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後海”洪荒之力釣鱸紀

濱海城市青島之美名聞遐邇, 因其周邊漁產之豐富多樣早已被釣友們視為海釣天堂。 除了山東老鄉和青島當地人, 其他人大多只知道青島面朝黃海,

而不知它實際上三面環海。 當地人習慣以青島市南邊的團島為界, 稱其北為“前海”, 如小青島、棧橋、五四廣場、麥島、雕塑園、石老人、姜戈莊、沙子口、嶗山等, 均算前海釣點;從團島往南, 沿著市北區、四方區向西北方, 經城陽、膠州到西邊的黃島、薛家島, 形成一個環膠州灣的內海, 青島人稱其為“後海”——顧名思義, 青島後面的海是也。

2003年, 我從美國移居山東青島, 一晃已是第十三個年頭。 其間我一共搬家十一次, 青島的市南、市北、嶗山都住過, 獨缺最老的四方區(今已納入市北區)。 去年9月, 我禁不住釣友小宋的慫恿, 搬來與他作伴, 因為與“後海”咫尺之遙, 它自然成了我的首選釣點, 而我的釣友劉醫生、老孫、老徐等對“後海”都是避之不及的,

因為早期膠州灣周圍是石化、冶煉、礦產等重污染企業的雲集之地, 據說釣獲的魚不放油都能煉出油來。 當然, 隨著近年來這些企業的搬遷, 周邊海域的環境已大有好轉。

“後海”處女釣

搬到四方區的第一個週末, 我還沒來得及將一切歸置妥當, 就根據小宋告知的釣點, 踏上了通往城陽區的白沙河大橋。 白沙河是環繞膠州灣的第二大河, 其入海口處有兩條主要橋樑, 較接近入海口的是雙埠大橋, 往內陸約300米的是白沙河大橋。 雙埠大橋位於青島G20高速公路雙埠收費站(又稱女姑山收費站), 因附近沒有公車可達, 所以只有等小宋週末放假才能駕車來一親芳澤;白沙河大橋從四方區搭765路公車30分鐘便可到達。

我循著環灣公路, 一路經過聞名中外的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 在青島鐵路北站附近的海邊木棧道上赫然發現釣客雲集。

在未搬到四方區之前, 我就聽小宋說“後海”的寨花(青島人對海鱸的稱呼)多如過江之鯽, 但因我當時迷戀嶗山的好山好水, 加上“後海”遠在天邊, 所以就算偶爾嶗山的釣況不好, 也沒有捨近求遠的道理, 因此一直不為所動。

車行半個多小時就到了白沙河大橋, 橋兩側的釣客摩肩接踵。 橋下水流翻滾, 渾濁不堪, 目測水深超不過1米, 我隨便找了一個釣客問:“水又渾又淺, 有魚嗎?”他指了指塑膠袋裡的三條小寨花和一條咣魚(蝦虎魚)說:“等漲潮時海水進來了水就清了, 魚也會進來。 ”我又問:“都是這些二三兩重的小寨花嗎?一天能釣多少?”他回答:“大的都被下面那些捕魚蝦的船給網走了,

偶爾能釣到半斤到1斤的吧。 前幾天好時能釣十幾條, 對面雙埠大橋的魚比這兒的大。 ”

趁著落潮時刻, 我觀察了一下釣點。 除了中間較深的河道有水在流動, 旁邊的河床都漏了出來, 爛泥沙裡的跳跳魚、小螃蟹、小蝦到處鑽動著;橋墩寄居著海虹、牡蠣等貝類, 難怪寨花、咣魚喜歡在此出沒。

海鱸也叫花鱸, 身上密佈黑色如花的斑點, 這也是為什麼青島人稱其為寨花的原因。 海鱸喜歡棲息於海河交匯口的泥沙地, 亦可上溯到江河淡水區, 在我國的東海、黃海、渤海分佈較多, 主要產地為青島、石島、秦皇島、舟山群島等地。 海鱸性情兇猛, 為掠食性魚類,

以活魚、活蝦、蟹為食, 體長可達1米以上, 平均體重在1.5~2.5斤之間, 最重可達10多斤以上。 在青島, 海釣的首選魚餌是沙食, 它是一種海蟲, 內陸湖釣的釣友稱其為海蚯蚓。 它之所以成為首選的魚餌主要是因為便宜, 在冬季管食、餛飩缺貨時, 它依然容易以低價購得, 加上其“活潑好動”的性格, 是各種魚類的最愛。

我搬到四方區的第一個週末是教師節, 與往常一樣, “緊張大師”小宋千萬遍地囑咐道:“于哥, 週六一定得早起, 那些早起的‘鳥兒’可都對雙埠大橋上的好釣點虎視眈眈, 去晚了可沒位子。 ”當天清晨4點, 我們準時發車, 十分鐘就到了雙埠收費站, 把車停在收費站旁的停車場, 我們戴著頭燈沿著大橋走了近2公里才到達橋中間, 這裡就是小宋所說的好釣點。果然,橋兩邊都是閃著頭燈的釣友,已經有好幾個人十幾支竿子排排站了。這裡比白沙河大橋要安全,因為釣點在約兩米寬的人行道上,這是一個以柵欄與中間的車行道隔開,專供行人、腳踏車、摩托三輪車行走的便道。小宋在此釣過多次,來之前他拍著胸脯保證絕對不會空軍。

我們選了一個小宋說的“好釣點”,只見左邊十米處有幾個頭燈閃爍著,不時發出刺耳的鈴鐺聲,我釣魚從來不掛這玩意兒,我嫌它吵。我倆七手八腳地組裝著釣組,在東方露出魚肚白時終於把竿子拋了出去。在巡視白沙橋時,我就對釣客們手持2~3米的超軟短竿,掛二三兩重的鉛墜的釣法心存狐疑,因為這完全顛覆了魚竿與鉛墜的合理搭配比例。可沒想到同樣的事情在雙埠大橋也發生了。魚竿拋出去沒多久,魚訊就傳到手上,一條條咣魚被我們接連釣了上來,可寨花仍遲遲不見蹤跡。我左邊釣友的鈴鐺聲依舊不絕於耳,釣上來的都是閃著銀光的寨花。小宋終於耐不住了,提著一根4.5米“短竿”(我們依然使用在嶗山礁岩上用的5.5米長竿,4.5米算短的了)靠了過去,沒多久便提溜著一條3兩重的寨花回來了。向來不喜歡湊熱鬧的我也蠢蠢欲動了,決定過去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兩個毛頭小夥子已經釣了十多條寨花,其中一條最少有2斤重。

小宋告訴我他準備回去把魚竿都移過來,我趁他走開,跟這位操著南方口音的小夥子嘮了起來。我說:“不好意思,我朋友過來沒打擾到你們吧?” 他說:“我們已經習慣了,看你朋友一定不是啥高手,過來一直跟我的魚竿跨線。我看你不太一樣,不過來湊熱鬧,所以我告訴你吧,你們的釣點不對,等潮水落到底時,你就知道你們前面是一大片泥潭了,那兒只有咣魚,拋那麼遠只能釣到這種魚,釣寨花要把釣組拋向橋底,水流會把釣組推回來,寨魚就會去追,它們平時就在橋底尋找食物,所以不用遠拋。還有,你們的魚竿太長了,釣組也不對……”一語驚醒夢中人,回到我們的釣點,我告訴小宋,在來釣魚之前他告訴我的資訊都不對,長竿在這兒就像殺雞用牛刀,在這種居高臨下的釣場,子線拉長到1.5~3米的長度完全不適用。寨花是追逐活動魚餌的獵食性魚種,通常在水面的中上層活動。之前的嶗山釣場水深且需遠拋,所以為了使釣組能漂浮到水面的中上層,必須將子線拉長,但在此居高臨下的環境下,用線長0.3米左右的傳統沉底釣組便可。於是,趁著潮水尚未降到最低,魚訊尚存時,我們立即更換釣組,改遠拋為直接垂到橋下,東施效顰地手持一支4.5米的短竿玩起了磯釣。果然,情況出現逆轉,不到一個小時的工夫我釣上了三條,小宋也上了兩條寨花。隨著時間的流逝,河床漸漸暴露,魚訊也沒有了。兩個小夥子早已收竿,扛著最少十來斤魚獲走了。看看表已經接近中午,君子報仇下周不晚,我與小宋相約七天后重裝再發。

東山再起,完敗收場

我倆灰頭土臉地回到四方區,放下魚竿就直奔附近的漁具店買了兩支3米短竿和一些帶著三枚鉤把線、天平的沉底釣組。好不容易熬到了週六,出發前我告訴小宋,上次我偷偷瞄到那兩個小夥子用的是管食,所以昨天我除了沙食還買了一些管食,這次肯定能完勝他們。

為了佔據好釣點,我們比上次提早半小時到達,沒想到那兩個小夥子還是比我們早,我悻悻地對小宋說:“他們是不是半夜就在這安營紮寨了啊?”後來在與兩個小夥子嘮嗑時得知,他們就住在雙埠大橋附近,我告訴小宋:“以後沒必要起來那麼早去跟他們搶位置了,再怎麼早也早不過他們。”小宋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著魚竿硬是擠到他們中間,我很識趣地在離他們數米遠處下竿。這次我們可是吸取了教訓,只帶了三支魚竿,其中兩支4.5米竿子玩沉底釣,另手持一支3米短竿“磯釣”;我們將沉底釣釣組從橋上直接垂到橋下,將“磯釣”釣組拋向橋底,隨著水流慢慢收線,如此操作了數十回,一點魚訊都沒有;沉底釣組也是一片死寂,而身旁的“敵人”鈴鐺聲此起彼落,寨花一條接著一條出水,那邊磯釣竿還在收魚,這邊沉底竿掛的鈴鐺又響了起來。

我心裡正納悶,他們是不是又用了啥秘密武器,小宋急得滿頭大汗走了回來,嘴裡嘟囔著:“哎!他們今天用活蝦作魚餌,下次是不是該換鮑魚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對嘛!連“菜鳥”都知道活蝦是海鱸的最愛,這哪是啥秘密武器,但我不明白的是為啥上次他們用管食照樣滿載而歸。死也要死得明白,我決心在他們走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當然,我們也並非一無所獲,還是陸陸續續釣了幾條的——我釣了四條,小宋釣了三條。

在魚訊中斷時,我又過去跟他們嘮嗑。小夥子告訴我,上周久未下雨,河水較清澈,魚兒在水中能清楚地看到管食;而這兩天剛下過雨,河水黃沙翻騰,魚兒要靠嗅覺捕食,而蝦比海蟲味道重,且這條河盛產的就是蝦,沒看到那些捕蝦船嗎?上星期他們沒買到蝦,所以才用管食。

這番話再度讓我頓悟,於是這次完敗後,我決定老生常談——君子報仇,下周不晚!

用盡洪荒之力,為何依然慘敗

小宋思量了一番,鼓足勇氣問哪能買到活蝦,那兩個小夥子表示:“到處都可以買到活蝦啊!”這等於沒說。後來小宋找到了一處位於我們住處附近的海產市場買到了活蝦。

第二周週六早5點海產市場開市時我們就趕到了市場。我在車裡等著,一會兒小宋提溜著一袋活蝦回來了,在把蝦放進充氧箱時,我看了一眼問:“這蝦會不會太大了?我們釣的可都是兩三兩重的迷你寨花啊!”小宋說:“他們就用這麼大的,我已經叫老闆挑最小的了。”頓時,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果不其然,到達釣點,那兩個小夥子已經開釣了。不同於以往的是,在我們準備釣組時,他們那邊一片死寂,沒聽到一點鈴鐺聲。我走到他們旁邊問:“早啊!又見面了,有收穫嗎?”“沒有!兩個小時了,今天魚情不好,等漲潮看看吧!”他們答道。我回到釣點,告訴小宋他們目前空軍,小宋不太相信:“他們肯定騙你的,不知道把魚藏哪了!”天啊!這不至於吧!

我掛上活蝦,拋出釣組,果然毫無魚訊。就在我放下磯釣竿,準備休息一下時,旁邊突然鈴聲大作。此時已是早上7點,潮水漲了一小時了,流水把釣組沖向橋底,經驗告訴我,隨著潮水的湧動,魚兒開始進食了。夾在兩個小夥子中間的小宋也開始收線,但與他們不同的是,人家收上來的是魚,他收上來的是鉤。突然,我的一支沉底竿開始急劇抖動。我放下磯釣竿,箭步上前提竿收線,原以為終於可以摘掉空軍的帽子了,可沒想到拽上來的是一副只剩蝦頭的釣組。我的不祥預感應驗了:活蝦太大,小寨花吞不下。

我仔細挑選最小的活蝦掛上,磯釣竿也如此,終於有了收穫,磯釣竿釣上了一條。此時,小宋也拎了一條回來,我跟他說,選最小的蝦,不然魚吞不下去!如此,我陸續釣上了兩條,小宋也釣上了四條,但跟兩個小夥子相比,我們仍完敗收場。

由於中午要與朋友聚餐,所以我們提早收竿。在跟那兩個小夥子告別時,我瞄了一眼他們的充氧箱,他們用的是很小的小河蝦。看來君子報仇又得順延了……

同樣使用活蝦作釣餌,蝦的大小、掛法等細節顯得尤為重要。小宋在不經意間聽說他們用的小河蝦是在城陽的海鮮批發市場買的。如果搭公車去那個市場,那可得轉好幾趟車,花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就算開車去買,來回也得花一個半小時。正在發愁時,我第二天逛樓下早市時突然發現我們要找的小河蝦——一個賣海產的老太太就有,她還告訴我,都是釣魚的來買這種蝦,我當即買了一斤半。這下我和小宋翻身有望了!在開往釣點的路上,我們充滿了希望,這次可是“萬事俱備,只欠寨花”了!

因為買河蝦誤了些時間,到達釣點時天已大亮,那兩個小夥子的魚袋裡已經裝了好幾條寨花了。他們附近十幾米之內已經人滿為患,我只好選擇離他們最近的釣點,小宋一如既往地擠在他們中間。關於如何掛蝦,我是瞭解的——大點的蝦掛蝦頭,魚鉤在蝦鼻堅硬處穿出;小蝦掛蝦尾,魚鉤從蝦身最接近蝦尾處穿出。小宋告訴我,小夥子們用的是掛蝦頭法,我決定用掛蝦尾法,因為蝦頭太小,魚鉤不易穿過蝦鼻處。

拋出魚竿沒多久,磯釣竿首先有了魚訊,一條2兩重的小寨花上岸,不久,沉底竿也有了魚情,小宋不斷地拎著魚回來,其中一條至少有半斤重。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我倆一共釣獲十二條。就在我們奮起直追,準備一雪前恥時,我發現魚箱裡的活蝦紛紛失活,加氧棒也奄奄一息了。我們用的充氧箱與充氧棒都是我多年前磯釣遺留下來的“古董”,前者保溫效果已經大減,後者還是經過小宋的精心修理才得以重新工作。這下可好,死翹翹的河蝦把我們雪恥的欲火連同期待的魚獲全都毀滅了!結果可想而知,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小夥子倆一條接一條地上魚。不到中午,我倆就再次繳械投降了。此處留下一聲歎息——哎!

返程後,我即刻去買了新的充氧箱和加氧棒。其實我那迷你古董級充氧箱頂多只能放入三四兩活蝦,而那老態龍鍾的充氧棒更是加速了活蝦的死亡,真是細節決定成敗。

在11月底天氣轉涼之前,我和小宋又陸續到雙埠大橋釣點釣了幾次魚,因為適應了釣場環境,改善了釣具釣法,所以收穫頗豐。三人行必有我師,所謂的“敵人”也早已化為釣友。後來,隨著水溫的降低,魚情每況愈下,我們便轉戰“後海”的另一釣場——薛家島,這裡好釣點的數量毫不遜色於嶗山。

至於白沙橋釣場,除了旁邊公園之內的釣點,我試了幾次均效果不佳,加上那裡的釣點均位於應急車道之上,所以我總是心存忌憚,每次我搭車路過那裡,看到摩肩接踵的釣客,都在為他們的安危擔憂。如果這裡的海岸風景區能多建幾座類似青島棧橋的長橋,能給那些行動不便,不能上山下海的老齡釣客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方便到達的釣點就好了。

在“後海”釣獲的半斤以上的海鱸中,一半以上在魚尾附近都有一個1元硬幣大小的“傷疤”。有的釣客說那是類似“寄居蟹”的一種“魚蝨子”脫落後留下的;有的人則與我有同樣的感覺——這多少是由環境污染造成的,因為在嶗山釣獲的鱸魚便沒有這種情況。

根據環保部門的調查,近五年來,我國多個海域赤潮與滸苔頻繁發生,河流及濱海排污口排汙、圍填海活動、規模化海水養殖,以及沿海水利工程的大規模興建都對近海的生態景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我在2003年移居青島後,每次去嶗山釣魚都能目睹人為建造的養魚池與違建別墅對海岸自然景觀的破壞;禁魚期間的違法捕撈、違規捕魚器具的氾濫使用等違法行為也在侵蝕著沿海的環境。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元旦,政府立法決定對全國海岸線實施“紅色監控”,對已遭受人為破壞的海岸景觀盡力恢復,對尚未被破壞的海岸景觀進行全力維護。

愛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我相信,我們的海濱環境會越來越好,當然,這離不開包括釣魚人、釣魚媒體在內的各行各業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維護。

這裡就是小宋所說的好釣點。果然,橋兩邊都是閃著頭燈的釣友,已經有好幾個人十幾支竿子排排站了。這裡比白沙河大橋要安全,因為釣點在約兩米寬的人行道上,這是一個以柵欄與中間的車行道隔開,專供行人、腳踏車、摩托三輪車行走的便道。小宋在此釣過多次,來之前他拍著胸脯保證絕對不會空軍。

我們選了一個小宋說的“好釣點”,只見左邊十米處有幾個頭燈閃爍著,不時發出刺耳的鈴鐺聲,我釣魚從來不掛這玩意兒,我嫌它吵。我倆七手八腳地組裝著釣組,在東方露出魚肚白時終於把竿子拋了出去。在巡視白沙橋時,我就對釣客們手持2~3米的超軟短竿,掛二三兩重的鉛墜的釣法心存狐疑,因為這完全顛覆了魚竿與鉛墜的合理搭配比例。可沒想到同樣的事情在雙埠大橋也發生了。魚竿拋出去沒多久,魚訊就傳到手上,一條條咣魚被我們接連釣了上來,可寨花仍遲遲不見蹤跡。我左邊釣友的鈴鐺聲依舊不絕於耳,釣上來的都是閃著銀光的寨花。小宋終於耐不住了,提著一根4.5米“短竿”(我們依然使用在嶗山礁岩上用的5.5米長竿,4.5米算短的了)靠了過去,沒多久便提溜著一條3兩重的寨花回來了。向來不喜歡湊熱鬧的我也蠢蠢欲動了,決定過去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兩個毛頭小夥子已經釣了十多條寨花,其中一條最少有2斤重。

小宋告訴我他準備回去把魚竿都移過來,我趁他走開,跟這位操著南方口音的小夥子嘮了起來。我說:“不好意思,我朋友過來沒打擾到你們吧?” 他說:“我們已經習慣了,看你朋友一定不是啥高手,過來一直跟我的魚竿跨線。我看你不太一樣,不過來湊熱鬧,所以我告訴你吧,你們的釣點不對,等潮水落到底時,你就知道你們前面是一大片泥潭了,那兒只有咣魚,拋那麼遠只能釣到這種魚,釣寨花要把釣組拋向橋底,水流會把釣組推回來,寨魚就會去追,它們平時就在橋底尋找食物,所以不用遠拋。還有,你們的魚竿太長了,釣組也不對……”一語驚醒夢中人,回到我們的釣點,我告訴小宋,在來釣魚之前他告訴我的資訊都不對,長竿在這兒就像殺雞用牛刀,在這種居高臨下的釣場,子線拉長到1.5~3米的長度完全不適用。寨花是追逐活動魚餌的獵食性魚種,通常在水面的中上層活動。之前的嶗山釣場水深且需遠拋,所以為了使釣組能漂浮到水面的中上層,必須將子線拉長,但在此居高臨下的環境下,用線長0.3米左右的傳統沉底釣組便可。於是,趁著潮水尚未降到最低,魚訊尚存時,我們立即更換釣組,改遠拋為直接垂到橋下,東施效顰地手持一支4.5米的短竿玩起了磯釣。果然,情況出現逆轉,不到一個小時的工夫我釣上了三條,小宋也上了兩條寨花。隨著時間的流逝,河床漸漸暴露,魚訊也沒有了。兩個小夥子早已收竿,扛著最少十來斤魚獲走了。看看表已經接近中午,君子報仇下周不晚,我與小宋相約七天后重裝再發。

東山再起,完敗收場

我倆灰頭土臉地回到四方區,放下魚竿就直奔附近的漁具店買了兩支3米短竿和一些帶著三枚鉤把線、天平的沉底釣組。好不容易熬到了週六,出發前我告訴小宋,上次我偷偷瞄到那兩個小夥子用的是管食,所以昨天我除了沙食還買了一些管食,這次肯定能完勝他們。

為了佔據好釣點,我們比上次提早半小時到達,沒想到那兩個小夥子還是比我們早,我悻悻地對小宋說:“他們是不是半夜就在這安營紮寨了啊?”後來在與兩個小夥子嘮嗑時得知,他們就住在雙埠大橋附近,我告訴小宋:“以後沒必要起來那麼早去跟他們搶位置了,再怎麼早也早不過他們。”小宋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著魚竿硬是擠到他們中間,我很識趣地在離他們數米遠處下竿。這次我們可是吸取了教訓,只帶了三支魚竿,其中兩支4.5米竿子玩沉底釣,另手持一支3米短竿“磯釣”;我們將沉底釣釣組從橋上直接垂到橋下,將“磯釣”釣組拋向橋底,隨著水流慢慢收線,如此操作了數十回,一點魚訊都沒有;沉底釣組也是一片死寂,而身旁的“敵人”鈴鐺聲此起彼落,寨花一條接著一條出水,那邊磯釣竿還在收魚,這邊沉底竿掛的鈴鐺又響了起來。

我心裡正納悶,他們是不是又用了啥秘密武器,小宋急得滿頭大汗走了回來,嘴裡嘟囔著:“哎!他們今天用活蝦作魚餌,下次是不是該換鮑魚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對嘛!連“菜鳥”都知道活蝦是海鱸的最愛,這哪是啥秘密武器,但我不明白的是為啥上次他們用管食照樣滿載而歸。死也要死得明白,我決心在他們走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當然,我們也並非一無所獲,還是陸陸續續釣了幾條的——我釣了四條,小宋釣了三條。

在魚訊中斷時,我又過去跟他們嘮嗑。小夥子告訴我,上周久未下雨,河水較清澈,魚兒在水中能清楚地看到管食;而這兩天剛下過雨,河水黃沙翻騰,魚兒要靠嗅覺捕食,而蝦比海蟲味道重,且這條河盛產的就是蝦,沒看到那些捕蝦船嗎?上星期他們沒買到蝦,所以才用管食。

這番話再度讓我頓悟,於是這次完敗後,我決定老生常談——君子報仇,下周不晚!

用盡洪荒之力,為何依然慘敗

小宋思量了一番,鼓足勇氣問哪能買到活蝦,那兩個小夥子表示:“到處都可以買到活蝦啊!”這等於沒說。後來小宋找到了一處位於我們住處附近的海產市場買到了活蝦。

第二周週六早5點海產市場開市時我們就趕到了市場。我在車裡等著,一會兒小宋提溜著一袋活蝦回來了,在把蝦放進充氧箱時,我看了一眼問:“這蝦會不會太大了?我們釣的可都是兩三兩重的迷你寨花啊!”小宋說:“他們就用這麼大的,我已經叫老闆挑最小的了。”頓時,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果不其然,到達釣點,那兩個小夥子已經開釣了。不同於以往的是,在我們準備釣組時,他們那邊一片死寂,沒聽到一點鈴鐺聲。我走到他們旁邊問:“早啊!又見面了,有收穫嗎?”“沒有!兩個小時了,今天魚情不好,等漲潮看看吧!”他們答道。我回到釣點,告訴小宋他們目前空軍,小宋不太相信:“他們肯定騙你的,不知道把魚藏哪了!”天啊!這不至於吧!

我掛上活蝦,拋出釣組,果然毫無魚訊。就在我放下磯釣竿,準備休息一下時,旁邊突然鈴聲大作。此時已是早上7點,潮水漲了一小時了,流水把釣組沖向橋底,經驗告訴我,隨著潮水的湧動,魚兒開始進食了。夾在兩個小夥子中間的小宋也開始收線,但與他們不同的是,人家收上來的是魚,他收上來的是鉤。突然,我的一支沉底竿開始急劇抖動。我放下磯釣竿,箭步上前提竿收線,原以為終於可以摘掉空軍的帽子了,可沒想到拽上來的是一副只剩蝦頭的釣組。我的不祥預感應驗了:活蝦太大,小寨花吞不下。

我仔細挑選最小的活蝦掛上,磯釣竿也如此,終於有了收穫,磯釣竿釣上了一條。此時,小宋也拎了一條回來,我跟他說,選最小的蝦,不然魚吞不下去!如此,我陸續釣上了兩條,小宋也釣上了四條,但跟兩個小夥子相比,我們仍完敗收場。

由於中午要與朋友聚餐,所以我們提早收竿。在跟那兩個小夥子告別時,我瞄了一眼他們的充氧箱,他們用的是很小的小河蝦。看來君子報仇又得順延了……

同樣使用活蝦作釣餌,蝦的大小、掛法等細節顯得尤為重要。小宋在不經意間聽說他們用的小河蝦是在城陽的海鮮批發市場買的。如果搭公車去那個市場,那可得轉好幾趟車,花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就算開車去買,來回也得花一個半小時。正在發愁時,我第二天逛樓下早市時突然發現我們要找的小河蝦——一個賣海產的老太太就有,她還告訴我,都是釣魚的來買這種蝦,我當即買了一斤半。這下我和小宋翻身有望了!在開往釣點的路上,我們充滿了希望,這次可是“萬事俱備,只欠寨花”了!

因為買河蝦誤了些時間,到達釣點時天已大亮,那兩個小夥子的魚袋裡已經裝了好幾條寨花了。他們附近十幾米之內已經人滿為患,我只好選擇離他們最近的釣點,小宋一如既往地擠在他們中間。關於如何掛蝦,我是瞭解的——大點的蝦掛蝦頭,魚鉤在蝦鼻堅硬處穿出;小蝦掛蝦尾,魚鉤從蝦身最接近蝦尾處穿出。小宋告訴我,小夥子們用的是掛蝦頭法,我決定用掛蝦尾法,因為蝦頭太小,魚鉤不易穿過蝦鼻處。

拋出魚竿沒多久,磯釣竿首先有了魚訊,一條2兩重的小寨花上岸,不久,沉底竿也有了魚情,小宋不斷地拎著魚回來,其中一條至少有半斤重。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我倆一共釣獲十二條。就在我們奮起直追,準備一雪前恥時,我發現魚箱裡的活蝦紛紛失活,加氧棒也奄奄一息了。我們用的充氧箱與充氧棒都是我多年前磯釣遺留下來的“古董”,前者保溫效果已經大減,後者還是經過小宋的精心修理才得以重新工作。這下可好,死翹翹的河蝦把我們雪恥的欲火連同期待的魚獲全都毀滅了!結果可想而知,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小夥子倆一條接一條地上魚。不到中午,我倆就再次繳械投降了。此處留下一聲歎息——哎!

返程後,我即刻去買了新的充氧箱和加氧棒。其實我那迷你古董級充氧箱頂多只能放入三四兩活蝦,而那老態龍鍾的充氧棒更是加速了活蝦的死亡,真是細節決定成敗。

在11月底天氣轉涼之前,我和小宋又陸續到雙埠大橋釣點釣了幾次魚,因為適應了釣場環境,改善了釣具釣法,所以收穫頗豐。三人行必有我師,所謂的“敵人”也早已化為釣友。後來,隨著水溫的降低,魚情每況愈下,我們便轉戰“後海”的另一釣場——薛家島,這裡好釣點的數量毫不遜色於嶗山。

至於白沙橋釣場,除了旁邊公園之內的釣點,我試了幾次均效果不佳,加上那裡的釣點均位於應急車道之上,所以我總是心存忌憚,每次我搭車路過那裡,看到摩肩接踵的釣客,都在為他們的安危擔憂。如果這裡的海岸風景區能多建幾座類似青島棧橋的長橋,能給那些行動不便,不能上山下海的老齡釣客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方便到達的釣點就好了。

在“後海”釣獲的半斤以上的海鱸中,一半以上在魚尾附近都有一個1元硬幣大小的“傷疤”。有的釣客說那是類似“寄居蟹”的一種“魚蝨子”脫落後留下的;有的人則與我有同樣的感覺——這多少是由環境污染造成的,因為在嶗山釣獲的鱸魚便沒有這種情況。

根據環保部門的調查,近五年來,我國多個海域赤潮與滸苔頻繁發生,河流及濱海排污口排汙、圍填海活動、規模化海水養殖,以及沿海水利工程的大規模興建都對近海的生態景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我在2003年移居青島後,每次去嶗山釣魚都能目睹人為建造的養魚池與違建別墅對海岸自然景觀的破壞;禁魚期間的違法捕撈、違規捕魚器具的氾濫使用等違法行為也在侵蝕著沿海的環境。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元旦,政府立法決定對全國海岸線實施“紅色監控”,對已遭受人為破壞的海岸景觀盡力恢復,對尚未被破壞的海岸景觀進行全力維護。

愛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我相信,我們的海濱環境會越來越好,當然,這離不開包括釣魚人、釣魚媒體在內的各行各業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維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