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裡雲為什麼要去馬來西亞?

棋盤是這個世界上最兇險的地方。

黑子白子, 像一枚枚孤島, 之間洶湧著江海。

每落一子, 都可能反轉生死。

我們愛這樣的劇情。

阿裡雲為什麼要去馬來西亞?

文 | 史中@淺黑科技

胡曉明坐在我面前, 一如既往地露出神秘微笑。

此人是阿裡雲的老大(官稱是阿裡雲總裁), 花名孫權。 我覺得這個名字很適合“老謀深算”的他。

胡曉明應該是一個被阿裡巴巴耽誤的圍棋大師。 過去兩三年, 他在全世界的棋盤上接連落子——在歐洲、美國、中東、日本搞出了很多阿裡雲資料中心↓↓↓

我找了張阿裡雲海外節點的分佈圖, 比較直觀。 (點擊放大)

此地是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 這次我見到他, 就是因為他又盤算著在馬來西亞搞事情了:

2017年10月, 阿裡雲吉隆玻資料中心開服(已經顯示在上圖了);

同樣是 2017年, 馬來西亞本土企業亞洲航空、Touch’n Go 等等公司都開始採購阿裡雲的服務;

2018年1月(也就是這次), 吉隆玻成為阿裡雲“ET 城市大腦”在海外落地的第一站;

2018年, 吉隆玻第二資料中心也即將開服。

雖說阿裡雲“有錢任性”, 想在哪開服就在哪開服, 但這件事情終歸有些蹊蹺:

如果把世界比作棋盤上的361個點位, 東南亞明珠新加坡扼守麻六甲海峽的經濟命脈,

雲計算巨頭 AWS 和 Azure 同時選擇用新加坡資料中心“輻射”馬來西亞, 而不在馬來西亞另外開服。

據守馬來半島的吉隆玻距離新加坡只有350公里, 比杭州到南京的距離遠一點點。 (點擊放大)

不過, 阿裡雲沒有採用同樣的戰術。 在新加坡落地之後, 他們迫不及待地“挺進”吉隆玻。

在如此近的距離裡連下兩子, 看起來犯了兵家大忌, 確實給人一種“不按套路出牌”的感覺。

那麼, 阿裡雲進入馬來西亞呢, 背後的棋路是什麼呢?我來試著解讀一下。

一、阿裡雲為神馬非要出海?

別急, 為了說明阿裡雲為什麼進駐馬來西亞, 先要解決一個基礎問題:阿裡雲為什麼要“出海”?

我想先做一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比喻:

在冰川時代, 地中海曾經是一片低窪的陸地。 隨著冰雪消融水位升高, 某一時刻, 大西洋的海水越過上古的“直布羅陀海峽”, 猛灌至這片窪地, 才有了後來的地中海。 而在此之後, 地中海的水位越來越高, 直到它開始倒灌至浩瀚的大西洋。

如果把中國經濟比作地中海, 那麼世界經濟就是大西洋。 以往的四十年, 我們完整地見證了世界經濟湧入中國的浩瀚史詩。 而就在2015年前後, 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環流進入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隨著中國經濟水位抬高, 互聯網大水漫灌的獲客方式開始失效, 房地產也進入歷史拐點, 出口增長也陡然回落, GDP角度開始平緩;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主動謀求成為世界發動機的“一帶一路”戰略開始被提出。

我猜,透過巨頭阿裡巴巴的眼睛,一定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中國本土的商業成本在上升,而世界上一些原本商業成本次低的地區,此時擁有了“比較優勢”。

於是,國際化瞬間有了商業動力加持。(這一點很重要,一切不能用經濟學解釋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大公司紛紛出海,波瀾壯闊。中國從一個地理概念,開始深刻地成為一個商業概念。

然而在海外市場,老大哥 AWS(亞馬遜雲)和 Arzue(微軟雲)早就以各種姿勢盤踞,阿裡雲作為第三個A(Alibaba Cloud),是追趕者的角色。雖然從情感上來說,我們希望中國人的公司所向披靡,但客觀來看,阿裡雲一出海就面臨巨大而成熟的對手,這盤棋等於開局就讓了別人三個子。

雲計算中的 3A:2006年亞馬遜推出 AWS,2008年微軟推出 Windows Azure(後更名 Microsoft Azure),2012年阿裡巴巴推出阿裡雲。

胡曉明很誠實:“中國互聯網企業國際化,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比美國企業要難。而且這件事情是史無前例的,沒人知道應該怎麼做。”

但面對這個困難,我覺得胡曉明倒不用做什麼“艱難的決定”:反正局勢擺在這,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

從過去三年多阿裡出海的路徑來看,阿裡雲主要選擇了一條穩妥的道路:

中國人和中國企業走到哪兒,阿裡雲就走到哪兒;中國人和中國企業有什麼迫切需求,阿裡雲就盡力滿足。

以馬來西亞為例,出現了這樣的一幅圖景:

購物是中國人最強烈的剛需,於是支付寶先打頭陣,從吉隆玻的雙子塔,遠至馬來西亞的邊境小島蘭卡威,只要有中國遊客光顧的地方,都隨處可以看到“接受支付寶付款”的標誌。

這兩張分別拍攝自蘭卡威和吉隆玻雙子塔購物中心,看來支付寶在大馬主要地區都上線了。

在此基礎之上,有中國企業要大馬的業務,阿裡雲就頂上去提供雲服務。如果有與中國相關的馬來西亞企業需要服務,阿裡雲也能給。(後面會有舉例)

這樣的好處在於:實用主義,不冒進。每一單生意都當生意來做,而不是作秀。這種扎實的做生意心態,我個人很推崇。

這些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棋子,漸漸開始產生“化學反應”:

2016年沙特最火的手游《蘇丹的復仇》,就是由中國公司開發,並且跑在阿裡雲中東資料中心上的;

在迪拜阿裡雲已經被當地人接受,球賽上都能看到帶有阿裡雲 Logo 的加油棒;

而在相對封閉的日本,阿裡雲和軟銀合作的 SB Cloud 也獲得了包括“中科創達”“淩佳科技”等等中日跨境企業的訂單。

那些曾經孤獨的棋子,如今已經快要連成了一個個“活局”。猛然回頭,這種時間的力量,還是很震撼人心的。

二、為何在馬來西亞落子?

看過阿裡雲的世界棋盤,接下來我們聚焦在棋盤地這個角落:馬來西亞。

有關阿裡雲在大馬的合作項目,我舉兩個栗子你感受一下:

馬來西亞的王牌企業——亞洲航空公司,採用了阿裡雲提供的“反爬蟲”技術,對抗黃牛惡意鎖票。這使得惡意流量相比之前降低了90%。

馬來西亞版的“八達通”——Touch‘n Go 公司,把電子錢包的業務放在阿裡雲上,並且準備在全國推廣二維碼支付的場景。

阿裡雲海外技術總監王宇德在亞洲航空總部,介紹阿裡雲反爬蟲技術的應用。

你看出來了嗎?“反爬蟲”和“智慧金融”這兩個業務場景都是淘寶和支付寶在中國最為擅長的業務,被馬來西亞大公司採購順理成章。但嚴格來說,但這些應用場景還屬於“基礎款”。雖然合作規模不小,如果僅僅在這個層面,這篇文章也就應該到此結束了。

然而,2018年初,ET 城市大腦“猝不及防”地進駐了吉隆玻市政府。

ET 城市大腦在吉隆玻做什麼呢?簡單說,它的基礎功能就是:用人工智慧分析各個路口攝像頭的資料,從而調節交通信號調度,從而改善交通狀況。

這張圖來自 ET 城市大腦在杭州的應用場景,通過測算車流量,對全城信號燈實行智慧控制。

這個合作的建立,讓我意識到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的佈局沒那麼簡單,其中至少有三點深意:

1)阿裡雲提供的是“特服”。

“ET 城市大腦”是阿裡雲的“招牌特色菜”。從本質上來講,如果把雲比作 Win10 作業系統,那麼 ET大腦就是一個“資源管理”應用。也就是說,一般意義上的阿裡雲處於“雲計算”層面,而“ET 大腦”已經上升至“人工智慧”層面了。

剛才說了,面對 Amazon 和 Azure ,阿裡雲是後來者。胡曉明說,既然是後來者,想要競爭就理應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他的理解中:亞馬遜和阿裡雲已經走向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亞馬遜堅持底層的標準化雲計算道路;而阿裡雲除此之外,還有“城市大腦”這樣的特色增值服務。

打個比方,亞馬遜是四平八穩的老字型大小“東來順”,阿裡雲就得做貼身服務的“海底撈”。

吉隆玻交管中心總監 Steven Tan 提供了一個資料:吉隆玻市內有180萬人,而汽車保有量超過480萬台。這樣一算,每人都有三輛車。這是一個恐怖的資料。

馬來西亞經濟騰飛早,又是產油國,公共交通還不發達,所以汽車這麼多也是正常的。我在吉隆玻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週一的晚高峰,計程車行駛20分鐘後,回頭一看剛才離開的酒店還近在咫尺。

堵車這個問題具體而複雜,已經遠遠脫離雲計算本身的範疇。幸好,阿裡雲從2016年就開始做以“XX大腦”這麼命名的“行業人工智慧”。號稱減少杭州部分路段擁堵時間15%的“ET城市大腦”(2016年資料),正好可以移植到吉隆玻。

吉隆玻交管中心總監 Steven Tan 正在奮力地介紹吉隆玻城市大腦,感覺當地的交通馬上就要好起來了呢。

為了適應吉隆玻的交通系統,阿裡雲專門派出了工程師,針對信號燈系統的協定和視頻檔的格式,對軟體做了定制化開發,並且用吉隆玻當地攝像頭採集到的視頻從頭開始進行機器學習。服務細緻到如此的級別。這足以說明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絕不是“玩票”,而是鐵了心要靠“特殊服務”拉住客戶的心。

2)跟阿裡雲的合作的是政府!

早在2017年,馬來西亞國家總理納吉布就曾訪問杭州,當時馬雲給他介紹了 ET城市大腦,納吉布眼睛一亮,說我們也要。

就在吉隆玻和阿裡雲簽訂 ET 城市大腦合作協定的時候,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又發了一條推特“賀電”,配圖是去年參觀杭州時馬雲為他介紹城市大腦時的照片。據說阿裡雲推特運營同學表示第一次被國家元首艾特,感覺很特別。

所以才有了 ET 大腦遠征海外。

阿裡雲和外國政府直接合作,這種深度並不多見。之前提到的,阿裡雲還和馬來西亞當地的“八達通” Touch’n Go 合作,承擔電子錢包的雲計算平臺部分,因為涉及到金融資料,實際上也是比較敏感的。

Touch‘n Go CEO,他的左手是公司現在的產品——馬來西亞各大商店、高速路、地鐵通用的支付卡;而他希望未來這些功能都能放在他右手的手機裡實現。

這兩者對於雲計算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求資料不能“離岸”,必須存在國內。

而在雲計算兩強 Amazon 和 Azure 的東南亞佈局中,都僅有新加坡這一個資料中心。而把資料放在新加坡,無疑對於馬來西亞的資料主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政府不可能同意。於是,兩家美國巨頭對於東南亞過於粗糙的佈局,正好給了中國公司機會。據我所知,只有兩家中國公司,華為和阿裡在馬來西亞本土建立了資料中心。所以,馬來西亞政府選擇合作夥伴的空間其實不大。

而面對這種局面,阿裡雲只要拿下政府和大企業,就可以站穩腳跟,接下來按部就班地向周邊的行業滲透。

3)吉隆玻是一個“跳板”

我在馬來西亞走訪幾天,見到了幾位當地的官員。

他們打破了我從小對於“官員”的想像。坐在他們對面,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群創業公司 CEO。他們熱切地在全世界尋找最先進的技術,並且希望第一時間應用在自己的國家體系中,提高大馬的國際競爭力。

這種政策的開放程度,遠超我的想像。我覺得這種開放的原因,可能有二:

1、馬來西亞3000萬人口,本土不具備形成尖端產業(如雲計算、人工智慧)的土壤。所以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裡,沒有如同中國一樣對“技術主權”的執著。對於好技術,最理性的態度就是快速引進和利用。

2、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裡雖然算不上“班長”,但算是“學習委員”。本身的經濟活力很好,具有對周邊國家的區域輻射能力,所以引進技術之後,有可能消化吸收,當地語系化之後再輻射周邊國家。在這樣的“技術販賣”中,存在巨大的商業利益空間。(再次強調,一切不能用經濟學解釋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2018年1月,馬來西亞“城市大腦”簽約的場景

目前 ET 城市大腦和吉隆玻的合作,只在交通層面。但是從我的角度看,未來吉隆玻可能會迅速上線“城市大腦”的其他技術,例如整個城市的能源調度、城市規劃等等。

吉隆玻使用英語、國際化程度高,完全可以成為“試驗場”,在未來作為成為阿裡雲“ET 城市大腦”的全球樣板。借吉隆玻這個跳板,阿裡雲可以把 ET 城市大腦輸出給更多國際城市。

說了這麼多,阿裡雲在馬來西亞和吉隆玻的棋局,也就漸漸明瞭:

1、東南亞雲計算競爭格局中,國際對手在二線國家“馬來西亞”守備空虛,正是跑馬圈地的好機會;

2、只要抓住最頭部的政府和超大型企業,就有機會層層滲透,在大馬建立越來越穩固的商業格局。從此,進可達泰國、印尼開拓新市場,退可阻擊新加坡的“兩A”。

吉隆玻是阿裡雲一個重要的海外基地,這個基地不是可有可無的指甲,而是有血有肉的手掌。在國際對手眼裡,吉隆玻這個點位弱於新加坡;但是在阿裡雲眼裡,這個點位意義甚至重於新加坡。二者的認知差異,來源於預期回報時間的差別。

在圍棋裡,把能夠自我生長且難以被對手圍剿的局面稱為“活棋”。在我看來,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的棋可能要“活”了。

三、阿裡雲還有“後手”

高手過招,一張碩大的棋盤往往會分裂為無數細小的戰場。這些戰場各有崢嶸,每一仗都要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準確佈局,但他們之間又相互勾連,彼此支援。

我剛才的表述是: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的棋“有可能活了”。它的意思是,阿裡巴巴要在馬來西亞建立一個本地生態,還需要等待一個重要的變數。這個變數就是:人。

這裡,我們不妨切換到馬來西亞的視角來看:

如果把人工智慧比作汗血寶馬,那麼資料專家就是有能駕馭它們的騎手,二者缺一不可。而人工智慧的權杖,目前看來只掌握在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手中。馬來西亞要想“ET 城市大腦”真正在吉隆玻落地,就必須建立起一個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

根據馬來西亞MDEC(馬來西亞數位經濟組織)首席執行官黃婉冰介紹:大馬本身在執行一個計畫,到2020年希望培養出兩萬名大資料人才。這樣才能在政府和商業領域維持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體系。

這是馬來西亞當地的創業團隊 CXS,他們希望通過大資料和智慧的方式,説明人們做職業規劃。他們參加了 MDEC 的項目,也參與了阿裡雲專門為培養人才而設立的“天池大賽”。

現在切換回阿裡雲的視角:

馬來西亞本地資料人才的崛起,對阿裡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從直覺來看,當地人才崛起,會產生越來越多與阿裡雲相競爭的企業,最終會侵蝕掉阿裡雲在本地的市場。事實真的會這樣發展嗎?

我們可以看一場中國人更熟悉的歷史進程:

20世紀90年代,西方進入創新經濟時代,商業動力促使他們把沉重的製造業轉移到了中國。而中國死死抓住這個機遇,佔據了“世界工廠”這個生態位。所謂西方擅長從0到1,中國擅長從1到100,其實就反映了這種分工的生態。

分工的基礎是“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簡單說來它意味著:有分工的世界,生產效率必然高於沒有分工的世界。

可見,當地技術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此消彼長的市場爭奪。類比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這三十年,在雲計算+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和馬來西亞未來的互動,我可以這樣預言:

商業動力促使中國的雲計算出海,而處在中國文化輻射範圍內的東南亞必然在這個進程中承接重要的部分。在雲計算的巨大生態中,馬來西亞的目標就是找到屬於自己那個獨特的“生態位”。

這個生態位元需要符合兩個條件:

1、中國的雲計算產業可以通過馬來西亞雲計算產業獲利。

2、馬來西亞雲計算產業可以通過進一步與其他產業或其他國家產生新的經濟環流而獲利。

你可能聽說過天池大賽。這是一項建立在阿裡雲平臺上的比賽,目的就是培養世界各國的演算法人才和人工智慧人才。胡曉明也提到,天池挑戰賽中,來自馬來西亞的選手占比極高。我猜想,胡曉明看到的資料,足以成為他在馬來西亞大局的佈局的依據。

對於阿裡雲來說,從零開始扶持馬來西亞雲計算產業,將會創造一個以阿裡雲為基礎的巨大生態。之後大馬的每一步發展,都會給阿裡雲商業版圖帶來巨大的利益。

馬來西亞只是阿裡雲東南亞棋局的縮影,而東南亞棋局又是全球棋局的縮影。窺一斑而知全豹,阿裡雲在全球的野心也許超越多數人想像,如若胡曉明和阿裡雲可以保持之前的遠見,估計這局棋越到後來越會氣勢磅礴。我們不妨走著瞧。

棋盤只有19格見方,而商業的棋盤卻可以擴展到全世界。然而,二者讓人癡迷的原因是類似的:

只有當選手在其中展現出遠見和執著,我們才願意如醉如癡地做一個觀眾。

這種只可能散發自人類的光芒,可能就是另一種“無法計算的價值”。

不想走丟的話,你也可以關注我的自媒體公眾號“淺黑科技”。

淺黑科技,讓技術被讀懂

GDP角度開始平緩;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主動謀求成為世界發動機的“一帶一路”戰略開始被提出。

我猜,透過巨頭阿裡巴巴的眼睛,一定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中國本土的商業成本在上升,而世界上一些原本商業成本次低的地區,此時擁有了“比較優勢”。

於是,國際化瞬間有了商業動力加持。(這一點很重要,一切不能用經濟學解釋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大公司紛紛出海,波瀾壯闊。中國從一個地理概念,開始深刻地成為一個商業概念。

然而在海外市場,老大哥 AWS(亞馬遜雲)和 Arzue(微軟雲)早就以各種姿勢盤踞,阿裡雲作為第三個A(Alibaba Cloud),是追趕者的角色。雖然從情感上來說,我們希望中國人的公司所向披靡,但客觀來看,阿裡雲一出海就面臨巨大而成熟的對手,這盤棋等於開局就讓了別人三個子。

雲計算中的 3A:2006年亞馬遜推出 AWS,2008年微軟推出 Windows Azure(後更名 Microsoft Azure),2012年阿裡巴巴推出阿裡雲。

胡曉明很誠實:“中國互聯網企業國際化,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比美國企業要難。而且這件事情是史無前例的,沒人知道應該怎麼做。”

但面對這個困難,我覺得胡曉明倒不用做什麼“艱難的決定”:反正局勢擺在這,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

從過去三年多阿裡出海的路徑來看,阿裡雲主要選擇了一條穩妥的道路:

中國人和中國企業走到哪兒,阿裡雲就走到哪兒;中國人和中國企業有什麼迫切需求,阿裡雲就盡力滿足。

以馬來西亞為例,出現了這樣的一幅圖景:

購物是中國人最強烈的剛需,於是支付寶先打頭陣,從吉隆玻的雙子塔,遠至馬來西亞的邊境小島蘭卡威,只要有中國遊客光顧的地方,都隨處可以看到“接受支付寶付款”的標誌。

這兩張分別拍攝自蘭卡威和吉隆玻雙子塔購物中心,看來支付寶在大馬主要地區都上線了。

在此基礎之上,有中國企業要大馬的業務,阿裡雲就頂上去提供雲服務。如果有與中國相關的馬來西亞企業需要服務,阿裡雲也能給。(後面會有舉例)

這樣的好處在於:實用主義,不冒進。每一單生意都當生意來做,而不是作秀。這種扎實的做生意心態,我個人很推崇。

這些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棋子,漸漸開始產生“化學反應”:

2016年沙特最火的手游《蘇丹的復仇》,就是由中國公司開發,並且跑在阿裡雲中東資料中心上的;

在迪拜阿裡雲已經被當地人接受,球賽上都能看到帶有阿裡雲 Logo 的加油棒;

而在相對封閉的日本,阿裡雲和軟銀合作的 SB Cloud 也獲得了包括“中科創達”“淩佳科技”等等中日跨境企業的訂單。

那些曾經孤獨的棋子,如今已經快要連成了一個個“活局”。猛然回頭,這種時間的力量,還是很震撼人心的。

二、為何在馬來西亞落子?

看過阿裡雲的世界棋盤,接下來我們聚焦在棋盤地這個角落:馬來西亞。

有關阿裡雲在大馬的合作項目,我舉兩個栗子你感受一下:

馬來西亞的王牌企業——亞洲航空公司,採用了阿裡雲提供的“反爬蟲”技術,對抗黃牛惡意鎖票。這使得惡意流量相比之前降低了90%。

馬來西亞版的“八達通”——Touch‘n Go 公司,把電子錢包的業務放在阿裡雲上,並且準備在全國推廣二維碼支付的場景。

阿裡雲海外技術總監王宇德在亞洲航空總部,介紹阿裡雲反爬蟲技術的應用。

你看出來了嗎?“反爬蟲”和“智慧金融”這兩個業務場景都是淘寶和支付寶在中國最為擅長的業務,被馬來西亞大公司採購順理成章。但嚴格來說,但這些應用場景還屬於“基礎款”。雖然合作規模不小,如果僅僅在這個層面,這篇文章也就應該到此結束了。

然而,2018年初,ET 城市大腦“猝不及防”地進駐了吉隆玻市政府。

ET 城市大腦在吉隆玻做什麼呢?簡單說,它的基礎功能就是:用人工智慧分析各個路口攝像頭的資料,從而調節交通信號調度,從而改善交通狀況。

這張圖來自 ET 城市大腦在杭州的應用場景,通過測算車流量,對全城信號燈實行智慧控制。

這個合作的建立,讓我意識到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的佈局沒那麼簡單,其中至少有三點深意:

1)阿裡雲提供的是“特服”。

“ET 城市大腦”是阿裡雲的“招牌特色菜”。從本質上來講,如果把雲比作 Win10 作業系統,那麼 ET大腦就是一個“資源管理”應用。也就是說,一般意義上的阿裡雲處於“雲計算”層面,而“ET 大腦”已經上升至“人工智慧”層面了。

剛才說了,面對 Amazon 和 Azure ,阿裡雲是後來者。胡曉明說,既然是後來者,想要競爭就理應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他的理解中:亞馬遜和阿裡雲已經走向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亞馬遜堅持底層的標準化雲計算道路;而阿裡雲除此之外,還有“城市大腦”這樣的特色增值服務。

打個比方,亞馬遜是四平八穩的老字型大小“東來順”,阿裡雲就得做貼身服務的“海底撈”。

吉隆玻交管中心總監 Steven Tan 提供了一個資料:吉隆玻市內有180萬人,而汽車保有量超過480萬台。這樣一算,每人都有三輛車。這是一個恐怖的資料。

馬來西亞經濟騰飛早,又是產油國,公共交通還不發達,所以汽車這麼多也是正常的。我在吉隆玻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週一的晚高峰,計程車行駛20分鐘後,回頭一看剛才離開的酒店還近在咫尺。

堵車這個問題具體而複雜,已經遠遠脫離雲計算本身的範疇。幸好,阿裡雲從2016年就開始做以“XX大腦”這麼命名的“行業人工智慧”。號稱減少杭州部分路段擁堵時間15%的“ET城市大腦”(2016年資料),正好可以移植到吉隆玻。

吉隆玻交管中心總監 Steven Tan 正在奮力地介紹吉隆玻城市大腦,感覺當地的交通馬上就要好起來了呢。

為了適應吉隆玻的交通系統,阿裡雲專門派出了工程師,針對信號燈系統的協定和視頻檔的格式,對軟體做了定制化開發,並且用吉隆玻當地攝像頭採集到的視頻從頭開始進行機器學習。服務細緻到如此的級別。這足以說明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絕不是“玩票”,而是鐵了心要靠“特殊服務”拉住客戶的心。

2)跟阿裡雲的合作的是政府!

早在2017年,馬來西亞國家總理納吉布就曾訪問杭州,當時馬雲給他介紹了 ET城市大腦,納吉布眼睛一亮,說我們也要。

就在吉隆玻和阿裡雲簽訂 ET 城市大腦合作協定的時候,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又發了一條推特“賀電”,配圖是去年參觀杭州時馬雲為他介紹城市大腦時的照片。據說阿裡雲推特運營同學表示第一次被國家元首艾特,感覺很特別。

所以才有了 ET 大腦遠征海外。

阿裡雲和外國政府直接合作,這種深度並不多見。之前提到的,阿裡雲還和馬來西亞當地的“八達通” Touch’n Go 合作,承擔電子錢包的雲計算平臺部分,因為涉及到金融資料,實際上也是比較敏感的。

Touch‘n Go CEO,他的左手是公司現在的產品——馬來西亞各大商店、高速路、地鐵通用的支付卡;而他希望未來這些功能都能放在他右手的手機裡實現。

這兩者對於雲計算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求資料不能“離岸”,必須存在國內。

而在雲計算兩強 Amazon 和 Azure 的東南亞佈局中,都僅有新加坡這一個資料中心。而把資料放在新加坡,無疑對於馬來西亞的資料主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政府不可能同意。於是,兩家美國巨頭對於東南亞過於粗糙的佈局,正好給了中國公司機會。據我所知,只有兩家中國公司,華為和阿裡在馬來西亞本土建立了資料中心。所以,馬來西亞政府選擇合作夥伴的空間其實不大。

而面對這種局面,阿裡雲只要拿下政府和大企業,就可以站穩腳跟,接下來按部就班地向周邊的行業滲透。

3)吉隆玻是一個“跳板”

我在馬來西亞走訪幾天,見到了幾位當地的官員。

他們打破了我從小對於“官員”的想像。坐在他們對面,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群創業公司 CEO。他們熱切地在全世界尋找最先進的技術,並且希望第一時間應用在自己的國家體系中,提高大馬的國際競爭力。

這種政策的開放程度,遠超我的想像。我覺得這種開放的原因,可能有二:

1、馬來西亞3000萬人口,本土不具備形成尖端產業(如雲計算、人工智慧)的土壤。所以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裡,沒有如同中國一樣對“技術主權”的執著。對於好技術,最理性的態度就是快速引進和利用。

2、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裡雖然算不上“班長”,但算是“學習委員”。本身的經濟活力很好,具有對周邊國家的區域輻射能力,所以引進技術之後,有可能消化吸收,當地語系化之後再輻射周邊國家。在這樣的“技術販賣”中,存在巨大的商業利益空間。(再次強調,一切不能用經濟學解釋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2018年1月,馬來西亞“城市大腦”簽約的場景

目前 ET 城市大腦和吉隆玻的合作,只在交通層面。但是從我的角度看,未來吉隆玻可能會迅速上線“城市大腦”的其他技術,例如整個城市的能源調度、城市規劃等等。

吉隆玻使用英語、國際化程度高,完全可以成為“試驗場”,在未來作為成為阿裡雲“ET 城市大腦”的全球樣板。借吉隆玻這個跳板,阿裡雲可以把 ET 城市大腦輸出給更多國際城市。

說了這麼多,阿裡雲在馬來西亞和吉隆玻的棋局,也就漸漸明瞭:

1、東南亞雲計算競爭格局中,國際對手在二線國家“馬來西亞”守備空虛,正是跑馬圈地的好機會;

2、只要抓住最頭部的政府和超大型企業,就有機會層層滲透,在大馬建立越來越穩固的商業格局。從此,進可達泰國、印尼開拓新市場,退可阻擊新加坡的“兩A”。

吉隆玻是阿裡雲一個重要的海外基地,這個基地不是可有可無的指甲,而是有血有肉的手掌。在國際對手眼裡,吉隆玻這個點位弱於新加坡;但是在阿裡雲眼裡,這個點位意義甚至重於新加坡。二者的認知差異,來源於預期回報時間的差別。

在圍棋裡,把能夠自我生長且難以被對手圍剿的局面稱為“活棋”。在我看來,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的棋可能要“活”了。

三、阿裡雲還有“後手”

高手過招,一張碩大的棋盤往往會分裂為無數細小的戰場。這些戰場各有崢嶸,每一仗都要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準確佈局,但他們之間又相互勾連,彼此支援。

我剛才的表述是:阿裡雲在馬來西亞的棋“有可能活了”。它的意思是,阿裡巴巴要在馬來西亞建立一個本地生態,還需要等待一個重要的變數。這個變數就是:人。

這裡,我們不妨切換到馬來西亞的視角來看:

如果把人工智慧比作汗血寶馬,那麼資料專家就是有能駕馭它們的騎手,二者缺一不可。而人工智慧的權杖,目前看來只掌握在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手中。馬來西亞要想“ET 城市大腦”真正在吉隆玻落地,就必須建立起一個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

根據馬來西亞MDEC(馬來西亞數位經濟組織)首席執行官黃婉冰介紹:大馬本身在執行一個計畫,到2020年希望培養出兩萬名大資料人才。這樣才能在政府和商業領域維持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體系。

這是馬來西亞當地的創業團隊 CXS,他們希望通過大資料和智慧的方式,説明人們做職業規劃。他們參加了 MDEC 的項目,也參與了阿裡雲專門為培養人才而設立的“天池大賽”。

現在切換回阿裡雲的視角:

馬來西亞本地資料人才的崛起,對阿裡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從直覺來看,當地人才崛起,會產生越來越多與阿裡雲相競爭的企業,最終會侵蝕掉阿裡雲在本地的市場。事實真的會這樣發展嗎?

我們可以看一場中國人更熟悉的歷史進程:

20世紀90年代,西方進入創新經濟時代,商業動力促使他們把沉重的製造業轉移到了中國。而中國死死抓住這個機遇,佔據了“世界工廠”這個生態位。所謂西方擅長從0到1,中國擅長從1到100,其實就反映了這種分工的生態。

分工的基礎是“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簡單說來它意味著:有分工的世界,生產效率必然高於沒有分工的世界。

可見,當地技術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此消彼長的市場爭奪。類比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這三十年,在雲計算+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和馬來西亞未來的互動,我可以這樣預言:

商業動力促使中國的雲計算出海,而處在中國文化輻射範圍內的東南亞必然在這個進程中承接重要的部分。在雲計算的巨大生態中,馬來西亞的目標就是找到屬於自己那個獨特的“生態位”。

這個生態位元需要符合兩個條件:

1、中國的雲計算產業可以通過馬來西亞雲計算產業獲利。

2、馬來西亞雲計算產業可以通過進一步與其他產業或其他國家產生新的經濟環流而獲利。

你可能聽說過天池大賽。這是一項建立在阿裡雲平臺上的比賽,目的就是培養世界各國的演算法人才和人工智慧人才。胡曉明也提到,天池挑戰賽中,來自馬來西亞的選手占比極高。我猜想,胡曉明看到的資料,足以成為他在馬來西亞大局的佈局的依據。

對於阿裡雲來說,從零開始扶持馬來西亞雲計算產業,將會創造一個以阿裡雲為基礎的巨大生態。之後大馬的每一步發展,都會給阿裡雲商業版圖帶來巨大的利益。

馬來西亞只是阿裡雲東南亞棋局的縮影,而東南亞棋局又是全球棋局的縮影。窺一斑而知全豹,阿裡雲在全球的野心也許超越多數人想像,如若胡曉明和阿裡雲可以保持之前的遠見,估計這局棋越到後來越會氣勢磅礴。我們不妨走著瞧。

棋盤只有19格見方,而商業的棋盤卻可以擴展到全世界。然而,二者讓人癡迷的原因是類似的:

只有當選手在其中展現出遠見和執著,我們才願意如醉如癡地做一個觀眾。

這種只可能散發自人類的光芒,可能就是另一種“無法計算的價值”。

不想走丟的話,你也可以關注我的自媒體公眾號“淺黑科技”。

淺黑科技,讓技術被讀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