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名醫話名藥」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四時神藥”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 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 不分四季, 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 不管寒、溫、風、濕諸疾, 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 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茯苓的現代醫學作用

1、茯苓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胃酸。 另對CCl4所致大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穀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2、茯苓中藥對心臟的作用

中醫認為,茯苓可用於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實驗也表明,酊劑、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

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吐作用。

3、茯苓中藥提高體液免疫功能

茯苓還有很多特有的成分,臨床上曾經用小白鼠做過實驗,將茯苓多糖、羥乙基茯苓多糖-3、羥乙基茯苓多糖-4、腹腔注射,結果發現可以明顯增強小鼠腹膜滲出細胞(PEC)的細胞毒性作用,從而增加巨噬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而羥甲基茯苓多糖能明顯增強小鼠脾抗體分泌細胞數(PFC)以及特異的抗原結合細胞數(SRFC);茯苓多糖體能增強淋巴T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即增強細胞免疫反應,並因此而啟動機體對腫瘤的免疫監督系統,這與其抗腫瘤的活性密切相關。 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小白鼠的免疫力。

茯苓在中藥的作用

1、健脾良藥,如果一個脾虛的人經常吃一些茯苓,症狀就會改善,茯苓既能滲濕,又可用為補肺脾,是治氣虛之輔最好的佐藥。

2、緩解咳嗽,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

3、抗癌、抗腫瘤作用。 在中醫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茯苓與土茯苓的區別

茯苓是利水滲濕藥,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濕利關節,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 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

在口感上,土茯苓偏於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傳統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等功效。 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 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 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茯苓食療方

1、開胃湯:

準備15克茯苓, 12克淮山藥, 30克穀麥芽各, 鮮、幹鴨胗各1個, 煮湯飲服。 服用本方可以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的情況。

2、茯苓薏米粥:

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出現脾虛泄瀉,小便不利的症狀時可以服用茯苓薏米粥來緩解。

3、茯苓薏米餅:

茯苓、薏米、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茯苓薏米餅可以養胃健脾,適合腸胃不好的人食用。

4、茯苓陳皮薑汁茶:

準備二十五克茯苓,五克陳皮,水煎,飲服時加入生薑汁10滴。服用茯苓陳皮薑汁茶可以健脾和胃之效,也可用於治療妊娠嘔吐。

5、茯苓栗子粥:

準備十五克茯苓,二十克栗子,十顆大棗,二兩粳米。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濕,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6、茯苓麥冬粥:

準備茯苓、麥冬各十五克,一百克粟米。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聖惠方》。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出現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的人群可以選擇服用茯苓麥冬粥來進行緩解。

茯苓方

請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使用,務必諮詢醫師!

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3.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4.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5.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6.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7.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8.治濕瀉: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獲苓湯)

9.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10.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11.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12.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13.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14.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仁醫堂名醫館健康小助手

>>>>各種健康養生、疑難雜症就問她!!!!!!!

【結語】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什麼不妥之處,歡迎您在評論區裡指出,您的建議是我們進步的最大動力。您也可以把您關心的疾病問題發在評論區,小編會整合後做相關分享,期待您的留言與意見!

監製/編輯:暢暢

單位:仁醫堂名醫館

食欲不振的情況。

2、茯苓薏米粥:

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出現脾虛泄瀉,小便不利的症狀時可以服用茯苓薏米粥來緩解。

3、茯苓薏米餅:

茯苓、薏米、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茯苓薏米餅可以養胃健脾,適合腸胃不好的人食用。

4、茯苓陳皮薑汁茶:

準備二十五克茯苓,五克陳皮,水煎,飲服時加入生薑汁10滴。服用茯苓陳皮薑汁茶可以健脾和胃之效,也可用於治療妊娠嘔吐。

5、茯苓栗子粥:

準備十五克茯苓,二十克栗子,十顆大棗,二兩粳米。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濕,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6、茯苓麥冬粥:

準備茯苓、麥冬各十五克,一百克粟米。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聖惠方》。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出現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的人群可以選擇服用茯苓麥冬粥來進行緩解。

茯苓方

請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使用,務必諮詢醫師!

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3.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4.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5.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6.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7.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8.治濕瀉: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獲苓湯)

9.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10.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11.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12.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13.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14.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仁醫堂名醫館健康小助手

>>>>各種健康養生、疑難雜症就問她!!!!!!!

【結語】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什麼不妥之處,歡迎您在評論區裡指出,您的建議是我們進步的最大動力。您也可以把您關心的疾病問題發在評論區,小編會整合後做相關分享,期待您的留言與意見!

監製/編輯:暢暢

單位:仁醫堂名醫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