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遭遇銷量拐點!從蘋果、華為、vivo到富士康都在尋找新增長點

摘要: 據IDC報告, 2017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史上首次銷量下滑, 降幅1%。 從幾大手機廠商到代工廠, 紛紛轉變思路, 尋求新增長點。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旗下“全天候科技”, 悅讀更多請登錄www.awtmt.com 或關注微信號“全天候科技(ID:iawtmt)” 。

文 | 全天候科技 張超

日前, 國際資料分析機構IDC發佈的報告顯示, 2017年全年智慧手機出貨量為14.72億部, 較去年同期的14.73億部, 下降1%。 這也是自2007年“iPhone”問世以來, 智慧手機出貨量首次出現滑坡。 富士康作為手機產業鏈一環, 也受到影響, 開始轉型。

據TechCrunch報導, 富士康宣佈將在人工智慧研發方面進行重大投資, 以期在逐漸冷卻的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尋求新的業務增長機會。

富士康總裁郭台銘表示:

“在未來五年內, 我們將投入至少100億新臺幣(約合3.42億美元)用於招聘頂尖人才, 並在所有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慧應用。 ”“如果人工智慧部署非常成功或者產生效果, 我們可能會投入100億美元甚至更多。 ”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全球創新型的人工智慧平臺, 而不僅只是一家製造公司”。

眾做周知, 富士康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 主要生產電腦、網路通訊、消費電子等高科技關鍵零元件與系統產品。 近來, 這家公司正在大舉進軍人工智慧領域, 從而搭建新的增長引擎。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 富士康準備在全球範圍內聘請100名頂級人工智慧專家,

同時招募上千名有經驗的開發人員, 致力於構建使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程式。

此外, 富士康還與吳恩達(前百度首席科學家)新成立的Landing.ai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係, 共同打造AI技術、人才和系統。

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萎縮的大環境下, 尋找轉型發展出路的不僅是富士康, 蘋果、vivo、華為等幾大手機製造商也在積極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

蘋果服務或將取代iPhone成為增長支柱

一直以來, 投資者們都把 iPhone 等硬體業務視作蘋果的主要收入來源。 近日, 《華爾街日報》文章認為, 在2020到來之前, 如果iPhone的銷量停止增長, 甚至出現下滑, 那麼服務費用將會成為蘋果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蘋果服務業務涵蓋數位內容和服務, 包括 iTunes、App Store、Apple Music、AppleCare、Apple Pay。

事實上, 蘋果的服務業務近幾年經歷了飛速增長, 已經逐漸成為蘋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根據蘋果公司公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 資料顯示, 本財季服務業務營收達84.71億美元, 同比增長18%, 占總營收的百分比為為9.59%。 此前, 在蘋果發佈的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中, 其服務板塊一度佔據整體營收的16%, 成為第二大收入來源。

雖然iPhone的營收仍然具有絕對領先優勢, 但其增速已不及蘋果的服務業務, 出貨量也出現下滑, 目前只能依靠高單價來維持營收增長。 因此,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也非常重視服務業務的發展, 他表示, 希望蘋果的服務收入到2020年能夠達到2016年的兩倍。

vivo欲構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用戶平臺之一

為了不在這場全球競賽中落後, 大陸地區的手機製造商也在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2月3日, 在vivo公司年會上, vivo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沈煒就坦言:“我們深知, vivo目前的整個系統這幾年儘管高速增長卻是一直疲于應付, 整個體系支撐現有的規模已然已然暴露出種種問題, 要想健康長久地讓我們的事業基業長青,

我們必須要迅速檢討修正改善從而變得卓越。 ”因此, vivo還大力引進全球高端人才, 基於各自專業維度迅速提高認知和能力水準。

對於未來的發展, 他表示:“目前vivo在全球同時線上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兩億, vivo的目標是構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用戶平臺之一。 ”沈煒還透露, “vivo將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 除了大力佈局5G和AI之外, 2018年vivo也將推出世界級創新的產品, 從供給側引領消費需求的增長”。

此前, vivo於2月1日正式向市場發售全球首款螢幕指紋手機。 稍早時候, X20 Plus螢幕指紋版也從CES展會捧回了由英國知名科技媒體TechRadar頒發的最佳創新獎。

華為希望企業業務5年內成為公司支柱

2017年底, 華為首席執行官胡厚昆在新年致辭中表示, 公司預計2017年營收將增長15%,達到6000億元(約合920.8億美元),這一增長率也是華為自2013年來的最低水準。隨著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日益緊張,華為近年來的營收增長速度一直在減慢,近日還被曝出尋求轉型。

胡厚昆表示,華為企業業務需要保持中等偏上的增長速度,並在5年內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

此前,根據華為方面發佈的2016年財報顯示,企業業務營收為406.66億元,同比增長47.3%,遠超其他業務。雖然目前看來其營收占總支出較低,但據華為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全球企業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0億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者業務2700億美元,運營商業務1500億美元。

眾所周知,華為整個公司分為三大業務:運營商網路BG、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運營商網路BG(Business Group,業務集團)不用多講,就是華為的起家法寶;消費者BG,是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產品;企業業務BG,則是聚焦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資訊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旨在政府及能源、金融、交通、製造等行業,推動行業數位化轉型。企業業務BG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雲業務。

早在2007年,華為就成立了聚焦雲計算的虛擬化研究部,開始投入雲計算相關研究。

2017年3月,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宣佈華為將成立Cloud BU,與合作夥伴一起強力推出公有雲。

2017年9月,華為輪值CEO郭平表示華為將致力於成為未來全球“五朵雲”之一。由此可見,華為在雲服務市場的雄心壯志。

今年1月17日,華為雲與用友雲聯合發佈了行銷雲、協同雲、稅務雲、U8 cloud四大通用企業服務。雙方欲通過合作幫助行業用戶實現雲端創新、重塑商業場景,雙方各取所長,優勢互補。

1月11日,華為與金蝶國際公司宣佈了一份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在公有雲領域、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市場推廣、國際化業務、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深入合作,助力全球企業數位化轉型。

華為IT雲計算與大資料平臺產品線總裁馬力曾表示,華為雲期望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和可持續演進的雲服務,做企業雲轉型的宣導者、推動者、領導者。

公司預計2017年營收將增長15%,達到6000億元(約合920.8億美元),這一增長率也是華為自2013年來的最低水準。隨著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日益緊張,華為近年來的營收增長速度一直在減慢,近日還被曝出尋求轉型。

胡厚昆表示,華為企業業務需要保持中等偏上的增長速度,並在5年內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

此前,根據華為方面發佈的2016年財報顯示,企業業務營收為406.66億元,同比增長47.3%,遠超其他業務。雖然目前看來其營收占總支出較低,但據華為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全球企業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0億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者業務2700億美元,運營商業務1500億美元。

眾所周知,華為整個公司分為三大業務:運營商網路BG、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運營商網路BG(Business Group,業務集團)不用多講,就是華為的起家法寶;消費者BG,是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產品;企業業務BG,則是聚焦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資訊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旨在政府及能源、金融、交通、製造等行業,推動行業數位化轉型。企業業務BG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雲業務。

早在2007年,華為就成立了聚焦雲計算的虛擬化研究部,開始投入雲計算相關研究。

2017年3月,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宣佈華為將成立Cloud BU,與合作夥伴一起強力推出公有雲。

2017年9月,華為輪值CEO郭平表示華為將致力於成為未來全球“五朵雲”之一。由此可見,華為在雲服務市場的雄心壯志。

今年1月17日,華為雲與用友雲聯合發佈了行銷雲、協同雲、稅務雲、U8 cloud四大通用企業服務。雙方欲通過合作幫助行業用戶實現雲端創新、重塑商業場景,雙方各取所長,優勢互補。

1月11日,華為與金蝶國際公司宣佈了一份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在公有雲領域、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市場推廣、國際化業務、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深入合作,助力全球企業數位化轉型。

華為IT雲計算與大資料平臺產品線總裁馬力曾表示,華為雲期望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和可持續演進的雲服務,做企業雲轉型的宣導者、推動者、領導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