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徐曉華:我追求“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壹號收藏網專訪藝術家徐曉華現場視頻

徐曉華, 1958年生於湖北武漢, 湖北省美術院專職畫家, 武漢畫院特聘畫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湖北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工筆劃學會副會長, 湖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並獲獎。

壹號收藏網專訪藝術家徐曉華現場

壹號收藏網:徐老師, 您好!首先想請問您的藝術經歷是什麼樣的, 在您從事藝術的道路上, 有哪些老師和人對您影響比較大?

徐曉華:我主要在外面自己看書、學習, 認識一些朋友, 各個地方都有, 武漢畫院的冷軍、江中潮, 我們小時候就是朋友, 經常在一起, 互相之間都有一些影響。 後來我就調到了湖北省美術院, 成了專業的美術創作人員, 在美術院, 跟馮今松老師、陳立言老院長, 後來的董繼甯院長關係都很融洽, 在這個氛圍裡面創作就更勤奮一點,

在全國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第九屆全國美展, 我第一次獲得了銅獎, 那次冷軍的《五角星》獲得金獎, 李乃蔚的《銀鎖》獲得銀獎, 我們三人一金一銀一銅, 在全國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當時有種說法說我們湖北省一下子躍上了文化大省。 5年之後第十屆全國美展的時候, 我的《後宮》又獲得一個銅獎, 那張畫後來直接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了。

徐曉華 花鳥-2

當時有人評論說我的這種繪畫風格在全國比較少, 我是把寫意和工筆結合。 因為我小時候是從工筆劃起, 畫的是比較正規的、三礬九染的國畫, 先勾勒、再填色, 那時候喜歡宋代的繪畫, 還有五代的黃荃、徐熙, 後來就學著畫寫意畫, 寫意畫了一段時間之後, 工筆和寫意就交替著畫。

我就想工筆寫意我都瞭解一點, 但是它們各有各的特點, 寫意比較奔放、概括, 而工筆比較細膩, 這兩個東西各有所長, 我就想把它們的長處如何結合, 用工筆的方式把寫意的精神、氣韻表現出來。 遠看像寫意, 近看又有工筆的精謹,

這種風格就是我長期以來在嘗試的。

《玉米地》

壹號收藏網:第九屆獲全國美展銅獎的作品是您在1999年創作的《玉米地》, 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徐曉華:不知是1997年還是1998年的時候, 我有很多繪畫的朋友在北京宋莊搞了工作室, 我在那待了大概半個月到一個月。

那個地方當時還是農村, 空氣很新鮮, 從城市一下子到那個環境就很興奮, 所以早晨起得很早。 我們住的地方門口有一大片玉米地, 幾乎把我們那個村子包住了, 所以我們出去都是農耕的小路。

因為北方的路跟南方的路不一樣, 那個土是沙質的, 農民的推車或者小型拖拉機走就會有印子, 很有農村生活的氛圍, 我們就很喜歡在那個路上走, 就像電影《紅高粱》裡面那樣, 路一直往裡面延伸, 然後一下就不見了, 但是你走進去它又有路。 玉米地的對面有個奶牛場, 我們每天早上都去那邊買牛奶然後再從這個地方回。

往返這樣走之後, 有一天太陽很好, 照在玉米地上, 早上還有霧氣, 那種感覺很新奇。 雖然小時候也到過農村, 但長大之後見到農村和小時候見到農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看了一些文學作品,又積累了美術方面的興趣和基礎,所以再看到這些景象,我的體會是不一樣的,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繪畫的欲望,這種場景再加上形象的思維,所以就畫了這個《玉米地》。《玉米地》就是我那段時間對生活的體會,就像別人寫日記一樣,我就用繪畫來進行思想的回憶,畫出來的東西生命力感覺要強一點、真實一點,比較新鮮、生動。

《蝕》

壹號收藏網:您一直把“秋”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為什麼對秋天會有這麼深的情感?

徐曉華:我覺得太單一的色彩從繪畫和美學上都比較單薄,沒有太多的色彩變化,所以我比較喜歡秋天的東西。秋天在文學上、藝術上可能更加的豐富,比如從繪畫形象思維方面來說,春天都是碧綠、嫩綠的東西,雖然它有從冬天過來的萌動情緒,到了夏天,它的顏色就比較單一了,雖然植物茂盛,欣欣向榮,這在文學裡面、在人生裡面都是比較成熟的時候。

然後夏天的綠慢慢轉變成黃,到了深秋又變成赭色,到了初冬又有蒼涼的感覺,這個過程我認為是最豐富的。包括人的一生,為什麼人到了五十幾歲就會有很多體會,寫東西都很成熟,因為他在社會上經過生活的磨煉,昇華了,所以他寫的東西就很醇厚,像酒一樣,那是年輕的時候體會不到的。所以秋天,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一方面它豐富,另一方面它會讓人有更多的題材和體會,從而使作品更加深刻。

《寂》

壹號收藏網:著名評論家徐恩存先生評價您是“造境”高手,不知您在“造境”的時候對畫面取捨的標準是什麼?想要追求的境界又是什麼樣的?

徐曉華:一方面從技法上來說,我過去學專業接觸過三大構成,色彩構成、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雖然三大構成是西方的,但這個東西會影響到你的很多方面,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複雜的東西有複雜的美,簡潔的東西很靜、很淡、很空靈,實際上中國的美學和西方的美學是不會衝突的,西方美學的點線面也是從一個很空靈的點延伸變成一根線,再延伸就變成一個面了,就是合影

但長大之後見到農村和小時候見到農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看了一些文學作品,又積累了美術方面的興趣和基礎,所以再看到這些景象,我的體會是不一樣的,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繪畫的欲望,這種場景再加上形象的思維,所以就畫了這個《玉米地》。《玉米地》就是我那段時間對生活的體會,就像別人寫日記一樣,我就用繪畫來進行思想的回憶,畫出來的東西生命力感覺要強一點、真實一點,比較新鮮、生動。

《蝕》

壹號收藏網:您一直把“秋”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為什麼對秋天會有這麼深的情感?

徐曉華:我覺得太單一的色彩從繪畫和美學上都比較單薄,沒有太多的色彩變化,所以我比較喜歡秋天的東西。秋天在文學上、藝術上可能更加的豐富,比如從繪畫形象思維方面來說,春天都是碧綠、嫩綠的東西,雖然它有從冬天過來的萌動情緒,到了夏天,它的顏色就比較單一了,雖然植物茂盛,欣欣向榮,這在文學裡面、在人生裡面都是比較成熟的時候。

然後夏天的綠慢慢轉變成黃,到了深秋又變成赭色,到了初冬又有蒼涼的感覺,這個過程我認為是最豐富的。包括人的一生,為什麼人到了五十幾歲就會有很多體會,寫東西都很成熟,因為他在社會上經過生活的磨煉,昇華了,所以他寫的東西就很醇厚,像酒一樣,那是年輕的時候體會不到的。所以秋天,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一方面它豐富,另一方面它會讓人有更多的題材和體會,從而使作品更加深刻。

《寂》

壹號收藏網:著名評論家徐恩存先生評價您是“造境”高手,不知您在“造境”的時候對畫面取捨的標準是什麼?想要追求的境界又是什麼樣的?

徐曉華:一方面從技法上來說,我過去學專業接觸過三大構成,色彩構成、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雖然三大構成是西方的,但這個東西會影響到你的很多方面,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複雜的東西有複雜的美,簡潔的東西很靜、很淡、很空靈,實際上中國的美學和西方的美學是不會衝突的,西方美學的點線面也是從一個很空靈的點延伸變成一根線,再延伸就變成一個面了,就是合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