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世民戰薛舉:機會面前,做只耐心的獅子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動物世界》裡獅子捕獵的過程。 那是一個十分考驗觀眾耐心的過程, 因為獅子在捕食前的漫長時間裡, 基本保持一個動作, 靜靜呆立。

動物學家告訴我們, 那是獅子在潛伏觀察。 一是等待脫隊或病弱的獵物出現, 二是觀察潛伏的距離能否發動突然襲擊, 三是觀察出擊時是否會受到攻擊。 如果捕食機會不佳, 獅子寧肯餓幾天肚子, 也不會浪費體力貿然出擊。 而一旦等到理想的捕食機會, 獅子便目不轉睛, 迅速撲向目標, 然後咬其咽喉, 一擊致命。 整個過程乾淨俐落。

作為草原之王, 獅子其實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強者智慧。 從戰略上講, 它的目標是用最少的代價, 獲取最多的收益。 從戰術上講, 在良機來臨之前, 要潛伏觀察, 耐心等待;良機一旦出現, 則一往無前, 雷霆出擊。

在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 便具備一些類似特質。 面對敵人, 他如同一隻耐心的獅子。 時機不到, 雷打不動;時機一到, 便抓住不放。

時機不到, 雷打不動

西元618年六月, 就在李淵建唐不到一個月後, 從西邊來了一撥砸場子的—— 薛舉父子。 薛舉雄踞隴西建立西秦, 自稱秦帝。 他從蘭州起兵,

直指長安。

李淵派出兒子李世民率軍抗擊。 於是兩軍相遇在高墌(陝西長武北)城。 考慮到敵軍勞師遠征, 糧草匱乏, 李世民決定先潛伏等待。 他下令深挖壕溝, 高築營壘, 無論對方怎樣挑釁, 都拒絕應戰。

不巧, 在這個節骨眼兒上, 李世民染上了瘧疾, 於是臨時將軍隊交給了最高監督長劉文靜和軍政官殷開山, 並再三交待, 務必堅守, 不得出擊。 誰知兩人一出門就把叮囑拋在了腦後。 他們覺得, 李世民這麼說是看不起他們。 於是, 立功心切的二人, 很快率兵迎敵, 仗著人多勢眾, 他們連基本防禦都沒做好, 結果遭到了薛舉的背後襲擊。 唐軍損失慘重, 數員大將戰死, 士兵傷亡過半。 李世民不得不拖著病軀, 收拾殘局, 退兵長安。

十一月,

李世民重整旗鼓, 再度回到高墌。 此時, 薛舉已經去世, 薛舉的兒子薛仁杲接班。 吸取了上次教訓, 這次李世民堅決執行防守策略, 他對將士們說:“我軍剛敗, 士氣低落;敵軍得勝, 士氣正高。 等敵軍驕傲輕敵, 而我軍士氣恢復之時, 再抓住時機, 一戰而勝!”並下令:“膽敢請求攻擊者, 斬!”

直到兩軍相持六十多天, 敵軍糧草耗盡, 人困馬乏, 甚至有將領帶著人馬來向李世民投降, 這個時候李世民認為時機到了。 他派出兩位大將駐軍淺水原, 引誘敵人, 敵軍果然上當, 出動所有精銳對淺水原發動猛攻。 唐軍將領在李世民的指示下堅守不出, 此時營中缺水, 人、馬已經幾天滴水未進。 李世民揣測敵軍的體力即將消耗殆盡, 對各將領說:“作戰時刻已到!”

李世民命淺水原的將領出來應戰, 雙方正在廝殺的時刻, 李世民突然率軍從淺水原的北方出現, 他親率驍勇騎兵數十人, 沖入敵陣, 邊喊邊殺。 在內外配合之下, 敵軍很快潰散, 死傷數千。

時機到來, 全力以赴

取得初步勝利之後, 李世民立即親率兩千餘騎兵繼續追擊。

這時,李世民的舅舅竇軌撲上來拉住他的馬韁,勸阻他說:“薛仁杲現在據守高墌城,防備森嚴,我們不能輕率前進,應該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李世民說:“不能再等了,我們現在勢如破竹,只要乘勝追擊,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機不可失啊!”於是一直追到高墌城下。薛仁杲出城列陣,沒想到臨陣又有一批薛軍部將向唐軍投降。薛仁杲恐懼撤退,回城堅守。傍晚,唐軍大部隊趕到,將高墌城包圍。午夜時分,守軍將士爭相從城上下來投降。薛仁杲無計可施,只好出城投降。

李世民大勝,收穫精銳士兵一萬余人,百姓五萬人。

事後眾將領問李世民:“你為什麼不帶步兵,不帶攻城武器,只率領幾千騎兵就敢匆匆追擊?我們可都認為贏不了啊!"

李世民說:“如果我們不抓緊追擊,等敗軍都撤回城中,薛仁杲肯定會對他們安撫重用,這樣人心就會重新凝聚;反之,如果我們立刻追擊,敵軍一定四散而逃,薛仁杲則會驚慌失措,來不及認真思考,倉促決策,這樣我們攻城便能事半功倍。”大家聽後心服口服。

兩年後,李世民追擊宋金剛大軍時,再次孤軍深入。有人勸他等主力軍和糧草到了再追。”李世民則說:“宋金剛現在計謀枯竭,向後撤退,軍心崩離,處於劣勢,我們一定要趁機,一鼓作氣,把他擊潰。如果給他們充分的時間想出計謀,充分戒備,我們就很難成功了!”於是揚鞭打馬繼續追擊,直到徹底擊潰敵軍,斬殺俘虜數萬人。戰爭勝利之時,李世民已經兩天沒吃飯,三天沒有脫鎧甲。

李世民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作戰經驗:“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什麼是破敵的最佳時機?在李世民看來,最佳時機就是敵人最弱的時候。因為此時發力,投入最少,回報最多。

任正非:時機來臨,撲上去

任正非曾在華為內部講話中提出:“在機會窗開啟的時間,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

當時,華為即將派出2000多名研發人員去國外學習“圖像”和“雲化”技術。任正非在出征大會上表示:

我們錯過了語音時代、資料時代,世界的戰略高地我們沒有佔據,我們再不能錯過圖像時代。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招聘新員工培訓後撲入戰場,因為等3~5年他們成熟的時候,這個機會窗已經半開半掩了,我們又失去了一次佔領圖像高地、雲化時代的機會。因此,我們短時間直接選拔了有15~20年研發經驗的高級專家及高級幹部直接投入戰場。

在TED演講《創業公司成功的最大要素》中,傳奇企業家Bill Gross統計了200家創業企業的成敗因素,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決定創業成敗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對“時機”的把握。

而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面對“時機”最好的姿態,就是做只耐心的獅子——等得起,也撲得住。

這時,李世民的舅舅竇軌撲上來拉住他的馬韁,勸阻他說:“薛仁杲現在據守高墌城,防備森嚴,我們不能輕率前進,應該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李世民說:“不能再等了,我們現在勢如破竹,只要乘勝追擊,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機不可失啊!”於是一直追到高墌城下。薛仁杲出城列陣,沒想到臨陣又有一批薛軍部將向唐軍投降。薛仁杲恐懼撤退,回城堅守。傍晚,唐軍大部隊趕到,將高墌城包圍。午夜時分,守軍將士爭相從城上下來投降。薛仁杲無計可施,只好出城投降。

李世民大勝,收穫精銳士兵一萬余人,百姓五萬人。

事後眾將領問李世民:“你為什麼不帶步兵,不帶攻城武器,只率領幾千騎兵就敢匆匆追擊?我們可都認為贏不了啊!"

李世民說:“如果我們不抓緊追擊,等敗軍都撤回城中,薛仁杲肯定會對他們安撫重用,這樣人心就會重新凝聚;反之,如果我們立刻追擊,敵軍一定四散而逃,薛仁杲則會驚慌失措,來不及認真思考,倉促決策,這樣我們攻城便能事半功倍。”大家聽後心服口服。

兩年後,李世民追擊宋金剛大軍時,再次孤軍深入。有人勸他等主力軍和糧草到了再追。”李世民則說:“宋金剛現在計謀枯竭,向後撤退,軍心崩離,處於劣勢,我們一定要趁機,一鼓作氣,把他擊潰。如果給他們充分的時間想出計謀,充分戒備,我們就很難成功了!”於是揚鞭打馬繼續追擊,直到徹底擊潰敵軍,斬殺俘虜數萬人。戰爭勝利之時,李世民已經兩天沒吃飯,三天沒有脫鎧甲。

李世民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作戰經驗:“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什麼是破敵的最佳時機?在李世民看來,最佳時機就是敵人最弱的時候。因為此時發力,投入最少,回報最多。

任正非:時機來臨,撲上去

任正非曾在華為內部講話中提出:“在機會窗開啟的時間,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

當時,華為即將派出2000多名研發人員去國外學習“圖像”和“雲化”技術。任正非在出征大會上表示:

我們錯過了語音時代、資料時代,世界的戰略高地我們沒有佔據,我們再不能錯過圖像時代。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招聘新員工培訓後撲入戰場,因為等3~5年他們成熟的時候,這個機會窗已經半開半掩了,我們又失去了一次佔領圖像高地、雲化時代的機會。因此,我們短時間直接選拔了有15~20年研發經驗的高級專家及高級幹部直接投入戰場。

在TED演講《創業公司成功的最大要素》中,傳奇企業家Bill Gross統計了200家創業企業的成敗因素,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決定創業成敗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對“時機”的把握。

而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面對“時機”最好的姿態,就是做只耐心的獅子——等得起,也撲得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