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的胃口是有記憶有情感的,這種記憶和情感都特別坦誠,騙不了誰

人的胃口是有記憶有情感的, 這種記憶和情感都特別坦誠, 騙不了別人也騙不了自己。 “世間萬物, 唯有美食與愛

幾乎每位美食家都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可是如何才算是沒有辜負美食、辜負愛呢?

之前一期《紐約客》的美食欄目介紹的是一家“拉麵館”, 作者在 Instagram 上調查民意, 發現從十一月大選塵埃落定起, 失落的紐約客們埋頭於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麵(Ramen, 日式拉麵, 也就是湯麵條啦, 我覺得包括但不限於蘭州拉麵)的照片大面積刷屏。 作者於是宣佈, 拉麵已經成為紐約新一代的“慰藉美食”。 作為文化含義遠遠比字面意思厚重很多的片語,

“Comfort Food”很難被簡潔明瞭地翻譯成中文。 我的理解是, 在我們失意、低落、沒有胃口、覺得了無生趣的時候, 能撫慰我們的情緒, 讓我們眼前一亮, 胃口大開, 重新發現“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人生也有很多可戀之處的食物。 沒有對應的翻譯, 並不表明中國人沒有自己的“慰藉美食”。

作為文化含義遠遠比字面意思厚重很多的片語, “Comfort Food”很難被簡潔明瞭地翻譯成中文。 我的理解是, 在我們失意、低落、沒有胃口、覺得了無生趣的時候, 能撫慰我們的情緒, 讓我們眼前一亮, 胃口大開, 重新發現“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人生也有很多可戀之處的食物。

沒有對應的翻譯, 並不表明中國人沒有自己的“慰藉美食”。 《紅樓夢》裡賈寶玉挨了打, 好不容易恢復一點胃口, 要求吃“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 賈老太太一疊聲地要王熙鳳去安排。 跟世界上很多讓我們牽腸掛肚的好東西一樣, “慰藉美食”往往並不昂貴, 但是做起來“費功夫”。 賈寶玉備受寵愛, 一碗“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比雀金裘表現得更具體實在。

通篇《紅樓夢》看下來, 沒注意到林黛玉有什麼“慰藉美食”——寄人籬下的苦楚, 確實需要對比才能看得出來。 在高鶚的續文裡, 紫鵑為林黛玉張羅小米粥和“南方來的”大頭菜, 滴上幾滴香油。 紅學家們恥笑他狗尾續貂, 竟然安排大觀園裡最清貴的女孩子吃大頭菜, 小家子氣, 顯然是沒見識過富貴人家的排場。 我卻非常喜歡這種小家子氣, 覺得是後四十回續文中最讓人滿意的一段。 紫鵑對於林黛玉, 是像親姐妹一樣存在著的, 除了她, 賈府裡大概不會有第二個人知道林黛玉愛吃清粥小菜。 薛寶釵給林黛玉送燕窩粥, 一包雪白的梅花洋糖, 那是昂貴的示好, 充滿了外交儀式;王熙鳳送林黛玉茶葉, “暹羅進貢的”,

是親戚間的客套, 表面光鮮, 惠而不費, 親熱裡面透著虛偽。 都不如紫鵑的大頭菜, 清爽樸實, 是讓病體虛弱的人打開胃口的最合理的選擇。 只有最貼心的人才知道你的“慰藉美食”是什麼。

宮崎駿說“美食是最好的慰藉”。 人的胃口是有記憶有情感的, 這種記憶和情感都特別坦誠, 騙不了別人也騙不了自己。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被娶回家的四姨太頌蓮, 執著於一碗菠菜豆腐。 我發現這個情節在原著《妻妾成群》裡是不存在的。 女學生陡然成為姨太太, 所有的格格不入都具體表現到一碗菠菜豆腐裡面, 這也是編劇用來表達抽象的情感概念的一種慣用手法吧。 可是既然把背景從潮濕陰冷的江南改到大紅大綠的西北,

菠菜豆腐就遠遠不如“一碗加了很多醋和辣子的釀皮子”合理, 讓人覺得編劇的安排欠考慮, 不講究。

未夕的小說裡常有這種南北衝撞, 非常妙, 而北方那一位常常是東北老爺們兒, 各種啼笑皆非, 所以我懷疑她家配偶是東北人。 這個情節雖然可愛又有愛, 可是我覺得作者未免有美化現實的嫌疑。 麵條在很多中國人記憶裡也許都是慰藉美食, 但習慣了重鹽重油麵筋道、吃一口麵條就一口大蒜的東北爺們兒能單憑愛人的敘述就做出一碗令“食不厭精”的蘇州人滿意的陽春麵來, 還是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更重要的是, 我見過在情濃之時指天發誓要為對方拋頭顱灑熱血的愛人, 卻很難想像有誰會愛對方愛到一夜之間學會切“細細的蔥花”。

“媽媽做的飯”似乎是天然的慰藉美食,難怪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很多食品廣告都會打“媽媽牌”——媽媽出品,來自媽媽的廚房,記憶裡最溫馨最落胃最健康最豐富的美食。可是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很多想當然的成分——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是大廚,更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會耐心地鑽研孩子的慰藉美食。有個朋友不吃蛋黃,原因是從小就不愛吃,卻被媽媽逼著吃了十多年,等到自己可以做主了,堅決不碰蛋黃。有的母愛是溫暖的,有的母愛卻是專橫的,來自媽媽廚房的,也許是慰藉美食,也許是童年噩夢。

但願你和我一樣,隨時都有溫暖的美食和記憶的慰藉。

本土 | 自然 | 健康 ,關注土然農村電商!

本文由【土然農村電商】採集整理,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媽媽做的飯”似乎是天然的慰藉美食,難怪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很多食品廣告都會打“媽媽牌”——媽媽出品,來自媽媽的廚房,記憶裡最溫馨最落胃最健康最豐富的美食。可是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很多想當然的成分——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是大廚,更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會耐心地鑽研孩子的慰藉美食。有個朋友不吃蛋黃,原因是從小就不愛吃,卻被媽媽逼著吃了十多年,等到自己可以做主了,堅決不碰蛋黃。有的母愛是溫暖的,有的母愛卻是專橫的,來自媽媽廚房的,也許是慰藉美食,也許是童年噩夢。

但願你和我一樣,隨時都有溫暖的美食和記憶的慰藉。

本土 | 自然 | 健康 ,關注土然農村電商!

本文由【土然農村電商】採集整理,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