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德制鎢芯K子彈竟曾上過淞滬戰場?但為何鮮有擊毀日軍坦克的戰果

如果在和平時期新式武器的研製還需要一定時間的話, 那麼戰場就是它最好的溫床。 1916年9月15日, 隨著18輛馬克I型坦克的出現, 西線坦克戰的大幕隨即被拉開, 實際上從那時開始前線德軍戰術形態的反坦克作戰就已經出現。 在13.2mm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出現之前, 德軍就已經發現原本用於狙擊作戰的“K”型子彈可以只穿早期坦克的薄弱裝甲。 於是到1917年初, 前線的步兵一般都會有5發K子彈, 重要的機槍組則會裝備一整條K彈彈鏈。

什麼是K子彈(亦稱SMK穿甲彈)?其實原理非常簡單, 普通子彈是銅制外殼內裝鉛制彈芯而K子彈則是將中間的鉛芯換成淬火鋼芯, 而之所以會被習慣性稱之為鎢芯穿甲彈是因為30mm長、5.79g的鋼芯中包括了3.2g的鎢。 於是K子彈擁有了在100m處擊穿11mm或200m處擊穿9mm鋼板的能力, 這樣的話普通士兵在200m距離內擁有了30%擊穿一戰老式坦克的能力, 在當時是非常有效的武器。

德軍有多重視K子彈?他們甚至在1930年代進行了重新設計, 將彈頭改為和S輕尖彈相同尖頭平底結構的穿甲彈, 內裝直徑6.13mm、長22.7mm、重8.259g的彈芯, 同樣為超硬鎢合金, 加上3.6g硝化甘油雙基發射藥這種新式的SMK-H穿甲彈在測試中擁有了200m距離擊穿20mm裝甲的能力。 這是德軍的第二種碳化鎢彈芯穿甲彈, 也是威力最大的, 它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42年3月, 更有趣的是它最大的海外用戶就是當時與德國進行鎢砂貿易的中國。

但不幸的是, SMK-H穿甲彈在淞滬戰場的表現出乎意料的不如之後的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它曾創造過300m距離擊穿T-26坦克的記錄, 卻在淞滬戰場只能在100m內擊穿日軍94式裝甲車。 原來, SMK-H穿甲彈在使用標準長度槍管的98G型槍時威力最大, 可中國軍隊使用的中正式步槍(M1924/30式短管毛瑟)與98K型一樣難以發揮SMK-H的威力(200m距離穿透16mm裝甲的概率僅30%), 而長槍管的98B/G型則被視為老式武器, 不裝備精銳的中央軍。

1939年,中德的軍事貿易正式結束,1942年3月SMK-H穿甲彈也因為鎢礦缺乏和威力不大而停止製造。

1939年,中德的軍事貿易正式結束,1942年3月SMK-H穿甲彈也因為鎢礦缺乏和威力不大而停止製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