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美團入局,易到重啟,滴答插隊,能否撼動滴滴的霸主地位?

共用出行中國近年最大的風口之一, 2017年是人們的焦點都在共用單車之上, 而曾經戰火燎原的網約車市場卻略顯沉寂。 人們似乎已經接受了滴滴出行便是中國網約車市場的霸主地位, 並已經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

當人們以為一切已經定型之際, 網約車市場烽煙再起, 暗流湧動。

美團入局, 易到重啟, 滴答插隊, 網約車戰火重燃

2017年12月月底, 美團宣佈擬定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廈門等7個城市開展網約車業務。 而在此之前, 早在2月份, 美團打車就在南京試水並成功取得了南京市網約車運營資質。

有報導稱, 美團打車依舊延續了共用出行領域的“傳統戰略”——價格戰。 相較於滴滴出行對司機的20%抽成, 美團打車此前在南京對司機的抽成僅為8%。 在其他城市開放報名時, 註冊成功的車主還可以限量領取開城後三個月的“零抽成”福利。

在美團宣佈進駐七城三天后, 2018年新年第一天, 易到宣佈旗下平臺中原有的“Young”車型升級為“易達”車型, 而且易達車型在美團打車將進入的7城, 平臺對司機的抽成從原來的21%下調至5%。 同時, 易到宣佈平臺將首次接入計程車, 整合進易達車型中。

與此同時, 1月18日,

一向低調的滴答拼車高調完成品牌升級, 改名成為“滴答出行”, 並全面開啟擴張之路。 據南都記者報導, 自去年12月份滴答拼車計程車業務進駐廣州以來, 其在司機端的補貼不斷加大, 一個月補貼至少耗費4000萬元。

此外, 其他相關平臺也不願錯過這次洗牌。 首約汽車開展計程車網約車試點業務, 直接與計程車公司對接, 借助計程車行業的轉型, 做自己的網約車業務;共用單車行業翹楚摩拜, 與各大網約車平臺互通有無, 並成立自己的出行服務公司;而主打新能源汽車共用出行服務的曹操專車, 也相繼進駐各大城市, 並宣佈了自己在2018年的業務目標。

2017年歲末,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網約車競爭在2016年就結束了, 2017年滴滴的重點是修煉內功, 2018年我們會全面出擊。

可見, 網約車市場並沒有按照程維的劇本發展。

一角窺冰山:年虧損數百億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兩年之前, 當Uber開始進入中國, 當神州專車、快的、滴滴還在搶佔市場時, 低價和補貼便是這些這些企業手中的利器。

2016年4月份, 神州優車向新三板提交了上市招股書, 成為共用出行行業內首家披露業績的公司。 招股書中表示,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 神州優車年虧損高達37億元。 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也使得業外人士一窺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

然而, 這只是相對勢弱的神州優車的官方表示。 這個數額, 在這個風口浪尖的行業裡, 算多嗎?

Uber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在美國是盈利的, 但我們在中國每年虧損超過10億美元。 然而, 滴滴公關的高級副總裁陶然則反擊道:“Uber的虧損如果不到15億美元, 我願意為自己的話負責。 ”但如果事實真如陶然所述, Uber在中國平均一單補貼40元, 日訂單量100萬單計算的話, 優步去年僅補貼一項就消耗掉146億元人民幣。

那麼,滴滴出行在價格戰中消耗的就少嗎?

英國《金融時報》透露,依據拿到普華永道審計過的滴滴快的在2015年5月上一輪融資前給投資人的報告顯示:僅僅在2015年前五個月,滴滴就虧損3.05億美金,快的同期虧損2.66億美金。如果按照合併後疊加,則滴滴快的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就損失了5.71億美金。如果按照相同的速度計算,2015年全年將損失14億美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滴滴快的是在2015年5月左右才上線的快車,之後更是上線了代駕、巴士等業務,如果僅僅計程車和專車兩項業務就能燒14億美金,那麼下半年新增的業務只會燒的更多。

優步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在年初的戰略合作發佈會上聲稱,滴滴每週花7000萬——8000萬美元來補貼司機,滴滴副總裁陶然回應稱,相較優步每單補貼40元,滴滴的單均補貼僅僅為優步的1/5到1/4,也就是8——10塊,以陶然的口徑計算,滴滴每天1000萬單,上限是每天補貼8000萬人民幣,全年補貼在292億元人民幣左右。

兩年前的這場混戰,參戰各方到底投入了多少,我們無從知曉。但僅從流露出來的些許資訊,我們也只能窺到這冰山的一角。

混戰背後是混亂

網約車行業的這種價格混戰,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是喜聞樂見的。畢竟,企業的這種廝殺,不僅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低廉的價格,還可以讓網約車司機獲得更高的收益。

然而,這種混戰影響到的真的只有平臺本身嗎?對於消費者真的就百利而無一害嗎?

其實不然。

短期來看,消費者確實享受到了平臺補貼所帶來的優惠。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消費者卻失去了更多。定價機制不透明、高峰時期隨意漲價、重複收費惡意扣錢、遲到繞路服務差等等,都是這種惡意競爭所帶來的苦果。不久前,中消協發佈《2017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這份報告顯示,網約車連續兩年都成為投訴熱點與維權熱點。

其次,價格戰爭對於市場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網約車的價格戰,其本質上都是資本的粗暴競爭。資本的最終目的都是搶佔市場,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本。在價格戰期間,平臺方需要不斷融錢、燒錢來保證競爭的可持續性。而一旦價格戰爭結束,資本暫時退出,平臺不再大規模燒錢,勝出方壟斷市場,用戶之前獲得的小恩小惠便會煙消雲散,對於消費者的剝削便會顯露出來。與此同時,這個市場也很難再有其他平臺參與進來,成長起來。價格戰之後的網約車市場,難有新鮮血液的流通,這對於整個網約車市場來說,無疑是可怕的。

市場冷卻,重歸理性,政府引導

在計程車作為主要出行方式的時代,考慮到計程車是城市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經佔用社會性的公共資源,還會直接影響到市政交通管理,所以它在很多國家都會接受政府管制,甚至包括定價。

當網約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攪亂這個市場之後,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政府也必須採取相應措施。

2016年7月28日,醞釀兩年之久的《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公佈,宣佈專車合法化。為了保證網約車行業的公開透明、良性發展,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暫行辦法》中同時對網約車平臺、對網約車車主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和限制。隨後,各地方對網約車的管理政策相繼出臺,在細節上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和說明。

與此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對各大企業、部門進行了嚴格的監管和把控。

今年年初,在新一輪的網約車大戰爆發之前,美團打車相繼被北京、南京兩地監管部門約談。在北京約談前,南京市客管處就曾因外地牌照車的問題,約談美團打車相關負責人,並提醒美團打車按照現有法律法規,來規範經營,同時也應加強對平臺上車輛人員的管理。

可見,在國家層面也不希望看到在行業內繼續上演這種混亂的“價格大戰”。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冷卻,消費者們已經逐漸清晰平臺商們的遊戲規則,同時大多數消費者也建立了服務體驗優於價格的消費理念。單純的價格戰爭難以很好的滿足用戶的出行需求,優質的服務才是當下消費主力們最為渴求的。

雖然此番戰火重燃,參戰各方來勢洶洶,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勢必難以形成超大規模的價格大戰。市場趨於穩定,資本開始回籠,政府加以引導,消費者也回歸理性,網約車行業也終將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

優步去年僅補貼一項就消耗掉146億元人民幣。

那麼,滴滴出行在價格戰中消耗的就少嗎?

英國《金融時報》透露,依據拿到普華永道審計過的滴滴快的在2015年5月上一輪融資前給投資人的報告顯示:僅僅在2015年前五個月,滴滴就虧損3.05億美金,快的同期虧損2.66億美金。如果按照合併後疊加,則滴滴快的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就損失了5.71億美金。如果按照相同的速度計算,2015年全年將損失14億美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滴滴快的是在2015年5月左右才上線的快車,之後更是上線了代駕、巴士等業務,如果僅僅計程車和專車兩項業務就能燒14億美金,那麼下半年新增的業務只會燒的更多。

優步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在年初的戰略合作發佈會上聲稱,滴滴每週花7000萬——8000萬美元來補貼司機,滴滴副總裁陶然回應稱,相較優步每單補貼40元,滴滴的單均補貼僅僅為優步的1/5到1/4,也就是8——10塊,以陶然的口徑計算,滴滴每天1000萬單,上限是每天補貼8000萬人民幣,全年補貼在292億元人民幣左右。

兩年前的這場混戰,參戰各方到底投入了多少,我們無從知曉。但僅從流露出來的些許資訊,我們也只能窺到這冰山的一角。

混戰背後是混亂

網約車行業的這種價格混戰,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是喜聞樂見的。畢竟,企業的這種廝殺,不僅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低廉的價格,還可以讓網約車司機獲得更高的收益。

然而,這種混戰影響到的真的只有平臺本身嗎?對於消費者真的就百利而無一害嗎?

其實不然。

短期來看,消費者確實享受到了平臺補貼所帶來的優惠。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消費者卻失去了更多。定價機制不透明、高峰時期隨意漲價、重複收費惡意扣錢、遲到繞路服務差等等,都是這種惡意競爭所帶來的苦果。不久前,中消協發佈《2017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這份報告顯示,網約車連續兩年都成為投訴熱點與維權熱點。

其次,價格戰爭對於市場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網約車的價格戰,其本質上都是資本的粗暴競爭。資本的最終目的都是搶佔市場,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本。在價格戰期間,平臺方需要不斷融錢、燒錢來保證競爭的可持續性。而一旦價格戰爭結束,資本暫時退出,平臺不再大規模燒錢,勝出方壟斷市場,用戶之前獲得的小恩小惠便會煙消雲散,對於消費者的剝削便會顯露出來。與此同時,這個市場也很難再有其他平臺參與進來,成長起來。價格戰之後的網約車市場,難有新鮮血液的流通,這對於整個網約車市場來說,無疑是可怕的。

市場冷卻,重歸理性,政府引導

在計程車作為主要出行方式的時代,考慮到計程車是城市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經佔用社會性的公共資源,還會直接影響到市政交通管理,所以它在很多國家都會接受政府管制,甚至包括定價。

當網約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攪亂這個市場之後,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政府也必須採取相應措施。

2016年7月28日,醞釀兩年之久的《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公佈,宣佈專車合法化。為了保證網約車行業的公開透明、良性發展,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暫行辦法》中同時對網約車平臺、對網約車車主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和限制。隨後,各地方對網約車的管理政策相繼出臺,在細節上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和說明。

與此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對各大企業、部門進行了嚴格的監管和把控。

今年年初,在新一輪的網約車大戰爆發之前,美團打車相繼被北京、南京兩地監管部門約談。在北京約談前,南京市客管處就曾因外地牌照車的問題,約談美團打車相關負責人,並提醒美團打車按照現有法律法規,來規範經營,同時也應加強對平臺上車輛人員的管理。

可見,在國家層面也不希望看到在行業內繼續上演這種混亂的“價格大戰”。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冷卻,消費者們已經逐漸清晰平臺商們的遊戲規則,同時大多數消費者也建立了服務體驗優於價格的消費理念。單純的價格戰爭難以很好的滿足用戶的出行需求,優質的服務才是當下消費主力們最為渴求的。

雖然此番戰火重燃,參戰各方來勢洶洶,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勢必難以形成超大規模的價格大戰。市場趨於穩定,資本開始回籠,政府加以引導,消費者也回歸理性,網約車行業也終將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