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多少父母,正在用愛毀掉孩子的未來

【本文原創獨家。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更多親子教育好文】

作者:一木(爸媽內參主筆)

01

前幾天我分享了一個關於“熊孩子幹過的事”的連結給朋友小雨,

看完以後她說熊孩子真是太讓人頭疼了。

隨即她又表示, 其實更讓人生氣的, 還是熊孩子背後的那些熊父母。

幾年前小雨教過一個學生叫小偉, 提到他說得好聽點是“小霸王”, 說得難聽點, 就是“萬人嫌”。

剛轉來學校時的小偉學習挺優秀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性格不太好。

有次期中測試, 因為考差了而心情鬱悶的他不小心碰倒了女同學小梅的書, 沒有道歉就走掉的行為讓小梅很生氣, 拉著他說:

你這個人怎麼這樣?一點禮貌都沒有。

話音剛落, 小偉突然就情緒爆發, 用力將小梅推開, 撞到桌子上的小梅疼得大哭起來, 而小偉絲毫沒意識到自己的不對, 將桌子上的書都抱起來砸向小梅, 大聲喊道:

我就沒有禮貌,

關你什麼事。

小雨趕到班裡時, 小梅在座位上哇哇大哭, 好在檢查詢問之後沒有傷到哪裡, 而小偉則趴在桌子上, 怎麼叫他都不應。

小偉媽媽來到學校聽完整件事之後, 要求小梅必須給小偉道歉, 接下來告訴小雨, 說以後再發生這種小事沒有必要給家長打電話, 最後特別寵溺地哄著在生悶氣的兒子:

沒事啊寶貝, 別怕, 媽媽在呢。

小雨在一旁很懵啊, 這什麼情況?

“小偉媽媽, 您不覺得小偉這樣的行為不正確嗎?”

“老師, 我們家兒子我最清楚, 他是好孩子, 他不會無緣無故打人的。 那個孩子如果不先說他, 他也不會動手。 而且他也只是不小心碰掉她的書, 最後也沒有真正傷到她, 有什麼錯?”

沒有真正傷到別人, 所以沒有錯,

那如果傷害了呢?不好意思, 我們不是故意的, 誰讓你先說我呢?

後來的談話, 小偉媽媽就站在這一詭辯的角度, 絲毫不接受小雨的建議。 而這天之後, 小雨就發現小偉越來越孤僻難管了, 打架次數也慢慢增多了, 他對周圍的同學說:

我媽說的, 誰先惹我不高興, 活該被打。

貝納姆曾說過一句話, 路走錯了, 奔跑又有什麼用呢?

換句話說, 面對孩子錯誤的行為, 家長的態度都是偏執且不正確的, 教育又有什麼用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 孩子對於事情的認知都是在探索中積累的。

當孩子的行為發生偏差, 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 不及時管理他的錯誤, 那孩子就會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不妥。

即使當時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

但要清楚的是, 這種腐蝕劑般的愛在假以時日, 在錯誤的惡果積累之後, 也終將會由家長和孩子自己為其買單。

02

記得我坐火車時, 遇到過這樣一對母子。

因為是臥鋪, 上來以後孩子不願意立即躺下睡覺, 在自己的床鋪上翻來翻去。 最後可能太過無聊,

就用手敲床壁, 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孩子母親先是輕聲說了別鬧, 後來發現孩子不當回事, 繼續敲出不同節奏的聲音, 好像玩上癮了。

這時, 孩子母親坐起來, 將對面床鋪上的兒子掰正, 面對著自己, 非常嚴肅地問:

你剛剛在幹什麼?有沒有聽到媽媽講話?

兒子低著頭沒有吭聲。

“叔叔阿姨都在休息, 你搞出那種聲音, 是不是很吵?如果你在睡覺, 別人一直吵吵鬧鬧, 你是什麼感受?回答我。 ”

兒子發現媽媽好像真的生氣了, 很老實地回答:“對不起媽媽, 我錯了。 我不玩了, 你別生氣。 ”

到這裡, 媽媽的語氣變得溫柔起來, 輕聲說:

你可以玩一些安靜的小遊戲, 比如說看看你的書或者玩你的樂高, 但是不能影響到別人, 在公共場合一定要有公德心, 記住了嗎?

“記住了媽媽。”

看到此情此景,我當時就想,哪有不聽話的小孩,只有認識不到錯誤的爸媽。

後來的整個行程中,那個小朋友都沒有發出吵鬧的聲音。下車前,他用小手摸著媽媽的額頭輕輕說:“媽媽,你的頭還有點燙,等會兒到了你記得再喝一遍藥。”

說完,他拿起媽媽的背包,背在自己身上,邊背邊說:“一點兒也不重,媽媽,我可以幫你的。”

王守仁在《教條示老場諸生》中說,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可以發現,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才是最好的教育時機,家長若能把握機會正確處理孩子的錯誤,那他一定會終生難忘,並且受益匪淺。

前段時間,富書的簽約作者老蘋果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最失敗的父母是,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又親手打破規矩》,裡面提到這樣一段話:

“成人世界需要遵守的規矩多的是,挫折也不會少,如果孩子不能在小的時候就約束自己的行為,學會守規矩,長大後在成人世界就會屢屢受挫。”

真正的愛,從來都是不幫孩子抗住挫折,而是教會孩子認識錯誤並懂得規矩,這樣他才能避免未來真正的挫折。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小偉,雖然他學習很好,但是在錯誤的道德行為面前卻因為母親的偏愛導致教育錯誤,從而種下無規矩的引子。

小時候打小朋友他打得過,那長大後呢,一言不合就動手的後果,他真的能承擔嗎?

03

在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我曾遇到過這樣一道結構化試題:當一名學生偷了東西,家長卻硬說孩子沒有偷,面對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當時我就問朋友晨晨,生活中會有這種情況嗎,還有家長會包庇孩子的錯誤?晨晨說當然有。

她說她姑姑的兒子小聰,從小就被溺愛,畢竟他爸媽屬於老來得子,這個兒子就是他們全家最大的寶貝。

幾年前,晨晨姑姑她們到她家走親戚,姑姑讓晨晨帶小聰出去玩一會,因為帶的錢只夠買吃的,所以小聰要玩具時被晨晨抱了回去。

結果一到家,小聰就哭著對媽媽說,晨晨不給他買吃的,還打他。6歲的小孩子,硬是把晨晨這個阿姨年齡的姐姐氣到快要吐血。

晨晨黑著臉問他,怎麼可以撒謊?

結果姑姑“挺身而出”,抱著兒子就說晨晨:

你怎麼當姐姐的,小孩子能說謊嗎?對弟弟這麼小氣,你有沒有把我和你姑父放在眼裡?我這些年真是白對你好了。

說完,抱著兒子扭頭就走,不顧在場所有人的反應和感受。後來晨晨給姑姑打電話好好解釋了事情的全過程,但她並沒有相信,還是覺得小孩子是不會撒謊的,尤其是自己的兒子。

晨晨說,雖然當時很生氣,但仔細想想,其實是很能理解的。你愛一個人,一定會將他的優點最大化,而那些閃光的地方,就會擋住你看到裂縫的目光。

我們常說要信任孩子,但值得一提的是,凡事不能盲目,信任和愛更是如此。

晨晨說小聰初中沒讀完就進了少管所,因為在家騙錢次數太多,被他爸識破後斷了零花錢,小聰就和其他的狐朋狗友一起跑去搶劫別的同學。

正如莎士比亞說過的那句話,因為容忍禍根亂源而不加糾正,危險它是不可避免的。

比起願意為寶貝孩子付出全部的慷慨,對於人生中會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止損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雖然兒子被刑拘而且駕照也被吊銷,但要知道,在員警趕來的時候,兒子已經醉得昏迷不醒,好在車子開車不遠,沒有造成任何事故。

網友們都為父親的做法點贊,說這才叫有責任心的父親,希望兒子酒醒之後能夠明白,父親有多愛他,畢竟一旦出事就來不及了。

真正的愛,從來都不是害怕孩子承擔犯錯後的責任,而是幫孩子記住錯誤,再也不要在同樣的地方跌倒。

04

《左傳》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每個人都會犯錯,特別是孩子,基本屬於犯錯最多的人群。不過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無知或是自控能力不強,甚至是沒有正確的意識。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放寬心,去接受自己的孩子會犯錯的事實,因為與成人不同的是,這種錯誤大多數是無心之失。

那麼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怎麼做才能把握機會,將教育效果最優化呢?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丹·加特來博士曾分析過兒童錯誤行為的三種水準:

第一種水準是嘗試水準,這是錯誤行為的最溫和形式。

在這一水準,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為是在試圖學習如何行動,是在試驗四周環境對自己行為的反應。

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經常會一邊犯錯誤一邊用眼睛偷偷撇著大人,觀察大人的反應。

比如說父母提醒過孩子在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那麼當孩子一旦試圖發出聲響,一定在悄悄看著大人。

而此時,作為家長,必須立即嚴肅認真地做出反應,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並且告訴他這樣做的後果。

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一時心軟而放任,因為父母此時出現的任何笑意或寬容,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反對他這種行為,從而養成錯誤的想法。

第二種水準是社會習慣水準。

孩子學習或表現出某種錯誤行為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們看到同伴這樣在做,或在某種場合他們曾觀察到類似行為。

現在很多孩子有說謊話的習慣,有時候孩子不覺得說謊話不對,因為聽到過同學說如果考差了就撒謊說是因為身體難受,這樣爸媽就不會批評自己了。

作為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必須要告訴孩子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並給孩子分析撒謊這種因小失大的行為會帶來怎樣嚴重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遇到問題,應該通過真誠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和想法才能真正解決事情。

第三種水準是情感需要水準。

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時,他們常以激烈的方式對外界做出反應,以宣洩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做出的過激行為,比如說髒話或者暴力行為父母必須要及時制止,讓孩子知道這些行為是不正確的。

同時父母還應該陪著孩子找到壓力感的真正來源,並且告訴孩子面對壓力應該做出哪些正確的反應。

如果你一邊斥責自己調皮任性的孩子,一邊羡慕那些還沒你混得好,但孩子卻十分優秀懂事的朋友;

如果你一直鬱悶為何曾將全部心思灌注于孩子身上,可結果怎麼就與自己所想的失之千里;

你一定要明白,對孩子來說,真正的教育,是在無法避免錯誤發生之後,及時地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讓後果最小化,讓經驗最大化。

真正的愛,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感謝孩子的錯誤存在。

因為這時他最需要你從旁引導他們改正錯誤,讓他們的人生路回歸正軌,從而越行越遠。

為什麼說父母一定要去發現錯誤並及時止損呢,道理很簡單,改變即成長。

如果你看不到孩子的錯誤,就意味著你同樣看不到孩子的成長,千萬不要讓你的愛毀了孩子的未來。

記住了嗎?

“記住了媽媽。”

看到此情此景,我當時就想,哪有不聽話的小孩,只有認識不到錯誤的爸媽。

後來的整個行程中,那個小朋友都沒有發出吵鬧的聲音。下車前,他用小手摸著媽媽的額頭輕輕說:“媽媽,你的頭還有點燙,等會兒到了你記得再喝一遍藥。”

說完,他拿起媽媽的背包,背在自己身上,邊背邊說:“一點兒也不重,媽媽,我可以幫你的。”

王守仁在《教條示老場諸生》中說,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可以發現,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才是最好的教育時機,家長若能把握機會正確處理孩子的錯誤,那他一定會終生難忘,並且受益匪淺。

前段時間,富書的簽約作者老蘋果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最失敗的父母是,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又親手打破規矩》,裡面提到這樣一段話:

“成人世界需要遵守的規矩多的是,挫折也不會少,如果孩子不能在小的時候就約束自己的行為,學會守規矩,長大後在成人世界就會屢屢受挫。”

真正的愛,從來都是不幫孩子抗住挫折,而是教會孩子認識錯誤並懂得規矩,這樣他才能避免未來真正的挫折。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小偉,雖然他學習很好,但是在錯誤的道德行為面前卻因為母親的偏愛導致教育錯誤,從而種下無規矩的引子。

小時候打小朋友他打得過,那長大後呢,一言不合就動手的後果,他真的能承擔嗎?

03

在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我曾遇到過這樣一道結構化試題:當一名學生偷了東西,家長卻硬說孩子沒有偷,面對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當時我就問朋友晨晨,生活中會有這種情況嗎,還有家長會包庇孩子的錯誤?晨晨說當然有。

她說她姑姑的兒子小聰,從小就被溺愛,畢竟他爸媽屬於老來得子,這個兒子就是他們全家最大的寶貝。

幾年前,晨晨姑姑她們到她家走親戚,姑姑讓晨晨帶小聰出去玩一會,因為帶的錢只夠買吃的,所以小聰要玩具時被晨晨抱了回去。

結果一到家,小聰就哭著對媽媽說,晨晨不給他買吃的,還打他。6歲的小孩子,硬是把晨晨這個阿姨年齡的姐姐氣到快要吐血。

晨晨黑著臉問他,怎麼可以撒謊?

結果姑姑“挺身而出”,抱著兒子就說晨晨:

你怎麼當姐姐的,小孩子能說謊嗎?對弟弟這麼小氣,你有沒有把我和你姑父放在眼裡?我這些年真是白對你好了。

說完,抱著兒子扭頭就走,不顧在場所有人的反應和感受。後來晨晨給姑姑打電話好好解釋了事情的全過程,但她並沒有相信,還是覺得小孩子是不會撒謊的,尤其是自己的兒子。

晨晨說,雖然當時很生氣,但仔細想想,其實是很能理解的。你愛一個人,一定會將他的優點最大化,而那些閃光的地方,就會擋住你看到裂縫的目光。

我們常說要信任孩子,但值得一提的是,凡事不能盲目,信任和愛更是如此。

晨晨說小聰初中沒讀完就進了少管所,因為在家騙錢次數太多,被他爸識破後斷了零花錢,小聰就和其他的狐朋狗友一起跑去搶劫別的同學。

正如莎士比亞說過的那句話,因為容忍禍根亂源而不加糾正,危險它是不可避免的。

比起願意為寶貝孩子付出全部的慷慨,對於人生中會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止損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雖然兒子被刑拘而且駕照也被吊銷,但要知道,在員警趕來的時候,兒子已經醉得昏迷不醒,好在車子開車不遠,沒有造成任何事故。

網友們都為父親的做法點贊,說這才叫有責任心的父親,希望兒子酒醒之後能夠明白,父親有多愛他,畢竟一旦出事就來不及了。

真正的愛,從來都不是害怕孩子承擔犯錯後的責任,而是幫孩子記住錯誤,再也不要在同樣的地方跌倒。

04

《左傳》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每個人都會犯錯,特別是孩子,基本屬於犯錯最多的人群。不過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無知或是自控能力不強,甚至是沒有正確的意識。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放寬心,去接受自己的孩子會犯錯的事實,因為與成人不同的是,這種錯誤大多數是無心之失。

那麼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怎麼做才能把握機會,將教育效果最優化呢?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丹·加特來博士曾分析過兒童錯誤行為的三種水準:

第一種水準是嘗試水準,這是錯誤行為的最溫和形式。

在這一水準,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為是在試圖學習如何行動,是在試驗四周環境對自己行為的反應。

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經常會一邊犯錯誤一邊用眼睛偷偷撇著大人,觀察大人的反應。

比如說父母提醒過孩子在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那麼當孩子一旦試圖發出聲響,一定在悄悄看著大人。

而此時,作為家長,必須立即嚴肅認真地做出反應,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並且告訴他這樣做的後果。

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一時心軟而放任,因為父母此時出現的任何笑意或寬容,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反對他這種行為,從而養成錯誤的想法。

第二種水準是社會習慣水準。

孩子學習或表現出某種錯誤行為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們看到同伴這樣在做,或在某種場合他們曾觀察到類似行為。

現在很多孩子有說謊話的習慣,有時候孩子不覺得說謊話不對,因為聽到過同學說如果考差了就撒謊說是因為身體難受,這樣爸媽就不會批評自己了。

作為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必須要告訴孩子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並給孩子分析撒謊這種因小失大的行為會帶來怎樣嚴重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遇到問題,應該通過真誠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和想法才能真正解決事情。

第三種水準是情感需要水準。

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時,他們常以激烈的方式對外界做出反應,以宣洩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做出的過激行為,比如說髒話或者暴力行為父母必須要及時制止,讓孩子知道這些行為是不正確的。

同時父母還應該陪著孩子找到壓力感的真正來源,並且告訴孩子面對壓力應該做出哪些正確的反應。

如果你一邊斥責自己調皮任性的孩子,一邊羡慕那些還沒你混得好,但孩子卻十分優秀懂事的朋友;

如果你一直鬱悶為何曾將全部心思灌注于孩子身上,可結果怎麼就與自己所想的失之千里;

你一定要明白,對孩子來說,真正的教育,是在無法避免錯誤發生之後,及時地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讓後果最小化,讓經驗最大化。

真正的愛,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感謝孩子的錯誤存在。

因為這時他最需要你從旁引導他們改正錯誤,讓他們的人生路回歸正軌,從而越行越遠。

為什麼說父母一定要去發現錯誤並及時止損呢,道理很簡單,改變即成長。

如果你看不到孩子的錯誤,就意味著你同樣看不到孩子的成長,千萬不要讓你的愛毀了孩子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