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忠誠履職 勇於擔當

寧德網消息(茹捷 張穎珍)因公殉職前幾天, 蘇羆讓副鎮長包豔清在辦公樓大門貼上“忠誠履職、勇於擔當”八個字, 作為全鎮幹部的座右銘。 擔心包豔清記不住, 蘇羆特地將這八個字寫在紙上。 這張紙, 至今仍留在他的辦公桌上。

包豔清怎麼也沒想到, 這件事成了蘇羆交代她辦的最後一件事, “字貼上了, 卻再也看不到他了”。

蘇羆“走”後, 代溪鎮的幹部仍然習慣晚飯後聚在他的辦公室裡談工作, “辦公室的燈亮著, 就好像他沒離開一樣”。

“作為基層幹部, 保持勤儉的作風總沒錯!”

與蘇羆相處久了, 鎮裡幹部都知道蘇羆有個習慣——喜歡買過季打折的衣服。

“有次我們去市里學習, 他說既然到了城裡就順便去逛逛街。 晚上, 到了商場, 他卻只在一樓的打折區逛。 ”代溪鎮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任柳緒清說, 那天蘇羆買了一條80塊的褲子, 還拉著同行的鎮長陳章銓, 一起選購了“買一送一”的換季襯衫, 兩件合計才140元。

說到蘇羆的“摳”, 駕駛員韋彬彬頗有感觸。

在一般人眼中, 在政府當駕駛員是挺有面子的事。 但蘇羆卻讓韋彬彬見到不一樣的“世面”。

有一年, 韋彬彬送蘇羆到廈門出差。 想到能去大城市走走, 韋彬彬還挺興奮。 結果到了廈門, 捨不得多花錢的蘇書記選擇了當地政府安排的免費宿舍。 白天忙得團團轉, 晚上兩個大男人就擠在一張1.5米的床上。

讓韋彬彬“念念不忘”的, 還有吃飯問題。 “出去出差, 餐餐基本都是麵條。 有一次, 書記說去吃頓小炒改善伙食。 結果三菜一湯, 只有豆腐、青菜和雞蛋。 ”

“我知道很多幹部說我摳, 但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卻很難。 作為基層幹部, 保持勤儉的作風總沒錯。 ”在一次談心中, 蘇羆對韋彬彬說。

生活中低調勤儉, 黨風黨紀上蘇羆卻是嚴格要求。

“他常說, 從嚴治黨工作要抓早、抓常、抓嚴, 更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鎮紀委書記陳孝平回憶。

始終帶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嚴格機關內部管理, 規範公務接待、公車管理、財務管理等制度, 實行接待“四單合一”, 杜絕亂接待;在全鎮22個行政村全部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 全面實施“雙印鑒”制度和村級現金轉帳制度;在代溪任職6年多,

經手過諸多專案, 卻從未為親朋好友打過一次招呼, 謀過一絲利益……

在蘇羆的影響下, 幹部中刮起了一陣清廉之風。 2017年, 代溪的GDP比2011年翻了1.5倍, 但“三公”經費支出卻比 2011年減少 45 %以上。

省下來的經費怎麼用?“有限的經費要用在最關鍵的地方。 ”在蘇羆眼中, 這個關鍵就是代溪百姓。

雖然財政收入並不富足, 但多年來, 這個“摳門”書記對於民生項目卻很是“大方”。

鎮區防洪堤在朦朧的夜景燈光下, 散發著別樣的魅力;漫步黛山公園, 遠山如黛、綠地青青;遍佈田間的小農水專案給農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僅2017年, 該鎮民生項目上投入資金就達1.116億元。

一件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落到實處, 帶來了代溪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業務學深學透, 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

蘇羆因公殉職後, 鎮幹部在整理他辦公室遺物時, 從書桌裡翻出24本工作筆記和厚厚一遝剪報——從扶貧攻堅到產業發展, 從基層黨建到十九大精神宣傳, 蘇羆的“珍藏”涉及到方方面面。

“他常對我說, 業務學深學透, 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鎮黨委副書記陳麗華說。

蘇書記好鑽研, 這是全鎮幹部一致公認的。

每天晚上, 蘇羆總要學習到很晚, 他的辦公室總是最遲關燈。

鎮長陳章銓不止一次勸過他“早下班”:“一來, 深夜加班對身體不好;二來, 你天天加班到深夜, 底下的幹部怎麼好意思先走。 ”

但是蘇羆也有難處, 白天工作繁忙, 只有到了深夜才有時間給自己“充電”。 不過,

他還是做出了妥協, 每晚12點前熄燈回宿舍。 但他宿舍的燈, 也總會亮到很晚。

鎮裡幹部至今記得, 在宣講十九大精神時, 蘇羆並沒有拿著報紙照本宣科, 而是打開筆記本, 分享學習心得。 “蘇書記真正把十九大精神學深學透了。 ”鎮宣傳委員魏盛權說。

在蘇羆的帶動下, 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代溪鎮落地生根, 全鎮黨員幹部“四個意識”明顯增強, 幹事創業精氣神全面提升。

蘇羆不僅帶頭讀書學習, 還在多個場合語重心長地叮囑幹部要好學樂學, 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經常給自己“加油”, 不斷給自己“充電”。

陳昌彬是代溪鎮人武部長, 對抓項目很是擅長。 這一“特長”, 便是蘇羆手把手教出來的。

“2013年5月, 我到代溪任人武部長。 第一次見面, 蘇書記笑著問我懂不懂專案工作。 那時,我毫無頭緒,只能硬著頭皮扯上幾句。蘇書記聽後笑了笑,沒有深究。”陳昌彬說。

當天分別時,蘇羆問陳昌彬願不願意嘗試抓項目,陳昌彬答應了。

那以後,只要有時間,兩人便會進行交流,內容包含了專案報批、征地拆遷、項目建設……“有時候我在項目推進中遇到難題,打起退堂鼓。蘇書記總會勉勵我,任何事都要有個過程,只要堅持,總會學會。”

“身為黨員,就要甘當表率。”

作為一名黨員,蘇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將忠誠於黨融入到生命和血液中,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不論何時何地,蘇羆的胸前總是佩帶著黨徽。在他看來,身為黨員,就要甘當表率。

蘇羆的辦公椅上常年放著一件迷彩外套,這是他的“打火裝”。代溪山高林密,山林火災時有發生。

去年10月29日,正是周日,在家休息的蘇羆接到電話,“南山村起火了……”蘇羆立即趕到現場。那天的火勢很大,蘇羆佈置好任務,帶著幹部就往一線沖。

直到夜幕降臨,火勢才得到控制。“當時,山上溫度比較低,凍得人直發抖。蘇書記便安排大部分幹部先回去,他自己則留守到淩晨一點才放心離開。”

在鎮裡幹部們的記憶中,蘇羆有個習慣,經常星期天提前到鎮裡加班。

“出事的前一周,他又周天來代溪,我跟他開玩笑說,你怎麼星期天老是跑代溪,嫂子都不生氣啊。他告訴我,今天要開全鎮幹部大會,要提前準備一下。”包豔清說。

在代溪鎮幹部中,蘇羆是最忙碌的。但在代溪工作的6年多,他從沒拿過一個優秀,評過一次先進。“把這些榮譽多向一些年輕幹部傾斜,我就不用了。”每次會上討論評優評先名單時,蘇羆總是這句話。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兢兢業業的蘇書記,生命卻在加班途中畫上句號。

去年11月10日晚,蘇羆帶領代溪鎮幹部參加完縣裡的“紅歌會”合唱比賽。成績不錯,大家頗感興奮。“星期天,班子成員都要回鎮裡開精准扶貧推進會,交流上一周到古田考察學習精准扶貧檔案管理的經驗。我們本想週六結伴回去,但蘇書記覺得這些天大家排練挺辛苦,就讓我們多休息一天,他自己先下去對接黃酒節的籌備事宜。”包豔清回憶。

第二天,在微信朋友圈的車禍現場照片中,包豔清看到了熟悉的車牌。她和陳章銓立即趕往現場。“路上,一輛救護車呼嘯而過,卻不知道他就在裡面”,這一次,是他們與蘇羆最後的擦肩。

“如果那天,大家一起走,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包豔清滿是自責。

“只要心中永存念想,人生一定會過得精彩。”是蘇羆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代溪他待了不到7年,時光短暫,但精神長存。他給代溪百姓留下的民生工程,裝扮了這個小鎮的每一個日夜,豐富了代溪人的生活。經歷過代溪翻天覆地變化的居民陳兆暖說,晚上,人們不再閉門不出,而是走在沿溪的親水準台,聽水聲,看櫻花……

那時,我毫無頭緒,只能硬著頭皮扯上幾句。蘇書記聽後笑了笑,沒有深究。”陳昌彬說。

當天分別時,蘇羆問陳昌彬願不願意嘗試抓項目,陳昌彬答應了。

那以後,只要有時間,兩人便會進行交流,內容包含了專案報批、征地拆遷、項目建設……“有時候我在項目推進中遇到難題,打起退堂鼓。蘇書記總會勉勵我,任何事都要有個過程,只要堅持,總會學會。”

“身為黨員,就要甘當表率。”

作為一名黨員,蘇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將忠誠於黨融入到生命和血液中,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不論何時何地,蘇羆的胸前總是佩帶著黨徽。在他看來,身為黨員,就要甘當表率。

蘇羆的辦公椅上常年放著一件迷彩外套,這是他的“打火裝”。代溪山高林密,山林火災時有發生。

去年10月29日,正是周日,在家休息的蘇羆接到電話,“南山村起火了……”蘇羆立即趕到現場。那天的火勢很大,蘇羆佈置好任務,帶著幹部就往一線沖。

直到夜幕降臨,火勢才得到控制。“當時,山上溫度比較低,凍得人直發抖。蘇書記便安排大部分幹部先回去,他自己則留守到淩晨一點才放心離開。”

在鎮裡幹部們的記憶中,蘇羆有個習慣,經常星期天提前到鎮裡加班。

“出事的前一周,他又周天來代溪,我跟他開玩笑說,你怎麼星期天老是跑代溪,嫂子都不生氣啊。他告訴我,今天要開全鎮幹部大會,要提前準備一下。”包豔清說。

在代溪鎮幹部中,蘇羆是最忙碌的。但在代溪工作的6年多,他從沒拿過一個優秀,評過一次先進。“把這些榮譽多向一些年輕幹部傾斜,我就不用了。”每次會上討論評優評先名單時,蘇羆總是這句話。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兢兢業業的蘇書記,生命卻在加班途中畫上句號。

去年11月10日晚,蘇羆帶領代溪鎮幹部參加完縣裡的“紅歌會”合唱比賽。成績不錯,大家頗感興奮。“星期天,班子成員都要回鎮裡開精准扶貧推進會,交流上一周到古田考察學習精准扶貧檔案管理的經驗。我們本想週六結伴回去,但蘇書記覺得這些天大家排練挺辛苦,就讓我們多休息一天,他自己先下去對接黃酒節的籌備事宜。”包豔清回憶。

第二天,在微信朋友圈的車禍現場照片中,包豔清看到了熟悉的車牌。她和陳章銓立即趕往現場。“路上,一輛救護車呼嘯而過,卻不知道他就在裡面”,這一次,是他們與蘇羆最後的擦肩。

“如果那天,大家一起走,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包豔清滿是自責。

“只要心中永存念想,人生一定會過得精彩。”是蘇羆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代溪他待了不到7年,時光短暫,但精神長存。他給代溪百姓留下的民生工程,裝扮了這個小鎮的每一個日夜,豐富了代溪人的生活。經歷過代溪翻天覆地變化的居民陳兆暖說,晚上,人們不再閉門不出,而是走在沿溪的親水準台,聽水聲,看櫻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