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綠色、生態、養生 “一碗粥”憑何闖開億元大市場

本報記者 一言 喬國軍

“綠色吳家粥鋪”, 在揚州的萬達廣場、京華城, 在上海的吾悅廣場、南京的新街口、鎮江的大市口以及很多華東城市的鬧市區、綜合體, 你可能都見過其醒目的商標和人來人往的店面。 但你或許不知道, 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揚州本土企業。

記者深入綠色吳家粥鋪採訪, 對話年僅38歲的當家人吳春香, 由衷感歎其快速成長的傳奇——2004年, 綠色吳家粥鋪第一家門店開業, 至今已有50家直營店。 未來幾年, 它還將以每年30家直營店的步伐快速裂變。

最初, 那個不起眼的揚城路邊店, 每月只能賣出幾十碗粥;如今,

僅金牌皮蛋瘦肉粥單一品種, 一年就能賣出100萬碗。 未來, 200萬碗、400萬碗、800萬碗, 香飄整個華東地區, 這是該企業的一個近期“小目標”……

“吳家粥鋪”前面有個“綠色”, 吸引著消費者眼球。 為了真正踐行“綠色承諾”, 綠色吳家粥鋪在寶應建起3000畝稻田基地, 生產原生態大米;在揚州食品工業產業園擁有自己的中央廚房, 負責每個門店的食材配送……“一碗粥”, 就這樣逐漸闖開了一個億元大市場。

一粒米的演繹 / “粥, 原來可以這麼好吃”

一粒米, 曾在揚州演繹出千古傳奇——據說大運河上從事漕運的船工, 為了不浪費剩飯, 便將隔夜飯“炒”著吃。 這一“炒”, 成就享譽天下的揚州炒飯, 於是有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揚州炒飯”這一佳話。

同樣是一粒米,

吳春香和她兩個姐姐合夥開了一家粥鋪, “一粒米”熬成“一碗粥”, 成為華東地區眾多商業綜合體首選的粥店第一品牌。

昨天下午, 記者來到綠色吳家粥鋪淮海路店, 探訪後廚。 這裡對衛生把關非常嚴苛。 進入後廚的人員都要佩戴一次性帽子和圍裙。 現場, 三位煲粥師正在忙碌地煲粥。

“沒有耐心是熬不出好粥的。 ”煲粥師荷詠梅說, 綠色吳家粥鋪對煲粥師的要求非常高。 想成為煲粥師, 必須是已婚中年女性, 她們更有耐心, 能夠精心熬出一碗好吃的粥, 這也成為綠色吳家粥鋪的核心競爭力。

經常出門在外的人, 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離家久了, 總想喝一碗暖暖的粥, 既能找到家的溫暖, 也能調節下自己的味蕾。 一碗粥該以怎樣的標準去熬制?這成為一個餐飲企業能否立足市場的試金石。

吳春香介紹說, 粥, 誰都會做, 但其中的學問大了去了。 廣州人做粥, 習慣先熬一鍋白粥底, 按客人需求將食材放入白粥裡生滾一下, 這種粥米頭比較碎, 一些消費者難以接受這種口感。 而北方人喜歡用粗糧煮粥, 不適宜江南人的精細口味。

經過反復琢磨, 吳春香借鑒了淮揚菜的做法。 首先, 熬制一鍋上等的高湯, 將高湯作為底鍋使用, 從熬制到成湯需要三個小時;再配以獨創的小砂鍋現熬粥技法, 一碗健康養胃的粥便出爐了。 其爽滑有嚼勁的口感, 特別能“俘獲”眾多消費者的胃口。

喝一碗粥可能只需要5分鐘時間, 但熬好一碗看似簡單的粥卻很難。 因為粥裡暗藏了美食的訣竅。

吳春香舉例, 皮蛋瘦肉粥雖屬粵式粥品, 但來綠色吳家粥鋪消費的食客, 卻大多數必點金牌皮蛋瘦肉粥, 他們甚至以粥代菜、當作主食。

這是為什麼?原來, 吳春香給“一碗粥”注入了綠色養生的基因。 精心熬制的高湯可以養生, 米來自自己種植的綠色水稻, 就連選用的溏心松花蛋和雙黃蛋, 也是高郵特供的綠色無鉛產品, 從而實現“綠色+養生”。

14年的熬制, 14年的堅守。 “當年喝我們粥長大的孩子, 上了大學回來後, 都會到我們這裡再喝碗粥, 找尋回家的味道。 ”每每回想這樣的細節, 吳春香眯著眼笑了。 “粥, 原來可以這麼好吃”, 這是綠色吳家粥鋪用心凝練消費者的感受, 總結出的帶著感情、溫度的廣告詞。

“粥, 原來可以這麼好吃”已成為眾多資深吃貨的“美食嚮導”,

他們來到揚州一定會尋訪綠色吳家粥鋪, 大快朵頤;“粥, 原來可以這麼好吃”已經成為互聯網上的“搜索熱詞”, 美團外賣等平臺上, 吳家粥鋪受到熱捧。

一碗粥的逆襲

14年長成華東第一粥品牌

2004年, 吳春香給自己的店起名字時頗費心思:“綠色”放在最前, 因為這是當下消費者最看重的;“吳家”而不是“吳記”, 因為其中有情感;“粥鋪”而不是“粥店”, 因為更有親和力。

吳春香把這個粥鋪視作自己的“孩子”。

既然是一個新生命, 那就要思考為她注入什麼“基因”。 吳春香堅信“每一個生命, 生來就是強者。 ”她說, 剛剛出生的老虎和貓相像, 但它有虎虎生威的“基因”, 註定不凡。

2004年3月, 綠色吳家粥鋪第一家店開在大虹橋附近, 與眾多路邊小店一樣,並不起眼,唯有最低6元一碗粥的定價令人咋舌。“6塊錢喝碗粥,這個老闆‘瘋’了!”隔壁的麵條店老闆嘲笑她。

綠色吳家粥鋪大虹橋店的前身,是一家咖啡店。經過吳春香的改造,溫馨浪漫、乾淨整潔:店門口是一台消毒櫃,當客人拿到碗筷時,熱乎乎的溫度讓人感到放心;服務員為客人倒茶時,杯蓋一定側翻放著……每個細節都告訴客人,6元錢,花的值!

從農村走出來,幹過服務員,跑過外貿的吳春香,雖然還不深諳市場調研,但她悄悄觀察,花1.5元去隔壁店吃幹拌面的人,一般騎的是電動車、自行車,而來綠色吳家粥鋪消費的客人,要麼是開車一族,要麼是散步來的市民。這就意味著,吳家粥鋪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市場定位:中高端消費者。

僅僅10個月,拿著美食地圖尋味而來的客人越來越多,綠色吳家粥鋪迅速開了第二家分店,接著,第三家、第四家闖開揚州餐飲市場。

伴隨著潤揚大橋通車,2006年,吳春香和她的綠色吳家粥鋪開始走出揚州。考慮到一江之隔的鎮江人消費習慣與揚州相差無幾,吳春香在鎮江繁華的大市口開了第一家揚州之外的分店。

家人、朋友不理解,揚州開了六家店,小日子過得不錯,為何要跑到外面吃苦受累?

為將配料送到鎮江門店,吳春香每天淩晨4點起床熬制高湯,早上7點準時駕車前往鎮江,晚上10點多回到揚州家中。一次,前往鎮江運送50多斤重的高湯時,由於鋼桶太重,吳春香不小心閃了腰,她一邊哭著給丈夫打電話訴說委屈,一邊繼續搬運。

“只有走過的地方,才是自己的世界;只有親身的經歷,才是你的人生。”吳春香就是這樣有“野心”。2011年8月12日,綠色吳家粥鋪進駐鎮江萬達廣場,開啟了與巨型商業綜合體戰略合作的新征程。

前進之路,避免不了要做出各種選擇。2011年6月3日,吳春香壓上自己的家當,花180萬元在南京新街口大洋百貨租下一個店鋪。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要是摔爛了,我們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面對姐姐的嚴厲告誡。吳春香堅定地說,我有能力死死抓牢這個“籃子”。

後來,在高校“充電”的吳春香,聽到了老師的這樣論述:任何企業都無法回避商業風險,但只要企業發展的高速度與美譽度相匹配,就能最大程度化解風險。當年的吳春香不懂得深奧的經濟理論,但她知道,分店開得再多,壓力再大,只要牢牢控制住每碗粥的品質,保證口味,粥鋪一定能蹄疾步穩向前發展。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口味佳、服務精、定位准的綠色吳家粥鋪大洋百貨店,每到就餐時間人滿為患,這給吳春香進軍華東餐飲市場帶來了信心和底氣。

2017年,短短幾個月內,綠色吳家粥鋪在上海青浦吾悅廣場和五角萬達廣場連開兩家直營店。目前,在蘇州、無錫、常州、昆山以及安徽蕪湖等華東城市,綠色吳家粥鋪直營店已達50家。14年裡,綠色吳家粥鋪快速成長為華東粥店“老大”。

一家店的傳奇

從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躍升

綠色吳家粥鋪是典型的家族企業。當年,這個家庭既有“遺憾”也有幸運。

“遺憾”是吳家生了三個女孩,大姐叫安梅,二姐叫安平,父母一直想要個男孩,當又生下一個女孩時,便隨口起名:吳春香。

這個家庭也有幸運,那就是母親有一雙巧手,燒得一手好菜、一鍋好湯。當地只要辦紅白喜事,都要請吳春香的母親掌勺。

“我長大了一定要成為爸爸媽媽的驕傲,給他們蓋一棟漂亮的樓房。”吳春香從一名服務員幹起,後跳槽到一家外貿公司。見過世面、有了一些積蓄的吳春香要幹大事,從哪裡做起呢?吳春香想到了母親熬的一鍋好湯。她突發奇想,煮粥用得是水,如果改用高湯,再配以淮揚小菜和點心,一定會受消費者歡迎。

在母親和姐姐的幫助下,吳春香開了第一家綠色吳家粥鋪。最初,這是一家靠親情幫襯的家庭小店。

當小店變成家族企業,其局限性也顯露無疑。由於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分歧,綠色吳家粥鋪出現分裂,三姐妹各開各的店。

但沒幾年,她們又重新聯手闖市場,這一轉變,要從一枚商標說起。14年前,綠色吳家粥鋪第一家門店開業後,吳春香悄悄申請了商標註冊保護。為此,她花了1萬多元,經歷了多年的努力。要知道,當時1萬多元可不是小數字。

拿到商標後不久,國家出臺了新規,“綠色”一詞不能出現在注冊商標中,這意味著“綠色吳家粥鋪”成為中國最後一批“綠色商標”,這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無價之寶。這讓全家人佩服吳春香的遠見和行動力。

以前在家中,往往是大姐說了算。但為更好地帶領綠色吳家粥鋪走出去,經過磋商,兩個姐姐將企業經營權放心地交給了吳春香。

吳春香沒有辜負家人的信任。吳春香深知,從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她先後赴美國學習麥當勞連鎖經營策略,學習西貝的“好吃戰略”,潛心研究海底撈的人性化服務和人才培養戰略。然後,探索綠色吳家粥鋪具有自己特色的經營管理模式。

食品衛生是餐飲企業的生存之本。在綠色吳家粥鋪中央廚房,記者看到所有人員都要經過換鞋、戴上帽子口罩、洗手消毒、風淋室四層消毒關卡,“全副武裝”才能進入工作區。在SOC操作間,每一個工人拿任何一樣工具,只需走三步。而每一種顏色的抹布,不僅用途不同,排列順序也有嚴格規定。

任何人,任何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吳春香眼中,總是“問題”和不足:中央廚房還有缺點,今後做的第二家中央廚房,地面要用特製纖維地板替代瓷磚,周邊要鋪設電網,更進一步的加強食品安全。

在綠色吳家粥鋪總部,一組照片特別吸引人。那是粥鋪店面從第一代到第四代設計圖的對比。早期,綠色吳家粥鋪店面色彩雜亂,吳春香說,我們那時很拼、很用力,想滿足所有客人的喜好,反而失去了自己。現在,店鋪只有三個色彩:原木色、白色、綠色,清晰地詮釋了綠色、生態、養生的理念。

正是看到了現代經營管理帶給綠色吳家粥鋪的發展和變化,當吳春香決定用百萬年薪聘請一名職業經理人時,所有家族成員一致通過。

與眾多路邊小店一樣,並不起眼,唯有最低6元一碗粥的定價令人咋舌。“6塊錢喝碗粥,這個老闆‘瘋’了!”隔壁的麵條店老闆嘲笑她。

綠色吳家粥鋪大虹橋店的前身,是一家咖啡店。經過吳春香的改造,溫馨浪漫、乾淨整潔:店門口是一台消毒櫃,當客人拿到碗筷時,熱乎乎的溫度讓人感到放心;服務員為客人倒茶時,杯蓋一定側翻放著……每個細節都告訴客人,6元錢,花的值!

從農村走出來,幹過服務員,跑過外貿的吳春香,雖然還不深諳市場調研,但她悄悄觀察,花1.5元去隔壁店吃幹拌面的人,一般騎的是電動車、自行車,而來綠色吳家粥鋪消費的客人,要麼是開車一族,要麼是散步來的市民。這就意味著,吳家粥鋪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市場定位:中高端消費者。

僅僅10個月,拿著美食地圖尋味而來的客人越來越多,綠色吳家粥鋪迅速開了第二家分店,接著,第三家、第四家闖開揚州餐飲市場。

伴隨著潤揚大橋通車,2006年,吳春香和她的綠色吳家粥鋪開始走出揚州。考慮到一江之隔的鎮江人消費習慣與揚州相差無幾,吳春香在鎮江繁華的大市口開了第一家揚州之外的分店。

家人、朋友不理解,揚州開了六家店,小日子過得不錯,為何要跑到外面吃苦受累?

為將配料送到鎮江門店,吳春香每天淩晨4點起床熬制高湯,早上7點準時駕車前往鎮江,晚上10點多回到揚州家中。一次,前往鎮江運送50多斤重的高湯時,由於鋼桶太重,吳春香不小心閃了腰,她一邊哭著給丈夫打電話訴說委屈,一邊繼續搬運。

“只有走過的地方,才是自己的世界;只有親身的經歷,才是你的人生。”吳春香就是這樣有“野心”。2011年8月12日,綠色吳家粥鋪進駐鎮江萬達廣場,開啟了與巨型商業綜合體戰略合作的新征程。

前進之路,避免不了要做出各種選擇。2011年6月3日,吳春香壓上自己的家當,花180萬元在南京新街口大洋百貨租下一個店鋪。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要是摔爛了,我們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面對姐姐的嚴厲告誡。吳春香堅定地說,我有能力死死抓牢這個“籃子”。

後來,在高校“充電”的吳春香,聽到了老師的這樣論述:任何企業都無法回避商業風險,但只要企業發展的高速度與美譽度相匹配,就能最大程度化解風險。當年的吳春香不懂得深奧的經濟理論,但她知道,分店開得再多,壓力再大,只要牢牢控制住每碗粥的品質,保證口味,粥鋪一定能蹄疾步穩向前發展。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口味佳、服務精、定位准的綠色吳家粥鋪大洋百貨店,每到就餐時間人滿為患,這給吳春香進軍華東餐飲市場帶來了信心和底氣。

2017年,短短幾個月內,綠色吳家粥鋪在上海青浦吾悅廣場和五角萬達廣場連開兩家直營店。目前,在蘇州、無錫、常州、昆山以及安徽蕪湖等華東城市,綠色吳家粥鋪直營店已達50家。14年裡,綠色吳家粥鋪快速成長為華東粥店“老大”。

一家店的傳奇

從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躍升

綠色吳家粥鋪是典型的家族企業。當年,這個家庭既有“遺憾”也有幸運。

“遺憾”是吳家生了三個女孩,大姐叫安梅,二姐叫安平,父母一直想要個男孩,當又生下一個女孩時,便隨口起名:吳春香。

這個家庭也有幸運,那就是母親有一雙巧手,燒得一手好菜、一鍋好湯。當地只要辦紅白喜事,都要請吳春香的母親掌勺。

“我長大了一定要成為爸爸媽媽的驕傲,給他們蓋一棟漂亮的樓房。”吳春香從一名服務員幹起,後跳槽到一家外貿公司。見過世面、有了一些積蓄的吳春香要幹大事,從哪裡做起呢?吳春香想到了母親熬的一鍋好湯。她突發奇想,煮粥用得是水,如果改用高湯,再配以淮揚小菜和點心,一定會受消費者歡迎。

在母親和姐姐的幫助下,吳春香開了第一家綠色吳家粥鋪。最初,這是一家靠親情幫襯的家庭小店。

當小店變成家族企業,其局限性也顯露無疑。由於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分歧,綠色吳家粥鋪出現分裂,三姐妹各開各的店。

但沒幾年,她們又重新聯手闖市場,這一轉變,要從一枚商標說起。14年前,綠色吳家粥鋪第一家門店開業後,吳春香悄悄申請了商標註冊保護。為此,她花了1萬多元,經歷了多年的努力。要知道,當時1萬多元可不是小數字。

拿到商標後不久,國家出臺了新規,“綠色”一詞不能出現在注冊商標中,這意味著“綠色吳家粥鋪”成為中國最後一批“綠色商標”,這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無價之寶。這讓全家人佩服吳春香的遠見和行動力。

以前在家中,往往是大姐說了算。但為更好地帶領綠色吳家粥鋪走出去,經過磋商,兩個姐姐將企業經營權放心地交給了吳春香。

吳春香沒有辜負家人的信任。吳春香深知,從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她先後赴美國學習麥當勞連鎖經營策略,學習西貝的“好吃戰略”,潛心研究海底撈的人性化服務和人才培養戰略。然後,探索綠色吳家粥鋪具有自己特色的經營管理模式。

食品衛生是餐飲企業的生存之本。在綠色吳家粥鋪中央廚房,記者看到所有人員都要經過換鞋、戴上帽子口罩、洗手消毒、風淋室四層消毒關卡,“全副武裝”才能進入工作區。在SOC操作間,每一個工人拿任何一樣工具,只需走三步。而每一種顏色的抹布,不僅用途不同,排列順序也有嚴格規定。

任何人,任何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吳春香眼中,總是“問題”和不足:中央廚房還有缺點,今後做的第二家中央廚房,地面要用特製纖維地板替代瓷磚,周邊要鋪設電網,更進一步的加強食品安全。

在綠色吳家粥鋪總部,一組照片特別吸引人。那是粥鋪店面從第一代到第四代設計圖的對比。早期,綠色吳家粥鋪店面色彩雜亂,吳春香說,我們那時很拼、很用力,想滿足所有客人的喜好,反而失去了自己。現在,店鋪只有三個色彩:原木色、白色、綠色,清晰地詮釋了綠色、生態、養生的理念。

正是看到了現代經營管理帶給綠色吳家粥鋪的發展和變化,當吳春香決定用百萬年薪聘請一名職業經理人時,所有家族成員一致通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