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上海交大曹誼林團隊,為5名小耳患者“再造”新耳朵

目前, 廣泛應用於臨床的耳廓再造手術常用的植入支架, 包括人工生物材料耳廓支架和自體肋骨軟骨。 人工支架, 如矽橡膠或高密度聚乙烯(Medpor®),

可以產生良好的耳形, 創傷小, 但因缺乏生物活性, 易導致擠壓和感染;自體肋骨軟骨排斥少, 但有創傷, 且非常考驗外科醫生的水準。

1997年, 當時還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曹誼林, 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人耳廓形態軟骨, 首次向人們展示了組織工程技術“再生”人體組織修復缺損的可能性。

20多年後,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的曹誼林再度發文, 成功地利用組織工程和3D列印技術, 為5名患有小耳畸形的孩子創造了新的耳朵。 研究結果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

這項研究中的5名患者都是6歲以上兒童, 患有小耳畸形。 研究人員首先給患者正常耳側做了CT掃描, 建立三維模型, 並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個形狀對稱的支架,

在這個支架上, 從每個志願者的畸形耳側取出耳軟骨樣本(軟骨細胞)放入培養3個月, 新的耳軟骨充分發育, 再通過手術植入到患者身上。

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 軟骨可以在患者耳朵內自行成熟。 研究人員對每一個孩子進行數月甚至數年的觀察,

觀察他們的耳朵是如何成熟的, 並處理任何出現的問題。 他們報告說, 在五名患者中, 有三名患者的耳朵保持正常狀態, 另外兩名患者有輕微的形狀異常。

植入後不同時間點的評估顯示了耳朵逐漸恢復的跡象, 在植入後的第1和6個月只觀察到鈍耳結構。

在植入後的9、12、24和30個月內, 耳特徵逐漸出現。

研究人員表示, 他們將繼續對患者進行至少長達5年的隨訪, 查看材料降解是否有異常, 這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 進一步優化和標準化支架製造、細胞擴增、體外軟骨工程、外科手術和多中心臨床試驗也將成為未來調查的目標。

曹教授團隊希望通過進一步努力, 能夠將這項技術轉化為常規的臨床實踐。 3D生物列印(用細胞列印)直接製造耳狀軟骨也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資料

Team in China grows ears and attaches them to human patients

世界首次!上海交大曹誼林團隊利用3D列印和組織工程技術, 成功讓5名兒童長出新耳朵 | 臨床大發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