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林語堂與陳錦端:最愛的那個人 我沒娶回家

林語堂

對於她, 他掛念了一輩子, 晚年身體抱恙都不忘想去一見, 她是他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生活中沒了痕跡, 卻永遠留在心底。

他是林語堂, 他掛念了一輩子的人則是陳錦端。

林語堂一八九五年出生于福建龍溪, 父親林至誠受當時傳教士的影響成為一名教會牧師, 所以從小林語堂也受到西方基督教義的影響, 六歲的他進入當地的銘新小學讀書, 十三歲小學畢業後進尋源書院讀書, 十七歲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上海聖約翰大學。

在他去上大學遇見陳錦端之前, 林語堂是喜歡過一個女孩的, 她叫賴柏英, 算是初戀, 他們在一個地方長大。 兩人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一起在溪邊玩耍, 奔跑, 林語堂說她笑起來很美, 蝴蝶落在她的頭髮上不會飛走, 情竇初開的他們並不懂得什麼叫愛情, 只知道快樂。

最後林語堂外出求學, 賴柏英要留下來照顧家人,

最後嫁在本地, 一個遠走他鄉, 一個留在故鄉, 兩人就此別過, 只有懷念, 後來林語堂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賴柏英》, 也算對初戀的一種回味。

林語堂的確有才, 在學校領了不少獎, 驚豔四座, 當時聖瑪麗女校的女生們對林語堂都仰慕不已, 其中就有陳錦端。 其實, 他們更有機緣, 陳錦端的兩個哥哥陳希佐、陳希慶正好是林語堂的同窗好友, 此時的陳錦端在聖瑪麗女校學美術, 兩個學校僅有一牆之隔。

陳錦端出生名門, 父親陳天恩是位歸僑同胞, 也是位基督教徒, 行醫辦實業在當地有不小威望, 同時也是位民主人士, 陳天恩在早期對孫中山先生有不少資助, 可見她也算名門之後, 家中條件優越。

青年林語堂

林語堂第一次見到陳錦端, 就被她的美貌吸引的說不話來, 再多的言語也無法形容, 要知道他可是學校演講隊隊長呢, 這種無法形容的感覺用現在的詞理解就是:“哎喲, 臥槽, 哎喲這妞真特麼好看, 哎喲, 臥槽。 ”

“我從聖約翰回廈門時, 總在我好友的家逗留, 因為我熱愛我好友的妹妹。

最後他一句:“她生得確是其美無比”, 就是最好的評價了, 才子佳人自成一對, 陳錦端對林語堂的印象也是很好, 博學多才, 林語堂大學二年級接連三次走上禮堂的講臺去領三種獎章, 還帶領學校演講隊獲得比賽獎盃。

兩人就這樣開始交往, 林語堂心中有佳人自然歡喜, 因此也經常藉故和陳錦端的兩位哥哥相聚, 這樣就有理由見到陳錦端了, 兩兄弟也心知肚明, 自然幫忙, 時不時還製造機會讓兩人在一起談情說愛, 他們就這樣慢慢的就墜入愛河, 兩人在一起自然會談起文學, 理想, 正如愛情不止是眼前, 還有夢想和遠方。

“ 我要寫一本書, 讓全世界都知道我林語堂!”

“ 我要作畫, 把人世間的真善美化作無聲的語言,

用我的畫筆, 把它們全部融進我的作品。 ”

林語堂文人的細膩在他們的交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 人活在世界上, 要睜開眼睛看天地之奇妙、宇宙之美。 當然, 我更要欣賞摯愛的女孩。 ”

“ 你說, 你理想的女人是什麼樣子的?” 陳錦端柔情的看著他問道。

“ 我心中理想的女人是芸娘, 她能與沈複促膝暢談書畫;我最崇拜的女子是李香君, 崇拜她的憨性, 愛她的愛美, 當然, 我最愛的女孩就是眼前的你。 ”

嗯, 文人膩歪起來真的是會讓女人欲罷不能, 無法掙脫。

兩個人年輕人的愛情是那樣的純粹, 但愛情可以, 婚姻就不行。 戀愛和婚姻是兩回事, 戀愛是美好的, 婚姻是世俗的, 我們都天真的以為只要有愛情就什麼都不要緊, 他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在享受愛情滋潤的林語堂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將是一場黑夜。

陳天恩知道女兒和林語堂戀愛的事情,雖說不是憤怒,但至少是不開心的。很簡單,因為家境懸殊,陳家是當地富賈,林語堂家境普通,大學的費用也是別人資助的,雖說有才華但婚姻畢竟不能兒戲,出於父親的愛護的本能,陳父是希望能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這樣往後生活不至於太艱苦。

很顯然林家給不了陳錦端好的生活,陳父毅然決定要女兒和林語堂分手,女兒自然是反抗,但也無能為力,那個年代能踐行自由主義婚姻自由的女性是鳳毛麟角。

林語堂後來去陳家找陳錦端玩耍時,明顯感覺到氣氛不對,心愛的陳錦端也沒有出來,躲在閨房中,她不知道如何面對林語堂。

陳父直白了當的說:“ 我已為愛女定了親。”

林語堂兩眼發黑,天旋地轉,他都忘了自己是怎樣走出陳家的大門,他知道自己這時配不上陳錦端,但可以努力啊,顯然陳父不願給他這個機會。跌跌撞撞回到家中的林語堂,仿佛身體被抽空了一般,倒在床上一聲不吭,半夜母親提一盞馬燈到林語堂房裡,問他有什麼心事,林語堂失聲大哭,哭得很傷心。大姐知道緣由後也說:

“ 你怎麼這麼笨,偏偏愛上陳天恩的女兒,你打算怎麼養她!陳天恩是廈門巨富,你難道想吃天鵝肉?!”

聽完一向疼愛自己的大姐一席話,林語堂忍不住哭泣。

戀愛到婚姻,你以為水到渠成,其實一路荊棘。

戀愛可以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

那時林語堂的境遇和沈從文一樣,家境貧苦的他們都愛上富家的小姐,沒法比家境,就拼才華和勇氣,林語堂沒有沈從文那樣的固執和堅持,張兆和一家也比陳家開明寬容。

陳天恩雖然狠心,但也無錯,他只是疼愛自己的女兒而已,他知道這樣必然會傷了林語堂的心,會對這位大才子造成很大的傷痛,出於彌補也好惜才也罷,便有意把隔壁鄰居廖家的二女兒廖翠鳳介紹給林語堂,如果能結秦晉之好也是喜事一樁,廖家也是當地巨賈,巧的是廖翠鳳對林語堂很是喜歡,一是有才氣,這是學校公認的。二是人也文質彬彬,是自己喜歡的類型。

林語堂心中真是說不出的滋味,自己心愛的是陳錦端,如今卻要去見另一位女子,好在那時候廖翠鳳的兄弟和林語堂也是好友,自然也有交情,便邀到家中做客,後來林語堂回憶說:

“ 我從上海聖約翰大學應邀到他們家去吃飯。在吃飯之時,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某處向我張望。後來我妻子告訴我,當時她是在數我吃幾碗飯。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髒襯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卻從來沒人把我向她介紹過。”

現在看來廖翠鳳還真是可愛,林語堂也試著從陳錦端的落敗戀情中走出來,後來廖翠鳳去了聖瑪麗亞書院念書,當時的林語堂也正是風頭正勁,林語堂有了陳錦端的前車之鑒心裡也是打鼓,不知道廖家態度如何,對廖翠鳳稍有保守,還有心裡還是思念著陳錦端,儘管他知道此生有緣無分但難免抱有一絲幻想。

所以直到他大學畢業,還是對廖翠鳳沒有一個交代,以至於廖小姐以為林語堂看不上她,不禁碎碎念到:“林先生怎麼還不肯來娶我呢?”

林語堂發明印表機

最後當兩人決定走到一起的時候,果然,反對者站住來了,廖翠鳳的母親反對說:

“ 和樂(林語堂的本名)是個牧師的兒子,家裡沒有錢。”

廖翠鳳堅定回答說:

“ 窮有什麼關係?”

簡單俐落,一句窮有什麼關係讓母親無言以對,便也不好反對。林語堂心中也是感激,這位富家小姐雖不如陳錦端漂亮,卻能站在自己這邊,如有此妻,夫複何求。

於是,兩人婚事既定。

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結婚的時候,林語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結婚證書一把火燒掉了。不過,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 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著。”

這件事往後成為美談,這也是林語堂的處事哲學,他不會忘記眼前的這位女子不顧自己家庭清貧而義無反顧,從那刻開始,他就知道,這輩子,就是她了。

林語堂與廖翠鳳

婚後林語堂同廖翠鳳到美國、德國等國留學,歸國後在北京、廈門等地教學任職,並有了三個女兒,分別取名林鳳如 (如斯)、林玉如 (太乙)、林相如,這與林語堂的小說《京華煙雲》中的木蘭,莫愁,目蓮對應。後來一家人定居于上海。

當得知林語堂和廖翠鳳已結為秦晉之好,陳錦端黯然神傷,如今唯有祝福。當初的她如果堅決一點勇敢一點,也許新娘就是她自己。

她拒絕了父親為她訂親的富家子弟,一個人獨自遠渡重洋去了美國留學,就這樣,她與林語堂短暫的告別,她,是世俗的犧牲者,也是個受傷者。

如果我們當時都勇敢一點,那個牽你手走下去的是我。

後來陳錦端留學歸來,住在上海,那時候的陳錦端也還未嫁人,廖翠鳳便經常邀請她來家中做客,她倒大方,林語堂倒是激動又緊張,激動的是他心中還是掛念著陳錦端,沒有了愛情,但有一種友情,就像闊別已久的老友,自然少不了寒暄。

緊張的是擔心自己失態,讓陳錦端和廖翠鳳兩人都尷尬,林語堂這種情緒連當時年紀尚小的孩子們都納悶,廖翠鳳很坦然的對孩子們說:

“ 爸爸曾喜歡過你錦端阿姨。”

這點後來林語堂的二女兒林玉如(太乙)也證實,她這樣寫道:

“ 父親對陳錦端的愛情始終沒有熄滅。我們在上海住的時候,有時錦端姨來我們家裡玩。她要來,好像是一件大事,我雖然只有四五歲,也有這個印象。父母親因為感情很好,而母親充滿自信,所以會不厭其詳地、得意地告訴我們,父親是愛過錦端姨的,但是嫁給他的,不是當時看不起他的陳天恩的女兒,而是說了那句歷史性的話“沒有錢沒要緊”的廖翠鳳。

母親說著就哈哈大笑,父親則不自在地微笑,臉色有點漲紅。我在上海長大時,這一幕演過許多次。我不免想到,在父親心靈最深之處,沒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錦端永遠占一個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事上也能看出林語堂的心思,他除了寫文章之外便也作畫,他畫中的女子都保持著一個樣貌:留長髮,再用一個寬長的夾子將長髮挽起夾在背後。家中的孩子們又問到:“為何她們都是同樣的髮型呢?”林語堂也坦然這個心底的秘密,撫摸著畫紙上的人像,說:

“ 錦端的頭髮是這樣梳的。”

廖翠鳳對陳錦端的坦然,林語堂對孩子們的豁達,夫妻之間,對於前任,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然相見,不必藏著掖著,真正的愛情是不會因此而倒塌。

陳錦端的家境優越相貌美麗,來提前的人家自然踏破陳家大門,可這位陳小姐一律拒之不見,獨身自好。

直到三十二歲時,才與廈門大學教授方錫疇結婚,婚後居住在美麗的廈門島,她終生未育,抱養了一男一女,她最終也沒有選擇嫁入父親眼中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也是選擇了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為夫,這在她的心中也算是一種踏實。

後來,林語堂應作家賽珍珠的邀請舉家前往美國定居,雖然最後兩人因私事鬧翻,但在當時卻是幫助了林語堂不少,也讓美國人認識到了中國的文化。

最終在一九六六年,林語堂回到臺灣定居,後來長期住在香港三女兒林相如家,儘管歲月流逝斯人已老,林語堂的心中還是有陳錦端。

有一天,陳錦端的嫂子、陳希慶的太太登門拜訪,多年未見難免寒暄,林語堂不禁問起多年未見也未有聯繫的陳錦端近況如何,當得知陳錦端居住在廈門時,他不禁的眼前一亮,雙手硬撐著輪椅的扶手想站起來,那時候的他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並高興地連聲說:

“ 你告訴她,我要去看她!”

時光荏苒,半個世紀。

聽聞陳錦端的消息,林語堂心中依舊泛起漣漪。

一向通情達理的廖翠鳳知道丈夫對陳錦端的那份深情,但也忍不住說:

“ 語堂!不要發瘋,你不會走路,怎麼還想去廈門?”

林語堂聽罷,頹然躺倒在輪椅上,喟然長歎,幾個月後,林語堂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人世,幾年後,陳錦端也辭世而去。

林語堂對陳錦端的愛只在年少,不曾終老,晚年更多的想起的是心中的那份純真的感情,就猶如許多人可以談過很多次戀愛,但對第一次戀愛是刻骨銘心的,無論結局是喜是悲,更多的是這樣的一種情感,曾經沒得到,所以念念不忘。

我們現在看來,林語堂與陳錦端沒能走到一起,是陳父的棒打鴛鴦,但更多的是兩人那時的情感實質還不是愛情,哪怕勇敢那麼一點,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

當年蔣碧微與徐悲鴻私奔,他們有了愛情,哪怕是後來分道揚鑣。當年孫多慈與徐悲鴻有了感情,但孫多慈與陳錦端一樣,沒能勇敢的往前一步,孫多慈的晚年也說當年自己沒能頂住父親的壓力,被迫與徐悲鴻分離,以至於抱憾終身。

真正的愛情是一個不可見的鳥所唱出來的稀奇的無形無跡飄動而來的歌聲,但一旦碰到泥土,便立刻死去,情人一旦成了眷屬,那歌聲便會消失,變了顏色,變了調子。

唯一能保持愛情色彩與美麗的方法,便是死亡與別離,這就是何以愛情永遠是悲慘的緣故了。

在享受愛情滋潤的林語堂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將是一場黑夜。

陳天恩知道女兒和林語堂戀愛的事情,雖說不是憤怒,但至少是不開心的。很簡單,因為家境懸殊,陳家是當地富賈,林語堂家境普通,大學的費用也是別人資助的,雖說有才華但婚姻畢竟不能兒戲,出於父親的愛護的本能,陳父是希望能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這樣往後生活不至於太艱苦。

很顯然林家給不了陳錦端好的生活,陳父毅然決定要女兒和林語堂分手,女兒自然是反抗,但也無能為力,那個年代能踐行自由主義婚姻自由的女性是鳳毛麟角。

林語堂後來去陳家找陳錦端玩耍時,明顯感覺到氣氛不對,心愛的陳錦端也沒有出來,躲在閨房中,她不知道如何面對林語堂。

陳父直白了當的說:“ 我已為愛女定了親。”

林語堂兩眼發黑,天旋地轉,他都忘了自己是怎樣走出陳家的大門,他知道自己這時配不上陳錦端,但可以努力啊,顯然陳父不願給他這個機會。跌跌撞撞回到家中的林語堂,仿佛身體被抽空了一般,倒在床上一聲不吭,半夜母親提一盞馬燈到林語堂房裡,問他有什麼心事,林語堂失聲大哭,哭得很傷心。大姐知道緣由後也說:

“ 你怎麼這麼笨,偏偏愛上陳天恩的女兒,你打算怎麼養她!陳天恩是廈門巨富,你難道想吃天鵝肉?!”

聽完一向疼愛自己的大姐一席話,林語堂忍不住哭泣。

戀愛到婚姻,你以為水到渠成,其實一路荊棘。

戀愛可以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

那時林語堂的境遇和沈從文一樣,家境貧苦的他們都愛上富家的小姐,沒法比家境,就拼才華和勇氣,林語堂沒有沈從文那樣的固執和堅持,張兆和一家也比陳家開明寬容。

陳天恩雖然狠心,但也無錯,他只是疼愛自己的女兒而已,他知道這樣必然會傷了林語堂的心,會對這位大才子造成很大的傷痛,出於彌補也好惜才也罷,便有意把隔壁鄰居廖家的二女兒廖翠鳳介紹給林語堂,如果能結秦晉之好也是喜事一樁,廖家也是當地巨賈,巧的是廖翠鳳對林語堂很是喜歡,一是有才氣,這是學校公認的。二是人也文質彬彬,是自己喜歡的類型。

林語堂心中真是說不出的滋味,自己心愛的是陳錦端,如今卻要去見另一位女子,好在那時候廖翠鳳的兄弟和林語堂也是好友,自然也有交情,便邀到家中做客,後來林語堂回憶說:

“ 我從上海聖約翰大學應邀到他們家去吃飯。在吃飯之時,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某處向我張望。後來我妻子告訴我,當時她是在數我吃幾碗飯。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髒襯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卻從來沒人把我向她介紹過。”

現在看來廖翠鳳還真是可愛,林語堂也試著從陳錦端的落敗戀情中走出來,後來廖翠鳳去了聖瑪麗亞書院念書,當時的林語堂也正是風頭正勁,林語堂有了陳錦端的前車之鑒心裡也是打鼓,不知道廖家態度如何,對廖翠鳳稍有保守,還有心裡還是思念著陳錦端,儘管他知道此生有緣無分但難免抱有一絲幻想。

所以直到他大學畢業,還是對廖翠鳳沒有一個交代,以至於廖小姐以為林語堂看不上她,不禁碎碎念到:“林先生怎麼還不肯來娶我呢?”

林語堂發明印表機

最後當兩人決定走到一起的時候,果然,反對者站住來了,廖翠鳳的母親反對說:

“ 和樂(林語堂的本名)是個牧師的兒子,家裡沒有錢。”

廖翠鳳堅定回答說:

“ 窮有什麼關係?”

簡單俐落,一句窮有什麼關係讓母親無言以對,便也不好反對。林語堂心中也是感激,這位富家小姐雖不如陳錦端漂亮,卻能站在自己這邊,如有此妻,夫複何求。

於是,兩人婚事既定。

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結婚的時候,林語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結婚證書一把火燒掉了。不過,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 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著。”

這件事往後成為美談,這也是林語堂的處事哲學,他不會忘記眼前的這位女子不顧自己家庭清貧而義無反顧,從那刻開始,他就知道,這輩子,就是她了。

林語堂與廖翠鳳

婚後林語堂同廖翠鳳到美國、德國等國留學,歸國後在北京、廈門等地教學任職,並有了三個女兒,分別取名林鳳如 (如斯)、林玉如 (太乙)、林相如,這與林語堂的小說《京華煙雲》中的木蘭,莫愁,目蓮對應。後來一家人定居于上海。

當得知林語堂和廖翠鳳已結為秦晉之好,陳錦端黯然神傷,如今唯有祝福。當初的她如果堅決一點勇敢一點,也許新娘就是她自己。

她拒絕了父親為她訂親的富家子弟,一個人獨自遠渡重洋去了美國留學,就這樣,她與林語堂短暫的告別,她,是世俗的犧牲者,也是個受傷者。

如果我們當時都勇敢一點,那個牽你手走下去的是我。

後來陳錦端留學歸來,住在上海,那時候的陳錦端也還未嫁人,廖翠鳳便經常邀請她來家中做客,她倒大方,林語堂倒是激動又緊張,激動的是他心中還是掛念著陳錦端,沒有了愛情,但有一種友情,就像闊別已久的老友,自然少不了寒暄。

緊張的是擔心自己失態,讓陳錦端和廖翠鳳兩人都尷尬,林語堂這種情緒連當時年紀尚小的孩子們都納悶,廖翠鳳很坦然的對孩子們說:

“ 爸爸曾喜歡過你錦端阿姨。”

這點後來林語堂的二女兒林玉如(太乙)也證實,她這樣寫道:

“ 父親對陳錦端的愛情始終沒有熄滅。我們在上海住的時候,有時錦端姨來我們家裡玩。她要來,好像是一件大事,我雖然只有四五歲,也有這個印象。父母親因為感情很好,而母親充滿自信,所以會不厭其詳地、得意地告訴我們,父親是愛過錦端姨的,但是嫁給他的,不是當時看不起他的陳天恩的女兒,而是說了那句歷史性的話“沒有錢沒要緊”的廖翠鳳。

母親說著就哈哈大笑,父親則不自在地微笑,臉色有點漲紅。我在上海長大時,這一幕演過許多次。我不免想到,在父親心靈最深之處,沒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錦端永遠占一個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事上也能看出林語堂的心思,他除了寫文章之外便也作畫,他畫中的女子都保持著一個樣貌:留長髮,再用一個寬長的夾子將長髮挽起夾在背後。家中的孩子們又問到:“為何她們都是同樣的髮型呢?”林語堂也坦然這個心底的秘密,撫摸著畫紙上的人像,說:

“ 錦端的頭髮是這樣梳的。”

廖翠鳳對陳錦端的坦然,林語堂對孩子們的豁達,夫妻之間,對於前任,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然相見,不必藏著掖著,真正的愛情是不會因此而倒塌。

陳錦端的家境優越相貌美麗,來提前的人家自然踏破陳家大門,可這位陳小姐一律拒之不見,獨身自好。

直到三十二歲時,才與廈門大學教授方錫疇結婚,婚後居住在美麗的廈門島,她終生未育,抱養了一男一女,她最終也沒有選擇嫁入父親眼中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也是選擇了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為夫,這在她的心中也算是一種踏實。

後來,林語堂應作家賽珍珠的邀請舉家前往美國定居,雖然最後兩人因私事鬧翻,但在當時卻是幫助了林語堂不少,也讓美國人認識到了中國的文化。

最終在一九六六年,林語堂回到臺灣定居,後來長期住在香港三女兒林相如家,儘管歲月流逝斯人已老,林語堂的心中還是有陳錦端。

有一天,陳錦端的嫂子、陳希慶的太太登門拜訪,多年未見難免寒暄,林語堂不禁問起多年未見也未有聯繫的陳錦端近況如何,當得知陳錦端居住在廈門時,他不禁的眼前一亮,雙手硬撐著輪椅的扶手想站起來,那時候的他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並高興地連聲說:

“ 你告訴她,我要去看她!”

時光荏苒,半個世紀。

聽聞陳錦端的消息,林語堂心中依舊泛起漣漪。

一向通情達理的廖翠鳳知道丈夫對陳錦端的那份深情,但也忍不住說:

“ 語堂!不要發瘋,你不會走路,怎麼還想去廈門?”

林語堂聽罷,頹然躺倒在輪椅上,喟然長歎,幾個月後,林語堂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人世,幾年後,陳錦端也辭世而去。

林語堂對陳錦端的愛只在年少,不曾終老,晚年更多的想起的是心中的那份純真的感情,就猶如許多人可以談過很多次戀愛,但對第一次戀愛是刻骨銘心的,無論結局是喜是悲,更多的是這樣的一種情感,曾經沒得到,所以念念不忘。

我們現在看來,林語堂與陳錦端沒能走到一起,是陳父的棒打鴛鴦,但更多的是兩人那時的情感實質還不是愛情,哪怕勇敢那麼一點,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

當年蔣碧微與徐悲鴻私奔,他們有了愛情,哪怕是後來分道揚鑣。當年孫多慈與徐悲鴻有了感情,但孫多慈與陳錦端一樣,沒能勇敢的往前一步,孫多慈的晚年也說當年自己沒能頂住父親的壓力,被迫與徐悲鴻分離,以至於抱憾終身。

真正的愛情是一個不可見的鳥所唱出來的稀奇的無形無跡飄動而來的歌聲,但一旦碰到泥土,便立刻死去,情人一旦成了眷屬,那歌聲便會消失,變了顏色,變了調子。

唯一能保持愛情色彩與美麗的方法,便是死亡與別離,這就是何以愛情永遠是悲慘的緣故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