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家地方小報社,《華盛頓郵報》卻因此聲名鵲起

當一份份“回應”的報紙被擺在桌上, 凱薩琳·格雷厄姆夫人知道這次賭對了。

▲引領報紙的步伐

她頗具感慨的一句:“至少我們不是孤軍奮戰”。

然沒有手下大將本·布萊德利的給力:“我們不再是一家地方小報社了”。

跌跌撞撞, 華盛頓郵報就這樣發展起來, 堅持“監督與自由”。

郵報始建之初

1877年, 斯蒂爾森·哈欽斯創辦華盛頓郵報。

1880年, 又增加周日版, 成為華盛頓當地一周都有報紙出版的紙媒。

不知咋地, 哈欽斯將報紙轉手, 也有了一絲絲跟政治掛鉤的苗頭。

因為新老闆是哈頓和威爾金斯都是混政壇的。

為宣傳報紙, 他們還費老大勁讓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的領導給創作一曲《華盛頓郵報進行曲》。

▲蘇薩作的曲譜

僅僅是在報紙舉辦的徵文比賽頒獎禮上使用。

沒成想, 這曲子火了, 意外成為19世紀末兩步舞的標準音樂。

1898年, 美西戰爭期間, 郵報刊登柯利弗德·貝裡曼的插畫《記得緬因州》(Remember the Maine)。

於是, 畫不僅僅是畫, 還是戰鬥口號。

1893年, 總部遷到第14號街和E街西北角, 集編輯、廣告、排版、印刷於一體, 直到1950年。

▲就這幢大樓

可惜, 兩位boss百年後, 報紙被再次轉手, 結果, 坑了。

《理智》雜誌說:華盛頓郵報是“最著名的錯別字報紙”。

敢把威爾遜總統“款待(entertaining)”未來妻子加爾特夫人, 寫成威爾遜“進入(entering)”加爾特夫人。

呃, 不多說, 報紙下跌也不出意外。

▲這句話, 還是挺對的

郵報回轉上升

或許, 老天不甘心它就此隕落。

1933年, 尤金·邁耶收購了這份破產的報紙, 女婿菲力浦·格雷厄姆更是讓其峰迴路轉。

▲相框裡的男人是菲力浦, 而這句話是報紙反撲的開始

1954年, 合併最後一家早報對手, 《華盛頓郵報》進一步宣告在當地的霸主地位。

之後, 凱薩琳接手, 影片中她自嘲:

“女人說教就像狗用後腿走路,做的並不是很好,你會驚訝竟能做到”。

“這就是社會的看法”。

但不能忽視,她的堅定,沒讓《紐約時報》對五角大樓檔的追問一家獨大,還有之後的水門事件。

也是她讓華盛頓郵報公司上市,每股股價24.5美元。

▲我的報社我做主

說實話,看到這裡,真想為凱薩琳拍手叫好。

死揪著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更是間接加速尼克森的倒臺。

不知道尼克森會不會後悔:

因為當初五角大樓文件洩密,而對華盛頓郵報發出“永遠別想再踏進白宮一步”的決定。

▲那去水門大廈晃悠

一面是媒體的自由正義,一面報紙被抹黑的事兒也死死跟隨。

1980年,郵報上一篇“吉米的世界”的文章,將吸海洛因成癮的8歲男孩的生活講給全世界。

煞有介事的報導,讓記者珍妮特獲得普利策獎。可後來的調查發現,騙人的。

媒體爭議仍在

2013年,亞馬遜CEO貝索斯以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結束格雷厄姆家族對其的管理。

2015年12月,在佛蘭克林廣場搭建一座新的辦公大廈。

新的管理者,新的面貌,原本的堅持似乎變了,又似乎沒變。

凱薩琳在自傳《個人歷史》寫道:

“郵報長期以來,一直主張不為政治候選人代言”。

可20世紀七十年代,一些保守派將華盛頓郵報稱之為“波托馬克河上的《真理報》”。

▲《真理報》是前蘇聯的官方報紙。

因為他們認為郵報的言論和報導有左翼傾向,更準確點兒是自由主義立場,偏左一些。

2007年,耶魯大學三教授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公民訂閱的報紙媒體對投票的影響。

訂閱郵報的人對民主黨有好感,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的可能性比對照組高7.9–11.4%。

2017年2月,面對特朗普的當選和批評,郵報更是喊出“民主在黑暗中消亡”的口號。

或許這時,華盛頓郵報已然為黨派競爭站隊。

但那時,它是自由的。

▲這是媒體人的勝利

“我們要對他們的權力進行監督,如果我們不追究他們的責任,那還有誰呢”。

也曾這樣熱血地高喊過。

影片中她自嘲:

“女人說教就像狗用後腿走路,做的並不是很好,你會驚訝竟能做到”。

“這就是社會的看法”。

但不能忽視,她的堅定,沒讓《紐約時報》對五角大樓檔的追問一家獨大,還有之後的水門事件。

也是她讓華盛頓郵報公司上市,每股股價24.5美元。

▲我的報社我做主

說實話,看到這裡,真想為凱薩琳拍手叫好。

死揪著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更是間接加速尼克森的倒臺。

不知道尼克森會不會後悔:

因為當初五角大樓文件洩密,而對華盛頓郵報發出“永遠別想再踏進白宮一步”的決定。

▲那去水門大廈晃悠

一面是媒體的自由正義,一面報紙被抹黑的事兒也死死跟隨。

1980年,郵報上一篇“吉米的世界”的文章,將吸海洛因成癮的8歲男孩的生活講給全世界。

煞有介事的報導,讓記者珍妮特獲得普利策獎。可後來的調查發現,騙人的。

媒體爭議仍在

2013年,亞馬遜CEO貝索斯以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結束格雷厄姆家族對其的管理。

2015年12月,在佛蘭克林廣場搭建一座新的辦公大廈。

新的管理者,新的面貌,原本的堅持似乎變了,又似乎沒變。

凱薩琳在自傳《個人歷史》寫道:

“郵報長期以來,一直主張不為政治候選人代言”。

可20世紀七十年代,一些保守派將華盛頓郵報稱之為“波托馬克河上的《真理報》”。

▲《真理報》是前蘇聯的官方報紙。

因為他們認為郵報的言論和報導有左翼傾向,更準確點兒是自由主義立場,偏左一些。

2007年,耶魯大學三教授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公民訂閱的報紙媒體對投票的影響。

訂閱郵報的人對民主黨有好感,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的可能性比對照組高7.9–11.4%。

2017年2月,面對特朗普的當選和批評,郵報更是喊出“民主在黑暗中消亡”的口號。

或許這時,華盛頓郵報已然為黨派競爭站隊。

但那時,它是自由的。

▲這是媒體人的勝利

“我們要對他們的權力進行監督,如果我們不追究他們的責任,那還有誰呢”。

也曾這樣熱血地高喊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