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過年倒計時 朋友圈裡“回憶殺”

勾起回憶

二十三, 送灶王;二十四, 掃房子;

二十五, 凍豆腐;二十六, 去買肉;

二十七, 宰公雞;二十八, 把面發;

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孩小孩你別哭, 進了臘月就殺豬;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這兩首民謠你熟悉嗎?

沒錯, 裡邊唱的都是過年才有的場景!

網友接話

網友“鈔票一遝”:

我正在回憶小時候過年的情景, 想著想著就流淚了。

網友“奧迪配件李春輝”:

80後的回憶, 一幕幕在眼前浮現, 爸爸是教師,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 鄰居拿一卷紅紙讓我父親寫對聯、家譜之類的, 回不去的年代,

不經歷難以理解, 雖然沒什麼附加娛樂設施, 但兒時卻是充滿快樂!

網友“當年明月”:

小時候一進臘月, 就天天翻日歷數著盼過年, 一天一天地翻, 一天一天地盼, 到了過年, 全家老小, 年味濃濃, 放鞭炮, 穿新衣, 好不熱鬧, 現在找不回來當時的感覺了, 有的只是滿滿的回憶。

引入話題

最近朋友圈裡有一段話——

“20年前的春節才叫過年, 現在頂多叫放假。 ”

有人說現在的年已經“沒了年味”或“變了味兒”。 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我們想聽聽大家都是咋說的, 同時從今天起, 本報發出徵集令, 您經歷過的好吃的、好玩的, 或者是特殊的過年習俗都可以告訴我們。

62歲的大華講述了他兒時過年的事兒。 “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穿, 有肉吃。 大年三十晚上,

別人家都買鞭炮, 我家不買, 我就和堂妹提著小燈籠去撿人家放炮後殘留在地上的小鞭。 然後像寶貝一樣拿回來, 興奮不已地點小鞭, 這樣也算過年放了炮仗。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起床, 穿戴整齊, 去給鄰居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拜年, 他們會給一角或兩角的壓歲錢, 興許還會給幾塊糖或者花生吃。 壓歲錢回來要交給父母的, 他們會把這些零錢珍藏起來, 補貼家用。 生產隊會分一點肉, 每人應該是幾兩, 我記得有一年分了半斤牛肉, 我母親把這半斤肉加入好幾個蘿蔔燉好了。 她把一半放進一個小罎子, 封好蓋子, 托人帶給我姥姥, 剩下的就全部歸我吃。 ”

在60後的石女士的眼中, 過年就意味著穿新衣服、打紅燈籠、紮紅頭繩。 “小時候,

提前半年就開始盼著過年了, 盼著能吃上魚、肉, 穿上新衣服, 還能吃上餃子。 我有了孩子以後, 每年我也會給孩子買新衣服, 買一個小紅色的電燈籠, 讓她感受過年的氣氛, 後來女兒長大了到外地讀書, 我每年都期盼著過年的時候女兒回家, 所以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盼頭。 不是年味少了, 而是每一年的期盼都不一樣了。 ”石女士說, 今年, 她也準備好了一堆年貨等著在外地上學的孩子回家過年。

70後的馮女士告訴記者, 小時候最盼望的事兒就是過年了。 “平時吃不上餃子, 只能在過年時吃, 還能穿新衣服, 雖然都是媽媽買布給做的, 但感覺卻格外新鮮。 壓歲錢幾乎沒見過, 因為都‘上交’了。 現在的年味也不算淡, 只是有了孩子以後,

淡化了自己, 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馮女士說, 她以前的壓歲錢都被母親“霸佔”了, 現在她同樣也“霸佔”了兒子的壓歲錢。 “我把錢都給他攢著呢, 等到他上了大學, 我會將錢都交給他自己支配。 兒子也表示理解。 現在已經有2萬多塊錢了。 ”馮女士驕傲地說。

同樣, 另一位70後的畢女士也將女兒的壓歲錢攢了起來, 為女兒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兒。 “我為她買了一份商業保險, 也算是給她買了一份保障。 ”畢女士說。

80後李女士告訴記者, 小時候過年,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奶奶給的壓歲錢。

“小時候奶奶給我10塊錢壓歲錢, 然後還會在家裡藏錢, 讓我滿屋子找。 後來我長大了, 壓歲錢漲到了100塊, 有一次我讓奶奶藏錢, 可是我一下子就找到了,

也就失去了找壓歲錢的樂趣。 ”李女士說, 不是過年少了年味兒, 而是我們都長大了, 對我們來說, 過年的意義也變了, 現在更多的是陪伴。 “大年三十的早上, 一家人就開始洗澡, 之後換上新衣服準備過年, 買衣服都去批發市場, 雖然價格便宜, 但卻格外珍惜。 ”李女士說。

90後小馬對於過年有另外的想法。 “因為是獨生子女, 每年只有過年才能和親戚家的兄弟姐妹聚到一起, 所以過年就是一群同齡人的聚會。 印象最深的是, 我和兩個弟弟一起吃包著錢的餃子, 一個弟弟吃到了四五個, 另一個弟弟一個也沒吃到, 然後就開始嚎啕大哭, 最後家裡人找到了一個有錢幣的餃子給弟弟吃, 他吃完之後馬上就笑了起來。 ”小馬說,小時候過年時,會有很多同齡人與他一起玩耍,“冬天的雪很大,我們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有很多樂趣。”小馬說。

00後的小明,過年時都很“無聊”。

“每年都是先去奶奶家,再到姥姥家,晚上打開電視後開始看春晚,還能搖紅包。”小明說,儘管過年時媽媽也為他準備了新衣服,但因為平時也會買,所以過年時的新衣服對他來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徵集

關於“過大年”的話題,我們有平臺,你有好故事,撥打0431—96618,快來嘮一嘮。

同時,您可以掃碼關注新文化報官方微信,在後臺留言。

■相關連結

對“年”的解讀

我省著名文化學者曹保明對“年”進行瞭解讀:從前農人要種地,通過對太陽、地球、月亮的觀察,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和春夏秋冬四季,於是才有了春天的播種和秋天的豐收,也才有了“年”的概念。但古時人們以為豐收是神帶給人類的,於是每到豐收,人們都要祭神。在《蒙古秘史》中“年”是一個耷拉著頭的穀穗,所以把一年稱為“一草”,指草一綠一黃為一“年”,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種古老的時間觀念和祭祀活動一直延續了千百年。大約到了原始社會後期,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這個“豐收”原來不單單是神給予的,也是自己的先人帶來的,於是祭祀年時,也把“祖先”和神放在一起祭祀了,這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認識自己生存歷程的巨大進步。其實這時,一種精神觀念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年”中了。到了近代,這種精神認知就更加明顯和突出。每到“年”,從“三十”(除夕)晚上開始家家都要掛上“家譜”,這被稱為“有祖而尊”。這其實又是“年”的精神的遞進。就是不掛家譜,其實每個家庭,每個人心中也有個“譜”,面對“年”,人要肅然起敬,人會想起自己的來歷,人會感激歷史,這會使人精神舒暢,理想得到表述,觀點得到釋放,把“年”過好。

新文化記者 陸璿

”小馬說,小時候過年時,會有很多同齡人與他一起玩耍,“冬天的雪很大,我們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有很多樂趣。”小馬說。

00後的小明,過年時都很“無聊”。

“每年都是先去奶奶家,再到姥姥家,晚上打開電視後開始看春晚,還能搖紅包。”小明說,儘管過年時媽媽也為他準備了新衣服,但因為平時也會買,所以過年時的新衣服對他來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徵集

關於“過大年”的話題,我們有平臺,你有好故事,撥打0431—96618,快來嘮一嘮。

同時,您可以掃碼關注新文化報官方微信,在後臺留言。

■相關連結

對“年”的解讀

我省著名文化學者曹保明對“年”進行瞭解讀:從前農人要種地,通過對太陽、地球、月亮的觀察,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和春夏秋冬四季,於是才有了春天的播種和秋天的豐收,也才有了“年”的概念。但古時人們以為豐收是神帶給人類的,於是每到豐收,人們都要祭神。在《蒙古秘史》中“年”是一個耷拉著頭的穀穗,所以把一年稱為“一草”,指草一綠一黃為一“年”,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種古老的時間觀念和祭祀活動一直延續了千百年。大約到了原始社會後期,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這個“豐收”原來不單單是神給予的,也是自己的先人帶來的,於是祭祀年時,也把“祖先”和神放在一起祭祀了,這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認識自己生存歷程的巨大進步。其實這時,一種精神觀念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年”中了。到了近代,這種精神認知就更加明顯和突出。每到“年”,從“三十”(除夕)晚上開始家家都要掛上“家譜”,這被稱為“有祖而尊”。這其實又是“年”的精神的遞進。就是不掛家譜,其實每個家庭,每個人心中也有個“譜”,面對“年”,人要肅然起敬,人會想起自己的來歷,人會感激歷史,這會使人精神舒暢,理想得到表述,觀點得到釋放,把“年”過好。

新文化記者 陸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