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照護病床缺口400萬,護理人員缺口1000萬!失能老人誰來照料?

高齡失能老人在中日醫院進行康復訓練。 健康時報記者 牛巨集超/攝

長期照護病床一床難求, 缺口超過400萬

未富先老, 未備先老。

最新發佈的《中國城市養老指數藍皮書2017》顯示, 截至2016年底,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4億, 2050年將達4.8億。

不過, 這樣的人口老齡化加劇現狀, 卻是中國社會面臨最嚴峻挑戰之一。 越來越多行動不便的老人, 正成為每一個家庭中兒女的巨大負擔。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標準分類, 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 室內走動、洗澡等6項個人生活能力指標裡, 如果一到兩項做不了叫輕度失能, 三到四項做不了叫中度失能, 五到六項做不了則是重度失能。

依此判斷, 楊力的情況, 算是中度失能, 而和他相似處境的老年人, 中國超過4000萬。

“這是一張我國失能老人數量走勢圖, 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 從2012年的3330萬, 到三年以後的4000多萬, 預計2030年到2050年會達到9000多萬。 ”在2017年全國老年健康服務業年會上, 北京博愛醫院副院長、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通說出這個數字時, 現場領導和嘉賓都嚇了一跳。

張通是神經康復專家, 在門診他經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失能老人家庭, 為了幫老人康復, 一家人都很是疲憊辛苦, 如果萬一遇到智力失能的老人, 兒女家庭的壓力更大, “失能老人需要全天候照顧, 家裡有一個失能老人, 給子女帶來的壓力會非常大, 有些人甚至沒有辦法工作, 只能去照顧父母, 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教育, 小孩根本沒有精力去照顧。 ”

生活品質下降,

精神壓力過大, 晚年生活困難, 家庭不堪承受, 社會支援功能不全, 這些都是目前失能老人最真實的現狀。

“要24小時伺候吃喝拉撒, 養老院進不去, 請保姆也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 辭職?誰辭?不上班了, 錢怎麼掙?而且長時間這麼伺候, 誰受得了?家裡孩子也要照顧。 久病床前無孝子啊!”百度貼吧裡, 一篇“如果家裡真的有了失能老人, 怎麼辦?”的帖子, 引來大量網友跟帖關注。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現在住院最難的, 不是三甲醫院, 而是長期照護的病床, 這個資源嚴重短缺。 以北京隆福醫院為例, 它是北京市首批5家老年病醫院之一, 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 以前曾是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中央直屬機關第四醫院, 以老年醫療、康復和護理為特色。

隆福醫院院長盧豔麗介紹, 該院目前床位平均使用率超過97%, 很多床位人滿為患, 而且是加床, 需要在院外排隊。 該院骨科主任閆志剛也告訴記者, 骨科病房收治老人病床使用率達到106%。

長期照護病床一床難求, 到底缺口有多少?張通給出這樣的答案:從2017年統計結果來看, 我國至少有1000萬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床位, 最保守估計服務床位數是565萬張, 但目前還不到130萬張, 實際缺口達到400萬張, 這種供需矛盾仍然非常尖銳, 而且已有的大多數床位還不能提供規範的長期照料。

張通也坦言, 我國長期照料體系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 目前的問題在於, 全社會防範老年失能的風險意識淡薄, 長期照料服務設施和機構嚴重滯後甚至幾乎沒有, 長期照料服務費用低,還缺乏制度性保障。

一家養老院裡,老人相互照料。圖文無關 健康時報記者 牛巨集超/攝

失能老人誰來護理?護理人員缺口1000萬

2017年12月,健康時報記者來到北京隆福醫院北苑院區,這裡還掛著一塊牌子“匯晨養老公寓”,是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也是北京市規模較大的一座現代化、綜合性“公辦民營”養老機構。

“我們這裡很多都是病情較重的長期臥床病人,這些病人家裡沒有醫學條件照顧,比如反復發燒感染、吸痰、胃管和尿管的護理等等。”王紅是北苑院區康復科主任,這個院區老年病人的平均年齡在87~88歲,主要收治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癡呆等老年人,提供失能老人的康復和臨終關懷服務,“如果家屬對治療的要求比較積極,期望值過高,我們則沒有條件接收,一般不建議住進來。”

王紅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棟樓的一層和四層是醫院的門診和病房,提供康復等醫療服務;二層和三層則是養老公寓,100多張床位。有趣的是,因為老年人覺得“四”諧音不吉利,這裡的四層都被叫成五層。

王紅介紹,陳女士已93歲,去年春節因患腦梗死送去醫院,病情穩定轉到北苑康復科,剛來時只能胃管流食,說話也不清楚,經過一段時間康復訓練,現在可以自己喝水吃飯,扶著助行器行走,甚至有些“返老還童”。

“老年病大多治不好,更注重功能康復,實際上是一個維持。”北京老年醫院院長陳崢介紹,老年病人康復的關鍵點,是以人為本的綜合性治療,功能能不能恢復,醫生只能盡力而為,但重點是有計劃的維持和替代。比如在急性期康復時,8~10天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中期照護在康復醫院裡達到什麼計畫,長期照護病人康復需要達到一個什麼階段,臨終康復階段情況怎麼樣,都要根據計畫設計方法,激發老人自身的積極性。比如,老人運動是一個綜合性的鍛煉,運用適宜的技術、輔具、物理治療、矯形和替代,包括舉重訓練、耐力、強度、柔性、平衡都要綜合考慮,才能達到好的結果。

不過,對於失能老人的康復,陳崢表示,他們離不開保姆、護工,需要長期照護的康復,長期照護中的功能康復非常重要,但國內還很缺乏。

王紅對此深有體會,她特別強調,失能老人護理工作尤為重要,因為行動不方便,需要長期臥床,護理工作量比照顧正常老人要大很多,必須定期翻身拍背,如果做不到,很快會長褥瘡和發生肺部感染。

據新華社報導,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醫保司職工醫保處處長樊衛東表示,按國際慣例,每3位元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我國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護理人員需求約在1000萬人。

在濟南燕柳老年公寓裡,負責人黃小川說,10個護工承擔著60多個老人的護理工作。開業之初,想招聘院校畢業有基本護理技能的,但因為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工資待遇等,很多人不願意來。

長期護理險讓失能老人“老有所護”

很多家庭有這樣的感受:家中一旦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中人手立刻極為緊缺,經濟壓力也驟然加大。

國家對失能老人也一直在關注,2016年,人社部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啟動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險種——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

2016年7月8日,國家人社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人社廳發〔2016〕80號),在河北省承德市等15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文內提出:積極引導發揮社會救助、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等的有益補充,解決不同層面護理需求。鼓勵探索老年護理補貼制度,保障特定貧困老年人長期護理需求。

“人一生中消耗的衛生資源,80%發生在去世前一年;去世前這一年當中,消耗衛生資源的80%發生在最後的一個月。”北京市衛計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對於失能老人,需要提供連續的醫療服務,這裡面包括健康促進、預防保健,慢病防控,急危重症的救治,中期和長期的照護,一直到臨終關懷。老齡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及時到位,但又不至資源浪費,這也是長期照護險設立的初衷。

盧豔麗院長認為,長期護理險制度建立之後,老人的狀況需要進行綜合評估,通過評估結果來確定國家的相應支持。

“我們做過一個調查,80%以上的老年人,只要一得病都是一體多病,見得最多的老年人一人20多種疾病,他的吃藥、就診、醫療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也不可能看那麼多的門診。”因此,盧豔麗在隆福醫院建立了老年症候群門診,在門診也設立一個綜合評估中心。睡眠障礙門診、咳嗽門診等這樣一些症候群門診的建立,適應老年人的需求。

“長期照護險不僅是一個醫療方面的內容,還有很多生活日常照料的內容,醫療保險並不能代替長期照護險,涵蓋服務的內容不一樣。”雷海潮說。

雷海潮介紹,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每年將六所機構改造成適合從事康復護理型的機構,2018年還要再轉型三所,這樣加起來全市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15所機構。北京市級財政為每所轉型的醫療機構提供設施、設備和人才方面的改造培訓資金,大概每個機構一年的預算是1500萬,對於彌補這一塊服務的不足,也起到了一些引導和支持的作用。

最近,民進北京市委也提出精准支持聚焦社區居家失能老人的三點政策建議:一是建立一套綜合、動態的失能老人需求評估分級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做好政策對接;二是針對不同需求等級的老人,把對養老機構的床位補貼,改為按照其實際承擔的比例進行補貼;三是在此基礎上,設計差別化的服務內容和福利制度,改善失能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經濟承受能力,實現精准支持、梯度保障。

據瞭解,15個試點城市之一的青島,護理保險政策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到保障失能失智老人領域,老人接受的長期醫療護理可按照政策報銷80%~90%。據報導,青島73歲陳女士,因常年臥床就診不便還需定時翻身等照料,每月需要約3000元的個人醫療負擔費用。慶倖的是,陳女士符合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申報條件,入住護理院後,每月醫療費用僅自付300元左右,有專業人員護理,老人康復更有品質,子女也可安心工作。

“老有所護”,讓失能老人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旅程,將不再是難事。

編輯:步雯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用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示才是官方出品噢!

長期照料服務費用低,還缺乏制度性保障。

一家養老院裡,老人相互照料。圖文無關 健康時報記者 牛巨集超/攝

失能老人誰來護理?護理人員缺口1000萬

2017年12月,健康時報記者來到北京隆福醫院北苑院區,這裡還掛著一塊牌子“匯晨養老公寓”,是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也是北京市規模較大的一座現代化、綜合性“公辦民營”養老機構。

“我們這裡很多都是病情較重的長期臥床病人,這些病人家裡沒有醫學條件照顧,比如反復發燒感染、吸痰、胃管和尿管的護理等等。”王紅是北苑院區康復科主任,這個院區老年病人的平均年齡在87~88歲,主要收治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癡呆等老年人,提供失能老人的康復和臨終關懷服務,“如果家屬對治療的要求比較積極,期望值過高,我們則沒有條件接收,一般不建議住進來。”

王紅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棟樓的一層和四層是醫院的門診和病房,提供康復等醫療服務;二層和三層則是養老公寓,100多張床位。有趣的是,因為老年人覺得“四”諧音不吉利,這裡的四層都被叫成五層。

王紅介紹,陳女士已93歲,去年春節因患腦梗死送去醫院,病情穩定轉到北苑康復科,剛來時只能胃管流食,說話也不清楚,經過一段時間康復訓練,現在可以自己喝水吃飯,扶著助行器行走,甚至有些“返老還童”。

“老年病大多治不好,更注重功能康復,實際上是一個維持。”北京老年醫院院長陳崢介紹,老年病人康復的關鍵點,是以人為本的綜合性治療,功能能不能恢復,醫生只能盡力而為,但重點是有計劃的維持和替代。比如在急性期康復時,8~10天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中期照護在康復醫院裡達到什麼計畫,長期照護病人康復需要達到一個什麼階段,臨終康復階段情況怎麼樣,都要根據計畫設計方法,激發老人自身的積極性。比如,老人運動是一個綜合性的鍛煉,運用適宜的技術、輔具、物理治療、矯形和替代,包括舉重訓練、耐力、強度、柔性、平衡都要綜合考慮,才能達到好的結果。

不過,對於失能老人的康復,陳崢表示,他們離不開保姆、護工,需要長期照護的康復,長期照護中的功能康復非常重要,但國內還很缺乏。

王紅對此深有體會,她特別強調,失能老人護理工作尤為重要,因為行動不方便,需要長期臥床,護理工作量比照顧正常老人要大很多,必須定期翻身拍背,如果做不到,很快會長褥瘡和發生肺部感染。

據新華社報導,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醫保司職工醫保處處長樊衛東表示,按國際慣例,每3位元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我國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護理人員需求約在1000萬人。

在濟南燕柳老年公寓裡,負責人黃小川說,10個護工承擔著60多個老人的護理工作。開業之初,想招聘院校畢業有基本護理技能的,但因為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工資待遇等,很多人不願意來。

長期護理險讓失能老人“老有所護”

很多家庭有這樣的感受:家中一旦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中人手立刻極為緊缺,經濟壓力也驟然加大。

國家對失能老人也一直在關注,2016年,人社部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啟動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險種——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

2016年7月8日,國家人社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人社廳發〔2016〕80號),在河北省承德市等15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文內提出:積極引導發揮社會救助、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等的有益補充,解決不同層面護理需求。鼓勵探索老年護理補貼制度,保障特定貧困老年人長期護理需求。

“人一生中消耗的衛生資源,80%發生在去世前一年;去世前這一年當中,消耗衛生資源的80%發生在最後的一個月。”北京市衛計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對於失能老人,需要提供連續的醫療服務,這裡面包括健康促進、預防保健,慢病防控,急危重症的救治,中期和長期的照護,一直到臨終關懷。老齡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及時到位,但又不至資源浪費,這也是長期照護險設立的初衷。

盧豔麗院長認為,長期護理險制度建立之後,老人的狀況需要進行綜合評估,通過評估結果來確定國家的相應支持。

“我們做過一個調查,80%以上的老年人,只要一得病都是一體多病,見得最多的老年人一人20多種疾病,他的吃藥、就診、醫療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也不可能看那麼多的門診。”因此,盧豔麗在隆福醫院建立了老年症候群門診,在門診也設立一個綜合評估中心。睡眠障礙門診、咳嗽門診等這樣一些症候群門診的建立,適應老年人的需求。

“長期照護險不僅是一個醫療方面的內容,還有很多生活日常照料的內容,醫療保險並不能代替長期照護險,涵蓋服務的內容不一樣。”雷海潮說。

雷海潮介紹,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每年將六所機構改造成適合從事康復護理型的機構,2018年還要再轉型三所,這樣加起來全市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15所機構。北京市級財政為每所轉型的醫療機構提供設施、設備和人才方面的改造培訓資金,大概每個機構一年的預算是1500萬,對於彌補這一塊服務的不足,也起到了一些引導和支持的作用。

最近,民進北京市委也提出精准支持聚焦社區居家失能老人的三點政策建議:一是建立一套綜合、動態的失能老人需求評估分級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做好政策對接;二是針對不同需求等級的老人,把對養老機構的床位補貼,改為按照其實際承擔的比例進行補貼;三是在此基礎上,設計差別化的服務內容和福利制度,改善失能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經濟承受能力,實現精准支持、梯度保障。

據瞭解,15個試點城市之一的青島,護理保險政策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到保障失能失智老人領域,老人接受的長期醫療護理可按照政策報銷80%~90%。據報導,青島73歲陳女士,因常年臥床就診不便還需定時翻身等照料,每月需要約3000元的個人醫療負擔費用。慶倖的是,陳女士符合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申報條件,入住護理院後,每月醫療費用僅自付300元左右,有專業人員護理,老人康復更有品質,子女也可安心工作。

“老有所護”,讓失能老人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旅程,將不再是難事。

編輯:步雯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用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示才是官方出品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