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萬台微投的定位:第二台電視機

說到微投這個產品, 筆者見證了這個其從誕生之初的暢想、到中途的坎坷、近年的輝煌, 三個階段的全部發展過程。 而且在筆者看來, 微投行業2017年百萬銷量還只是“毛毛雨”——老鼠拉木鍁, 大頭絕對在後頭。

今天的微投究竟有多麼火?

2017年微投市場銷量逼近百萬台, 2016年70萬台、2015年45萬台、2014年則不足20萬台——雖然增幅下降了不少, 但是每年的絕對增量依然“空前可觀”, 並持續提高。

更為重要的是, 2017年微投智能投影機的均價高達2600元。 而2014年這個資料不足2000元。 一個產品, 銷量大增, 均價也大漲:這在科技行業並非常態。 最正常的邏輯是“越來越便宜”銷量才能持續大增。

從市場品牌看, 五年前, 微投行業的品牌更多的體現為本土“小散”和明基、奧圖碼等傳統投影品牌, 而且也沒有資本力量的介入。 而現在, 極米、堅果兩強融合了“科技創意”、互聯網文化與科創金融的三大光環;行業更有小米、海爾、創維、康佳等大佬,

暴風、微鯨等互聯網品牌, 甚至天貓系和百度系這樣的絕對巨頭“入局”。 ——微投的隊伍正在“越帶越大”!

大火之下, 微投消費邏輯的幾番更迭

2008年, 從TI第一次提出微型投影機的概念開始, 微投產品的市場定位經過了多倫轉換, 不斷的塑造微投產品的“嶄新應用形象”。

首先, 2008-2010年, 微投行業將“微型投影”主要視為嵌入式顯示裝置。 比如嵌入手機、筆記型電腦, 提供一個額外的大屏顯示體驗。 這種方案是最科幻的創意。 但是, “丫鬟總命薄”。 嵌入式微投遭遇了“亮度危機”——幾十流明的亮度無法滿足“很好的觀影體驗”。 沒有性能、沒有體驗, 也就沒有“主流性”的“錢途”。

第二各階段, 2010-2013年, 微投行業找到了一個真正可用的市場:“驢友”。

即以戶外移動和上門推銷商務演示應用為主要市場領域。 這讓微投產品成為獨立的應用, 不在強調嵌入式設計, 並配備電池、智慧計算和通信等功能。 這類產品的應用足夠差異化, 沒有其它的顯示產品能夠在大畫面上代替微投。 這種典型的高移動性應用對產品體積的要求比嵌入式寬鬆百千倍, 這保證了產品足夠強的亮度, 比如200流明, 或者更高。 後者帶來了不錯的體驗感——手掌大小的設備, 50英寸電視機大小的畫面, 這個體驗對比是非常強烈的。

第三階段, 2013年到2015年的微投行業又發現了新商機——微投可以不在”微”。 典型的設計變化是, 結合了智慧電視的全部創新科技, 並加上更好地音箱, 同時去掉了移動應用的電池。 這部分產品主打“蟻族”娛樂市場。 即便是為了亮度指標更漂亮, 體積有所放大, 微投依然比電視機小巧——非常適合“居無定所”的人士, 作為主要娛樂工具:更何況, 300-500流明, 能提供100英寸的大屏顯示。 後者足以與這一時期蓬勃發展的電影院線消費形成共鳴。

在2016年開始, 筆者觀察到, 微投的消費群體再次發生了升級:在保持“驢友”、“推銷商務”、“蟻族”三大市場的同時, 微投以智慧無屏電視的方式, 進入主流家庭市場——後者是一個每年4500-5300萬台規模的龐大市場。 2017年, 700-1200流明, 1080p解析度的高性能智慧無屏電視成為微投市場絕對的“掘金主力”。 家庭電視應用已經佔據微投產品半壁江山。

智慧微投, 如何做“好”家庭電視

投影機家用化, 這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開拓方向。 在這個方向上, 不僅有微投無屏電視, 也有鐳射電視和傳統家用投影機產品。 然而, 從市場表現看, 微投卻是真正的最大贏家。 對比, 筆者的解釋是“第二台電視”。

與客廳電視比較, 第二台電視主要體現為兒童電視、老人電視, 或者臥室電視。 前兩個是因為兒童和老人可能有自己的觀看習慣和內容;後者則體現了臥室光看的私密性。這些差異需求導致,一個家庭兩台電視,是消費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非常正常的行為。

但是,傳統第二台電視作為補充產品,均是比第一台電視廉價,且畫面更小不同——這次微投產品卻強調百英寸大畫面的體驗。

後者的特殊性必須從“數位高清”的普及說起:2017年,全國有線數位電視使用者數2.03億戶、數位化率90.76%,雙向網路覆蓋使用者超過1.69億戶;IPTV用戶超過1.23億戶;互聯網電視使用者0.96億戶。——即,數字高清今天已經成為“大白菜”。雖然不是所有的數位高清內容都適合“大螢幕觀看”,但是高度普及的數位高清內容,必然有很多節目只有在大螢幕上才能“體現出應有的震撼性”。

即微投無屏電視,在作為第二台電視的時候,可以保持私密性(甚至是非常方便移動的私密性);保持產品自身的廉價性(相對於客廳大型電視而言,2000-3000的主流價位,是微投的優勢之一);同時保持“體驗差異性”(只不過這次的體驗差異,與傳統第二台電視有顯著不同:兒童電視主要是動畫片的天下,微投無屏電視則是巨幕影院的天下)。

傳統家用投影機,帶有太多的應用專業性,這決定了它們必定是少數人的需求;鐳射電視直接對標客廳主角,且價格高昂,只能成為高端市場的窄眾需求;微投無屏電視則切中私密大屏和第二台電視的體驗價值,並以經濟性為前提、可收納性為特色,實現差異化的市場擴張。

尤其是在高清普及,4K上路、電影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家庭第二台電視必然不是“顯示性能折扣化”的產品,更可能是微投無屏電視這種“長板足夠長”的特殊產品。

內容驅動的微投家用消費模式

微投產品應用的家庭化不是一個假設:目前這種應用已經佔據微投市場半壁江山。微投產品家用化的真正問題是:它能否如傳統第二台電視那樣,成為千萬級銷售規模的硬體!對此,筆者認為“內容驅動”模型是微投行業最應該關注的理論。

在電視市場,擁有一種基本的規律:即更高清晰度內容的出現,總是帶來更大的顯示幕幕需求。具體的技術體現則是,32英寸電視機,1366*768解析度的產品為主導,55英寸電視已經是4K的天下,75英寸電視則主打8K標準……

電視機螢幕越大越是追求高解析度。反過來,越是擁有高解析度的內容,電視機也就越追求更大的螢幕。這一點甚至適合於電影院線:IMAX巨幕如何誕生的?前提不僅僅是顯示技術的進步,更是2K內容高度普及的結果。

內容驅動螢幕尺寸,這個邏輯的最簡單表述是:數位高清時代,客廳電視越來越大——這種追求為何要在第二台電視上放棄呢?微投無屏電視,恰恰能提供一種,廉價、便捷與大屏並存的體驗。這個產品符合第二台電視機的核心需求“必須經濟上可接受”,同時更符合“數位高清”的內容趨勢和消費者觀影體驗的追求方向。

如果將內容驅動家用大屏的觀念再放大一些,這裡面不僅有“數位高清普及”這種真實的技術進步的支撐,而且還有“如火如爐”的電影文化和情懷的支撐。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550億票房世界第二;5萬塊螢幕世界第一。不過,在“人均大法”面前,這些數字都還只是“開始”。這種大片、巨幕文化,一旦形成情懷積澱,足以撬動家用觀影市場的發展,促進家用大屏的普及——微投將是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數位高清網路、大屏電影內容、海量網路視聽節目:家用市場的電視巨幕化、第二台電視巨幕化,已經是“萬事俱備的態勢”,唯獨缺乏的是“消費觀念和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家用化的微投,市場大餅有多大

2017年微投行業銷量迫近百萬台,這對於只有230萬台規模的國內投影市場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業內預計,2018年微投產品會繼續高速增長,在投影總體盤子中的比例會超過60%。

但是,這些增量對於家用電視市場而言,依然是“冰山一角”:很多發達國家第二台電視的普及率在8成以上。國內市場,一線城市的普及率不遜於發達國家,但是三四線城市和城鎮農村市場,第二台電視占比還有很大的提高餘地。而且,隨著二孩出生比的增加,老齡社會的發展、以及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差異化的第二台電視的需求度會更高。這個市場規模在每年2000-3000萬台之間,將成為未來國內電視行業增量的關鍵支撐。

當然,很多的理由表明,第二台電視,消費者不會全部選擇微投智慧電視,作為客廳電視外的補充產品。這些理由例如,微投需要小黑屋、微投雖然易於收納,但是看起來不像“大件”家電、手機視頻的發展已經導致TV視頻使用者的流失、更多的家庭可能選擇普通的液晶和OLED電視作為第二台電視機等等……

然而,即便智慧無屏電視只是佔據家庭第二台電視機一成的市場,也至少有250萬台的規模。如果是兩成市場則可能達到500萬台的規模。——無論是對於微投還是整個投影產業,這個資料都稱得上龐大:這也是為何彩電巨頭紛紛加盟這個產品圈的原因所在。

2017年TI已經推出4K級別的微投光閥晶片,同時LED光源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未來微投產品亦會不斷提升體驗品質。這將有助於微投產品獲得更多的消費者認可,甚至進入更為主流的應用場景之中。這將使得微投智慧無屏電視“更具錢途”。

在保持“驢友”、“推銷商務”、“蟻族”三大傳統微投市場穩定增長之外,微投進入主流家庭消費空間。這是整個行業2016-2017年最大的變化。也是這個行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基礎。多元化的應用將進一步支撐市場規模的擴張,一個千萬台規模的微投無屏電視市場也許即將實現。

前兩個是因為兒童和老人可能有自己的觀看習慣和內容;後者則體現了臥室光看的私密性。這些差異需求導致,一個家庭兩台電視,是消費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非常正常的行為。

但是,傳統第二台電視作為補充產品,均是比第一台電視廉價,且畫面更小不同——這次微投產品卻強調百英寸大畫面的體驗。

後者的特殊性必須從“數位高清”的普及說起:2017年,全國有線數位電視使用者數2.03億戶、數位化率90.76%,雙向網路覆蓋使用者超過1.69億戶;IPTV用戶超過1.23億戶;互聯網電視使用者0.96億戶。——即,數字高清今天已經成為“大白菜”。雖然不是所有的數位高清內容都適合“大螢幕觀看”,但是高度普及的數位高清內容,必然有很多節目只有在大螢幕上才能“體現出應有的震撼性”。

即微投無屏電視,在作為第二台電視的時候,可以保持私密性(甚至是非常方便移動的私密性);保持產品自身的廉價性(相對於客廳大型電視而言,2000-3000的主流價位,是微投的優勢之一);同時保持“體驗差異性”(只不過這次的體驗差異,與傳統第二台電視有顯著不同:兒童電視主要是動畫片的天下,微投無屏電視則是巨幕影院的天下)。

傳統家用投影機,帶有太多的應用專業性,這決定了它們必定是少數人的需求;鐳射電視直接對標客廳主角,且價格高昂,只能成為高端市場的窄眾需求;微投無屏電視則切中私密大屏和第二台電視的體驗價值,並以經濟性為前提、可收納性為特色,實現差異化的市場擴張。

尤其是在高清普及,4K上路、電影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家庭第二台電視必然不是“顯示性能折扣化”的產品,更可能是微投無屏電視這種“長板足夠長”的特殊產品。

內容驅動的微投家用消費模式

微投產品應用的家庭化不是一個假設:目前這種應用已經佔據微投市場半壁江山。微投產品家用化的真正問題是:它能否如傳統第二台電視那樣,成為千萬級銷售規模的硬體!對此,筆者認為“內容驅動”模型是微投行業最應該關注的理論。

在電視市場,擁有一種基本的規律:即更高清晰度內容的出現,總是帶來更大的顯示幕幕需求。具體的技術體現則是,32英寸電視機,1366*768解析度的產品為主導,55英寸電視已經是4K的天下,75英寸電視則主打8K標準……

電視機螢幕越大越是追求高解析度。反過來,越是擁有高解析度的內容,電視機也就越追求更大的螢幕。這一點甚至適合於電影院線:IMAX巨幕如何誕生的?前提不僅僅是顯示技術的進步,更是2K內容高度普及的結果。

內容驅動螢幕尺寸,這個邏輯的最簡單表述是:數位高清時代,客廳電視越來越大——這種追求為何要在第二台電視上放棄呢?微投無屏電視,恰恰能提供一種,廉價、便捷與大屏並存的體驗。這個產品符合第二台電視機的核心需求“必須經濟上可接受”,同時更符合“數位高清”的內容趨勢和消費者觀影體驗的追求方向。

如果將內容驅動家用大屏的觀念再放大一些,這裡面不僅有“數位高清普及”這種真實的技術進步的支撐,而且還有“如火如爐”的電影文化和情懷的支撐。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550億票房世界第二;5萬塊螢幕世界第一。不過,在“人均大法”面前,這些數字都還只是“開始”。這種大片、巨幕文化,一旦形成情懷積澱,足以撬動家用觀影市場的發展,促進家用大屏的普及——微投將是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數位高清網路、大屏電影內容、海量網路視聽節目:家用市場的電視巨幕化、第二台電視巨幕化,已經是“萬事俱備的態勢”,唯獨缺乏的是“消費觀念和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家用化的微投,市場大餅有多大

2017年微投行業銷量迫近百萬台,這對於只有230萬台規模的國內投影市場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業內預計,2018年微投產品會繼續高速增長,在投影總體盤子中的比例會超過60%。

但是,這些增量對於家用電視市場而言,依然是“冰山一角”:很多發達國家第二台電視的普及率在8成以上。國內市場,一線城市的普及率不遜於發達國家,但是三四線城市和城鎮農村市場,第二台電視占比還有很大的提高餘地。而且,隨著二孩出生比的增加,老齡社會的發展、以及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差異化的第二台電視的需求度會更高。這個市場規模在每年2000-3000萬台之間,將成為未來國內電視行業增量的關鍵支撐。

當然,很多的理由表明,第二台電視,消費者不會全部選擇微投智慧電視,作為客廳電視外的補充產品。這些理由例如,微投需要小黑屋、微投雖然易於收納,但是看起來不像“大件”家電、手機視頻的發展已經導致TV視頻使用者的流失、更多的家庭可能選擇普通的液晶和OLED電視作為第二台電視機等等……

然而,即便智慧無屏電視只是佔據家庭第二台電視機一成的市場,也至少有250萬台的規模。如果是兩成市場則可能達到500萬台的規模。——無論是對於微投還是整個投影產業,這個資料都稱得上龐大:這也是為何彩電巨頭紛紛加盟這個產品圈的原因所在。

2017年TI已經推出4K級別的微投光閥晶片,同時LED光源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未來微投產品亦會不斷提升體驗品質。這將有助於微投產品獲得更多的消費者認可,甚至進入更為主流的應用場景之中。這將使得微投智慧無屏電視“更具錢途”。

在保持“驢友”、“推銷商務”、“蟻族”三大傳統微投市場穩定增長之外,微投進入主流家庭消費空間。這是整個行業2016-2017年最大的變化。也是這個行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基礎。多元化的應用將進一步支撐市場規模的擴張,一個千萬台規模的微投無屏電視市場也許即將實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