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此間的少年——探源雅女湖

那江邊捧著書發呆的少年早已不在, 只剩一個年屆不惑卻仍然時常困惑的我;兩個曬得黝黑, 握緊竹竿探尋小河溝源頭的翩翩少年現在也變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


時光永流逝, 江流石不轉。

看著大渡河畔扔石子的孩子們, 歡聲笑語中, 夕陽拉長了他們的身影, 我仿佛看到他們已經長大的樣子。

祝願他們, 縱然出走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我的老家在四川樂山, 老屋位於三江匯合之地樂山港, 不誇張地說, 在我家屋頂, 抬頭就可遙看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樂山大佛。

我自小便生長于江邊, 受父親的影響, 從小就喜歡釣魚, 他也經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釣魚。 小時候和父親去郊外, 我總很好奇我們釣魚的河流湖泊中的水都是從哪兒來的;一個人坐在滔滔江水邊發呆時, 也常常憧憬著“上游”“源頭”“發源地”等等這些似懂非懂的詞彙, 對河流充滿幻想。

樂山市區岷江一號橋的南岸有一條小河溝, 當地人叫“搭檔溝”——讀音如此, 具體是哪兩個字未經考證, 又名“紙廠溝”。 我父親曾帶我去那兒釣過多次。 那條小河溝流出鄉村後在岷江東岸與大河並流了大約兩三公里的樣子, 然後匯入岷江。 我們經常在入水口釣魚, 收穫還可以。

初中畢業那年暑假, 我和我的一個同學幾乎每天都要騎自行車去這條小河溝釣魚, 每次都能釣點小鯽魚、小鯉魚、白鰷、鰟鮍魚之類的, 樂此不疲。

有一次, 我倆突發奇想, 決定沿著河溝往上游探尋, 準備找一下它的源頭。 我們砍了兩根竹竿, 人手一根, 用於打草驚蛇, 也順便驅狗, 然後兩個小夥伴沿著河溝, 逆流而上, 蹬著自行車騎到鄉村小路的盡頭,

把車和漁具安置好之後又徒步走了兩三個小時, 穿過了幾座村莊, 一路看著我們釣魚的小河溝越變越窄, 越來越淺, 最後消失在某個小山溝裡。

我們坐在搭檔溝最終消失的小山坡上喝水休息, 環顧四周, 松濤陣陣、鳥鳴啾啾, 頓覺心曠神怡, 頗有點“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的味道。

那個時候的我們中考剛結束, 大家都考上了不錯的高中, 沒有功課壓力, 沒有升學擔憂, 也沒有大人來管, 因此偶爾也會思考一些生與死的人生問題。

迷惘少年, 面對滔滔河流就像面對人生, 我們往往能看見他人的最終結局, 卻看不清我們的最初來歷。 粗淺的地理知識也告訴我們, 由於我國西北高, 東南低的地形地貌特徵, 我國的大江大河基本上是“百川東入海”。

一條河流, 要麼匯入大海, 要麼納入湖泊, 半途乾涸的河流非常稀少。 因此我們對大江大河的去向基本上是脈絡清楚的, 但是對它的來源卻往往很模糊。 所以, 那次我和小夥伴的探源之行, 那種探索的過程, 非常有成就感——哪怕只是一條長度僅有幾公里的小河溝——那種仿佛窺探到了什麼秘密的喜悅和滿足感讓我多年之後記憶猶新!

少年的足跡只能追尋到一條小河溝的源頭, 很多年以後, 我才有能力逐一探尋故鄉三條母親河的源頭或上游。

樂山境內的三條大河分別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 樂山號稱三江匯合之地, 其中大渡河與青衣江先於樂山草鞋渡處合流——樂山人稱之為“銅河”, 再往東流約六七裡許,

與岷江於樂山大佛腳底匯合, 合稱岷江;岷江繼續往東南方向, 於宜賓匯入金沙江, 始稱長江, 然後萬里長江沿著北緯30°上下, 一路向東, 於上海崇明島流入東海。

我曾經在四川省松潘縣探尋過岷江源, 雪山腳下的草原中, 岷江細如絲帶, 蜿蜒曲折, 時隱時現。 其時江寬不過1米多, 水深也僅僅十多釐米, 赤腳站在溪水中, 不由感慨就在我腳背流過的如此涓涓細流, 居然彙集成川, 並滋養了“水旱從人, 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串起了岷江流域的黃龍、九寨、都江堰和樂山大佛等四個知名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而且還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我也曾溯大渡河而上, 俯瞰漢源湖的壯闊, 感歎滄桑巨變;遙看金口河大峽谷的雄奇, 感慨造物之奇;每次坐成昆鐵路,經過大渡河大峽谷的時候總要貪婪地望著鐵軌外的峽谷激流,讚歎“天地有大美,山川渡若飛。”

我還曾多次沿雅安、寶興、磽磧,溯流而上,探尋青衣江的源頭,並見證了夾金山下五仙海(即磽磧水庫)從無到有的誕生,也數次探訪雅女湖——青衣江的另外一個重要支流(周公河)的上游因水利開發孕育出的一個人工湖泊。

========================================================

前年初夏,我和老陳、小鯽魚,分別攜妻兒老小去雅女湖釣魚遊玩。時值端午,我們去的那幾天正好是雅女湖水位最低的時候。

雅女湖形成於2007年,系因修建瓦屋山水電站,攔壩蓄水,積青衣江的支流周公河等河流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因其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瓦屋山森林公園境內,處於瓦屋山腳下,又稱瓦山湖。雅女湖海拔1040米,水域面積約14平方千米,湖長19千米,最寬處約13千米,最深106米,蓄水量約5.84億立方米。

我們到雅女湖的第一天,細雨如絲,烏雲密佈。漫步湖畔小路,環顧四周唯見青山如畫,雲霧繚繞;又如美人披紗,難睹瓦屋山容顏。

因為水位非常低,從環湖路到水邊至少有50多米的落差,經過一個春天的滋養,原本被湖水淹沒的地方都長滿了青草,還有當地農人搶在漲水前抓緊種的一些玉米、蠶豆等作物。遠遠望去,湖畔仿佛鋪了一層厚厚的綠色地毯。

小路旁邊零星地種植著水杉、松樹,給濕潤的空氣帶來清新的氣息;四周盛開著玫瑰、百合,時不時飄逸一陣花香。湖畔漫步,非常愜意。

我們行至碼頭俯瞰綠草如茵、湖平如鏡,雅女湖宛如盛在碧玉盤中的一片琉璃;湖中遊船點點、湖面青山雲影,湖水仿佛少女般溫柔嫺靜。

一時間,大家感性地認識到了“雅女湖”名字的寓意。

幾個小傢伙興奮地在環湖小路上撒野,給蝴蝶拍照,和野花合影,蹦蹦跳跳,像一群撒歡的小狗。

第二天一早天色放晴,瓦屋山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讓我們一睹芳容。

據資料介紹,瓦屋山是一座別具特色的桌山——桌山是指沒有山峰,山頂非常平坦的山。我國的瓦屋山和南美的羅賴馬山、南非的平頂山並稱為世界三大桌山。我們所住的客棧,視窗直接就可以看到瓦屋山全景,從窗外遠遠望去,瓦屋山好像一座擎天巨山被攔腰砍斷,又好像一幅巨大的屏風,橫亙天際。

蘇軾曾寫詩“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餘天”,感歎暮春時節的瓦屋山猶冰封雪藏;陸遊也曾作詩“山橫瓦屋披雲出”,讚美瓦屋山的雄奇險峻,披雲戴霧。

我們這個時候所見的瓦屋山已經冰雪消融,滿目蒼翠了,山頂還掛著幾條瀑布,在陽光的照耀下清晰可見。

當家屬們還在客棧欣賞“窗含瓦屋千山碧”的時候,我帶著岳父、老陳、小鯽魚早已坐在湖畔,探釣“湖中鱗鱗萬尾魚”了——是的,退水後的瓦山湖太好釣了。因為水量大幅減少,魚的密度顯著增加,我們仨隨便找了一個位置,開餌拉了幾竿之後就都開始打連竿了。

頓口、黑標、頂標,只要標動,提竿十有八九就能中魚——幾乎沒有雜魚鬧窩;正口的、掛尾的、雙飛的,恰如過江之鯽——各種花式上鉤的小鯽魚絡繹不絕。

我們都釣得不亦樂乎。

從我的釣位正前方極目遠望,雅女湖大壩清晰可見,不知幾裡的距離,只覺得湖面非常遼闊。再往右看去,老陳身著一身鮮豔的橙色風衣,持竿靜坐,目不斜視;遠處雲遮霧繚,腳底淺草新生,老陳如同端坐在一幅風景畫中,非常和諧寧靜。

考慮到家屬們還在客棧等我們吃飯,我們釣到中午就心滿意足地回去了。

接待我們的農家樂叫“漁人之家”,老闆小羅以前在成都當過廚師,做得一手好菜。小羅也是因為長期接待釣友,和我非常熟絡。

我那間房的窗口恰好就能遠眺瓦屋山,午後天氣放晴,瓦屋山纖毫畢現,女兒指著山頂的幾條瀑布,用稚嫩的聲音背起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爸爸,湖裡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呀?”女兒望著雅女湖問我。

我指著瀑布告訴她,湖水就是從山上來的。

女兒又問我,山上的水呢,又是從哪裡來的呀?

我大概給她講了一下水蒸氣、雲、雨、小溪、河流、湖泊、大海的變化過程。看到老陳與小鯽魚的兩個兒子也饒有興趣的樣子,我大手一揮,跟他們說:走,我們去溯溪,帶你們去尋找雅女湖的來源。

小夥伴們歡欣雀躍。

在小羅的帶領下,一行人開著三台車,沿著一條林間公路,去探尋雅女湖的源頭了。

雅女湖環湖皆山,因此山上的每一條匯入雅女湖的溪流都算是它的源頭之一。小羅帶著我們沿著廢棄的一條伐木公路一直開到半山腰,直至林間小路的盡頭,我們棄車徒步,沿著小路,溯溪而上。

得益於近幾年的“天保工程”,雅女湖周邊的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一路風光無限——亂石、老樹、處處野花;小橋、流水、罕有人家。

老陳和小鯽魚的兩個兒子精力充沛,一馬當先。

他們手裡各揮舞著一根樹枝,穿著涼鞋在山澗中嬉戲,歡聲笑語打破了山林的寂靜。

我攜妻女隨行其後,看著此間的少年,仿佛看見了多年前自己的身影,不由得感歎歲月無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當然,山高林深,這個源頭是難尋真跡的,我們只能大概溯溪遊玩一下,讓孩子們有點直觀的感受。

下山回到大壩處,我指著腳下的小河溝說,這就是青衣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周公河。我打開手機地圖,指給孩子們看:喏,周公河于此一路向北,流經望魚鄉、沙坪鎮,在雅安市的雨城區匯入青衣江,然後就從雅安市經洪雅縣,過夾江縣,到達樂山,匯入岷江。對了,我們昨天吃的雅魚,就是周公河的特產。

女兒很開心地要我為她疊一個紙船,從這裡放下去,她說要讓小船順流而下,漂到樂山,讓爺爺奶奶看到。

三天的假期轉瞬即逝,回程的時候,我們為了讓小朋友們更直觀地感受一下青衣江,特意沿著雅女湖、望魚古鎮、雅安市,走樂雅高速,到樂山,基本是沿青衣江順流而下。

在車上,我給女兒簡單介紹了一下青衣江。青衣江,古稱若水,因其發源于青衣羌國而得名。青衣江主源為寶興河,發源於夾金山與邛崍山脈巴郎山之間的蜀西營,位於夾金山下的磽磧水庫就是青衣江源頭最大的一個水庫。寶興河流經寶興縣,在飛仙關納天全河、滎經河之後,始稱青衣江。經雅安納周公河、流經洪雅、夾江,於樂山匯入大渡河。

我們伴隨著青衣江,一路行來,最後到達樂山,在三江匯合之處,偶遇大渡河晚霞——據我父親說,這是近幾個月最美的大渡河晚霞。

至於女兒親手放的小船,不知道它漂到什麼地方了……

妻子帶著老小去散步,我獨自一個人在江畔看人釣魚,坐著發呆,思緒萬千。

從小伴隨著濤濤江水長大,我的感覺是,岷江,猶如一醇厚長者,風度翩翩、虛懷若谷、歷盡滄桑;大渡河就是一個愛恨分明、感情外露的漢子,性格張揚、豪放不羈;青衣江則是一個九曲柔腸、溫婉可人的少女,內斂雅致、清秀純樸。這次青衣江支流探源之旅,讓我對青衣江為什麼又名“若水”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只是,那江邊捧著書發呆的少年早已不在,只剩一個年屆不惑卻仍然時常困惑的我;兩個曬得黝黑,握緊竹竿探尋小河溝源頭的翩翩少年現在也變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

時光永流逝,江流石不轉。

看著大渡河畔扔石子的孩子們,歡聲笑語中,夕陽拉長了他們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他們已經長大的樣子。

祝願他們,縱然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本文為徵文參賽作品)

感慨造物之奇;每次坐成昆鐵路,經過大渡河大峽谷的時候總要貪婪地望著鐵軌外的峽谷激流,讚歎“天地有大美,山川渡若飛。”

我還曾多次沿雅安、寶興、磽磧,溯流而上,探尋青衣江的源頭,並見證了夾金山下五仙海(即磽磧水庫)從無到有的誕生,也數次探訪雅女湖——青衣江的另外一個重要支流(周公河)的上游因水利開發孕育出的一個人工湖泊。

========================================================

前年初夏,我和老陳、小鯽魚,分別攜妻兒老小去雅女湖釣魚遊玩。時值端午,我們去的那幾天正好是雅女湖水位最低的時候。

雅女湖形成於2007年,系因修建瓦屋山水電站,攔壩蓄水,積青衣江的支流周公河等河流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因其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瓦屋山森林公園境內,處於瓦屋山腳下,又稱瓦山湖。雅女湖海拔1040米,水域面積約14平方千米,湖長19千米,最寬處約13千米,最深106米,蓄水量約5.84億立方米。

我們到雅女湖的第一天,細雨如絲,烏雲密佈。漫步湖畔小路,環顧四周唯見青山如畫,雲霧繚繞;又如美人披紗,難睹瓦屋山容顏。

因為水位非常低,從環湖路到水邊至少有50多米的落差,經過一個春天的滋養,原本被湖水淹沒的地方都長滿了青草,還有當地農人搶在漲水前抓緊種的一些玉米、蠶豆等作物。遠遠望去,湖畔仿佛鋪了一層厚厚的綠色地毯。

小路旁邊零星地種植著水杉、松樹,給濕潤的空氣帶來清新的氣息;四周盛開著玫瑰、百合,時不時飄逸一陣花香。湖畔漫步,非常愜意。

我們行至碼頭俯瞰綠草如茵、湖平如鏡,雅女湖宛如盛在碧玉盤中的一片琉璃;湖中遊船點點、湖面青山雲影,湖水仿佛少女般溫柔嫺靜。

一時間,大家感性地認識到了“雅女湖”名字的寓意。

幾個小傢伙興奮地在環湖小路上撒野,給蝴蝶拍照,和野花合影,蹦蹦跳跳,像一群撒歡的小狗。

第二天一早天色放晴,瓦屋山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讓我們一睹芳容。

據資料介紹,瓦屋山是一座別具特色的桌山——桌山是指沒有山峰,山頂非常平坦的山。我國的瓦屋山和南美的羅賴馬山、南非的平頂山並稱為世界三大桌山。我們所住的客棧,視窗直接就可以看到瓦屋山全景,從窗外遠遠望去,瓦屋山好像一座擎天巨山被攔腰砍斷,又好像一幅巨大的屏風,橫亙天際。

蘇軾曾寫詩“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餘天”,感歎暮春時節的瓦屋山猶冰封雪藏;陸遊也曾作詩“山橫瓦屋披雲出”,讚美瓦屋山的雄奇險峻,披雲戴霧。

我們這個時候所見的瓦屋山已經冰雪消融,滿目蒼翠了,山頂還掛著幾條瀑布,在陽光的照耀下清晰可見。

當家屬們還在客棧欣賞“窗含瓦屋千山碧”的時候,我帶著岳父、老陳、小鯽魚早已坐在湖畔,探釣“湖中鱗鱗萬尾魚”了——是的,退水後的瓦山湖太好釣了。因為水量大幅減少,魚的密度顯著增加,我們仨隨便找了一個位置,開餌拉了幾竿之後就都開始打連竿了。

頓口、黑標、頂標,只要標動,提竿十有八九就能中魚——幾乎沒有雜魚鬧窩;正口的、掛尾的、雙飛的,恰如過江之鯽——各種花式上鉤的小鯽魚絡繹不絕。

我們都釣得不亦樂乎。

從我的釣位正前方極目遠望,雅女湖大壩清晰可見,不知幾裡的距離,只覺得湖面非常遼闊。再往右看去,老陳身著一身鮮豔的橙色風衣,持竿靜坐,目不斜視;遠處雲遮霧繚,腳底淺草新生,老陳如同端坐在一幅風景畫中,非常和諧寧靜。

考慮到家屬們還在客棧等我們吃飯,我們釣到中午就心滿意足地回去了。

接待我們的農家樂叫“漁人之家”,老闆小羅以前在成都當過廚師,做得一手好菜。小羅也是因為長期接待釣友,和我非常熟絡。

我那間房的窗口恰好就能遠眺瓦屋山,午後天氣放晴,瓦屋山纖毫畢現,女兒指著山頂的幾條瀑布,用稚嫩的聲音背起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爸爸,湖裡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呀?”女兒望著雅女湖問我。

我指著瀑布告訴她,湖水就是從山上來的。

女兒又問我,山上的水呢,又是從哪裡來的呀?

我大概給她講了一下水蒸氣、雲、雨、小溪、河流、湖泊、大海的變化過程。看到老陳與小鯽魚的兩個兒子也饒有興趣的樣子,我大手一揮,跟他們說:走,我們去溯溪,帶你們去尋找雅女湖的來源。

小夥伴們歡欣雀躍。

在小羅的帶領下,一行人開著三台車,沿著一條林間公路,去探尋雅女湖的源頭了。

雅女湖環湖皆山,因此山上的每一條匯入雅女湖的溪流都算是它的源頭之一。小羅帶著我們沿著廢棄的一條伐木公路一直開到半山腰,直至林間小路的盡頭,我們棄車徒步,沿著小路,溯溪而上。

得益於近幾年的“天保工程”,雅女湖周邊的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一路風光無限——亂石、老樹、處處野花;小橋、流水、罕有人家。

老陳和小鯽魚的兩個兒子精力充沛,一馬當先。

他們手裡各揮舞著一根樹枝,穿著涼鞋在山澗中嬉戲,歡聲笑語打破了山林的寂靜。

我攜妻女隨行其後,看著此間的少年,仿佛看見了多年前自己的身影,不由得感歎歲月無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當然,山高林深,這個源頭是難尋真跡的,我們只能大概溯溪遊玩一下,讓孩子們有點直觀的感受。

下山回到大壩處,我指著腳下的小河溝說,這就是青衣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周公河。我打開手機地圖,指給孩子們看:喏,周公河于此一路向北,流經望魚鄉、沙坪鎮,在雅安市的雨城區匯入青衣江,然後就從雅安市經洪雅縣,過夾江縣,到達樂山,匯入岷江。對了,我們昨天吃的雅魚,就是周公河的特產。

女兒很開心地要我為她疊一個紙船,從這裡放下去,她說要讓小船順流而下,漂到樂山,讓爺爺奶奶看到。

三天的假期轉瞬即逝,回程的時候,我們為了讓小朋友們更直觀地感受一下青衣江,特意沿著雅女湖、望魚古鎮、雅安市,走樂雅高速,到樂山,基本是沿青衣江順流而下。

在車上,我給女兒簡單介紹了一下青衣江。青衣江,古稱若水,因其發源于青衣羌國而得名。青衣江主源為寶興河,發源於夾金山與邛崍山脈巴郎山之間的蜀西營,位於夾金山下的磽磧水庫就是青衣江源頭最大的一個水庫。寶興河流經寶興縣,在飛仙關納天全河、滎經河之後,始稱青衣江。經雅安納周公河、流經洪雅、夾江,於樂山匯入大渡河。

我們伴隨著青衣江,一路行來,最後到達樂山,在三江匯合之處,偶遇大渡河晚霞——據我父親說,這是近幾個月最美的大渡河晚霞。

至於女兒親手放的小船,不知道它漂到什麼地方了……

妻子帶著老小去散步,我獨自一個人在江畔看人釣魚,坐著發呆,思緒萬千。

從小伴隨著濤濤江水長大,我的感覺是,岷江,猶如一醇厚長者,風度翩翩、虛懷若谷、歷盡滄桑;大渡河就是一個愛恨分明、感情外露的漢子,性格張揚、豪放不羈;青衣江則是一個九曲柔腸、溫婉可人的少女,內斂雅致、清秀純樸。這次青衣江支流探源之旅,讓我對青衣江為什麼又名“若水”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只是,那江邊捧著書發呆的少年早已不在,只剩一個年屆不惑卻仍然時常困惑的我;兩個曬得黝黑,握緊竹竿探尋小河溝源頭的翩翩少年現在也變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

時光永流逝,江流石不轉。

看著大渡河畔扔石子的孩子們,歡聲笑語中,夕陽拉長了他們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他們已經長大的樣子。

祝願他們,縱然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本文為徵文參賽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