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總刷微信是不是一種病?手機成癮的影響或許沒那麼簡單

本文轉載自“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撰文 | 李曉慧

編輯 | 王妍琳

網路成癮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 網路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網路遊戲成癮,

已經在2017年年底首次在全球範圍內, 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修改草案(ICD)“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 這意味著, 在明年年中將發佈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中, 遊戲障礙將可能與合成毒品、酒精、煙草、咖啡因、非法藥物等列入物質使用及成癮行為障礙。

除了網路遊戲障礙, 網路通訊障礙(Internet Communication)和智慧手機成癮等其它類型的網路成癮目前也成為了研究與討論的熱點。 2018年1月, 蘋果公司兩個大股東的一封公開信, 將智慧手機成癮問題的討論推向了前臺, 他們呼籲蘋果公司解決日益嚴重的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 並列舉一系列研究, 指明手機成癮對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後果。 韓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 在對手機及其社交應用程式成癮研究時發現, 手機及社交應用程式成癮傾向與大腦結構、化學物質的改變具有相關性。

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 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Benjamin Becker說:“我們的研究發現, 網路通訊應用的過度使用行為可能會伴隨著大腦的一些結構性改變,

這種改變此前也在物質依賴及其它成癮障礙患者的大腦中被發現過。 ”

Benjamin Becker,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蘋果公司股東的公開信

2018年1月6日, 蘋果公司的兩家大股東——投資公司Jana Partners和加州教師退休系統致信蘋果公司, 呼籲蘋果公司為父母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工具,

以保證青少年用更優化的方式來使用智慧手機以及手機中的社交媒介, 解決日益嚴重的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 他們認為, 智慧手機和社交媒介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一系列研究被他們列舉出來以證明這些負面影響的存在。

波士頓兒童醫院媒體與兒童健康中心和阿爾伯塔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 在接受調查的2300多名教師中, 67%的教師認為在課堂上被個人電子設備分散注意力的學生人數正在增長, 75%的教師稱學生專注于教育任務的能力正在下降。 在個人電子設備進入教室的3至5年中, 90%的教師表示有情緒挑戰的學生人數有所增加, 86%的教師表示有社交挑戰的人數有所增加。

一位美國初中老師指出:“我看到, 以前很多學生午休時間會到戶外、參加體育活動和社交活動, 現在, 我們的學生午休時間都在坐著玩他們自己的個人電子設備。

圖片來自網路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教授、心理學家讓•特溫吉(Jean M.Twenge)的研究表明, 與每天使用電子設備一小時的美國青少年相比, 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三小時和超過五小時,有更高的自殺風險因素,可能性分別高出35%和71%。這項研究還顯示,八年級的社交媒體重度使用用戶的抑鬱風險增加了27%,而那些將時間花在運動、與朋友出去玩、寫作業上的青少年,抑鬱的風險顯著降低。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抑鬱,將增加未來再次抑鬱的風險。在電子設備上花費超過5小時的青少年睡眠時間更可能少於7小時(建議睡眠時間為9小時),睡眠不足與體重增加和高血壓等長期問題息息相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沒有電子設備的室外露營5天后,與對照組相比,兒童在同情心測試方面的表現要好的多。

事實上,iPhone使用者介面的原設計師以及蘋果現任首席設計官,都曾經公開表達了對用戶過度使用iPhone的擔心。據美國廣播公司報導,科技公司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他們的電子產品可能會讓人上癮,但一些矽谷內部人士已經開始向媒體透露,電子產品、移動應用程式和社交媒體網站是如何被設計成讓人上癮的,並盡可能長時間地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社交媒體與大腦變化

微信是智慧手機中最普及的通訊應用程式,目前已經有超過9億的活躍用戶。“儘管以微信為代表的手機應用為日常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是有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在這類通訊工具上花費了過量的時間。”Benjamin Becker說。“這種過度使用有可能進而發展為類似成癮的行為並影響正常生活,因此我們將微信作為網路通訊工具的一個案例,探討個體微信成癮傾向和參與情緒處理及調節的大腦區域體積之間的關係。”

近日,Benjamin Becker及其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一項初始研究,在評估了61位被試的磁共振成像資料,並收集了他們自我描述的微信使用頻率資訊後,他們發現,更強的微信成癮傾向與前扣帶皮層中一個區域更小的灰質體積存在相關,而這個區域在大腦中負責對行為的監控和控制。此外,更高的微信使用頻率也與更小的伏隔核體積有關。伏隔核是參與產生動機和獎勵反應的一個重要區域。

“與過度使用網路遊戲等其它數位媒介一樣,對微信或其他應用程式的關注以及過度使用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表現,並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Benjamin Becker說。“過度的社交媒介使用越來越多的與情緒過程和情緒調節所涉及的大腦區域的變化相關聯。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在物質依賴等成癮性疾病中觀察到的變化,並且可能促進成癮行為的發展和維持。”但是在長時間節制使用後,大腦結構是否會正常化,仍需要未來研究來確定。

目前,網路通訊障礙(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已經成為成癮研究領域關注的一個熱點,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Matthias Brand曾經提出,人們對Facebook、Twitter、WhatsApp、Instagram等網路通訊應用的過度使用,是一種特定的網路使用障礙,他將此稱為“網路通訊障礙”。同樣參與了此次微信成癮研究的德國烏爾姆大學教授、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協定教授Christian Montag,曾經在201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對WhatsApp(與微信類似的網路通訊應用程式)的使用情況展開了研究。Christian Montag用定制化的應用程式,跟蹤記錄了2418名使用者的連續四周的WhatsApp使用情況,發現在使用智慧手機的行為中,使用WhatsApp的時間占到19.83%,使用其它社交程式如Facebook的時間卻僅占9.38%。

Matthias Brand曾經提出,人們對Facebook、Twitter、WhatsApp、Instagram等網路通訊應用的過度使用,是一種特定的網路使用障礙,他將此稱為“網路通訊障礙”。

來自韓國首爾大學的科學家也發現了網路或智慧手機成癮與大腦中化學成分之間的關係,他們對19名網路或智慧手機上癮的青少年用磁共振波譜(MRS)進行了腦部掃描,和另外19名沒有上癮的同齡人相比,這些上癮的青少年大腦前扣帶皮層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和穀氨醯胺(Glx)的比例失衡。同時這些青少年還表現出較高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同時還表現出失眠、煩躁和易怒。

GABA是一種大腦皮質中的神經遞質,可以抑制神經元,減緩腦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GABA參與大腦許多功能的調節,包括視覺和運動控制等。而穀氨醯胺則是另一種神經遞質,可以刺激並活化大腦活動。當GABA對穀氨醯胺的比例升高時,人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並且不容易集中精力。

在這19名手機成癮的青少年中,有12名接受了9周的認知行為治療,此後,當再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的時候,發現他們大腦中GABA和穀氨醯胺的水準趨於正常。

不過,目前並不清楚網路或智慧手機過度使用與大腦變化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希望通過未來持續的研究,尋找到治療和干預網路通訊障礙的方法。”Benjamin Becker說。“如果出現對微信使用的失控、對其它活動失去興趣等症狀,使用者需要考慮限制自己使用微信的時間。”

參考文獻:

Montag, C. et al. Smartphone usage in the 21st century: who is active on WhatsApp?

OPEN LETTER FROM JANA PARTNERS AND CALSTRS TO APPLE INC.

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initial insights on WeChat addiction

Internet-Communication Disorder: It's a Matter of Social Aspects, Coping, and Internet-Use Expectancies

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三小時和超過五小時,有更高的自殺風險因素,可能性分別高出35%和71%。這項研究還顯示,八年級的社交媒體重度使用用戶的抑鬱風險增加了27%,而那些將時間花在運動、與朋友出去玩、寫作業上的青少年,抑鬱的風險顯著降低。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抑鬱,將增加未來再次抑鬱的風險。在電子設備上花費超過5小時的青少年睡眠時間更可能少於7小時(建議睡眠時間為9小時),睡眠不足與體重增加和高血壓等長期問題息息相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沒有電子設備的室外露營5天后,與對照組相比,兒童在同情心測試方面的表現要好的多。

事實上,iPhone使用者介面的原設計師以及蘋果現任首席設計官,都曾經公開表達了對用戶過度使用iPhone的擔心。據美國廣播公司報導,科技公司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他們的電子產品可能會讓人上癮,但一些矽谷內部人士已經開始向媒體透露,電子產品、移動應用程式和社交媒體網站是如何被設計成讓人上癮的,並盡可能長時間地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社交媒體與大腦變化

微信是智慧手機中最普及的通訊應用程式,目前已經有超過9億的活躍用戶。“儘管以微信為代表的手機應用為日常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是有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在這類通訊工具上花費了過量的時間。”Benjamin Becker說。“這種過度使用有可能進而發展為類似成癮的行為並影響正常生活,因此我們將微信作為網路通訊工具的一個案例,探討個體微信成癮傾向和參與情緒處理及調節的大腦區域體積之間的關係。”

近日,Benjamin Becker及其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一項初始研究,在評估了61位被試的磁共振成像資料,並收集了他們自我描述的微信使用頻率資訊後,他們發現,更強的微信成癮傾向與前扣帶皮層中一個區域更小的灰質體積存在相關,而這個區域在大腦中負責對行為的監控和控制。此外,更高的微信使用頻率也與更小的伏隔核體積有關。伏隔核是參與產生動機和獎勵反應的一個重要區域。

“與過度使用網路遊戲等其它數位媒介一樣,對微信或其他應用程式的關注以及過度使用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表現,並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Benjamin Becker說。“過度的社交媒介使用越來越多的與情緒過程和情緒調節所涉及的大腦區域的變化相關聯。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在物質依賴等成癮性疾病中觀察到的變化,並且可能促進成癮行為的發展和維持。”但是在長時間節制使用後,大腦結構是否會正常化,仍需要未來研究來確定。

目前,網路通訊障礙(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已經成為成癮研究領域關注的一個熱點,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Matthias Brand曾經提出,人們對Facebook、Twitter、WhatsApp、Instagram等網路通訊應用的過度使用,是一種特定的網路使用障礙,他將此稱為“網路通訊障礙”。同樣參與了此次微信成癮研究的德國烏爾姆大學教授、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協定教授Christian Montag,曾經在201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對WhatsApp(與微信類似的網路通訊應用程式)的使用情況展開了研究。Christian Montag用定制化的應用程式,跟蹤記錄了2418名使用者的連續四周的WhatsApp使用情況,發現在使用智慧手機的行為中,使用WhatsApp的時間占到19.83%,使用其它社交程式如Facebook的時間卻僅占9.38%。

Matthias Brand曾經提出,人們對Facebook、Twitter、WhatsApp、Instagram等網路通訊應用的過度使用,是一種特定的網路使用障礙,他將此稱為“網路通訊障礙”。

來自韓國首爾大學的科學家也發現了網路或智慧手機成癮與大腦中化學成分之間的關係,他們對19名網路或智慧手機上癮的青少年用磁共振波譜(MRS)進行了腦部掃描,和另外19名沒有上癮的同齡人相比,這些上癮的青少年大腦前扣帶皮層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和穀氨醯胺(Glx)的比例失衡。同時這些青少年還表現出較高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同時還表現出失眠、煩躁和易怒。

GABA是一種大腦皮質中的神經遞質,可以抑制神經元,減緩腦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GABA參與大腦許多功能的調節,包括視覺和運動控制等。而穀氨醯胺則是另一種神經遞質,可以刺激並活化大腦活動。當GABA對穀氨醯胺的比例升高時,人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並且不容易集中精力。

在這19名手機成癮的青少年中,有12名接受了9周的認知行為治療,此後,當再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的時候,發現他們大腦中GABA和穀氨醯胺的水準趨於正常。

不過,目前並不清楚網路或智慧手機過度使用與大腦變化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希望通過未來持續的研究,尋找到治療和干預網路通訊障礙的方法。”Benjamin Becker說。“如果出現對微信使用的失控、對其它活動失去興趣等症狀,使用者需要考慮限制自己使用微信的時間。”

參考文獻:

Montag, C. et al. Smartphone usage in the 21st century: who is active on WhatsApp?

OPEN LETTER FROM JANA PARTNERS AND CALSTRS TO APPLE INC.

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initial insights on WeChat addiction

Internet-Communication Disorder: It's a Matter of Social Aspects, Coping, and Internet-Use Expectancies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