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養蛙了嗎?從“蛙兒子”那裡學到的人生哲學!

(健康時報記者 任 璿 資深職業規劃師 趙曉璃)如果你玩微信, 那麼你在最近的朋友圈裡一定見過這麼一隻小青蛙, 它每天在一間小屋子裡, 孤獨地吃飯、看書等, 時間到了, 就背起背包出門旅行, 過段時間, 又會回來重複單調的生活。

這只青蛙是日本的一款遊戲《旅行青蛙》中的角色, 而玩這款遊戲的人能做的除了幫它收割三葉草, 給它準備最基本的飯菜以外, 其他什麼都做不了。 遊戲很簡單, 但遊戲背後蘊含的心理學意義卻不是那麼簡單。

與自己相處 做個積極的空巢青年

遊戲中的小青蛙, 一個人在家裡看書、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收拾行李去旅行, 偶爾和朋友聚一聚。 這種“一個人”的狀態, 恰與“空巢青年”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空巢青年”在中國一線城市更為多見。 據淘寶大資料《空巢青年自檢指南》顯示, “空巢青年”主要分佈於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成都,

北京空巢青年人數達300萬人, 深圳307萬人, 廣州289萬人, 上海241萬人, 成都166萬人。

“空巢”讓人更多的感覺到的是“孤獨”, 但實際上“孤獨”未必是一件壞事情。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表示, 孤獨要分兩種情況來看, 一種是主動處於孤獨狀態, 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實施自己的計畫, 在外人看來很孤獨, 但其實他的內心是豐富的, 因為他在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另一種是被動處於孤獨狀態, 比如在外求學的、年齡較小的一些學生, 缺乏社會交往的技巧, 不擅長、也不願意和別人交往, 不得已自己一個人過孤獨、單調、枯燥的生活。 所以, 有時候, 孤獨不見得是件壞事兒, 它可以讓自己的時間更有效率、生命更有品質。

不過, 宋崇升提醒, 人還是要鼓勵自己多出去交往的。 社會關係對人是一種滋養, 人的社會關係豐富了, 人生也會豐富, 心理也會更健康。 就像湖泊一樣, 不斷注入新水, 才能處於新鮮、有活力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習慣了孤獨, 經常過著一種單調的、不需要朋友的生活, 他確實會慢慢適應這種狀態, 但久而久之, 就更加缺乏和別人交往的動力。

所以, 一定要給自己生活設置一個“開關”, 經常的切換不同模式, 該獨處就獨處, 需要社會交往就要走出去。 比如定期的孤獨模式後, 就要主動和朋友見個面, 做一個線下的面對面交流。

與父母相處 耐心分享生活點滴

在遊戲中, 養蛙的你正體驗了父母的感覺, 每天點進遊戲, 看看有沒有蛙寄來的明信片,

想想它又到了哪裡, 就仿佛父母每天點進朋友圈, 看看你最近過得怎麼樣, 從字裡行間揣測你的心情, 他們也想陪著你, 他們又怕打擾你, 他們只能做一件事:等你回家。

現如今,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出去奮鬥, 卻留父母在家, 變為了“空巢老人”。 “空巢青年大多是主動的, 但空巢老人卻大多是被動的。 所以, 對於孩子來說, 一定要重新評估親情的價值, 事業是重要的, 而親情也同樣重要。 出門在外的孩子要定期要和父母聯繫, 學會分享。 比如, 你在生活當中看到一些電器、食品等不錯, 不妨和父母分享一下, 或在網上買些送給父母;或者耐下心教給父母使用網路、微信等, 讓父母的生活跟上時代的節奏, 這樣不僅會讓父母開心,

作為孩子的你也會快樂。 ”宋崇升醫生說。

當然, 對空巢老人來說, 也應主動豐富自己的社會交往, 不要低估人際互動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健康意義。 首先, 可以多和朋友、鄰居、街坊交流;其次, 多去一些公眾場合、主動參加一些社區組織的活動, 比如去公園健身等。 另外, 條件允許, 老人不妨和孩子有一些定期的相聚, 比如在孩子不忙的時候, 來到孩子所在的城市, 有個短暫的相處, 這也是一種情感彌補的方式。 空巢老人有時也不要太“懂事”, 考慮孩子很忙, 不去打擾他。 老人有時要學會“索取”, 主動和孩子說一說自己的困難、壓力, 或主動告訴孩子自己缺什麼東西, 反而可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交流中,親情就流動起來了。

與工作相處 在重複中尋找新的生機

“兒行千里母擔憂”,養蛙遊戲還有效地利用了人們的“牽掛心理”,將這種“牽掛機制”運用到工作中,你的工作也將饒有樂趣。

首先,確保自己不討厭這份工作。一份理想的工作要滿足三個要素:感興趣、能做好、有收入,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往往很難在一開始就找到這樣理想的工作,如果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又該如何開始呢?如果你確定自己喜歡一件事情,就去做相關工作;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喜好,至少找有一份不那麼討厭的工作開始就好。

“不討厭”有三個前提:價值觀不衝突,比如有道德良知的人不會選擇販賣人口牟取暴利;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至少是自己可以勝任的,能獲得一定的物質保障。滿足這三點,就是一份理性範圍的“好工作”,而一旦你能做好它,就不難獲得他人認可,漸漸地隨著投入的增加,就漸漸無法割捨,極有可能從“不討厭”變成“喜歡”。另外,工作就好像打遊戲,想要圓滿完成任務,首先要做的是瞭解並掌握遊戲規則,而部分職場人不懂得對當前的工作業務進行整理,更不懂得提煉要點,導致每天陷入了無效的忙碌,且很難獲得成就感。所以,可以採取以下方法讓職業煥發生機:理清崗位核心業務及具體規則;從“不討厭”且能做好的工作入手,隨著能力的提升以及投入的增加,就有可能從無感變成喜歡,從而變成理想的工作;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以點帶面,拓展新的變現領域,財富=核心能力×大量動作的平方。

在交流中,親情就流動起來了。

與工作相處 在重複中尋找新的生機

“兒行千里母擔憂”,養蛙遊戲還有效地利用了人們的“牽掛心理”,將這種“牽掛機制”運用到工作中,你的工作也將饒有樂趣。

首先,確保自己不討厭這份工作。一份理想的工作要滿足三個要素:感興趣、能做好、有收入,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往往很難在一開始就找到這樣理想的工作,如果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又該如何開始呢?如果你確定自己喜歡一件事情,就去做相關工作;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喜好,至少找有一份不那麼討厭的工作開始就好。

“不討厭”有三個前提:價值觀不衝突,比如有道德良知的人不會選擇販賣人口牟取暴利;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至少是自己可以勝任的,能獲得一定的物質保障。滿足這三點,就是一份理性範圍的“好工作”,而一旦你能做好它,就不難獲得他人認可,漸漸地隨著投入的增加,就漸漸無法割捨,極有可能從“不討厭”變成“喜歡”。另外,工作就好像打遊戲,想要圓滿完成任務,首先要做的是瞭解並掌握遊戲規則,而部分職場人不懂得對當前的工作業務進行整理,更不懂得提煉要點,導致每天陷入了無效的忙碌,且很難獲得成就感。所以,可以採取以下方法讓職業煥發生機:理清崗位核心業務及具體規則;從“不討厭”且能做好的工作入手,隨著能力的提升以及投入的增加,就有可能從無感變成喜歡,從而變成理想的工作;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以點帶面,拓展新的變現領域,財富=核心能力×大量動作的平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