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片濕地一天能“喝”45立方米污水,周邊河道因此斬斷兩岸“病根”

浦江鎮匯北村9組雖然地方不大, 卻有一塊讓周邊居民羡慕的“濕地”。 每當季節回暖, 這片毗鄰肇瀝港的“濕地”便綠意叢生, 長滿了美人蕉、菖蒲、銅錢草等水生植物。

如果不是專業人士道破玄機, 還真看不出這裡居然是一座汙水處理站, 整個區域400多人產生的生活污水經過其收集處理, 成了可以直接向肇瀝港排放的清澈“溪流”。

“濕地”的冬天和夏天

對於這片“濕地”, 嫁到匯北村30多年的姚美英充滿感激:“自從有了它, 整個村完全變了一個樣。 ”據她回憶, 進入本世紀後, 村裡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外來人口和違章建築隨之驟增,

同時, 許多本地人重新裝修了老宅, 生活品質提高了, 卻也產生了更多污染排放。 然而, 與不斷增加的排汙量相比, 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水準卻停滯不前, 除了馬桶污水通化糞池外, 其餘的洗碗水、拖地水、洗衣水等生活污水都無處可去, 導致許多居民將私設的排汙管道對準了河道。 沒幾年功夫, 周邊水體變得黑臭。 2015年開始, 借助“濕地”等一批新建的汙水處理設施和一系列的河道治理工程, 姚美英記憶中的美麗鄉村才得以慢慢復原。

2月1日,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匯北村看到, 一條平整的水泥路從家家戶戶外穿過, 直通河邊的“濕地”。 這條水泥路下面, 藏著連接居民家中排污點的管道, 所有的生活污水通過它流向“濕地”。

在“濕地”裡, 一天可以處理45立方米的生活污水。

工作人員撬開一家居民門前的污水井, 道路遠方就是“濕地”

浦江鎮水務管理站負責人介紹說, 這片“濕地”其實有六個部分:一開始是格柵池, 阻擋污水中的大件垃圾;其次是調節池,

控制進入後道環節的污水量, 以免超負荷運轉, 影響處理效果;第三和第四分別是厭氧池和好氧池, 在這裡, 事先添加進去的生物菌群會“捕食”污染物;第五是沉澱池, 將污水中的污泥留下來;最後是人工濕地, 水生植物將把水體中的氮、磷等物質作為養料吸收, 並用根系把一些細小的雜質留住。

經過上述六個環節, 從排水口流到肇瀝港的水體已幾乎沒有顏色, 也沒有異味。 檢測人員取樣檢驗後, 水質符合《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要求。

經過處理的污水變得清澈

“環境改善明顯, 近幾年村裡生大病的人也少了。 ”匯北村村委會主任孫賓龔表示, 自從有了“濕地”, 河道兩岸生活污水直排的情況大有改觀, 從根本上保證了河道治理的效果,

否則“你管你治, 我管我排”, 沒有拔除污染源, 河道就會陷入“反復治, 治反復”的怪圈。 來自水務部門去年底的監測資料顯示, 肇瀝港的溶解氧、高錳酸鹽、總磷等一部分水質指標實測值已經達到Ⅱ類水的標準。

肇瀝港以及緊鄰河道的排污口, 水體清澈

截至2017年底, 像匯北村9組村民這樣實施過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的農村住戶, 上海共有55萬多戶, 占到全市總戶數的56%。 在2017年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作為市政府實事項目, 實際改造6.46萬戶的基礎上, 今年繼續作為市政府實事項目, 計畫有10萬戶實施改造。

根據《2016上海農村統計年鑒》, 上海農村每天產生生活污水約20多萬噸, 仍有不少農村存在化糞池破損滲漏、沖廁用水以外低濃度生活污水直排周邊環境等設施不健全導致的問題。

上海計畫到“十三五”末, 75%以上的農村要完成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

上海水務部門負責人表示, 結合上海農村實際, 改造主要採用兩種模式:對於距離市政污水管網兩三公里範圍內, 具備相應條件的村莊, 將生活污水直接接入市政排水管網, 納入城鎮汙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後達標排放;對於距離市政污水管網較遠, 不具備納管條件的村莊, 通過敷設管道收集生活污水, 採用適宜的小型汙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後排放, 匯北村就屬於後者。

和匯北村不同,浦江鎮群益村改造設施時,將住戶的生活污水直接接入市政排水管網,屬於兩種模式中的第一種

欄目主編:張奕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

和匯北村不同,浦江鎮群益村改造設施時,將住戶的生活污水直接接入市政排水管網,屬於兩種模式中的第一種

欄目主編:張奕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