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對美“雙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中國商務部2月4日發佈公告稱, 決定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此次調查通常應在2019年2月4日前結束, 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19年8月4日。

業內人士表示,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高粱出口大幅增加, 價格持續下降, 對中國高粱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 中國對美髮起高粱“雙反”調查, 是保護國內農民利益的必要措施。

中方同時強調, 中美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 兩國互為重要的交易夥伴, 合作共贏是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 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方願與美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 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

自主調查符合世貿及中國法律規定

根據世貿組織相關規則, 一國發起“雙反”調查有兩種情形:一是應相關產業申請發起調查, 二是由調查機關依職權自主發起調查。 在本次對自美進口高粱發起的“雙反”調查中, 中方採取的是後者, 即由商務部自主發起調查。

對此,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表示, 中國高粱產業集中度低, 種植戶數量眾多, 產業難以準備必要的申請文件, 因此由中方的調查機關依職權自主發起調查, 中國相關法律有類似規定, 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也曾採取此種做法。 他強調, 中方將遵循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世貿組織規則,

充分保障各利害關係方的正當程式權利。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焦善偉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近幾年, 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使國內玉米價格顯著高於進口高粱價格, 而且由於高粱沒有進口配額限制, 國內飼料加工商使用進口高粱、大麥、玉米酒糟等替代玉米的情況增多, 因此中國從2013年開始大量進口高粱。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粱進口國。 2015年高粱進口量為1070.03萬噸, 是2013年的10倍。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高粱生產國和出口國, 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高粱出口國。 據中國海關發佈的資料, 2017年中國高梁進口506萬噸, 其中從美國進口476萬噸, 約占94.1%。

中國商務部獲得的初步證據和資訊顯示,

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向中國出口銷售, 存在較大幅度的傾銷, 而且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數量大幅增長, 價格持續下降, 對中國同類產品價格造成削減和抑制。 同時, 自美國進口產品的傾銷與中國國內產業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存在因果關係。

“雙反”調查完全有必要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國內飼料主產區。 記者在調查瞭解湖北、江蘇、廣東等地的飼料企業和養殖場後發現, 由於進口高粱價格低於國內價格, 飼料企業和養殖場普遍更願意採購進口高粱。

湖北一家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的相關負責人給國際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依據去年12月海關進口平均單價, 按去年12月底的匯率折算,

高粱進口到中國口岸的完稅成本大約是1742元/噸。 而目前華北地區的內蒙古產高粱價格在2550元/噸, 南方玉米現貨報價在1900~1920元/噸。 因此, 與國產高粱、玉米價格相比, 進口高粱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焦善偉表示:“美國低價高粱大量湧入中國市場, 一方面打擊了中國高粱種植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 下游企業傾向於採購進口高粱嚴重阻礙了中國國內玉米市場的去庫存進程, 不利於中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 ”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此前也公開表示, 高粱進口確實對中國農民的利益造成了實質性損害。 因此, 中國對進口自美國的高粱發起“雙反”調查, 是為保護中國農民利益採取的必要措施。

在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看來,

中國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雙反”調查是完全有必要的。 他進一步指出, 美國高額的農業補貼幾乎涵蓋了包括高粱、大豆等在內的整個種植業。 自加入世貿組織至今,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一路大幅攀升, 使國內大豆產業受到巨大衝擊。 “大豆或將成為中國對美髮起‘雙反’調查的下一個產品。 ”周世儉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