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八寶茶湯 香濃一碗見情深

多年前的農曆春節廟會, 孩子們的臉頰皴得泛著蘋果紅, 小手凍得縮進了媽媽織的毛線手套裡。 淘氣的男孩子三五成群地沖進路邊的冰面上,

此時, 他們腳上穿的塑膠底、黑絨鞋面的棉鞋, 就成了滑冰最好的道具。 緊跑兩步, 單腳點地, 塑膠鞋底在冰面上搓出, 瞬間滑行個八九米……在那個年月, 四九城的廟會還未被烤大串和臭豆腐“一統江山”, 空氣中彌漫的不是現如今的孜然味兒, 而是不時飄來的炸灌腸的油香和沖茶湯的甜香。

京味兒傳統小吃茶湯據傳源於明代, 明清時期盛行於北京, 屬於皇家茶點, 清朝宮內光祿寺的禦膳房內就有茶湯, 後傳入天津, 流行於京津兩地, 品種制法基本相同。 《都門竹枝詞》曾勾畫出了舊京街頭的種種小吃:“清晨一碗甜漿粥, 才吃茶湯又麵茶。 ”色澤杏黃、質地細膩、稠稀適中的茶湯熱乎乎、甜滋滋的, 是老北京人喜愛的吃食。

講究點的, 喜歡在茶湯里加上桔餅、蓮子、核桃仁、紅棗肉、瓜條、芝麻、青梅等再開水沖攪, 味香甜滑爽, 稱作“八寶茶湯”。 如今, 有些傳統的吃食越來越不常見, 只有不多的人還執著於在街巷之間尋找曾經的老味兒。

八寶茶湯是糜子面混著八種果料的湯粥, 與中國傳統的茶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可為何名字還要以茶打頭兒呢?其實, 這其中隱喻著另一個字——“沏”。 巧妙借用了古老的茶文化並取其意, 是北京人的智慧所在, 靈魂全在這個沏上了。

看過《四世同堂》電視劇的觀眾, 都會記得齊老太爺到地攤上買兔兒爺的場面, 其中有一個鏡頭, 就是沖茶湯的在吆喝。 一把龍頭大茶壺冒著熱氣, 大銅壺金光鋥亮, 壺身鑄有游龍, 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

龍頭上面系著兩朵絲絨花球。 銅壺肚膛內點煤炭, 沿著肚膛盛水, 當壺心炭火把水燒開到100度時, 才能沖熟茶湯。 銅壺蓋旁的小汽笛“嗚嗚”響著, 沖茶湯的師傅一手端碗, 一手掀起銅壺, 壺嘴向下傾斜, 一股沸水直沖碗內, 刹那間水滿茶湯熟。 因用熱水沖食, 如沏茶一般, 故名“茶湯”。 作為茶湯業的幌子, 總被擦得耀眼生輝的大銅壺加上那奇妙的銅笛聲, 頗有鄉土情趣, 十分誘人食欲。

《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雲:“大銅壺裡熾煤柴, 白水清湯滾滾開。 一碗沖來能果腹, 香甜最好飽嬰孩。 ”並附注稱:“茶湯有擺攤者, 有挑擔者, 其唯一之標識, 則大銅壺是也。 此物尚甜, 鹹食者殊不見, 小兒多喜食之。 ”盛水的大銅壺有40公斤重, 沖茶湯的手藝人不僅要有勁,

而且要有熟練的技巧, 沏一碗茶湯, 看著簡便得很, 卻有很多講究。 倘若玩兒龍頭壺利索, 那水流掌握得一定是不急不緩, 那姿勢拿捏得一定是恰到好處。

天津著名民俗作家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篇《好嘴楊巴》, 裡面關於沖茶湯的描寫很傳神。 “主顧上來, 把粉色的秫米面子, 往小綠豆碗裡‘刷, 刷, 刷’扔進三勺, 右手把小碗對準大銅壺壺嘴兒, 足有三尺開外, 左手把壺把兒稍微一抬, 紅絨球一顛巍, 一股小水流兒冒著白氣直奔小碗, 再把小碗往壺嘴一送, 水流兒斷了。 茶湯賽氣吹的, 滿滿騰騰一碗兒。 水, 一滴不灑, 秫米面兒, 一粒不澎。 ‘刷, 刷, 刷’, 又是三勺紅糖, 插上一個洋鐵片兒小鏟兒, 得啦!”

有眼尖的讀者看到這裡一定納悶了,

八寶茶湯的原料不是糜子面嗎, 怎麼馮老先生寫成了秫米面?其實, 誰也沒說錯。 糜子面俗稱黃米麵, 是京味兒茶湯的原料。 糜子是中國最古老的五穀之一, 也稱穄, 穄子, 赤黍。 《呂氏春秋·本味》載:“飯之美者……陽山之穄, 南海之糜。 ”秦代李斯《倉頡篇》說:“穄, 大黍也, 似黍面不粘, 關西謂之糜。 ”糜形如小米, 色淡黃, 中醫認為其味甘, 微寒, 可止瀉, 利煩渴, 除熱, 治咳, 逆上氣。 茶湯傳入天津後, 天津著名的“馬記茶湯”創始人馬福慶改用了秫米面為原料, 這個改良是考慮到天津人的口味。 秫米面就是高粱面, 口兒粗, 但是老天津衛打小兒就吃, 習慣了略粗的口感。 因此, 天津人馮先生描寫的津版茶湯十分正宗。

說到老北京的茶湯, 過去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的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茶湯製作是將糜子面洗淨,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淨水,碾成面,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面。取碗一個,用開水將麵糊沖熟,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山楂條、青紅絲、葡萄乾、瓜子仁等一些果料。

茶湯李的茶湯有一絕,沖好茶湯將碗翻扣過來,而茶湯不灑,故有“扣碗茶湯”之稱。因為茶湯的料是在家裡炒熟再沖,北京還有一句歇後語叫天橋的茶湯,後半截是“家裡炒,外面攪和”,來諷喻好窩裡鬥生是非的人。

茶湯與熱鬧總是分不開的。早年間,每逢初一十五的燈節廟會,孩子們總會興沖沖地吵著要去吃上一碗糯滑甜美的八寶茶湯。如今想來,或許更多是為了觀看賣茶湯的師傅那如行雲流水令人嘖嘖稱奇的精湛手藝吧。一把壺嘴兒冒著滾滾熱氣的超大號黃銅大茶壺,在稚幼的孩童眼裡,總是充滿了幾多的傳奇色彩,隔空抛灑的晶瑩水柱,也總是讓觀者每每看罷不禁發自肺腑地連聲叫好,內心時常還會有種想要躍躍欲試的衝動。

在老北京的小吃中,有一道與茶湯形似的小吃,名字中也有個茶字,就是麵茶。一字之異,卻是迥然不同的兩種美食。現在年輕點兒的人不免將麵茶、茶湯混為一談,也情有可原。

飲茶之風,始於南方,以後南俗北來,但北方長期無法生產,只能自產茶區舶入。有需要又難滿足,促進了代用品的開發,故老北京有“四大茶”之說,即茶湯、麵茶、油茶和杏仁茶。

早年間,麵茶作為小吃一般是下午賣下午吃。有詩為證:“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而茶湯是傳統小吃,全天供應,屬於人們茶餘飯後墊吧墊吧或找補找補的零食。有一種最直觀的區別方式:茶湯是甜的,麵茶是鹹的。

麵茶的原料也有糜子面,與大料瓣、大鹽一同磨成漿,再用大火燒沸,加入堿面、薑汁熬一會兒,煮成糊狀,盛在碗裡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再撒上芝麻鹽,齊活。袁枚《隨園食單》點心單中記載:“麵茶:熬粗茶汁,炒麵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奶皮亦可。”

您別看麵茶做著容易,想要喝好它,就不那麼容易了。老北京人吃喝都有其規矩和講究,喝麵茶自然也不例外。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筷子,不用勺兒,而是用一隻手端著碗,再將嘴巴嘟起,貼著碗邊,趁著燙勁兒,沿著碗邊轉著圈吸溜。此時,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有麵茶。這就是老北京的感覺,老北京的味道。因為吸溜,老北京還留下一句俏皮話:“傻小子喝麵茶—稀裡糊塗。”吸溜作為一種傳統吃法,不僅體現在喝麵茶上,也體現在喝炒肝、喝豆汁上,看似不雅,卻蘊藏著深厚的北京吃文化。

八寶茶湯,與其他老北京的小食一樣,味道不同於正餐,而是有著一種“人間煙火氣”,有一層人與人熱乎乎的交流碰撞。這個味道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需要以散漫的心態細細咂摸,放下身段,融入市井百態。

文 / 張天宇 攝影 / 張鑫

過去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的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茶湯製作是將糜子面洗淨,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淨水,碾成面,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面。取碗一個,用開水將麵糊沖熟,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山楂條、青紅絲、葡萄乾、瓜子仁等一些果料。

茶湯李的茶湯有一絕,沖好茶湯將碗翻扣過來,而茶湯不灑,故有“扣碗茶湯”之稱。因為茶湯的料是在家裡炒熟再沖,北京還有一句歇後語叫天橋的茶湯,後半截是“家裡炒,外面攪和”,來諷喻好窩裡鬥生是非的人。

茶湯與熱鬧總是分不開的。早年間,每逢初一十五的燈節廟會,孩子們總會興沖沖地吵著要去吃上一碗糯滑甜美的八寶茶湯。如今想來,或許更多是為了觀看賣茶湯的師傅那如行雲流水令人嘖嘖稱奇的精湛手藝吧。一把壺嘴兒冒著滾滾熱氣的超大號黃銅大茶壺,在稚幼的孩童眼裡,總是充滿了幾多的傳奇色彩,隔空抛灑的晶瑩水柱,也總是讓觀者每每看罷不禁發自肺腑地連聲叫好,內心時常還會有種想要躍躍欲試的衝動。

在老北京的小吃中,有一道與茶湯形似的小吃,名字中也有個茶字,就是麵茶。一字之異,卻是迥然不同的兩種美食。現在年輕點兒的人不免將麵茶、茶湯混為一談,也情有可原。

飲茶之風,始於南方,以後南俗北來,但北方長期無法生產,只能自產茶區舶入。有需要又難滿足,促進了代用品的開發,故老北京有“四大茶”之說,即茶湯、麵茶、油茶和杏仁茶。

早年間,麵茶作為小吃一般是下午賣下午吃。有詩為證:“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而茶湯是傳統小吃,全天供應,屬於人們茶餘飯後墊吧墊吧或找補找補的零食。有一種最直觀的區別方式:茶湯是甜的,麵茶是鹹的。

麵茶的原料也有糜子面,與大料瓣、大鹽一同磨成漿,再用大火燒沸,加入堿面、薑汁熬一會兒,煮成糊狀,盛在碗裡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再撒上芝麻鹽,齊活。袁枚《隨園食單》點心單中記載:“麵茶:熬粗茶汁,炒麵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奶皮亦可。”

您別看麵茶做著容易,想要喝好它,就不那麼容易了。老北京人吃喝都有其規矩和講究,喝麵茶自然也不例外。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筷子,不用勺兒,而是用一隻手端著碗,再將嘴巴嘟起,貼著碗邊,趁著燙勁兒,沿著碗邊轉著圈吸溜。此時,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有麵茶。這就是老北京的感覺,老北京的味道。因為吸溜,老北京還留下一句俏皮話:“傻小子喝麵茶—稀裡糊塗。”吸溜作為一種傳統吃法,不僅體現在喝麵茶上,也體現在喝炒肝、喝豆汁上,看似不雅,卻蘊藏著深厚的北京吃文化。

八寶茶湯,與其他老北京的小食一樣,味道不同於正餐,而是有著一種“人間煙火氣”,有一層人與人熱乎乎的交流碰撞。這個味道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需要以散漫的心態細細咂摸,放下身段,融入市井百態。

文 / 張天宇 攝影 / 張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