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慧化生活 大資料時代犧牲個人隱私不可避免嗎

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 科技飛速發展, 不論是智慧安防、智慧客廳、智能衛浴等智能家居, 還是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慧眼鏡等智慧穿戴,

智慧裝備成果已經廣泛應用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並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捷與趣味。 不過, 隨著智慧設備的不斷滲透, 人們也發現, 智慧設備正在通過龐大的後臺支撐系統對不僅是使用者的基本資訊, 更多是在生活習慣、社交愛好等領域記錄甚至是搜集著個人隱私資訊。

智慧插座

家住白堤路附近的盧先生, 今年為家中添置了一件特別令他得意的智慧小物, 那就是智慧插座。 這款插座外形為短短的圓柱體, 和普通手機充電器大小類似, 雖然外貌上看不出端倪, 但這個插座可以讓普通家電“變身”為智慧家電, 比如提前在電飯煲裡準備好米和水, 下班回家前掐好時間, 用手機上的APP就可以遠端遙控電飯煲開始煮飯。

熱水器、加濕器、空調等家電, 都可以通過手機遠端操作。

“很聰明的小夥伴, 它還能當空調和電視遙控器!”盧先生說, 通過紅外遙控功能, 手機就可以把家中所有的家電進行統一遙控。

掃地機器人

坐在家裡點一下手機, 就有“人”幫你打掃衛生。 和其他家居用品一樣, 近年來逐漸流行起來的掃地機器人也走上了智慧路線。 在一家大型電商平臺, 一款熱銷的掃地機器人就將“APP智慧控制”作為賣點之一, 除了即時操作, 用戶也可以選擇預約清掃, 到了時間掃地機器人就會自己動起來。 目前, 這款千余元的國產品牌掃地機器人已經收到了十多萬條評論。

此外, 市面上有些掃地機器人還具備攝像功能, 在家中邊清潔邊“巡視”時,

可以即時傳輸影像到手機上, 價格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智慧手環

“我用它來檢測運動時的心率還有睡眠情況。 ”大學生小陳向記者展示了手上的某品牌智慧手環, 她介紹, 手環記錄的資料能通過藍牙同步到手機應用裡, 並根據全年的統計為使用者提供健康建議。 此外, 這款手環還能和手機綁定進行識別, 將手環移動到手機旁邊, 就可以直接解鎖, 不再需要密碼或手勢。

記帳APP

不知道上個月花了多少錢?記帳APP來幫忙。 記者下載了一款定位為“全資產記帳管家”的APP, 註冊登錄後, 頁面顯示可以添加銀行卡、信用卡、支付寶、股票、住房公積金、社保等20多類資產。 以銀行卡為例, 既能選擇手動輸入帳戶餘額, 也可以授權APP訪問網銀自動同步顯示餘額。

通過這種方法實現一個應用查詢多個帳戶明細和資產走勢, 在出現變動或某些資產到期時, 也能自動提醒用戶。

家用攝像頭

手機遠端監控、雙向語音、智慧移動檢測……這裡監控的可不是什麼神秘場所, 而是普通人的家, 如今, 家用攝像頭已經可以實現這些功能。 市民張先生在孩子一歲多時, 在家中安裝了攝像頭, 以便隨時查看孩子的情況。

除了即時監控, 這款設備也支援視頻存儲功能, 使用者可以通過訂購的方式將視頻存到雲端或本地。 “想看時就能看, 我覺得很好用、很方便。 ”張先生說。

智慧眼鏡

2018年開年, 小宗就購置了一件特殊的新年禮物犒勞自己──一副智慧眼鏡。

“太酷炫了, 而且功能很齊全。

”小宗告訴記者, 這個眼鏡不僅能實現類似“江戶川柯南”眼鏡的追蹤導航功能, 更可以隨時轉換多國語言、即時翻譯、語音瀏覽、視頻直播, 還能夠實現VR功能。

“最有趣的是它還可以與無人機實現遠端互動。 ”小宗表示, 他正在打算買一架小型無人機來實現這一功能。

智慧水杯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總是忘記喝水了, 這個杯能夠根據每個人情況提供科學飲水方案, 水溫水量都有提示, 很智慧。 ”剛剛參加工作的小涵向記者展示了她媽媽剛剛買給她的智慧水杯。 據她介紹, 這款水杯可以準確記錄自己的每一次飲水, 飲水監測精度可以達到±2毫升, 還可以提示水溫, 並可根據飲水人的實際飲水量、體質、活動量、環境溫度來瞭解飲水人什麼時候即將進入缺水狀態, 從而設計合理的飲水時間和飲水量。此外,飲水人的飲水資料還可以被收集至蘋果HealthKit平臺,並在蘋果Health應用中記錄和流覽。

智慧汽車

智慧汽車是一種正在研製的新型高科技汽車,這種汽車不需要人去駕駛,人只舒服地坐在車上享受這高科技的成果就行了。因為這種汽車上裝有相當於汽車的“眼睛”、“大腦”和“腳”的電視攝像機、電子電腦和自動操縱系統之類的裝置,這些裝置都裝有非常複雜的電腦程式,所以這種汽車能和人一樣會“思考”“判斷”“行走”,可以自動啟動、加速、刹車,可以自動繞過地面障礙物。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它的“大腦”能隨機應變,自動選擇最佳方案,指揮汽車正常、順利地行駛。

誰在為隱私擔憂

天津大學大四學生 陳同學 23歲

我覺得隱私主要是私人的資訊或行為,比如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的愛好,或是私人時間做的事情。有時候在購物網站上搜索了一些東西,接下來一段時間網頁上就會彈出相關廣告,我覺得這種基於演算法的推送有時挺讓人尷尬的。還有我報名雅思考試之後,經常接到留學仲介的電話,問有沒有出國意向。這些資訊都是比較隱私的,類似內容的洩露令人反感。

互聯網企業員工 王先生 24歲

隱私就是我不想讓所有人都知道的個人資訊,比如我的名字、家庭位址、照片、身份證號碼,我想保密,防止在一些情況下別人對我造成困擾。像我訂外賣、網購時就會擔心隱私問題,因為其中包含了名字、位址、電話等最重要的資訊,甚至能分析出來我什麼時候在家。現在利用他人隱私的代價太低了,保護隱私不能靠企業管理者的良心,必須制定資訊保護的規則,只有制度完善,引導行業規範,才能更好地保護用戶。

金融機構員工 蘇女士 27歲

我覺得隱私是將人類的自我意識與社會屬性相區分的重要存在。沒有隱私就沒有個體的自我意識,稱不上獨立。這讓我想起電影《駭客帝國》,當我們的生活展現在別人眼前,甚至被人控制,就失去了和動物的區別。高科技智慧化的生活與隱私我認為是無法調和的矛盾存在,為了更加方便的生活,犧牲隱私是必然的,即便我們在技術發展過程中不斷強調隱私保護,但這就像自欺欺人,因為在以後的社會中,誰掌握了關於我們隱私的大資料,誰也就掌握了我們的自我意識,這也是現代互聯網企業都在智慧化科技上下血本的原因。

出版社編輯 杜女士 36歲

我覺得現在幾乎沒有什麼隱私可言了吧,幾乎每個金融機構、通訊公司、仲介機構、教育機構都知道你的基本資訊,現在人們過生日的時候可能收到最多的就是這些機構發來的生日短信。雖然知道沒有什麼隱私可言,但是還是挺反感自己的資料被賣作商業用途。有時候甚至你在做什麼,對方都會一清二楚。最近我在使用一個付費APP語言學習軟體,學到3個多月的時候,就有人給我打電話,向我推薦外教一對一課程,並聲稱可以對我目前的學習狀況有所提升,對方可以通過這個APP搜集到關於我的大資料,對我最近幾個月來每天學習的時長、學習內容、學習成績瞭若指掌,這讓我突然覺得之前的學習都被隱形人盯著看一樣,還是挺不自在的。

飯店經營者 金女士 34歲

社會的進步必然會帶動高科技發展,智慧產品也層出不窮,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隨著很多領域的實名制,我們個人隱私很可能非常容易被洩露,對這一點,我肯定會有一些擔心。雖然個人隱私其實早已不是什麼隱私,甚至今後可能會發展成“無隱私”時代,但智慧化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不過法律也在不斷完善,對我們進行保護,司法機關也在發展資訊化,提升智慧辦案手段。對於個人隱私,我覺得還是儘量通過一些軟體和自身對密碼加強設置等方式,來減少被侵犯隱私的可能性。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費先生 40歲

在網上搜索需要的內容時,搜尋引擎就會用大資料分析自動關聯我感興趣的產品,我覺得這就是一種侵犯隱私行為。特別是在目前,我們很多國人其實不是太重視這方面。很多巨頭公司有很強的技術實力,他們會通過技術手段一邊在悄悄收集使用者資訊,一邊聲稱可以保護使用者資訊,但還是會不斷有消息爆出大公司存在使用者資訊保護的隱患,就更別指望中小企業來保護用戶隱私了。另外,我覺得立法應該更加完善對個人隱私的保護。

觀點碰撞

大資料時代犧牲個人隱私不可避免嗎

北京盈科(天津)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郭鑫

隨著大資料的應用,智慧設備成為必然趨勢,因為其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讓人們從繁複的事務中脫身,提升做事效率。在智慧設備使用的同時,大資料的歸集肯定會帶來隱私洩露的隱患。我認為,一方面是要通過立法來進行保護,最新《民法總則》已經有關於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新增的條款,但現在立法層面的保護還稍顯粗線條,今後應該會越來越細。

另一方面取決於個人的選擇,並相應加強自我防範意識。有的人認為隱私資料更重要,但有的人則覺得並不關鍵,是更智慧,還是對自己個人資訊進行保護,這是一道選擇題。比如,有的人更傾向於使用國產手機而不選擇蘋果手機,可能覺得蘋果手機會洩密。選擇智慧產品,瞭解其功能的同時應該更細化瞭解其所能收集的資訊範圍,並做好分析,再決定是否選擇使用。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秦偉

傳統的個人資訊保護立法立足於個人資訊的概念,以知情同意為前提,要求任何公共、私人部門在收集個人資訊時履行收集限制、資訊品質、目的限定、安全維護、公開透明、個人參與、責任明確等原則和行為。區分個人資訊與非個人資訊成為適用個人資訊保護法或隱私法的關鍵。但在網路和資訊技術(典型如大資料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個人資訊的邊界愈發模糊,可能面臨個人資訊範圍無限擴張的趨勢,這種不確定性對個人和機構來說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進一步的問題在於,個人資訊以個人為核心,但如今個人資訊的後續比對、挖掘等成為資訊價值再造的重要來源,同時,多重主體參與個人資訊的收集、處理和利用也使得個人對資訊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

這種矛盾與個人資訊不僅需要保護,而且需要流動有關。資訊或資料是未來經濟的重要基礎,過分限制會阻礙創新,過分流動會侵犯個人隱私,因此未來仍然是這兩方面的矛盾。

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對個人資訊保護予以立法,同時建立動態的保護過程。即堅持事前同意機制,但也在資訊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強化個人資訊保護的意識,OECD、歐盟、美國等均在立法中對資訊管理者施加了“通過設計保護隱私”的義務,要求其在資訊生命週期的最開始就思考個人資訊和隱私保護的問題,而不是在事件發生之後。這種風險預防的思路克服了過去僅在資訊收集時依賴個人資訊概念界定的簡單做法,有利於提升產業自身個人資訊保護的能力和主動性,未來中國立法應予以關注。

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個人資訊展開不同程度的保護。保護強度與保護機制相關聯,一般可表現為禁止收集、禁止識別或禁止處理、禁止披露等。資訊處理的目的必須合法,而且使用的個人資訊應當為實現該目的所必需,其範圍、數量應當與該目的相匹配。

近兩年來全球正在悄悄地燃起一場智慧化的革命,推動人類生活從資訊時代邁向智慧時代。不過每個人的願景都不同,這也是創新的魅力所在。我國許多智慧技術仍處於設計與研發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入,當然,這也需要法律的協同。

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正道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 吳星辰

目前個人隱私資訊被科技公司所收集的現狀無法避免,處於接受服務必犧牲資訊階段。

當前全球正在經歷科技和產業高度耦合、深度疊加的新一輪變革,創新已由單一領域的離散式突破向跨領域的群體性突破轉變,由單一的產品創新向集大成的系統創新轉變,人工智慧與其他技術加速融合創新與聚變發展,使人類社會日益逼近智慧化變革的臨界點,在顛覆人類思想和科學的同時,還加速推進社會形態的全面系統演進,繼工業社會、資訊社會之後,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智慧社會正在加速到來,在生產生活各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顛覆性、開創性變革。

隨著智慧化不斷普及,雲分析能力不斷提升,個人資訊洩露的程度也不斷提高,個人隱私洩露所帶來的風險將不可忽視。一旦設備遭到攻擊,駭客可能會遠端控制用戶的無線路由器,用戶的日常生活將受到打擾。

智慧設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舒適便利的同時,其安全問題一直令人擔憂。資訊安全是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有計算資源的地方就需要資訊安全。因此,改變被動的“封、堵、查、殺”和打補丁模式,從系統安全的角度考慮問題,構建可信免疫、積極主動的縱深防禦體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例如:設計通用演算法和統一標準,以立法或者行業監督的形式對收集到的個人資訊進行數位加密,或者未來採用量子加密手段,一旦資訊被協力廠商(包括服務提供者)利用,則用戶馬上知情。

從而設計合理的飲水時間和飲水量。此外,飲水人的飲水資料還可以被收集至蘋果HealthKit平臺,並在蘋果Health應用中記錄和流覽。

智慧汽車

智慧汽車是一種正在研製的新型高科技汽車,這種汽車不需要人去駕駛,人只舒服地坐在車上享受這高科技的成果就行了。因為這種汽車上裝有相當於汽車的“眼睛”、“大腦”和“腳”的電視攝像機、電子電腦和自動操縱系統之類的裝置,這些裝置都裝有非常複雜的電腦程式,所以這種汽車能和人一樣會“思考”“判斷”“行走”,可以自動啟動、加速、刹車,可以自動繞過地面障礙物。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它的“大腦”能隨機應變,自動選擇最佳方案,指揮汽車正常、順利地行駛。

誰在為隱私擔憂

天津大學大四學生 陳同學 23歲

我覺得隱私主要是私人的資訊或行為,比如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的愛好,或是私人時間做的事情。有時候在購物網站上搜索了一些東西,接下來一段時間網頁上就會彈出相關廣告,我覺得這種基於演算法的推送有時挺讓人尷尬的。還有我報名雅思考試之後,經常接到留學仲介的電話,問有沒有出國意向。這些資訊都是比較隱私的,類似內容的洩露令人反感。

互聯網企業員工 王先生 24歲

隱私就是我不想讓所有人都知道的個人資訊,比如我的名字、家庭位址、照片、身份證號碼,我想保密,防止在一些情況下別人對我造成困擾。像我訂外賣、網購時就會擔心隱私問題,因為其中包含了名字、位址、電話等最重要的資訊,甚至能分析出來我什麼時候在家。現在利用他人隱私的代價太低了,保護隱私不能靠企業管理者的良心,必須制定資訊保護的規則,只有制度完善,引導行業規範,才能更好地保護用戶。

金融機構員工 蘇女士 27歲

我覺得隱私是將人類的自我意識與社會屬性相區分的重要存在。沒有隱私就沒有個體的自我意識,稱不上獨立。這讓我想起電影《駭客帝國》,當我們的生活展現在別人眼前,甚至被人控制,就失去了和動物的區別。高科技智慧化的生活與隱私我認為是無法調和的矛盾存在,為了更加方便的生活,犧牲隱私是必然的,即便我們在技術發展過程中不斷強調隱私保護,但這就像自欺欺人,因為在以後的社會中,誰掌握了關於我們隱私的大資料,誰也就掌握了我們的自我意識,這也是現代互聯網企業都在智慧化科技上下血本的原因。

出版社編輯 杜女士 36歲

我覺得現在幾乎沒有什麼隱私可言了吧,幾乎每個金融機構、通訊公司、仲介機構、教育機構都知道你的基本資訊,現在人們過生日的時候可能收到最多的就是這些機構發來的生日短信。雖然知道沒有什麼隱私可言,但是還是挺反感自己的資料被賣作商業用途。有時候甚至你在做什麼,對方都會一清二楚。最近我在使用一個付費APP語言學習軟體,學到3個多月的時候,就有人給我打電話,向我推薦外教一對一課程,並聲稱可以對我目前的學習狀況有所提升,對方可以通過這個APP搜集到關於我的大資料,對我最近幾個月來每天學習的時長、學習內容、學習成績瞭若指掌,這讓我突然覺得之前的學習都被隱形人盯著看一樣,還是挺不自在的。

飯店經營者 金女士 34歲

社會的進步必然會帶動高科技發展,智慧產品也層出不窮,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隨著很多領域的實名制,我們個人隱私很可能非常容易被洩露,對這一點,我肯定會有一些擔心。雖然個人隱私其實早已不是什麼隱私,甚至今後可能會發展成“無隱私”時代,但智慧化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不過法律也在不斷完善,對我們進行保護,司法機關也在發展資訊化,提升智慧辦案手段。對於個人隱私,我覺得還是儘量通過一些軟體和自身對密碼加強設置等方式,來減少被侵犯隱私的可能性。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費先生 40歲

在網上搜索需要的內容時,搜尋引擎就會用大資料分析自動關聯我感興趣的產品,我覺得這就是一種侵犯隱私行為。特別是在目前,我們很多國人其實不是太重視這方面。很多巨頭公司有很強的技術實力,他們會通過技術手段一邊在悄悄收集使用者資訊,一邊聲稱可以保護使用者資訊,但還是會不斷有消息爆出大公司存在使用者資訊保護的隱患,就更別指望中小企業來保護用戶隱私了。另外,我覺得立法應該更加完善對個人隱私的保護。

觀點碰撞

大資料時代犧牲個人隱私不可避免嗎

北京盈科(天津)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郭鑫

隨著大資料的應用,智慧設備成為必然趨勢,因為其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讓人們從繁複的事務中脫身,提升做事效率。在智慧設備使用的同時,大資料的歸集肯定會帶來隱私洩露的隱患。我認為,一方面是要通過立法來進行保護,最新《民法總則》已經有關於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新增的條款,但現在立法層面的保護還稍顯粗線條,今後應該會越來越細。

另一方面取決於個人的選擇,並相應加強自我防範意識。有的人認為隱私資料更重要,但有的人則覺得並不關鍵,是更智慧,還是對自己個人資訊進行保護,這是一道選擇題。比如,有的人更傾向於使用國產手機而不選擇蘋果手機,可能覺得蘋果手機會洩密。選擇智慧產品,瞭解其功能的同時應該更細化瞭解其所能收集的資訊範圍,並做好分析,再決定是否選擇使用。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秦偉

傳統的個人資訊保護立法立足於個人資訊的概念,以知情同意為前提,要求任何公共、私人部門在收集個人資訊時履行收集限制、資訊品質、目的限定、安全維護、公開透明、個人參與、責任明確等原則和行為。區分個人資訊與非個人資訊成為適用個人資訊保護法或隱私法的關鍵。但在網路和資訊技術(典型如大資料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個人資訊的邊界愈發模糊,可能面臨個人資訊範圍無限擴張的趨勢,這種不確定性對個人和機構來說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進一步的問題在於,個人資訊以個人為核心,但如今個人資訊的後續比對、挖掘等成為資訊價值再造的重要來源,同時,多重主體參與個人資訊的收集、處理和利用也使得個人對資訊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

這種矛盾與個人資訊不僅需要保護,而且需要流動有關。資訊或資料是未來經濟的重要基礎,過分限制會阻礙創新,過分流動會侵犯個人隱私,因此未來仍然是這兩方面的矛盾。

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對個人資訊保護予以立法,同時建立動態的保護過程。即堅持事前同意機制,但也在資訊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強化個人資訊保護的意識,OECD、歐盟、美國等均在立法中對資訊管理者施加了“通過設計保護隱私”的義務,要求其在資訊生命週期的最開始就思考個人資訊和隱私保護的問題,而不是在事件發生之後。這種風險預防的思路克服了過去僅在資訊收集時依賴個人資訊概念界定的簡單做法,有利於提升產業自身個人資訊保護的能力和主動性,未來中國立法應予以關注。

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個人資訊展開不同程度的保護。保護強度與保護機制相關聯,一般可表現為禁止收集、禁止識別或禁止處理、禁止披露等。資訊處理的目的必須合法,而且使用的個人資訊應當為實現該目的所必需,其範圍、數量應當與該目的相匹配。

近兩年來全球正在悄悄地燃起一場智慧化的革命,推動人類生活從資訊時代邁向智慧時代。不過每個人的願景都不同,這也是創新的魅力所在。我國許多智慧技術仍處於設計與研發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入,當然,這也需要法律的協同。

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正道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 吳星辰

目前個人隱私資訊被科技公司所收集的現狀無法避免,處於接受服務必犧牲資訊階段。

當前全球正在經歷科技和產業高度耦合、深度疊加的新一輪變革,創新已由單一領域的離散式突破向跨領域的群體性突破轉變,由單一的產品創新向集大成的系統創新轉變,人工智慧與其他技術加速融合創新與聚變發展,使人類社會日益逼近智慧化變革的臨界點,在顛覆人類思想和科學的同時,還加速推進社會形態的全面系統演進,繼工業社會、資訊社會之後,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智慧社會正在加速到來,在生產生活各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顛覆性、開創性變革。

隨著智慧化不斷普及,雲分析能力不斷提升,個人資訊洩露的程度也不斷提高,個人隱私洩露所帶來的風險將不可忽視。一旦設備遭到攻擊,駭客可能會遠端控制用戶的無線路由器,用戶的日常生活將受到打擾。

智慧設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舒適便利的同時,其安全問題一直令人擔憂。資訊安全是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有計算資源的地方就需要資訊安全。因此,改變被動的“封、堵、查、殺”和打補丁模式,從系統安全的角度考慮問題,構建可信免疫、積極主動的縱深防禦體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例如:設計通用演算法和統一標準,以立法或者行業監督的形式對收集到的個人資訊進行數位加密,或者未來採用量子加密手段,一旦資訊被協力廠商(包括服務提供者)利用,則用戶馬上知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