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處“棲霞製造”上榜首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近日, 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佈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現場公佈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棲霞區兩處工業遺產上榜, 分別為中國水泥廠和江南水泥廠。

此次公佈的首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涵蓋造船、軍工、礦業、機械、冶金、交通、水電、化工、紡織、通信等主要門類, 既有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 也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 都是具有突出價值的代表性工業遺產項目。

始建年代 1921年

入選理由

當時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 為中山陵建設提供水泥。

為中山陵墓工程提供水泥

隨著大都市中高樓大廈、大橋、水壩和隧道等建築相繼問世, 水泥的需要量與日俱增, 原中國水泥廠創建於1921年9月, 是我國最早的屬於民族工業的水泥廠。

南京中山陵墓工程所用水泥多來源於此。 經過三年多的精心施工和建造, 中山陵墓第一期工程於1929年3月基本完成。

龍潭新城將建中國水泥廠歷史街區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探索, 這座曾為中國近代化、現代化作出重大貢獻的工業遺產將在新時代紛紛迎來華麗蛻變。

2018年1月10日, 南京市規劃局批前公示了龍潭新城西部地塊的規劃, 根據該規劃, 該地區定位為中國連結全球的江海轉運樞紐、南京市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龍潭新城近期生活配套功能區。 該地塊還會搭在歷史文化特色區, 包括龍潭老鎮和 中國水泥廠歷史街區。

據瞭解, 規劃範圍內共47處各類文物古跡, 其中市級文保單位3處, 區縣控文保單位2處, 第三處普查文物古跡共42處。 龍潭老街歷史地段和中國水泥廠歷史地段將採用多元方式對特點歷史文化要素進行保護和更新。

入選理由

當時國內規模最大、設備和工藝最先進的水泥廠。

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人卡爾·京特和丹麥工程師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在此保護了3萬多名中國難民。

集中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工業遺產資源和抗戰文化資源。

江南廠現存的民國建築共有4座,分別是錐頂小黃樓(原俱樂部)、原難民醫院、卡爾•京特住所以及其旁邊的二層小樓(原廠招待所)。

這裡曾經是南京的難民營

這裡曾經是南京一處重要的工業遺產,卡爾·京特、辛德貝格等國際友人在此設立難民區,保護和挽救了大批南京百姓及中國士兵的生命,更賦予這個老廠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

(辛德貝格雕像)

今天廠區內,京特、辛德貝格等人的故居,救護難民的診所“小黃樓”,以及日本投降後關押日俘的營區等歷史建築,依然掩映在法桐濃密的綠蔭下。

(江南水泥廠民國建築“小黃樓”)

2014年4月28日,與丹麥女王同行一起來到南京的辛德貝格外甥女瑪麗安,重返江南水泥廠舊址。與水泥廠創始人之子、前蘇州大學校長陳克潛,並代表家族和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蒙難的父輩國人們,表達一份穿越76年的感謝。

2016年12月11日,一部講述江南水泥廠歷史的書——《風雨如磐憶江南——陳範有與江南水泥廠》,該書由前蘇州大學校長、年屆90高齡的陳克潛教授與其弟陳克澄先生共同撰寫。

1935年,陳范有先生作為主要創辦人之一,開始籌建坐落在南京棲霞山東麓的江南水泥廠,江南水泥廠解放前16年的籌創過程,留下了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中國民族工業艱難創辦、踉蹌發展眾像中的一幀縮影。

江南水泥公司(江南水泥廠)建廠直到解放後才竣工投產,時間長達16年,其籌創歷程中蘊含了太多的篳路藍縷的創建艱辛、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國際友人的正義良知、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留下了民族企業艱難和頑強堅韌的歷史印記。

2017年12月10日,在第四個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京特(昆德)父子與近代中國半世緣——南京與唐山雙城紀念展”在南京棲霞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在展覽現場,卡爾·京特的侄女——77歲高齡的安妮塔·京特與1937年時任江南水泥廠財物主管徐莘農的女兒——86歲的徐爾欣老人,一起認真地閱讀著每一段文字,觀看著每一張照片。

當天,安妮塔·京特一行人參觀了原江南水泥廠難民醫院等在日軍侵華期間用於保護難民的重要近現代建築。徐爾欣女士攙著安妮塔•京特的手,向她介紹著這些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入選理由

當時國內規模最大、設備和工藝最先進的水泥廠。

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人卡爾·京特和丹麥工程師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在此保護了3萬多名中國難民。

集中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工業遺產資源和抗戰文化資源。

江南廠現存的民國建築共有4座,分別是錐頂小黃樓(原俱樂部)、原難民醫院、卡爾•京特住所以及其旁邊的二層小樓(原廠招待所)。

這裡曾經是南京的難民營

這裡曾經是南京一處重要的工業遺產,卡爾·京特、辛德貝格等國際友人在此設立難民區,保護和挽救了大批南京百姓及中國士兵的生命,更賦予這個老廠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

(辛德貝格雕像)

今天廠區內,京特、辛德貝格等人的故居,救護難民的診所“小黃樓”,以及日本投降後關押日俘的營區等歷史建築,依然掩映在法桐濃密的綠蔭下。

(江南水泥廠民國建築“小黃樓”)

2014年4月28日,與丹麥女王同行一起來到南京的辛德貝格外甥女瑪麗安,重返江南水泥廠舊址。與水泥廠創始人之子、前蘇州大學校長陳克潛,並代表家族和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蒙難的父輩國人們,表達一份穿越76年的感謝。

2016年12月11日,一部講述江南水泥廠歷史的書——《風雨如磐憶江南——陳範有與江南水泥廠》,該書由前蘇州大學校長、年屆90高齡的陳克潛教授與其弟陳克澄先生共同撰寫。

1935年,陳范有先生作為主要創辦人之一,開始籌建坐落在南京棲霞山東麓的江南水泥廠,江南水泥廠解放前16年的籌創過程,留下了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中國民族工業艱難創辦、踉蹌發展眾像中的一幀縮影。

江南水泥公司(江南水泥廠)建廠直到解放後才竣工投產,時間長達16年,其籌創歷程中蘊含了太多的篳路藍縷的創建艱辛、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國際友人的正義良知、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留下了民族企業艱難和頑強堅韌的歷史印記。

2017年12月10日,在第四個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京特(昆德)父子與近代中國半世緣——南京與唐山雙城紀念展”在南京棲霞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在展覽現場,卡爾·京特的侄女——77歲高齡的安妮塔·京特與1937年時任江南水泥廠財物主管徐莘農的女兒——86歲的徐爾欣老人,一起認真地閱讀著每一段文字,觀看著每一張照片。

當天,安妮塔·京特一行人參觀了原江南水泥廠難民醫院等在日軍侵華期間用於保護難民的重要近現代建築。徐爾欣女士攙著安妮塔•京特的手,向她介紹著這些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