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家林模式:政、企、村合力 共建共用

2017年, 中央一號文首次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管道開展試點示範。 2017年7月4日, 在山東省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評選中,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專案在全省14個參與競爭的項目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脫穎而出, 成為全省第一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將連續三年獲得財政資金2.1億元, 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5億元、省財政配套資金5400萬元、市財政資金6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朱家林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活力。

位於沂南縣的朱家林田園綜合體正是按照這種概念建立起來的示範點, 它的出現打破了以往鄉村開發中把村民“搬出去”的模式, 賦予了村民、村莊自身“造血”的能力和發展機遇。

從“空心村”到“綜合體”

規劃中的朱家林專案是這樣描述的:以本地特色農業為基礎、以創新創意為核心、以為農富農為根本, 堅持“為農、融合、生態、創新、持續”五大理念, 全面打造青年返鄉創業基地、休閒旅遊目的地、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 建成“村美、業興、民富、景靚”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

而作為沂南縣的高層領導, 縣委書記姜甯對於田園綜合體的認識更加高屋建瓴、更加接地氣:“田園綜合體的核心是提供一個機制創新和融合發展的新平臺、新載體和新模式。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一個新的平臺;為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提供一個新支點;為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統籌推進構建一個新模式;為傳承農村文明、實現農村的歷史性轉變提供新動力, 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朱家林現狀

然而, 這樣的規劃對應的建設基礎卻並不樂觀。 “兩年之前, 我們剛來到這裡的時候, 大部分的房屋都已經破敗了, 很多房屋都沒有屋頂, 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 村子裡幾乎只有老人和兒童。 ”朱家林村青年創客中心負責人宋娜說。 如宋娜所說, 兩年前的朱家林與大山裡所有的特困村一個模樣, 甚至有人說朱家林是“基礎設施最差”的一個村落。 但是, 值得慶倖的是朱家林擁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村落裡還保存著原始的風土人情, 再加上竹泉村、紅石寨等景區的發展已經為沂南旅遊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這些都成為了朱家林發展鄉村旅遊的有利條件。

“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村子都被拆掉了, 鄉村原來的面貌也被破壞了, 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宋娜說, 為了保護村莊, 宋娜和她的團隊在建設過程中放棄了大拆大建的做法, 對村莊進行保護性開發。 原來廢棄的房屋經過藝術性改造, 變成了極具鄉村特色的民宿, 村裡空閒的場地建成了現代化的美學館、再生之塔等建築。

朱家林現狀

一年過去了,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首期項目核心區已經完成並投入使用, 核心區由海綿街道與鄉村生活美學館、原築創意工作室、美術館、餐廳、咖啡廳、再生之塔以及民宿區構成。 目前, 這裡已經有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山東田間地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天河中草藥養生園、89木作、泥喃陶藝等創客群體入駐。 原來幾近荒蕪的小山村有了活力, 整個項目的面積也由原來的一個村落擴展到周圍十幾個自然村, 占地面積28.7平方公里。 “到2018年5月, 朱家林的二期建設也要完工, 像樸門農場、社區客廳、民宿接待中心、杏林醫館、創客公寓等都在規劃之列,而且,這些專案都是按照旅遊的標準來打造的。我們要打造的是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理想村”。沂南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任立軍說。

“政、企、村”各司其職 共建共用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多要素、多資源、多路徑集成。這裡面,最關鍵主體是政府、企業、群眾,大家都有各自的角色,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團隊。政府是引導方向,完善服務;群眾是參與生產,自覺維護;企業出資入股,技術管理。”姜書記說。

從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出發點和實際需要來看,政府在行政、法律、政策建議等多方面給予引導和掌控,保證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大方向始終處於法律與政策允許和保障的範圍內;説明村落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為綜合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2016年10月,省領導第一次來朱家林的時候,給我們的定位是‘夢想小鎮’,希望我們向著特色小鎮的方向發展。2017年3月,農發辦來調研的時候給我們的定位給是‘創意性田園綜合體’也就是以創意發展為主。現在,朱家林村內的路、水等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非營利性設施也都是由政府來負責建設。”宋娜講述著朱家林發展定位的由來。

由當地村民負責打理的茶館

梳理田園綜合體申報條件發現,“投融資機制明確”是申報國家級和省級田園綜合體的必備要素之一,要求“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後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而能將資本帶入鄉村的載體之一就是企業。憑藉著對朱家林原始生態環境的信心,山東省燕築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規劃成立了朱家林生態藝術社區項目,為朱家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企業是將創客創意產業化的一環,也是田園綜合體區別于傳統鄉村、旅遊特色小鎮的重要部分。

作為田園綜合體的核心,村民既是田園綜合體的參與者,也是主要受益者。“朱家林的老百姓要麼參與到園區的建設中,實現就地就業,要麼在自家宅基地上參與創業,比如經營農家樂、土特產等,通過這些方式實現增收。”宋娜說。據瞭解,目前朱家林村民的收益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土地流轉獲得租金,村民每年每畝地可獲得800——1000元的租金;二是股金,農民把土地或者房屋入股到合作社,經合作社與企業對房屋或土地進行改造運營後,獲得分紅;三是薪金,田園綜合體在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專案旅遊服務、餐飲服務等都需要大量勞動力,朱家林預計每年可提供3000-5000個就業崗位,每人每年增收20000元;四是現金,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內經營農家樂,出售土特產、手工製品等,每戶平均增收20000元以上。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的工作室

當政府、企業、村民三者之間有了明確的職責劃分,如何把三者緊密聯繫起來並且高效運轉就顯得尤其重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家林有了新的機制。“村民把閒置的土地和房屋先交給村集體的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交給沂南縣政府搭建的山東朱家林鄉建發展有限公司,由他們和村集體把空閒的房屋和土地放到土地流轉交易平臺上,最後由山東朱家林鄉建發展有限公司對接企業,實現土地的流轉”。宋娜介紹說。所謂的土地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出讓的形式可以是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村民並不擅長評估企業運行能力,如果村民把土地直接交給企業,那自身收益也很難保障”。在這個過程中,承擔溝通市場和村集體的鄉建公司相當於一級土地開發商,在對接市場的過程中可以賺取較大的中間收益,“比如鄉建公司拿到的土地價格是800元/畝,對接企業的時候可能是1000元或者2000元,這中間就有很大的收益,到一定的時間,鄉建公司會把收益分給村集體和村民,由此實現土地的可持續收益”。

隨著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壯大,來到朱家林的企業和創客也越來越多,鄉村自製已經很難去對接市場、處理紛繁複雜的關係。為此,沂南縣搭建了管委會,“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創新。管委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企業的投資環境、保障老百姓的權利。鄉村的發展需要企業的帶動,企業下鄉帶來的不光是資金,在村民就業、素質、技術水準提升等當面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宋娜對管委會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政府主導’是關鍵,特別在確定建設發展方向、選擇開發建設主體、確定規劃設計方案等環節,都需要政府擔起責任,做好主導、引導和啟動工作;在建設推進中,以“企業推動”為主體,以“群眾需求”為根本,以“政府服務”為保障;到了建成運營階段,就要突出“群眾和企業雙主體”,“政府服務”是全過程一以貫之的。”姜書記總結道。

創客成朱家林致勝的法寶

在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規劃中,“創新創意”是其發展的核心,這也在無形中奠定了創客在朱家林項目中的地位。

“每個創客都有自己的法寶,都能參與到園區建設中。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有豐富的業態,這些業態如果都由一個企業來經營是很吃力的,但是如果讓創客來發揮影響,每個創客都會很用心的去經營,所以說,將來田園綜合體內業態的經營主要還是要靠創客來支撐。”宋娜說。目前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已經有20多位創客入園,有8個項目正在產業化運營,整個項目將吸引100位創意人才和創客入園,落地創新項目達到80個,實現年營業收入1億元。

“鄉村發展成敗的關鍵在於人才。”姜書記說,“要為農村創新創業營造條件和環境,吸引、留住鄉村人才,為鄉村人才成長提供環境,讓懂技術愛農村愛農民的人‘留下來’,也讓‘土莊稼’長出‘高科芯’”。

“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沂南縣委、縣政府組織協調了服務基地建設,舉辦全縣青年創意創業大賽,獎勵創客創新。根據創意產品的創新程度和產業發展前景,在基地創業的創客免收1-3年的房屋和土地租賃費。

“現在青島等外地的年輕創客在瞭解到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後也開始與我們溝通,表達了想要來創業的想法。創客來朱家林帶來的不僅是創意還有自身資源,這對朱家林的發展很有幫助。二期的創客公寓建成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創客來到朱家林”任麗軍說。在核心區的後方,一棟富有特色的創客公寓正在緊張建設中,建成後可容納60餘位創客“拎包入住”。

四個“樣板”成朱家林發展方向

如今的朱家林村子更美了、遊客變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小山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於是,朱家林的“下一步”,成為業界的焦點。

“我們對朱家林的定位是:有社區,滿足人們的居住、生活;有產業,可以是農業或者其他產業,但必須以農業為主;有旅遊,這裡的基礎建設、業態佈局等都是以旅遊為標準建立的,旅遊是帶動人流下鄉的主要因素。”宋娜說。在這些定位因素指導下,朱家林綜合體內引進了合作社31家,龍頭企業3家,專業大戶8家,家庭農場7家。文創產業、精品民宿、創意農業、農事體驗、電商物流等初具規模。

“特色種養業示範基地”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是我們帶著強烈的問題導向,正向思考探索的一個項目,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實踐。”姜書記說,“要把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的樣板、‘新六產’發展的樣板、美麗鄉村供應商的樣板、特色小鎮的樣板”。

姜書記指出,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目標是為當地群眾建設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其核心是“為農”,特色是“田園”,關鍵在“綜合”。下一步要把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領域的支持措施銜接起來,統籌推進各方面的建設,促進“三生”統籌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堅持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培植壯大農業“新六產”。(大眾網記者 韓靜靜 曲磊 攝影記者 畢勝)

像樸門農場、社區客廳、民宿接待中心、杏林醫館、創客公寓等都在規劃之列,而且,這些專案都是按照旅遊的標準來打造的。我們要打造的是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理想村”。沂南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任立軍說。

“政、企、村”各司其職 共建共用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多要素、多資源、多路徑集成。這裡面,最關鍵主體是政府、企業、群眾,大家都有各自的角色,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團隊。政府是引導方向,完善服務;群眾是參與生產,自覺維護;企業出資入股,技術管理。”姜書記說。

從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出發點和實際需要來看,政府在行政、法律、政策建議等多方面給予引導和掌控,保證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大方向始終處於法律與政策允許和保障的範圍內;説明村落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為綜合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2016年10月,省領導第一次來朱家林的時候,給我們的定位是‘夢想小鎮’,希望我們向著特色小鎮的方向發展。2017年3月,農發辦來調研的時候給我們的定位給是‘創意性田園綜合體’也就是以創意發展為主。現在,朱家林村內的路、水等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非營利性設施也都是由政府來負責建設。”宋娜講述著朱家林發展定位的由來。

由當地村民負責打理的茶館

梳理田園綜合體申報條件發現,“投融資機制明確”是申報國家級和省級田園綜合體的必備要素之一,要求“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後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而能將資本帶入鄉村的載體之一就是企業。憑藉著對朱家林原始生態環境的信心,山東省燕築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規劃成立了朱家林生態藝術社區項目,為朱家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企業是將創客創意產業化的一環,也是田園綜合體區別于傳統鄉村、旅遊特色小鎮的重要部分。

作為田園綜合體的核心,村民既是田園綜合體的參與者,也是主要受益者。“朱家林的老百姓要麼參與到園區的建設中,實現就地就業,要麼在自家宅基地上參與創業,比如經營農家樂、土特產等,通過這些方式實現增收。”宋娜說。據瞭解,目前朱家林村民的收益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土地流轉獲得租金,村民每年每畝地可獲得800——1000元的租金;二是股金,農民把土地或者房屋入股到合作社,經合作社與企業對房屋或土地進行改造運營後,獲得分紅;三是薪金,田園綜合體在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專案旅遊服務、餐飲服務等都需要大量勞動力,朱家林預計每年可提供3000-5000個就業崗位,每人每年增收20000元;四是現金,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內經營農家樂,出售土特產、手工製品等,每戶平均增收20000元以上。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的工作室

當政府、企業、村民三者之間有了明確的職責劃分,如何把三者緊密聯繫起來並且高效運轉就顯得尤其重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家林有了新的機制。“村民把閒置的土地和房屋先交給村集體的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交給沂南縣政府搭建的山東朱家林鄉建發展有限公司,由他們和村集體把空閒的房屋和土地放到土地流轉交易平臺上,最後由山東朱家林鄉建發展有限公司對接企業,實現土地的流轉”。宋娜介紹說。所謂的土地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出讓的形式可以是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村民並不擅長評估企業運行能力,如果村民把土地直接交給企業,那自身收益也很難保障”。在這個過程中,承擔溝通市場和村集體的鄉建公司相當於一級土地開發商,在對接市場的過程中可以賺取較大的中間收益,“比如鄉建公司拿到的土地價格是800元/畝,對接企業的時候可能是1000元或者2000元,這中間就有很大的收益,到一定的時間,鄉建公司會把收益分給村集體和村民,由此實現土地的可持續收益”。

隨著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壯大,來到朱家林的企業和創客也越來越多,鄉村自製已經很難去對接市場、處理紛繁複雜的關係。為此,沂南縣搭建了管委會,“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創新。管委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企業的投資環境、保障老百姓的權利。鄉村的發展需要企業的帶動,企業下鄉帶來的不光是資金,在村民就業、素質、技術水準提升等當面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宋娜對管委會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政府主導’是關鍵,特別在確定建設發展方向、選擇開發建設主體、確定規劃設計方案等環節,都需要政府擔起責任,做好主導、引導和啟動工作;在建設推進中,以“企業推動”為主體,以“群眾需求”為根本,以“政府服務”為保障;到了建成運營階段,就要突出“群眾和企業雙主體”,“政府服務”是全過程一以貫之的。”姜書記總結道。

創客成朱家林致勝的法寶

在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規劃中,“創新創意”是其發展的核心,這也在無形中奠定了創客在朱家林項目中的地位。

“每個創客都有自己的法寶,都能參與到園區建設中。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有豐富的業態,這些業態如果都由一個企業來經營是很吃力的,但是如果讓創客來發揮影響,每個創客都會很用心的去經營,所以說,將來田園綜合體內業態的經營主要還是要靠創客來支撐。”宋娜說。目前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已經有20多位創客入園,有8個項目正在產業化運營,整個項目將吸引100位創意人才和創客入園,落地創新項目達到80個,實現年營業收入1億元。

“鄉村發展成敗的關鍵在於人才。”姜書記說,“要為農村創新創業營造條件和環境,吸引、留住鄉村人才,為鄉村人才成長提供環境,讓懂技術愛農村愛農民的人‘留下來’,也讓‘土莊稼’長出‘高科芯’”。

“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沂南縣委、縣政府組織協調了服務基地建設,舉辦全縣青年創意創業大賽,獎勵創客創新。根據創意產品的創新程度和產業發展前景,在基地創業的創客免收1-3年的房屋和土地租賃費。

“現在青島等外地的年輕創客在瞭解到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後也開始與我們溝通,表達了想要來創業的想法。創客來朱家林帶來的不僅是創意還有自身資源,這對朱家林的發展很有幫助。二期的創客公寓建成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創客來到朱家林”任麗軍說。在核心區的後方,一棟富有特色的創客公寓正在緊張建設中,建成後可容納60餘位創客“拎包入住”。

四個“樣板”成朱家林發展方向

如今的朱家林村子更美了、遊客變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小山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於是,朱家林的“下一步”,成為業界的焦點。

“我們對朱家林的定位是:有社區,滿足人們的居住、生活;有產業,可以是農業或者其他產業,但必須以農業為主;有旅遊,這裡的基礎建設、業態佈局等都是以旅遊為標準建立的,旅遊是帶動人流下鄉的主要因素。”宋娜說。在這些定位因素指導下,朱家林綜合體內引進了合作社31家,龍頭企業3家,專業大戶8家,家庭農場7家。文創產業、精品民宿、創意農業、農事體驗、電商物流等初具規模。

“特色種養業示範基地”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是我們帶著強烈的問題導向,正向思考探索的一個項目,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實踐。”姜書記說,“要把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的樣板、‘新六產’發展的樣板、美麗鄉村供應商的樣板、特色小鎮的樣板”。

姜書記指出,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目標是為當地群眾建設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其核心是“為農”,特色是“田園”,關鍵在“綜合”。下一步要把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領域的支持措施銜接起來,統籌推進各方面的建設,促進“三生”統籌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堅持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培植壯大農業“新六產”。(大眾網記者 韓靜靜 曲磊 攝影記者 畢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