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咖說|轉型,從來不是今天宣佈,下周見效

大咖簡介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 互聯網轉型專家, 《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

利用多年在IT、互聯網業的洞察、經驗, 通過培訓、諮詢、投資等方式,

劉潤致力於説明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 抓住趨勢紅利, 順利完成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轉型。

文 | 劉潤

很高興, 收到老東家微軟公司的邀請, 給微軟現任CEO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新書, 也是他的第一本書《刷新》(Hit Refresh)寫一篇書評。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這本書的話,

我想說:所有正在轉型的企業家、CEO、職業經理人, 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為什麼?因為薩提亞帶領微軟的轉型, 實在是整個科技界, 甚至商業史上罕見的案例。

在2014年, 薩提亞接過微軟的帥印之前, 微軟的股價已經長期在20-30美元左右徘徊, 總市值相對於1999年的最高點, 縮水了39%。 但是, 在薩蒂亞接手的僅僅4年後, 微軟一路穩步回歸, 不斷獲得認可, 股價甚至奇跡般地沖到了90美元, 總市值增值140%!

薩提亞是怎麼做到的?

艱難的轉型

1999年12月22日, 我加入了我夢寐以求的、當時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微軟。

微軟有個期權激勵計畫。

簡單來說, 就是按某一天的股價確定一個行權價, 然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 你可以選擇用這個價格, 來兌換微軟的股票。 未來股價漲了, 高於行權價, 恭喜你, 你直接把差價兌換走。 如果有一天股價跌了呢?那你也不用賠, 不要期權就可以。

微軟按照1999年12月27日的價格(119.125美元, 拆股後變為59.5625美元)給了我一筆期權, 這個價格, 成為當時微軟股價空前絕後最高點, 微軟在這一天的市值, 也達到人類歷史上公司市值的最高點(超6000億)。

然後, 整個美國科技界, 遭遇了大地震。 受互聯網泡沫破滅影響, 科技公司股票紛紛下跌, 微軟也不例外。 微軟股價從119美元, 跌到了80美元;又從80美元跌到了66美元。

這時, 微軟決定拆股, 1股變2股, 於是一股價格就變為了33美元。

但還是繼續下跌, 後來股價穩定在20-30美元左右。

接著, 微軟決定轉型:從一家“軟體”公司, 轉型成為“服務”公司。

大象想要跳舞, 談何容易。

從2000年, 一直到2003年, 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 股價也沒有任何反應, 但是微軟的盈利能力, 卻非常了得, 公司賬上的現金已經高達600億美元。

很多人覺得錢多不是好事嗎?但對上市公司來說, 現金太多不是好事。 股民會覺得你有大把現金趴在賬上, 你卻不知道投資什麼, 說明你這家公司失去了增長的動力。 這樣的問題, 蘋果公司崛起後也同樣碰到, 賬上曾經趴過1000億美金, 也被認為碰到了增長的瓶頸問題。

當時微軟的CEO 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決定給股民“發紅包”。 微軟當時有100億股左右股票, 每股派了3元股息。 300億美元的大手筆,就這樣全部發出去了。微軟的賬上,只剩300億現金。發完紅包後,繼續轉型。

但到2006年,轉型還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但帳面上的現金,又到了600億美元。而這時候,新興公司冉冉升起了,穀歌的股價崛起了,在PC時代被微軟壓制得很厲害的蘋果公司也重新崛起了,iPod產品把它重新拉回了輝煌的地位,而在2007年,蘋果發佈了即將讓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產品iPhone ……

怎麼辦?繼續轉型。直到2012年,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

2012年,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增長非常好,微軟重新確定了轉型方向,將自己定位為一家“設備加服務”公司。在此之前,微軟雖然也做硬體,但沒有把硬體作為重點戰略方向。從那之後,你看到Surface電腦、Windows Phone等硬體不斷發力。但是到2013年,雖然微軟在PC市場的佔有率依然在全球90%以上,但在新的道路上,依舊沒有巨大的起色。

雖然這十幾年,微軟的現金流其實保持得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覺得,微軟已經不再有炫目閃閃的明星光芒,它不再性感了。而性感的公司是哪些呢?是穀歌、是蘋果、是Face book …… 微軟遇到了它的“轉型困境”。

13年。你想想,這就13年過去了。轉型,從來都不是今天宣佈,下周見效。

史蒂夫的退場

2013年3月,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到北京辦公室來開會。

富有激情的史蒂夫在臺上做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微軟的未來何去何從,講得非常好,台下的人心潮雀躍,覺得微軟這下不得了,微軟有未來了。演講後,史蒂夫說大家提問吧。

當時一個新加坡的同事走到會議室中間的話筒前,冒出一句:請問史蒂夫,你打算什麼時候離開微軟?

我當時就怔住了。還能這麼問問題啊?你今天在公司試一試,你要是敢這麼問你的CEO,估計CEO一拍桌子,你哪個部門的,明天你不要來了!

但史蒂夫沒有生氣,前幾分鐘還慷概激昂的他突然變得很靦腆,說我這輩子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愛好,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工作,我打算在微軟繼續工作下去,至少十年。

2013年8月,史蒂夫講完這段話的5個月後,他給全體微軟員工和所有股民發了一封郵件:我決定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離開微軟。

2000年到2013年期間,史蒂夫的努力功不可沒。在財務資料上,這期間微軟的年利潤從約250億美元上升至約70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6.4%,這一成績超過了許多知名的CEO。員工從我當時加入的3萬人左右,到他離開時有10萬名員工的規模,他把微軟從一個巨頭,打造成了一個更大的巨頭。

但是,在轉型方面,史蒂夫的工作一直不被外界看好。很多人都覺得,微軟沒有能夠成功轉型,就是因為史蒂夫。

史蒂夫這封宣佈即將離職的郵件發出去的第二天,微軟股價大漲8%,市值增加了將近200億美元。這什麼概念?微軟當時買諾基亞才花了72億美元,他的離職郵件,讓微軟市值漲幅,差不多可以買3個諾基亞。這表明了股民對當時的微軟和執行官的不滿。

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感到非常揪心。史蒂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他充滿激情,對員工特別好,對公司也特別執著、有奉獻精神。至今我都非常尊敬史蒂夫。

但是,他的世界正式宣佈結束了。

薩提亞的登臺

2014年2月,微軟宣佈了新任CEO的最終人選: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就是這本書的主角。

薩提亞是什麼身份呢?他原是微軟內部負責雲計算的執行副總裁(EVP),微軟最早期的員工之一,在內部勤勤懇懇成長了20多年,是一名對微軟非常熟悉的老兵。

薩提亞上任的發言中,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將在一個星期內,發佈一款新產品”。一個星期?什麼產品?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結果一個星期後,微軟真的發佈了一款產品:Office for iPad。

這意味著什麼呢?

你知道,微軟有兩款非常重要的核心產品:一是Windows,二是Office,這兩款產品有巨大的市場佔有率,是微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過去微軟的Office,只能在微軟的PC和蘋果的PC上使用(由於1997年蘋果和微軟達成的特殊協定)。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Office可以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使用,卻不能在iPhone和iPad上用。這事很好理解,相容Office是Windows Phone的一個競爭大亮點。

微軟的Windows Phone正要跟強敵蘋果的iPhone大戰300回合呢,但現在你告訴我,我的親兄弟Office要去支持對手的iPad了,你不是在開玩笑嗎?

薩提亞宣佈這個事情,說明這個產品早就開發好了,因為這麼複雜的產品不可能在一個星期內開發完,只是沒人敢公佈而已。為什麼?因為公佈的話,相當於宣佈微軟放棄了Windows系統的唯一核心地位。過去微軟內部的格局是,Windows是老大,Office是老二,其他產品都是小弟,必須基於Windows。

有了Office for iPad,意味著什麼?

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己平時出差很多,但是用的軟體不多。我主要是用Word寫專欄文章、用Excel來排課表,用Power Point來講課,用Outlook來回郵件,我主要用的就是Office。

可現在,如果iPad上能用Office,那麼你想一想,給iPad配個鍵盤,我就可以不帶PC出門了。這意味著,每賣一套Office for iPad,就可能有一套Windows賣不出去了。這個變化,就像我前面說的,意味著微軟從戰略上放棄了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產品發佈後,你試想一下,微軟的股價會漲還是跌?

第二天,微軟股價暴漲到了近14年來的最高點,將近40美元左右。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所有股民,早就盼望著微軟放棄你曾經以為最重要的產品——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了,不要把過去的成功當成自己的絆腳石。

接著,我們看到被薩提亞“刷新”的事情越來越多。

薩提亞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戰略“雲端至上、移動為王”。圍繞這個戰略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微軟大力發展雲計算,把Office變成基於雲端的可以在網上訂閱和使用的軟體,同時宣佈Windows10將是微軟最後一個版本的套裝軟體,未來將通過更新的方式來發佈,這進一步奠定了雲計算的重要性。

在移動端,Office可以支援安卓、支援IOS系統。甚至新版iPhone發佈會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微軟去月臺了!微軟上去宣講Office在蘋果手機上是多麼好用。

讓人驚訝的還不止這一幕。

有一次,在一個大會上做演講時,薩提亞居然當著所有觀眾的面從口袋裡掏出了一部iPhone!現場一片譁然。因為大家曾經聽說過這個故事,微軟的前任CEO史蒂夫,看到一個員工拿著iPhone,非常惱火地掄起一把椅子就砸過去了。雖然這只是一個未經驗證的傳言,但也說明大家都默認微軟的人怎麼能用iPhone呢?更別說是微軟的CEO了。

薩提亞說,我手上這不是iPhone,我更喜歡把他稱之為iPhone Pro。打開手機一看,裡面裝的很多都是微軟的應用,我們用微軟的軟體,武裝了iPhone。現場的譁然,變成了陣陣掌聲。

這些變化帶來的實際結果怎樣呢? 到今天為止,微軟收入中的70%來自於雲計算,並且股票也得到了股民的巨大認可。微軟的股價如今漲到了90美元,超過我當時進入微軟時的59美元,重新把微軟的市值推上了6000億美元,超過那個最輝煌時代的戰績。

微軟的轉型在現在看來非常成功,轉型的核心邏輯,就是認清自己的核心能力,並且勇於放棄。但是要放棄既得利益,對職業經理人個人來說,是冒著巨大風險的。

在薩提亞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走,如果不做改變,微軟每年還是有大量現金可以入帳;而放棄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等舉措,一不小心就會革了自己的命。這跟賭博有點像,左右兩個按鈕:左邊按鈕你沒有風險可以得到1000萬,右邊按鈕你有50%的概率得到1個億,50%分文未得,你會怎麼選?

聽上去右邊的按鈕有風險,但收益更大。但是大部分職業經理人是不願意冒這個險的。

當年被約伯斯煽動性的“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跳槽到蘋果公司的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1987年曾因年薪220萬美元被稱為矽谷最高年薪經理人。後來在帶著蘋果做轉型時,由於利潤、銷售、股票的下降,1993年在備受爭議中離開了蘋果公司。當然也有轉型成功的例子,像IBM的郭士納,讓大象跳起了舞。

選左邊,沒有風險;選右邊,要不然成為郭士納,名垂青史,要不然成為斯卡利,永不翻身。

你怎麼選?

薩提亞選擇,拍下了右邊的按鈕,那個按鈕上印著兩個字“刷新”。

今天微軟的轉型成功,就是因為背後有一個願意冒創新失敗風險而且充滿智慧的男人。

除了“雲端至上、移動為王”,薩提亞又提出了代表科技的三個方向:混合現實,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我相信,這三個方向還會帶領微軟走向一個新的未來,再次“刷新”微軟在大家心目中的認知,重新變成一個很酷的公司。

那你呢?面對新的時代,你是選擇左邊的“保持”(Hold)按鈕,還是右邊的“刷新”(Refresh)按鈕?

劉潤

2018年1月,於上海

互動 | 評論區留言

有人說保持現狀就用盡了全力,

你願意hold住還是刷新?

說出2018你想刷新什麼?

等你搶沙發!

下周推送丸子妹將選出三位最走心的人

送出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新書

《刷新》一本:

300億美元的大手筆,就這樣全部發出去了。微軟的賬上,只剩300億現金。發完紅包後,繼續轉型。

但到2006年,轉型還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但帳面上的現金,又到了600億美元。而這時候,新興公司冉冉升起了,穀歌的股價崛起了,在PC時代被微軟壓制得很厲害的蘋果公司也重新崛起了,iPod產品把它重新拉回了輝煌的地位,而在2007年,蘋果發佈了即將讓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產品iPhone ……

怎麼辦?繼續轉型。直到2012年,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

2012年,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增長非常好,微軟重新確定了轉型方向,將自己定位為一家“設備加服務”公司。在此之前,微軟雖然也做硬體,但沒有把硬體作為重點戰略方向。從那之後,你看到Surface電腦、Windows Phone等硬體不斷發力。但是到2013年,雖然微軟在PC市場的佔有率依然在全球90%以上,但在新的道路上,依舊沒有巨大的起色。

雖然這十幾年,微軟的現金流其實保持得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覺得,微軟已經不再有炫目閃閃的明星光芒,它不再性感了。而性感的公司是哪些呢?是穀歌、是蘋果、是Face book …… 微軟遇到了它的“轉型困境”。

13年。你想想,這就13年過去了。轉型,從來都不是今天宣佈,下周見效。

史蒂夫的退場

2013年3月,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到北京辦公室來開會。

富有激情的史蒂夫在臺上做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微軟的未來何去何從,講得非常好,台下的人心潮雀躍,覺得微軟這下不得了,微軟有未來了。演講後,史蒂夫說大家提問吧。

當時一個新加坡的同事走到會議室中間的話筒前,冒出一句:請問史蒂夫,你打算什麼時候離開微軟?

我當時就怔住了。還能這麼問問題啊?你今天在公司試一試,你要是敢這麼問你的CEO,估計CEO一拍桌子,你哪個部門的,明天你不要來了!

但史蒂夫沒有生氣,前幾分鐘還慷概激昂的他突然變得很靦腆,說我這輩子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愛好,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工作,我打算在微軟繼續工作下去,至少十年。

2013年8月,史蒂夫講完這段話的5個月後,他給全體微軟員工和所有股民發了一封郵件:我決定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離開微軟。

2000年到2013年期間,史蒂夫的努力功不可沒。在財務資料上,這期間微軟的年利潤從約250億美元上升至約70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6.4%,這一成績超過了許多知名的CEO。員工從我當時加入的3萬人左右,到他離開時有10萬名員工的規模,他把微軟從一個巨頭,打造成了一個更大的巨頭。

但是,在轉型方面,史蒂夫的工作一直不被外界看好。很多人都覺得,微軟沒有能夠成功轉型,就是因為史蒂夫。

史蒂夫這封宣佈即將離職的郵件發出去的第二天,微軟股價大漲8%,市值增加了將近200億美元。這什麼概念?微軟當時買諾基亞才花了72億美元,他的離職郵件,讓微軟市值漲幅,差不多可以買3個諾基亞。這表明了股民對當時的微軟和執行官的不滿。

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感到非常揪心。史蒂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他充滿激情,對員工特別好,對公司也特別執著、有奉獻精神。至今我都非常尊敬史蒂夫。

但是,他的世界正式宣佈結束了。

薩提亞的登臺

2014年2月,微軟宣佈了新任CEO的最終人選: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就是這本書的主角。

薩提亞是什麼身份呢?他原是微軟內部負責雲計算的執行副總裁(EVP),微軟最早期的員工之一,在內部勤勤懇懇成長了20多年,是一名對微軟非常熟悉的老兵。

薩提亞上任的發言中,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將在一個星期內,發佈一款新產品”。一個星期?什麼產品?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結果一個星期後,微軟真的發佈了一款產品:Office for iPad。

這意味著什麼呢?

你知道,微軟有兩款非常重要的核心產品:一是Windows,二是Office,這兩款產品有巨大的市場佔有率,是微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過去微軟的Office,只能在微軟的PC和蘋果的PC上使用(由於1997年蘋果和微軟達成的特殊協定)。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Office可以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使用,卻不能在iPhone和iPad上用。這事很好理解,相容Office是Windows Phone的一個競爭大亮點。

微軟的Windows Phone正要跟強敵蘋果的iPhone大戰300回合呢,但現在你告訴我,我的親兄弟Office要去支持對手的iPad了,你不是在開玩笑嗎?

薩提亞宣佈這個事情,說明這個產品早就開發好了,因為這麼複雜的產品不可能在一個星期內開發完,只是沒人敢公佈而已。為什麼?因為公佈的話,相當於宣佈微軟放棄了Windows系統的唯一核心地位。過去微軟內部的格局是,Windows是老大,Office是老二,其他產品都是小弟,必須基於Windows。

有了Office for iPad,意味著什麼?

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己平時出差很多,但是用的軟體不多。我主要是用Word寫專欄文章、用Excel來排課表,用Power Point來講課,用Outlook來回郵件,我主要用的就是Office。

可現在,如果iPad上能用Office,那麼你想一想,給iPad配個鍵盤,我就可以不帶PC出門了。這意味著,每賣一套Office for iPad,就可能有一套Windows賣不出去了。這個變化,就像我前面說的,意味著微軟從戰略上放棄了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產品發佈後,你試想一下,微軟的股價會漲還是跌?

第二天,微軟股價暴漲到了近14年來的最高點,將近40美元左右。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所有股民,早就盼望著微軟放棄你曾經以為最重要的產品——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了,不要把過去的成功當成自己的絆腳石。

接著,我們看到被薩提亞“刷新”的事情越來越多。

薩提亞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戰略“雲端至上、移動為王”。圍繞這個戰略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微軟大力發展雲計算,把Office變成基於雲端的可以在網上訂閱和使用的軟體,同時宣佈Windows10將是微軟最後一個版本的套裝軟體,未來將通過更新的方式來發佈,這進一步奠定了雲計算的重要性。

在移動端,Office可以支援安卓、支援IOS系統。甚至新版iPhone發佈會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微軟去月臺了!微軟上去宣講Office在蘋果手機上是多麼好用。

讓人驚訝的還不止這一幕。

有一次,在一個大會上做演講時,薩提亞居然當著所有觀眾的面從口袋裡掏出了一部iPhone!現場一片譁然。因為大家曾經聽說過這個故事,微軟的前任CEO史蒂夫,看到一個員工拿著iPhone,非常惱火地掄起一把椅子就砸過去了。雖然這只是一個未經驗證的傳言,但也說明大家都默認微軟的人怎麼能用iPhone呢?更別說是微軟的CEO了。

薩提亞說,我手上這不是iPhone,我更喜歡把他稱之為iPhone Pro。打開手機一看,裡面裝的很多都是微軟的應用,我們用微軟的軟體,武裝了iPhone。現場的譁然,變成了陣陣掌聲。

這些變化帶來的實際結果怎樣呢? 到今天為止,微軟收入中的70%來自於雲計算,並且股票也得到了股民的巨大認可。微軟的股價如今漲到了90美元,超過我當時進入微軟時的59美元,重新把微軟的市值推上了6000億美元,超過那個最輝煌時代的戰績。

微軟的轉型在現在看來非常成功,轉型的核心邏輯,就是認清自己的核心能力,並且勇於放棄。但是要放棄既得利益,對職業經理人個人來說,是冒著巨大風險的。

在薩提亞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走,如果不做改變,微軟每年還是有大量現金可以入帳;而放棄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等舉措,一不小心就會革了自己的命。這跟賭博有點像,左右兩個按鈕:左邊按鈕你沒有風險可以得到1000萬,右邊按鈕你有50%的概率得到1個億,50%分文未得,你會怎麼選?

聽上去右邊的按鈕有風險,但收益更大。但是大部分職業經理人是不願意冒這個險的。

當年被約伯斯煽動性的“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跳槽到蘋果公司的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1987年曾因年薪220萬美元被稱為矽谷最高年薪經理人。後來在帶著蘋果做轉型時,由於利潤、銷售、股票的下降,1993年在備受爭議中離開了蘋果公司。當然也有轉型成功的例子,像IBM的郭士納,讓大象跳起了舞。

選左邊,沒有風險;選右邊,要不然成為郭士納,名垂青史,要不然成為斯卡利,永不翻身。

你怎麼選?

薩提亞選擇,拍下了右邊的按鈕,那個按鈕上印著兩個字“刷新”。

今天微軟的轉型成功,就是因為背後有一個願意冒創新失敗風險而且充滿智慧的男人。

除了“雲端至上、移動為王”,薩提亞又提出了代表科技的三個方向:混合現實,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我相信,這三個方向還會帶領微軟走向一個新的未來,再次“刷新”微軟在大家心目中的認知,重新變成一個很酷的公司。

那你呢?面對新的時代,你是選擇左邊的“保持”(Hold)按鈕,還是右邊的“刷新”(Refresh)按鈕?

劉潤

2018年1月,於上海

互動 | 評論區留言

有人說保持現狀就用盡了全力,

你願意hold住還是刷新?

說出2018你想刷新什麼?

等你搶沙發!

下周推送丸子妹將選出三位最走心的人

送出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新書

《刷新》一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