓女兒生活在一種充滿想像力充滿熱愛的童話一般的世界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那麼多的人口口聲聲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愛,而殊不知,他們所言的最好,無非是物質條件的一種滿足,而心靈上相守的缺失,則讓許許多多的孩子成為了情感的孤兒。陪伴,才是最真情的告白,是最深沉的愛!弄璋小兒女,吳音繞低簷。天子呼不去,歡笑日夕間!這該是多麼溫暖幸福的美好畫面!

還有一位同事,是父母的獨生女,父母年逾古稀,從同事的兒子出生開始就一直照看撫育,如今孩子已經高三。父母日漸老去,同事細心呵護父母就像曾經老人對待兒孫。母親的心臟不好,父親的血壓偏高,她學來了護士的一切本領,在家裡給父母檢測,繪製曲線,親手調製藥方,像極了曾經父母也是那般呵護我們。為了讓父母有所期待,她每天堅持中午下班回家吃飯,有時時間來不及,寧肯來回打車,只是想讓父母每天的盼望不至落空。細心的她還故意不帶家門鑰匙,因為她知道母親喜歡聽見她敲門的聲音,她也喜歡母親在門內應著來了來了,開門的那種感覺,就像小時候放學歸來一定要看見母親門口的笑臉和桌上熱氣騰騰的飯菜一樣。我們都為她的細心和孝心感動,塵世間,你養我長大,我陪你慢慢變老的過程,在多少年少遠走高飛,任由父母在家孤獨老去的故事中變成了可望不可即的一種奢望?又有多少本該有的陪伴和守候被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所取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我們中間有多少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內心波瀾壯闊,唯獨沒有了父母的一席之地?像這位同事能夠將孝順、接納,感恩,回報修行如斯的,也可謂令人感動之至了!

在去西藏和麥加聖地的路上,我們總會看見成群結隊的朝聖者,他們衣衫襤褸,一步一叩,身體和頭顱都緊貼大地,朝著他們的理想之地前行。我想,他們這樣做,並不是一定要到達哪裡,也不是為了這樣達到目的地後會得到什麼,他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磨練自己的意志,不斷的修行自己的身心,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懂得這麼做的意義,但是他們從這樣做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會有自我認同的價值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們每個人,不也都是這樣在各自的喜好中的朝聖者麼?在詩詞歌賦的典籍中,在琴棋書畫的動靜中,在一蔬一飯的沉醉中,在相夫教子的快樂中,在與父母的默默陪伴中,甚至,在綠茵場上的揮汗如雨中,在緊張繁重的工作中,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的在修行著自己,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成長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只要有一顆愛生活的心,在思考中懂得感恩,在感恩中學會愛的能力,在愛與被愛中,修行一世的快樂與幸福。如此,甚好!

(本文為趙彥輝老師原創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