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何日本士兵下半身要包白布?不僅是為了穿,關鍵時刻還可以保命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非常之大, 不管是在文化上, 還是生活上, 總能在日本看到中國的影子, 很多人發現在很多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 總會出現這麼一個好奇的鏡頭, 就是日本人的衣服跟中國人的衣服不太一樣, 以日本士兵為例子, 他們的內衣不是我們常見的內褲, 而是一塊白布, 而且形狀還很多樣, 有四角和三角的兩種, 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這白布到底是幹嘛用的呢?

其實, 這塊白布大有來頭, 而且最早起源於中國, 我們都知道, 古代中國是沒有褲子這麼一說的, 直到後來匈奴入侵中國, 帶來了新的文化, 百姓們這時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褲子, 沒有褲子穿的古代百姓, 為了節省布料, 同時也為了方便下地勞作, 他們就選擇將這麼一塊白布遮蓋在關鍵部位, 這樣既可以避免在炎熱的天氣下穿著長袍大褂勞作不便, 又可以避免脫下長袍側漏的問題。

在中國唐朝時期, 日本向中原派遣了遣唐使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學到中國先進文化後, 再回到日本推行了大化改新, 回日本時, 他們還將中國這白布使用方法也一併帶了回去。 就這樣日本人一直這樣使用著。

中國古代出土犢鼻褌(dú bí kūn)

直到二戰爆發, 有了更方便的內褲出現, 但是他們還是穿的這塊白布(大概是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吧), 在戰爭時期, 這塊白布卻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不僅僅只是用來穿的了, 在戰場, 這塊白布, 可以用來擦武器, 當毛巾抹臉, 甚至是在關鍵, 還可以掛在竹杆上當白旗投降保命用(戰爭時期, 有過這樣的案例)。

日軍用白旗投降

傳說, 這塊白布是西漢大文人, 司馬相如所發明的, 他在勞作時發現, 傳統的長袍, 在土地上勞作時, 十分不便, 影響工作效率, 於是脫掉長袍, 隨便找了塊白布遮住關鍵部位, 百姓們看到大名鼎鼎的司馬相如先生這樣做後, 紛紛效仿, 隨後風靡全國。

司馬相如

在我國, 這塊布叫做犢鼻褌(dú bí kūn), 傳到日本後, 叫做兜襠布, 在千年前, 我國就早已將這落後的服飾摒棄了, 但是直到如今, 日本人依然將這一塊布穿在身上, 並且將它視為一種傳統, 大概這也是他們的一種民族傳統文化自豪感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