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接受您的批評?妙招在這裡,使勁戳一下

孩子不接受您的批評, 妙招在這裡

“反琵琶效應”對症不接受批評的孩子

四年級的洋洋是家裡唯一的香火, 從小就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下長大, 不管洋洋怎麼淘氣, 兩位老人都護著孫子, 不許洋洋的爸爸媽媽進行批評教育。 在幼稚園裡, 只要老師一批評, 洋洋就哭鼻子。 面對這樣的洋洋, 爺爺奶奶總是對老師說;“孩子小, 上了小學就好了。 ”

洋洋上小學了, 可是並沒有像爺爺奶奶希望的那樣“好了”, 低年級的時候, 只要在學校受了點委屈就跑回家, 不肯去上學, 家裡人要費好大的力氣才能把他勸回學校。

面對這樣的洋洋, 爺爺奶奶依舊認為“孩子還小, 等三四年級就好了”。 三年級過去了, 現在已經四年級的洋洋情況並沒有任何的好轉, 反而更加的糟糕。 老師只要一批評他, 他馬上哭鬧著不肯跟班上課, 嚴重影響老師的教學;同學一對洋洋說“不”, 洋洋就不理他, 甚至破口罵人、打人;家裡人只要不順著他來他也是哭鬧不止, 甚至絕食。 就這樣經過多次之後, 老師不願意再批評他了, 同學們也不願意和他交往。 最後洋洋每天獨來獨往, 性格變得孤僻, 智力發育也低於同齡孩子。

在這個案例中, 洋洋發展成“每天獨來獨往, 性格變得孤僻, 智力發育也低於同齡孩子”, 家長得負絕大部分原因。 洋洋從小因為受到全家人特別是長輩們的溺愛, 不能接受半點批評, 家長們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採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處理, 總把原因歸結為“孩子還小”。 最後造成洋洋最後無法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產生障礙。 試問, 哪個孩子沒有基礎小毛病、不淘氣、不闖禍?在家裡犯了錯誤還有家裡人的包容,

在外面犯了錯誤怎麼辦?家長如果不會批評孩子, 那麼就會毀了孩子。

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 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以後, 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乾脆“拒之門外”的態度。

由此可知, 適當批評, 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批評和表揚在某種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 讓孩子在幼兒時代就學會接受批評, 無論是對他完整人格的塑造, 還是對促成其事業的成功, 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與從不批評孩子的家長相反,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誤之後, 不管什麼場合, 也不管孩子感受如何, 拿起話來就說。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東西”“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你這輩子就這樣了”, 這樣的批評只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起到反作用。

既要使用批評, 又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聰明的家長不如用“反彈琵琶效應”進行批評。 在批評心理學中, 人們把原來要批評的過錯不給予直接批評, 而是充分肯定或表揚其長處, 使犯錯者自己反省,

進而認識過錯, 改正過錯的現象稱之為“反彈琵琶效應”。

1.肯定孩子好的一面

家長在運用“反彈琵琶效應”時, 要抓住批評的核心是:從孩子錯誤的行為中看到孩子好的、善的、進步的一面, 誇大、肯定孩子好的一面, 鼓勵他繼續保持下去。 另外要注意, 家長在用這一招的時候一定要誠心誠意, 實事求是, 切忌廉價表揚, 更不能虛假表揚, 這樣做, 孩子只會更反感的, 一旦被察覺, 就更難以教育了。

2.強化效應,讓批評變成欣賞

玲玲看到媽媽在廚房裡忙碌,便過去幫媽媽擇菜。結果,她把菜葉弄得滿地都是。媽媽見孩子幫了“倒忙”,氣不打一處來,便明褒暗貶地對孩子說;“你可真能幹,我們家都快成菜市場了。”玲玲從此再也不願意幫媽媽擇菜了。

玲玲媽媽這句冷嘲熱諷的話打擊了孩子“嘗試”的積極性。媽媽在批評孩子時,應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玲玲的媽媽可以和顏悅色地說,“我女兒現在真是長大了,都會知道心疼媽媽,幫媽媽幹家務活了,我得跟謝老師彙報一下,如果下次能把菜葉收拾乾淨,我再和謝老師交流的時候就可以說我女兒擇菜又快又乾淨了。”換個說法,我想效果會完全不一樣的。

3.親子互動,家長要做“知錯必改”的好榜樣

家長使用“反彈琵琶效應”關鍵點就是要照顧孩子的“面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以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家長必要時可以可以地使用一些小伎倆,故意在孩子面前示怯,然後再虛心改正,對孩子來說,這既是榜樣,又是信任。當孩子體驗到被信任的垮了,他也會覺得如果自己也像爸爸媽媽這樣,勇於接受批評,知錯能改,一定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

2.強化效應,讓批評變成欣賞

玲玲看到媽媽在廚房裡忙碌,便過去幫媽媽擇菜。結果,她把菜葉弄得滿地都是。媽媽見孩子幫了“倒忙”,氣不打一處來,便明褒暗貶地對孩子說;“你可真能幹,我們家都快成菜市場了。”玲玲從此再也不願意幫媽媽擇菜了。

玲玲媽媽這句冷嘲熱諷的話打擊了孩子“嘗試”的積極性。媽媽在批評孩子時,應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玲玲的媽媽可以和顏悅色地說,“我女兒現在真是長大了,都會知道心疼媽媽,幫媽媽幹家務活了,我得跟謝老師彙報一下,如果下次能把菜葉收拾乾淨,我再和謝老師交流的時候就可以說我女兒擇菜又快又乾淨了。”換個說法,我想效果會完全不一樣的。

3.親子互動,家長要做“知錯必改”的好榜樣

家長使用“反彈琵琶效應”關鍵點就是要照顧孩子的“面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以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家長必要時可以可以地使用一些小伎倆,故意在孩子面前示怯,然後再虛心改正,對孩子來說,這既是榜樣,又是信任。當孩子體驗到被信任的垮了,他也會覺得如果自己也像爸爸媽媽這樣,勇於接受批評,知錯能改,一定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