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同安:打造全市首個“會呼吸”的生態牆 23.597公里的河道實現了水清岸綠

同安:打造全市首個“會呼吸”的生態牆 23.597公里的河道實現了水清岸綠

穿城而過的東西溪, 河岸水草豐茂, 綠葉拂水, 一派生態休閒生活的景象。 東西溪的華麗轉變是同安區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的一個真實寫照。 近日, 記者從同安區水利局獲悉, 西源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西洋溪河道治理工程相繼完工驗收, 官潯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烏塗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已進入工程掃尾階段。 目前, 同安23.597公里的河道實現了水清岸綠, 同安區用實際行動探索“生態治理”, 獲省、市有關部門點贊。

廈門九大流域同安占其四,

同安在全市率先開展重點流域綜合治理, 如今各水系工程穩步推進, 接下來, 同安區將按照安全生態水系理念建設要求對轄區內河道進行治理、提升、改造, “生態水鄉”逐步回歸。

五顯濕地鳥瞰圖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示範專案 打造全市首個“會呼吸”的生態牆

漫步官潯溪上游步道, 河道兩邊通暢乾淨, 綠草小樹點綴兩岸, 沿岸砌築的擋牆縫隙長滿綠植, 綠意蔥蔥生機盎然。

作為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示範項目、省重大水利工程、市重點項目, 官潯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 預計春節前主體工程完工。 通過河岸線綠化、橋樑、閘、堰景觀等建設, 官潯溪將建設成為一條原生態景觀長廊, 成為市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官潯溪打造全市首個‘能救命’、‘會呼吸’的透氣擋牆, 用18.5萬塊砌塊築成, 面積1.36萬平方米。 ” 代建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 與傳統的漿砌塊石擋牆、鋼筋混凝土擋牆相比, 具有明顯的優勢。

生態擋牆需要提前預製, 施工工期短, 同時, 生態擋牆留有孔洞,

可為水生動物提供優越的棲息、避難環境。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河水滲入生態擋牆內, 植物直接生長在砌塊背後的龐大土體中, 植物的生長條件優越, 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態逐步恢復。

值得一提的是, 以前的石擋牆雖然堅固, 但浸水之後又硬又滑。 如果有人不小心落入河道將難以自救, 而生態擋牆上有大小為11釐米×15釐米的“救命孔”, 有利於落水者攀爬。

除了生態擋牆, 官潯溪同時採用國外先進的“抗沖刷、防塌方”柔性綠色護坡等技術, 提升並恢復河流本來的面貌。

【】堅持生態治理 保持溪流原有特色

穿上跑步鞋, 戴著耳機, 沿著西洋溪慢跑, 只見東溪五顯二橋至五顯橋之間, 江心洲上、同安影視城朱紅色的城牆下,

一叢叢一簇簇格桑花開得正旺, 仿佛一條粉色的彩帶延綿至天際。

這是東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工程五顯濕地的美好風光, 專案目前已全部完工, 該專案治理流域長度約為1.1公里, 面積約為6,3公里。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清淤、江心洲、親水準台、座椅、標識系統等, 如今五顯濕地與禹洲濕地公園及東橋下游區域的濕地串聯成一片, 成為同安最大的濕地公園, 面積超12萬平方米。

據代建單位介紹, 該工程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為優先原則, 保持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態和景觀要素作為濕地的特色, 展現濕地獨有的生態風光。

“河道該彎的彎, 有深潭、有淺灘, 堅持保持溪流以自然生態。 ” 同安區水利管理站副站長楊正忠說,

在治理過程中, 克服了以往溪流治理中“幾何化、過度硬化、溝渠化、湖庫化、千篇一律化”等五化問題, 採用生態方式“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復河灘、修復河岸”等四項技術措施, 讓河流具有自然彎曲的河岸線、具有深潭淺灘及防洪漫灘、具有天然砂石水草及江心洲、具有水生物多樣性、具有安全生態防洪設施、具有鄉愁野趣。

【】一河一策 持續提升管養

站在澳溪澳溪村至滄江壩段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工程施工現場, 挖掘機轟鳴, 土方機來來往往, 一派繁忙的景象。

代建方介紹, 該項目於去年年底動工建設, 位於澳溪上游。 而整條澳溪的提升治理工程, 充分體現了同安區在河道治理過程中“一河一策”的指導理念。

例如, 澳溪上游段流經澳溪村, 沿岸都是村莊,治理過程中依據現有資源,將原有景觀、慢行步道、廣場,自然融入環境,儘量少破壞原始地貌;澳溪下游段較為平坦,施工主要以疏浚,清淤為主,搭配部分景觀進行提升;針對荏佘溪支流,則以生態修復為主,配合建設交通便橋,方便群眾生活。

除了一河一策,日常管養也必須到位。楊正忠告訴記者,未來將轄區內河道將按照安全生態水系理念建設要求進行提升、改造,並計畫引進國有企業進行專業化管養。

事實上,同安區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近年來流域治理工作上的持續發力,如今,同安區全面推行生豬退養、污水治理、水土治理等工作,更探索形成了流域管理的長效機制——河長制,山青水綠已然成為同安的新標籤。 

沿岸都是村莊,治理過程中依據現有資源,將原有景觀、慢行步道、廣場,自然融入環境,儘量少破壞原始地貌;澳溪下游段較為平坦,施工主要以疏浚,清淤為主,搭配部分景觀進行提升;針對荏佘溪支流,則以生態修復為主,配合建設交通便橋,方便群眾生活。

除了一河一策,日常管養也必須到位。楊正忠告訴記者,未來將轄區內河道將按照安全生態水系理念建設要求進行提升、改造,並計畫引進國有企業進行專業化管養。

事實上,同安區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近年來流域治理工作上的持續發力,如今,同安區全面推行生豬退養、污水治理、水土治理等工作,更探索形成了流域管理的長效機制——河長制,山青水綠已然成為同安的新標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