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鮒,你去哪兒了?

梧桐花開, 海鮒就來。

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 青島釣友心中的女神——海鮒, 隨著成群的麵條魚靠岸, 也開始在“桃花迎面舞春風”的悠揚歌聲中婆娑起舞,

遊動起來……

青島人俗稱的海鮒便是加吉魚, 它是鯛科的一種, 青島附近海域多以黑鯛與真鯛為主, 前者體黑,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加吉, 後者體呈銀紅色, 即我們所說的紅加吉。 這兩種魚在中國沿海均有產出, 以遼寧東港、河北秦皇島、山東煙臺、龍口、青島為主要產區。

海鮒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海鯽科的一種, 生活在沙質或岩石底質的海域, 肉食性, 卵胎生, 體型如同淡水魚中的鯽魚, 所以有些地方的人稱其為“海鯽子”。 一般來說, 靠岸邊的海鮒都不太大, 體長多在20~40釐米左右, 四五十釐米是其極限。 海鮒對水溫變化較敏感, 有短距離洄游的習性, 春季海水溫度升高時會從外海深水區游向海岸水域覓食,

並在5~6月間產卵繁殖。 海鮒幼魚生長迅速, 入秋後體長可超過10釐米, 待水溫下降時(青島附近大約是在水溫降到七八攝氏度以下, 也就是11月底以後)再返回深海過冬。

海鮒牙齒剛勁有力, 可輕易咬碎岩礁上的貽貝, 所以以活蝦、小魚、貝類、甲殼類生物為主食。 它們膽大且好奇心強, 索餌兇猛, 時常出現在岸邊, 是釣手們最為青睞的魚種之一。 不過, 海鮒對雜音、光線非常敏感, 警覺性高, 尤其是那些春季靠岸繁殖的海鮒, 它們大多單獨行動。 這也是為什麼春季釣獲的海鮒往往個體較大但數量較少, 而秋季釣獲的海鮒往往體型較小但數量較多的原因。

每年1月至4月初, 青島嶗山的八水河、山東頭規劃局附近的崖上可謂釣客擠斷魂,

平時只能容納一個人、四支竿的礁岩, 擠上兩三個人、十多支竿卻是常景;規劃局後方防波堤上的景象更為壯觀, 上百支魚竿一字排開, 可海鮒呢?一整天可能見不到一條, 規模龐大的“空軍連隊”就此誕生了。

為什麼呢?嶗山八水河附近沿岸百米之內水深大約在10米之內, 且是沙岩交界的地形, 岸邊的礁岩上長著各種貝類, 加之春暖花開時麵條魚洶湧而至, 這些綜合因素使得海鮒樂於遊弋至此繁衍後代。 麵條魚學名玉筋魚或銀針魚, 每年3月至5月游至沙質的海岸產卵, 青島附近的漁民稱其為“鮁食魚”, 因為它是鮁魚最喜歡的餌魚。 鮁魚熱愛它們, 漁民鍾愛它們, 海鮒自然也不會放過它們。 而在隆隆的漁船馬達聲中,

青島的釣友們也正虎視眈眈地在礁岩上盯著竿頭, 伺機而動, 一條捕食生物鏈就此誕生。 我們都知道, 一旦食物鏈當中的某個環節斷了, 後果便是無法想像的。 在青島土生土長的釣友劉醫生, 他50多年的釣魚史就是這條生物鏈由勝轉衰的見證史。 此時此刻, 他正在八水河守株待兔。 清明過後, 他和他的戰友們已經當了十幾天“空軍”了, 始終未見海鮒的倩影。 為了消磨時間, 劉醫生便開始“說書”了:“老於, 看到‘小碼頭’那兒廢棄的碼頭和周圍的岩石了嗎?二三十年前可不是這樣。 從上方的停車場到我們現在釣魚的地方, 最原始的景觀可都是一片海灘。 看看我們後方這片懸崖峭壁上被切割的痕跡, 你就知道這都是後來有人為了開採嶗山的大理石、綠石而挖掘出來的。
以前我都是騎兩個小時自行車來釣魚, 海上沒有漁船, 清靜得很。 那時的海鮒大且多, 一個小時能釣10到20斤, 都要用麻袋來扛……”看著這些原本美麗壯觀的嶗山原始海岸景觀被破壞成這樣, 我不勝唏噓。 看“小碼頭”處毀棄的斷崖殘壁和依舊殘存於海中的廢棄鮑魚池, 想要恢復海岸自然景觀原貌已經很難。 值得慶倖的是, 我們的政府在今年元旦立法要求對中國75%已經被人為破壞的的沿海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想法修復, 對所剩的未被破壞的進行全力保護。

最近一次釣海鮒, 還是去年的5月初, 那天是週四。 釣友老刁每週四休息, 週三晚他約我釣魚, 我本不想去, 但他煞費苦心說昨天八水河共出了十多條海鮒, 最大的有4斤半。我人雖然不在八水河,但那邊的魚情我可是一清二楚——他說得太誇張了,但釣友的革命情誼還是要維繫的,於是我故作驚訝狀之後還是答應了他的邀約。不出所料,第二天我們到達八水河時,海上十多條漁船已經開始了對麵條魚的圍捕。再看看釣位——“大坡”“腰子”早已排滿了魚竿,“小坡”旁邊有兩個人在磯釣,不妨礙我們擺上五六根魚竿沉底釣,所以我們選擇“小坡”下竿。

“大坡”“腰子”“小坡”還有上文提到的“小碼頭”,這些都是老刁、劉牙醫這些釣海鮒的“老鳥”給取的名字,是八水河西岸最好的四個海鮒釣點,它們各有特性:“小坡”釣漲(漲潮)、“大坡”掉落、“腰子”落漲均可,“小碼頭”海底地形複雜,遍佈礁石,相比之下不算釣海鮒的最佳位置,黃魚、黑頭、海鱸等雜魚較多,卻是我的最愛,可惜也排滿了魚竿。

我們到達時正是滿潮開始回落的時刻,這也是為什麼唯獨“小坡”沒人釣的原因。“小坡”的優點是遠離成群的漁船,清靜許多。老刁說,暫時在這兒釣吧!聽說“大坡”的釣客已經釣了一晚上,估計快走了,到時我們再搬過去。

玩海釣的人都知道的,潮汐決定成敗。魚兒吃餌有幾個黃金時段:開始漲落潮的前後一個小時,漲滿七、八分與落到七、八分潮。在這幾個時段,釣者絕對要心無旁騖地盯緊竿梢,其他時段則可以喝茶聊天。

正當我們百無聊賴地侃大山時,遠處傳來叫一陣罵聲。原來是兩艘漁船在“大坡”“腰子”前方10多米處拋下了沉底拖網,把釣客們的魚線、魚竿全給拖走了。一般的麵條魚圍網都是在離岸四五十米處作業,這是不妨礙我們釣魚的,因為釣海鮒不需要遠拋,最多拋出二三十米就夠了,所以大家相安無事。可總有一些明知沉底拖釣違法卻依然我行我素的船家在這裡渾水摸魚。記得去年6月6號,禁捕期已經開始,我跟劉醫生看到一艘沒有船號的漁船沿著岸邊撒螃蟹籠,這種籠子是被嚴格禁用的,於是我們立即拿起電話撥打青島市政府熱線進行了舉報。從2003年定居青島以來,我便不時播打市政府熱線,請他們重視沿岸過度開發鮑魚池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倒不是因為那些看守鮑魚池的漁民驅趕我們釣魚,而是我實在不忍看到青島美麗的海岸礁岩上被噴上“嚴禁趕海釣魚,違者後果自負”的歪扭血紅的大字,以及那一片片人工挖掘出來的鮑魚池,餵養這些鮑魚是會對自然生態和食物鏈造成破壞的,這也是後來日趨嚴重的滸苔氾濫的主要原因。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總能責成有關單位把處理的情況回訪給我們,並逐步對漁民承包沿海養殖鮑魚池進行了取締,可惜的是那些廢棄的鮑魚池結構已經無法徹底清除了。

我要說的是,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法治國家,大家要知法守法並要運用法律,碰到違法行為時有義務挺身而出進行舉報。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作為釣魚人,我們應做到“光場”——釣後徹底清光現場的垃圾,維持釣場的原貌;如果不能做到“CATCH AND RELEASE”放生所釣,也不要“一網打盡”,留下當晚夠吃的,其他的放生留到下次再釣吧!相關職權部門若能設立監管釣魚、打獵等活動的法律,並在財政預算中拔少許費用增加類似於青島棧橋的釣魚碼頭的建設,為老年釣客和殘疾釣客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釣魚場所就更好了;就算像歐美國家那樣辦理釣魚證,徵收一定的費用,相信一年幾十元的費用也不會有人拒絕。

一陣吵鬧過後,“大坡”上的釣客氣衝衝地收拾魚竿走人了。老刁說:“快點老於,咱搬到‘大坡’去。快落到半潮了,好時候快到了!” 我本不想去湊熱鬧,不過看到那些漁船已經離去,便和他一起搬到“大坡”。擺好了魚竿,老刁指著前方的一塊凸出的礁岩說:“看到那塊礁石了嗎?等它露出一半時魚就該咬鉤了!”像老刁、劉醫生這些“老鳥”出門釣魚根本不用看潮汐表,何時漲落潮都在他們的順口溜中,漲退到幾分潮,看看礁石被海水淹沒或裸露的程度便知道了。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走,那塊礁岩幾乎全露出來了,但魚並沒有咬鉤。看來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可能是今天“限號”吧,海鮒們不出門了。我在胡思亂想著,雙眼已經不聽使喚地閉上了。沒過多久,老刁突然踢了我兩腳:“老於,上魚了!快起來!”我睜開眼,看了看紋風不動的魚竿依然矗立在那裡,覺得老刁在騙我,正想說他幾句,他指著他的背包說:“去看看吧!大概有2斤!”我一看,一條閃著銀光還在活蹦亂跳的海鮒就在背包裡,至於他中魚的過程,我全然不知。我看了看表,魚果然是在落到八分潮時釣獲的,接下來到潮底的一個多小時裡,我們又是在大眼瞪小眼中度過的。傍晚時分,我們決定收竿,路過“小坡”發現,上“夜班”的兩位釣客已經架好了魚竿。

第二天,據線人報,老刁釣獲的那條海鮒是當天“三班倒”的數十支魚竿釣上的唯一一條。

如前所述,春天出世的海鮒寶寶到秋天已經長到10釐米左右;不同于春天形單影隻的成年海鮒,這些初成長的海鮒可是“成群結隊”地接近岸邊,為儲備過冬的能量而瘋狂進食,這可是磯釣手大顯身手的時刻了。不同於沉底的“懶人釣法”,磯釣是要靠“打窩”來引魚聚魚的,所以釣點的優劣決定著魚獲的多少。大體而言,秋天時小海鮒數量多,分佈也較廣,整個青島附近海域均能釣獲,其中嶗山與薛家島是最佳釣場,前者從山下的流清河沿著伏鼇、大小坪嵐、青蛙石、八水河東西兩岸,均是好釣點;後者以後岔灣、象頭、綠島嘴為佳。

2015年秋天是令人難忘的,劉醫生說這是十多年來釣況最好的一個秋天,不論是懶人的沉底釣還是磯釣,都能釣有所獲,上鉤的不是巴掌大的石岬子就是半斤左右重的海鮒,一箭雙雕是常事,“空軍”嚴重缺額。事後劉醫生說,不要把今秋的魚情當常態,我保證明年絕對不是這樣。果然,從去年秋天到現在,原本兵源不足的“空軍”變得人滿為患。是劉醫生會占卜算卦嗎?顯然不是。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出現上升。海水變暖會導致各種複雜的後果,如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溶氧量降低,這會對海中微生物、藻類及浮游生物的生存造成重大影響,破壞海洋食物鏈,導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和絕跡;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赤道附近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與緊跟而至的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相反,海水溫度降低)對全球氣候的異常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到目前為止,整個海洋表面溫度平均“只”上升了0.1℃~0.2℃,但是局部海域的溫度卻上升了2℃~3℃。對於對溫度極為敏感的海洋生物來說,這“一點點”溫度變化會對它們的生存、代謝、繁殖、發育等生命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所造成的大批珊瑚礁的死亡就是例子。

魚是變溫動物,通過身體的側線去感受水溫的細微變化,再調節體溫以維持與水溫的基本一致,因此它們對氣溫和水溫的變化十分敏感,某些魚類尤其強烈,鯛類就是其中之一。魚類可以通過調節體溫去適應環境溫度,但它們不像人類那樣僅僅通過增減衣服便可解決溫度驟變帶來的不適,在這個生理調節的過程中,它們需要的不單是時間,更要消耗大量能量;溫度變化越大,調節的時間就越長,體能的消耗就越大,進而對生理機能造成損害。這或許就是為什麼2015秋天以後,青島附近海域比目魚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之一。

大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整個海洋生物系統受損,區域海岸原始景觀被人為破壞則造成了淺海生物食物鏈的斷裂,這些不僅導致漁民的漁獲量銳減,也造成我們這些海釣客心中的“女神”海鮒寧願在深海“獨守空閨”做“大齡剩魚”,也不願冒有去無回的險去沿岸覓食產卵。我曾在美國加州生活數年,加州沿岸可謂魚滿為“患”,我們不妨看看他們的做法:沿岸70海裡之內不得進行商業捕撈;所有沿岸礁石上的貝類不得任意摘取;當地有著嚴格的釣魚法規,違者嚴懲;極大力度保護魚苗及頻臨滅絕的魚種;無近海養殖,全力保護沿海自然景觀;鼓勵路亞釣,宣導CATCH AND RELEASE放流意識;海岸有舒適、廉價、安全的海釣船供全家人休閒活動,減少了磯釣的人口。

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蛟龍號”已能潛至7000米深的海下,但面對廣闊無垠、深邃無底的海洋,這又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無力修補千瘡百孔的地球,但能夠做到減少後續的人為損害。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下,我們出門釣魚不妨多搭乘公共汽車,少開私家車,這能為減少尾氣排放盡一份微薄之力,間接減輕了溫室效應;我們完全能做到保持釣場的清潔,清理釣魚產生的垃圾不過是舉手之勞,卻可以避免海洋生物因誤食塑膠袋等垃圾而受傷和死亡,維護近海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健康發展……不要輕視了這些小事,它甚至決定著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未來是否有魚可釣,因此它又不算小事。把我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好,這就是大事,是最實實在在的大事。

後記:5月5號,釣友老徐在嶗山八水河一天釣了三條海鮒,這在近年來是天方夜譚的事;劉醫生在5月份也徹底擺脫了“空軍”,釣獲10多條海鮒和比目魚。他們說,釣況的突然改善多多少少跟禁漁期提前一個月有關(今年,禁漁期起始日由往年的6月1日改為5月1日)。是不是真的這樣?有待於再觀察幾年才能下結論。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海鮒在靠岸覓食繁殖的途中命喪“天羅地網”的風險降低了很多,不必忍受漁船轟鳴的作業聲驚嚇的它們也敢大膽靠岸了。因此從理論上講,禁捕期的提前與魚況的轉好是有關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醫生將那條漁船使用違規拖網捕魚的視頻轉發給市政府後,嶗山漁業局找到了這條漁船的主人,除了對其進行了沒收漁具、罰款,以及禁止出海捕魚等處罰外措施外,還提出有償聘請我們做“海岸巡護員”,以“人民的名義”監察和舉報所有違法捕魚的事情。在此,我除了感謝政府官員的從善如流,更要對那些不屑於和我們一樣“多管閒事”的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你的舉手之勞很可能意義重大。

最大的有4斤半。我人雖然不在八水河,但那邊的魚情我可是一清二楚——他說得太誇張了,但釣友的革命情誼還是要維繫的,於是我故作驚訝狀之後還是答應了他的邀約。不出所料,第二天我們到達八水河時,海上十多條漁船已經開始了對麵條魚的圍捕。再看看釣位——“大坡”“腰子”早已排滿了魚竿,“小坡”旁邊有兩個人在磯釣,不妨礙我們擺上五六根魚竿沉底釣,所以我們選擇“小坡”下竿。

“大坡”“腰子”“小坡”還有上文提到的“小碼頭”,這些都是老刁、劉牙醫這些釣海鮒的“老鳥”給取的名字,是八水河西岸最好的四個海鮒釣點,它們各有特性:“小坡”釣漲(漲潮)、“大坡”掉落、“腰子”落漲均可,“小碼頭”海底地形複雜,遍佈礁石,相比之下不算釣海鮒的最佳位置,黃魚、黑頭、海鱸等雜魚較多,卻是我的最愛,可惜也排滿了魚竿。

我們到達時正是滿潮開始回落的時刻,這也是為什麼唯獨“小坡”沒人釣的原因。“小坡”的優點是遠離成群的漁船,清靜許多。老刁說,暫時在這兒釣吧!聽說“大坡”的釣客已經釣了一晚上,估計快走了,到時我們再搬過去。

玩海釣的人都知道的,潮汐決定成敗。魚兒吃餌有幾個黃金時段:開始漲落潮的前後一個小時,漲滿七、八分與落到七、八分潮。在這幾個時段,釣者絕對要心無旁騖地盯緊竿梢,其他時段則可以喝茶聊天。

正當我們百無聊賴地侃大山時,遠處傳來叫一陣罵聲。原來是兩艘漁船在“大坡”“腰子”前方10多米處拋下了沉底拖網,把釣客們的魚線、魚竿全給拖走了。一般的麵條魚圍網都是在離岸四五十米處作業,這是不妨礙我們釣魚的,因為釣海鮒不需要遠拋,最多拋出二三十米就夠了,所以大家相安無事。可總有一些明知沉底拖釣違法卻依然我行我素的船家在這裡渾水摸魚。記得去年6月6號,禁捕期已經開始,我跟劉醫生看到一艘沒有船號的漁船沿著岸邊撒螃蟹籠,這種籠子是被嚴格禁用的,於是我們立即拿起電話撥打青島市政府熱線進行了舉報。從2003年定居青島以來,我便不時播打市政府熱線,請他們重視沿岸過度開發鮑魚池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倒不是因為那些看守鮑魚池的漁民驅趕我們釣魚,而是我實在不忍看到青島美麗的海岸礁岩上被噴上“嚴禁趕海釣魚,違者後果自負”的歪扭血紅的大字,以及那一片片人工挖掘出來的鮑魚池,餵養這些鮑魚是會對自然生態和食物鏈造成破壞的,這也是後來日趨嚴重的滸苔氾濫的主要原因。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總能責成有關單位把處理的情況回訪給我們,並逐步對漁民承包沿海養殖鮑魚池進行了取締,可惜的是那些廢棄的鮑魚池結構已經無法徹底清除了。

我要說的是,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法治國家,大家要知法守法並要運用法律,碰到違法行為時有義務挺身而出進行舉報。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作為釣魚人,我們應做到“光場”——釣後徹底清光現場的垃圾,維持釣場的原貌;如果不能做到“CATCH AND RELEASE”放生所釣,也不要“一網打盡”,留下當晚夠吃的,其他的放生留到下次再釣吧!相關職權部門若能設立監管釣魚、打獵等活動的法律,並在財政預算中拔少許費用增加類似於青島棧橋的釣魚碼頭的建設,為老年釣客和殘疾釣客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釣魚場所就更好了;就算像歐美國家那樣辦理釣魚證,徵收一定的費用,相信一年幾十元的費用也不會有人拒絕。

一陣吵鬧過後,“大坡”上的釣客氣衝衝地收拾魚竿走人了。老刁說:“快點老於,咱搬到‘大坡’去。快落到半潮了,好時候快到了!” 我本不想去湊熱鬧,不過看到那些漁船已經離去,便和他一起搬到“大坡”。擺好了魚竿,老刁指著前方的一塊凸出的礁岩說:“看到那塊礁石了嗎?等它露出一半時魚就該咬鉤了!”像老刁、劉醫生這些“老鳥”出門釣魚根本不用看潮汐表,何時漲落潮都在他們的順口溜中,漲退到幾分潮,看看礁石被海水淹沒或裸露的程度便知道了。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走,那塊礁岩幾乎全露出來了,但魚並沒有咬鉤。看來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可能是今天“限號”吧,海鮒們不出門了。我在胡思亂想著,雙眼已經不聽使喚地閉上了。沒過多久,老刁突然踢了我兩腳:“老於,上魚了!快起來!”我睜開眼,看了看紋風不動的魚竿依然矗立在那裡,覺得老刁在騙我,正想說他幾句,他指著他的背包說:“去看看吧!大概有2斤!”我一看,一條閃著銀光還在活蹦亂跳的海鮒就在背包裡,至於他中魚的過程,我全然不知。我看了看表,魚果然是在落到八分潮時釣獲的,接下來到潮底的一個多小時裡,我們又是在大眼瞪小眼中度過的。傍晚時分,我們決定收竿,路過“小坡”發現,上“夜班”的兩位釣客已經架好了魚竿。

第二天,據線人報,老刁釣獲的那條海鮒是當天“三班倒”的數十支魚竿釣上的唯一一條。

如前所述,春天出世的海鮒寶寶到秋天已經長到10釐米左右;不同于春天形單影隻的成年海鮒,這些初成長的海鮒可是“成群結隊”地接近岸邊,為儲備過冬的能量而瘋狂進食,這可是磯釣手大顯身手的時刻了。不同於沉底的“懶人釣法”,磯釣是要靠“打窩”來引魚聚魚的,所以釣點的優劣決定著魚獲的多少。大體而言,秋天時小海鮒數量多,分佈也較廣,整個青島附近海域均能釣獲,其中嶗山與薛家島是最佳釣場,前者從山下的流清河沿著伏鼇、大小坪嵐、青蛙石、八水河東西兩岸,均是好釣點;後者以後岔灣、象頭、綠島嘴為佳。

2015年秋天是令人難忘的,劉醫生說這是十多年來釣況最好的一個秋天,不論是懶人的沉底釣還是磯釣,都能釣有所獲,上鉤的不是巴掌大的石岬子就是半斤左右重的海鮒,一箭雙雕是常事,“空軍”嚴重缺額。事後劉醫生說,不要把今秋的魚情當常態,我保證明年絕對不是這樣。果然,從去年秋天到現在,原本兵源不足的“空軍”變得人滿為患。是劉醫生會占卜算卦嗎?顯然不是。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出現上升。海水變暖會導致各種複雜的後果,如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溶氧量降低,這會對海中微生物、藻類及浮游生物的生存造成重大影響,破壞海洋食物鏈,導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和絕跡;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赤道附近東、中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與緊跟而至的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相反,海水溫度降低)對全球氣候的異常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到目前為止,整個海洋表面溫度平均“只”上升了0.1℃~0.2℃,但是局部海域的溫度卻上升了2℃~3℃。對於對溫度極為敏感的海洋生物來說,這“一點點”溫度變化會對它們的生存、代謝、繁殖、發育等生命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所造成的大批珊瑚礁的死亡就是例子。

魚是變溫動物,通過身體的側線去感受水溫的細微變化,再調節體溫以維持與水溫的基本一致,因此它們對氣溫和水溫的變化十分敏感,某些魚類尤其強烈,鯛類就是其中之一。魚類可以通過調節體溫去適應環境溫度,但它們不像人類那樣僅僅通過增減衣服便可解決溫度驟變帶來的不適,在這個生理調節的過程中,它們需要的不單是時間,更要消耗大量能量;溫度變化越大,調節的時間就越長,體能的消耗就越大,進而對生理機能造成損害。這或許就是為什麼2015秋天以後,青島附近海域比目魚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之一。

大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整個海洋生物系統受損,區域海岸原始景觀被人為破壞則造成了淺海生物食物鏈的斷裂,這些不僅導致漁民的漁獲量銳減,也造成我們這些海釣客心中的“女神”海鮒寧願在深海“獨守空閨”做“大齡剩魚”,也不願冒有去無回的險去沿岸覓食產卵。我曾在美國加州生活數年,加州沿岸可謂魚滿為“患”,我們不妨看看他們的做法:沿岸70海裡之內不得進行商業捕撈;所有沿岸礁石上的貝類不得任意摘取;當地有著嚴格的釣魚法規,違者嚴懲;極大力度保護魚苗及頻臨滅絕的魚種;無近海養殖,全力保護沿海自然景觀;鼓勵路亞釣,宣導CATCH AND RELEASE放流意識;海岸有舒適、廉價、安全的海釣船供全家人休閒活動,減少了磯釣的人口。

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蛟龍號”已能潛至7000米深的海下,但面對廣闊無垠、深邃無底的海洋,這又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無力修補千瘡百孔的地球,但能夠做到減少後續的人為損害。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下,我們出門釣魚不妨多搭乘公共汽車,少開私家車,這能為減少尾氣排放盡一份微薄之力,間接減輕了溫室效應;我們完全能做到保持釣場的清潔,清理釣魚產生的垃圾不過是舉手之勞,卻可以避免海洋生物因誤食塑膠袋等垃圾而受傷和死亡,維護近海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健康發展……不要輕視了這些小事,它甚至決定著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未來是否有魚可釣,因此它又不算小事。把我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好,這就是大事,是最實實在在的大事。

後記:5月5號,釣友老徐在嶗山八水河一天釣了三條海鮒,這在近年來是天方夜譚的事;劉醫生在5月份也徹底擺脫了“空軍”,釣獲10多條海鮒和比目魚。他們說,釣況的突然改善多多少少跟禁漁期提前一個月有關(今年,禁漁期起始日由往年的6月1日改為5月1日)。是不是真的這樣?有待於再觀察幾年才能下結論。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海鮒在靠岸覓食繁殖的途中命喪“天羅地網”的風險降低了很多,不必忍受漁船轟鳴的作業聲驚嚇的它們也敢大膽靠岸了。因此從理論上講,禁捕期的提前與魚況的轉好是有關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醫生將那條漁船使用違規拖網捕魚的視頻轉發給市政府後,嶗山漁業局找到了這條漁船的主人,除了對其進行了沒收漁具、罰款,以及禁止出海捕魚等處罰外措施外,還提出有償聘請我們做“海岸巡護員”,以“人民的名義”監察和舉報所有違法捕魚的事情。在此,我除了感謝政府官員的從善如流,更要對那些不屑於和我們一樣“多管閒事”的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你的舉手之勞很可能意義重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