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前海法院彰顯國際範 掛牌3年首建港籍專家陪審員制度

前海法院迎來掛牌三周年。 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一周多前, 前海法院迎來掛牌三周年。 半個多月前, 設立在前海的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和金融法庭分別宣判了首宗案件。

資料顯示, 前海法院自成立以來共受理案件14651件, 其中涉港案件約占受理民商事案件總數的1/4, 居全國首位。

作為國家唯一批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示範區, 3年來, 前海與國際接軌, 組建專業化審判機構、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在推進自貿區發展建設、服務深圳創新產業發展、打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等方面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經驗。

南方日報記者 陳熊海

統籌:張瑋

與國際接軌

受理涉港商事案件數量全國居首

企業尤其是國際型企業投資時最看重所投區域的什麼要素?有人可能覺得是“稅收優惠”或者“產業扶持政策”, 但真實的答案卻是:法治制度。

這一點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極為明顯。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此前委託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和前海資料服務有限公司, 通過對345份港企和530份非港企有效問卷的統計顯示, 75.29%的企業表示投資前海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92.15%的企業願意在前海簽訂商事合同時適用香港法律。

在這一背景下, 2015年1月28日, 前海法院掛牌成立, 並集中管轄深圳全市基層法院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 同年9月, 最高人民法院又在前海法院設立“中國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研究基地”。

不到3年時間, 前海法院有35件案件當事人在合同中選擇適用香港法, 前海法院適用香港法調解成功案件4件, 已經判決但尚未生效的案件3件。 “可以適用香港法或域外法進行審理,

將增加外國與港澳臺地區商事主體在前海投資創業的法治信心。 ”《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服務與保障自貿區發展白皮書》這樣表述。

事實上, 前海法院還建立了港籍專家陪審員制度, 選任13名具有中國國籍的香港居民參與涉港商事案件審理。 同時, 為破解制約涉外、涉港澳臺案件審判效率的難題, 增強香港乃至全國資本對投資前海的信心, 前海法院率先建立了委託當事人和律師送達制度。

資料顯示, 前海法院案件數量成倍增長, 從2015年的約1000件、2016年的約4000件增長到2017年的11980件。 僅2017年, 前海法院就受理涉港商事案件1122件。

涉外、涉港澳臺案件數量大幅增長的背後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2年以來, 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註冊企業從5215家增長至2016年底的12.46萬家, 年均增長率高達118.8%。 特別是前海區域, 自有統計資料以來, 稅收以年均增長率229%的速度倍增;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率超過200%, 其中實際利用港資年均增長率達到286%。 2017年, 前海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成為深圳重要的經濟增長級。 2017年1—10月, 實現稅收收入305.22億元, 同比增長25.7%;實際利用外資40.72億美元, 增長25.2%, 占深圳的60.2%。

為創新保駕護航

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在前海成立

“前海法院的設立是前海法治實踐的重要體現, 而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和深圳金融法庭在前海揭牌成立則標誌著前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範區的基本架構成形——擁有了新一輪司法改革後增設的4種新型法院。

”經濟學者余治國認為。

1月11日, 華為訴三星侵犯智慧財產權案一審公開宣判, 華為勝訴, 這是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公開宣判的國內首例無線通訊國際標準必要專利侵權糾紛案, 也是該庭設立後首次宣判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案件。 1月16日, 上訴人畢某與上訴人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被上訴人王某場外股票融資合同糾紛一案在前海公開宣判, 成為深圳金融法庭宣判的首個案件。

深圳中院表示, 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和深圳金融法庭的設立, 標誌著司法服務於深圳的科技創新和金融發展, 能夠體現深圳的戰略定位和城市地位。

資料顯示, 深圳市智慧財產權、金融案件基數大、增長快。 2016年深圳法院一審審結各類智慧財產權案件14887件, 同比上升63.2%,占全省1/2、全國1/10。2017年,深圳法院金融案件迅猛上升,截至當年11月底,共受理一審金融糾紛案件23639件,是上一年同期的兩倍。

深圳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全國首批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目前,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12萬家,發明專利密度達80.09件/萬人,超出全國平均水準(7.98件/萬人)的10倍,在全球創新能力活躍的城市中排名第二。2016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近2萬件,約占全國一半。此外,金融產業是深圳的支柱產業和重要財政收入來源,深圳也是國內金融企業門類最全、機構最多的城市之一,2016年深圳證券公司營收規模居全國首位,金融業資產規模居全國第三。

深圳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公司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需求尤為迫切”,大疆智慧財產權部門負責人王曉丹表示,“一般的智慧財產權訴訟流程需要1年以上,企業可能會錯失保護的最佳時機,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集中處理相關糾紛有望加快訴訟流程,能夠讓企業及時獲得判決與保護。”

深圳中院表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創新先行區、全球一流金融中心城市,國內甚至國際上許多新型智慧財產權和金融案件都較早出現在深圳,深圳將研究最前沿性的法律問題,以一流的審判業績提升中國司法的國際影響力。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

前海打造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隨著多個自貿區的設立,商事主體在尋求涉外商事糾紛解決時更加側重對高品質司法服務及效率價值的追求。既有的商事仲裁、商事調解等替代性糾紛解決程式均以當事人合意選擇作為前提,不過優質的涉外商事糾紛解決服務總體上呈現‘供給不足’的態勢。”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表示。

作為以民商事案件為主的片區,為滿足跨境商事糾紛便捷處理的需求,除傳統的訴訟外,前海還著力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調解、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當事人起訴到前海法院的民商事糾紛,由立案人員或訴調對接中心專職調解員進行甄別和分流,可引進自貿區內聯營律師事務所進行專業調解。2016年,前海法院就聯合深圳國際仲裁院、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的13家社會組織成立了訴調對接中心。

今年1月初,前海法院又成立了前海“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訴調對接中心。為充分尊重當事人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與差異性,前海法院訴調對接中心聘請調解員共122名,其中外籍和港澳臺籍調解員共46名。2016年5月28日成立前海法院訴調對接中心以來,共接收調解商事案件997件,已成功調解420件,調解成功率42%。

“訴訟是解決糾紛的最後一道防線”,前海法院院長聞長智表示。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法官奚向陽認為,與訴訟和仲裁的標準化相比,調解的方式更靈活,“調解是自願的,在商事領域能更好地符合當事人的需求。商事法律是在商業習慣上發展起來的,商事包括爭端的解決方式和結果就是自治的體現”。

此外,仲裁也是國際通行的專業化商事爭議解決機制。2017年12月25日,深圳國際仲裁院與深圳仲裁委員會正式合併,開創了常設仲裁機構合併的先例,是前海打造國際仲裁高地、建設營商環境的重要實踐。據悉,深圳國際仲裁院是唯一一個內地與香港共建的仲裁平臺,是香港籍和外籍仲裁員比例最高的仲裁機構,受理的涉外案件中有80%涉及香港當事人,在香港積累了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前海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深圳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步。據悉,2018年深圳將推出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20條政策措施,深入推進自貿區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更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發展環境。

同比上升63.2%,占全省1/2、全國1/10。2017年,深圳法院金融案件迅猛上升,截至當年11月底,共受理一審金融糾紛案件23639件,是上一年同期的兩倍。

深圳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全國首批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目前,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12萬家,發明專利密度達80.09件/萬人,超出全國平均水準(7.98件/萬人)的10倍,在全球創新能力活躍的城市中排名第二。2016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近2萬件,約占全國一半。此外,金融產業是深圳的支柱產業和重要財政收入來源,深圳也是國內金融企業門類最全、機構最多的城市之一,2016年深圳證券公司營收規模居全國首位,金融業資產規模居全國第三。

深圳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公司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需求尤為迫切”,大疆智慧財產權部門負責人王曉丹表示,“一般的智慧財產權訴訟流程需要1年以上,企業可能會錯失保護的最佳時機,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集中處理相關糾紛有望加快訴訟流程,能夠讓企業及時獲得判決與保護。”

深圳中院表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創新先行區、全球一流金融中心城市,國內甚至國際上許多新型智慧財產權和金融案件都較早出現在深圳,深圳將研究最前沿性的法律問題,以一流的審判業績提升中國司法的國際影響力。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

前海打造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隨著多個自貿區的設立,商事主體在尋求涉外商事糾紛解決時更加側重對高品質司法服務及效率價值的追求。既有的商事仲裁、商事調解等替代性糾紛解決程式均以當事人合意選擇作為前提,不過優質的涉外商事糾紛解決服務總體上呈現‘供給不足’的態勢。”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表示。

作為以民商事案件為主的片區,為滿足跨境商事糾紛便捷處理的需求,除傳統的訴訟外,前海還著力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調解、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當事人起訴到前海法院的民商事糾紛,由立案人員或訴調對接中心專職調解員進行甄別和分流,可引進自貿區內聯營律師事務所進行專業調解。2016年,前海法院就聯合深圳國際仲裁院、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的13家社會組織成立了訴調對接中心。

今年1月初,前海法院又成立了前海“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訴調對接中心。為充分尊重當事人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與差異性,前海法院訴調對接中心聘請調解員共122名,其中外籍和港澳臺籍調解員共46名。2016年5月28日成立前海法院訴調對接中心以來,共接收調解商事案件997件,已成功調解420件,調解成功率42%。

“訴訟是解決糾紛的最後一道防線”,前海法院院長聞長智表示。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法官奚向陽認為,與訴訟和仲裁的標準化相比,調解的方式更靈活,“調解是自願的,在商事領域能更好地符合當事人的需求。商事法律是在商業習慣上發展起來的,商事包括爭端的解決方式和結果就是自治的體現”。

此外,仲裁也是國際通行的專業化商事爭議解決機制。2017年12月25日,深圳國際仲裁院與深圳仲裁委員會正式合併,開創了常設仲裁機構合併的先例,是前海打造國際仲裁高地、建設營商環境的重要實踐。據悉,深圳國際仲裁院是唯一一個內地與香港共建的仲裁平臺,是香港籍和外籍仲裁員比例最高的仲裁機構,受理的涉外案件中有80%涉及香港當事人,在香港積累了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前海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深圳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步。據悉,2018年深圳將推出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20條政策措施,深入推進自貿區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更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發展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