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聊聊古瓷收藏的那些事兒

說起瓷器收藏, 比較高端的那非古陶瓷莫屬了。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發展史上, 我們的先人曾經創造出許多足以成為後世典範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 其中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以四大發明而享譽世界。 而陶瓷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歷來為國際科技和文化史家所稱頌, 從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來說, 我們可以自豪地認為:中國古代的陶瓷藝術品堪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是中國人民對於世界文明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說起瓷器收藏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清三代, 原因就在於清三代的瓷器無論是工藝還是造型方面都達到了歷史頂峰,

這也使得清三代的瓷器成為人們競相收藏的對象, 價格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抬高。

然而俗話說"玩高古是收藏陶瓷的最高境界"。 "高古瓷器", 也就是咱們平常說的老窯瓷。 就在人們望著清三代瓷器感歎價高的時候, 老窯瓷因其價格相對低廉而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在國外的一些拍賣會上頻頻露臉, 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

再加上近期從龍泉青瓷、湖田影青為代表的老窯瓷器拍賣情況來看, 可以說是價格年年走高, 有眼光的藏家估計已經收購了不少精品, 許多古玩行的老闆也開始惜售, 想等到老窯瓷價格騰飛的那天再出手, 眼看一件件老窯瓷被拍出天價,

老窯瓷無疑就是文物藝術品市場上的一隻潛力股。

要想入手一件上好的瓷器, 就得瞭解這些老窯瓷--下面小編就先給大家講講老窯瓷的幾個最出色的種類和窯口:

1.越窯

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 始終以生產青瓷為主, 品質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品質時寫道:"若邢瓷類銀, 越瓷類玉, 邢不如越;邢瓷類雪, 則越瓷類冰, 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瓷青而茶色綠, 邢不如越三也。 "陸羽煮飲綠茶, 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 該窯始于隋代, 盛于唐代, 主產白瓷, 質地細膩, 釉色潔白, 曾被納為御用瓷器, 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 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 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

若改用紅花比較, 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 則結果正好相反, 所以兩者各有所長, 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 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 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 是古代第一個官窯, 又稱北宋官窯。 釉色以天青為主, 用石灰一堿釉燒制技術, 釉面多開片, 胎呈灰黑色, 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南禹縣, 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 始于唐代, 盛於北宋, 至元代衰落。 以燒制銅紅釉為主, 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 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 唐代已燒制白瓷,

五代有較大發展, 白瓷釉層略顯綠色, 流釉如淚痕。 北宋後期創覆燒法, 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 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 宋代除燒白瓷外, 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燒制的瓷器薄胎, 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 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 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 龍泉青瓷在法國場上出現, 轟動整個法蘭西, 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 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 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 現在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 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至今遺址尚未找到。 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 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 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 釉以灰青色為主, 也有米黃、乳白等色, 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 所以乳濁感較強。 釉面有大小紋開片, 細紋色黃, 粗紋黑褐色, 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 均不同于宋代龍泉官窯。

哥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于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盛鬥茶之風,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于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裡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廠。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茶具傳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稱之"珠光青瓷".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瑯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于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下麵咱們再來聊聊鑒別。

一、遠距離擺放好,先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因為古瓷製作十分講究協調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新瓷施釉較薄,閃火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新瓷運筆呆滯,線條僵硬。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準確純正;而新瓷施彩感覺生硬,但施彩卻不如古彩厚。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腳線刮釉較淺,切足較隨意,圈足一般都過於做作。

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新瓷胎質雖然也細密堅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長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輕。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最後,還可以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敲出的聲音也顯沉悶,新瓷聲音則顯清脆悅耳。

總之,收藏者要多與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體會,優勢互補,共同提高。還應該多看真品,從真品入手再結合書本知識,才能形成經驗。只有在收藏中學習鑒賞,鑒賞中指導收藏,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提高。

哥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于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盛鬥茶之風,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于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裡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廠。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茶具傳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稱之"珠光青瓷".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瑯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于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下麵咱們再來聊聊鑒別。

一、遠距離擺放好,先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因為古瓷製作十分講究協調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新瓷施釉較薄,閃火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新瓷運筆呆滯,線條僵硬。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發色也十分準確純正;而新瓷施彩感覺生硬,但施彩卻不如古彩厚。彩釉結合不緊,有粗松的感覺。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腳線刮釉較淺,切足較隨意,圈足一般都過於做作。

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致,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新瓷胎質雖然也細密堅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長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輕。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最後,還可以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敲出的聲音也顯沉悶,新瓷聲音則顯清脆悅耳。

總之,收藏者要多與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體會,優勢互補,共同提高。還應該多看真品,從真品入手再結合書本知識,才能形成經驗。只有在收藏中學習鑒賞,鑒賞中指導收藏,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提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