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個年代鎮巴佬的春節故事,很溫暖!同城遊為你講述……

歲歲年年, 又到了一年新舊交替的時候。 時代在變, 生活在變, 每個人都在變, 微信紅包、支付寶集福、旅遊過年……過年的花樣越來越多, 傳統的年味卻仿佛越來越淡。

關於即將到來的春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段記憶影像。

那時的年味, 是鮮活的

陳岩/70後

物質已經不那麼匱乏的上世紀80年代, 過年是一件頭等大事。 在我們那個南方農村裡, 從臘月開始, 家家戶戶就開始為過年做起準備。 打年糕, 做麻糍, 祭灶王爺, 洗洗刷刷, 一直忙到除夕。

正月裡, 女人們才開始坐在一塊嗑瓜子, 拉家常, 男人們就三五成桌,

聚在一起打牌。 等到大年初三戲班子來到村裡的時候, 才是過年的高潮。 臺上戲腔百轉千回, 台下老人們半眯著眼;小孩子們揣著一點油皮紙包的酥皮點心, 在人堆裡來回鑽;戲臺旁的空地上, 則是更熱鬧的撲克戰場。

那些從外面回來的年輕人, 穿著當時最時髦的尼龍綢夾克、羊絨衫、皮大衣, 兜裡鼓的, 坐在牌桌上, 兜裡癟的, 也興致高漲地圍著看。 剛置辦了彩電的家裡, 也是人聲鼎沸, 電視機正飄來李穀一的《鄉戀》:“你的身影, 你的歌聲, 永遠印在我心中……”

村子不大, 百丈高樓還未起, 卻是滿滿的鮮活年味。

除夕, 是餃子春晚, 加上整晚的麻將

張一偉/90後

上世紀90年代商品房開發初期, 我們家住進了縣城裡的板式樓。 整齊的盒子建築罩著一層窗柵欄, 架起空調機和油煙管道。 除夕這一天, 等到家家戶戶都貼上紅彤彤的春聯窗花時, 樓道的空氣中都會洋溢起過年的喜悅。

主婦們會一大清早去採購肉餡, 一定得是肥瘦四六開的上好豬肉。 家裡人多的, 要用大臉盆才能完成調餡、和麵,

然後全家一起上陣包餃子。 在接下來這頓年夜飯裡, 最讓人期待的, 當然是吃到某個餃子裡, 那枚名為“好運”的硬幣了。

除夕以及正月的每個晚上, 是被電視機統治的。 為了熱鬧, 早早地吃過晚飯後, 左鄰右舍會聚到我家看電視。 當趙忠祥的聲音響起時,

小孩子們爭著搶個好位置, 大人們早就在電視機前擺好了麻將桌。 陳佩斯和朱時茂已經成了春晚的老面孔, 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生怕錯過趙本山的小品, 毛寧的歌。 麻將聲伴著春晚的鐘聲, 組成了我們一代人的除夕印象。

團圓是不變的主題

田莉麗/80後

大學畢業後, 開始了在外漂泊的生活。 春節前夕, 買票成了最大的戰役。 那時候還沒有各種搶票軟體, 常常要天寒地凍地排幾個小時隊, 然後在春運大軍中擁擠、輾轉, 在家卻只能待上個把星期。 2008年大雪封路的時候, 我從南方往家趕, 在路上就花了三天, 那種歸心似箭的心情實在難以形容。

過年父母會把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 嘴上有噓不完的寒, 問不完的暖。 每當過著這樣短聚久別的年,

心裡總會懷著一股離愁, 只想著在家裡多待些時日, 陪陪父母打幾副牌, 搓幾圈麻將。

後來在外成家立業, 有了自己的生活, 每年帶先生、孩子去父母家過年, 變得愈發奢侈珍貴。 還好先生也是個熱衷牌桌的人, 願意整天整夜地陪老人一塊熱鬧。 父母為了留我們多住幾天, 也是變著花樣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玩的。 為了讓外孫可以用iPad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 去年他們還裝上了寬頻和WiFi。

能這樣和家人一起團圓, 度過輕寒料峭, 迎接新年生機, 對我來說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事了。

不同的時代將春節渲染上不一樣的色彩,但不管是80年代、90年代,還是21世紀,過年始終少不了“團圓”二字。

轉自:瓷都晚報

不同的時代將春節渲染上不一樣的色彩,但不管是80年代、90年代,還是21世紀,過年始終少不了“團圓”二字。

轉自:瓷都晚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