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破解生命科學的“密碼”——記中科院裴端卿幹細胞研究“國家隊”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報”, 原標題:破解生命科學的“密碼”——記中科院廣州生物院幹細胞多能性與重程式設計機理研究集體。

為了解開生命科學的密碼, 找到幹細胞的秘密, 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幹細胞研究的漫漫征程中不斷探索。 而在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發明誘導多能幹細胞過程, 來啟動誘導程式的理論。 該項成果再次刊登於《細胞—幹細胞》上, 並被該雜誌評為6篇年度最佳論文之一。

正是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 團隊發現了尿液的神奇作用。 裴端卿說:“我們一直在尋找好的起始細胞,

發現人尿液含有上皮細胞, 並能高效誘導為多能幹細胞, 同時還可以直接誘導為神經幹細胞, 為神經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途徑。 ”

這項成果被《自然》官網作為頭條新聞並配發文章專門點評, 同時也列入2012年中科院對社會發佈的重大科技成果產出之一。

隨著研究的深入, 團隊從體細胞階段的因數出發, 開發了一套新的不包含山中伸彌因數的全新重程式設計因數組合。 這套誘導系統可能代表了一條不同的重程式設計路徑, 這對於研究重程式設計的機理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模型。

團隊自建立以來, 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92篇, 其中在《自然—遺傳學》《細胞—幹細胞》等權威雜誌發表10篇原創學術論文、3篇評述論文,

8篇代表性論文他引1218次。

突破困境 挑戰未知領域

2002年, 對37歲的裴端卿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轉折。 他放棄了自己在美國多年積累並擅長的金屬蛋白酶與腫瘤轉移領域, 回到清華大學, 白手起家, 投入了幹細胞研究領域。

潘光錦是裴端卿的第一個博士生。 他說:“1998年國際上才開始關注幹細胞領域, 當時國內涉足的人非常少。 ”

拓荒者的路途總是充滿艱辛, 裴端卿和團隊懷著“一定要堅持做下去”的決心, 跨過了硬體設備短缺、經費不足等困難, 很快在幹細胞多能性維持研究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觀念與研究論文, 為該團隊後期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4年7月, 裴端卿參與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的籌備工作, 他在清華大學的團隊成員秦寶明跟隨他一起南下廣州。

就這樣, 他開始了再創業, 先後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 同時幹細胞研究也開始在中國迅速發展。

如今, 團隊已成功舉辦20多期iPS技術培訓班, 共培訓了國內外包括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心臟研究中心、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170多家單位300余名研究工作者, 積極推進iPS研究在國內外的推廣與應用。

與此同時, 團隊成立廣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聯盟, 包括中山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16家單位。

裴端卿說:“現在國際同行很羡慕我們, 也表達了很強的合作願望。 最近我們不僅與德國馬普學會建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個馬普中心, 與其兩個研究所在再生生物醫學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也在探討與劍橋大學幹細胞研究所共同建設聯合研究中心。 ”

團結協作 打造幹細胞研究“國家隊”

在採訪中, 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是一個團結、包容的團隊”。 裴端卿說:“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包容、相互合作, 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

陳捷凱是裴端卿的學生。 他告訴記者:“裴院長首先是一個很開放、寬容的人, 當有不同意見的時候, 他總是安靜地聽你講完, 再來討論。 團隊成員各有自己做事的風格, 也有獨立的學術思想, 但大家總是會互相討論交流。 ”

在這個團隊中, 有一位“老外”米格爾, 他是第一位非華裔的國家重大研究計畫“973”首席科學家。

“他之前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做腫瘤方面的博士後,

一次機緣巧合, 他產生了到中國做科研的念頭。 ”裴端卿說, “當時待遇很一般, 他也沒有挑剔。 半年之後, 我建議他調整方向, 開展幹細胞研究, 可以說是我從頭到尾帶他入門, 他很聰明好學。 ”

投身幹細胞領域後, 米格爾取得了諸多重大的科研突破。 “他對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高度熱情, 他也非常熱愛中國, 已經生活了十年。 他最近告訴我, 至少未來五年還會在中國。 ”裴端卿表示。

潘光錦說:“整個團隊就是在幹細胞研究的大方向下成長起來的, 我們還培養起來了新生力量, 未來的延續性會非常好, 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 ”

“我國幹細胞臨床治療時代已經開始。 ”裴端卿說, “幹細胞是一門新學科, 未知的太多, 我們未來還會加強幹細胞的基礎理論探索, 並逐步推進肝臟系統、眼科治療的臨床治療研究。”

並逐步推進肝臟系統、眼科治療的臨床治療研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