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工會如何服務高知群體?

高級知識份子被譽為社會的精英, 他們思想活躍、知識淵博, 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修養, 對工作環境與生活品質有較高的要求。 針對高知人群的特點, 工會工作必須精准對焦, 不斷創新工會服務的方式方法, 才能得到高知們的認可。 那麼, 首都高知圈裡的工會, 他們是怎樣開展各具特色的工作的?那裡的工會負責人又各自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本報記者近日深入到高知人群集中的高校、醫院與文博單位, 請他們現身說法, 解密各自的“畫風”——

北京大學工會主席孫麗:

開展精准服務 提升教工幸福感

小學下午放學早, 誰來看護孩子讓青年教職工直犯愁。 想職工所想, 急職工所急, 北京大學工會不斷探索服務教職工新模式, 依託雄厚的師資隊伍, 秉持“服務物件精准化、服務內容精准化、服務手段精准化”理念, 2013年聯合體育教研部、藝術學院等院系和教務部、科研部等職能部門, 指導青年教職工, 成立了北大教工公益社團——“雛鷹公益社”, 採取互助看護的方式破解“課後三點半”難題。 這項工作成效顯著, 並在2015年獲得北京市教育工會特色工作獎。

在校工會的指導、協調、支持下, 在各參與教工所在院系的幫助下,

“雛鷹公益社”無償為北大子弟提供各種課外實踐活動, 孩子可以根據興趣自選喜歡的內容。 參與活動的北大子弟一般為5到13周歲, 年級對應為幼稚園大班, 每月第二周的週四上午開展活動, 遇節假日或學校重大活動順延至下一周的同一時間。 活動當天, 由教代會主席、副主席及根據代表提出的議題而受邀的職能部門負責人, 還有分管相關工作的校領導來接待代表, 並當面答覆代表提出的議題;當時不能答覆的, 兩周內由有關部門書面答覆。 參加接待的代表會後填寫《意見表》, 對議題的答覆及處理結果進行評價。

從2006年至今, 校工會共組織50餘次接待日活動, 共有200余名代表參與, 代表對答覆、解決問題的滿意率達到95%以上。

此外, 校工會自2011年起推出代表意見、建議等同提案制度, 又規定了部門工會主席和二級教代會主席列席院和手(記), 還要切實轉動腦筋, 思考自身工作, 向同事取經, 為當地出謀劃策, 收穫滿滿。 其間要召開座談會, 教職工就所見所聞所想深入交流;活動結束後提交報告, 進一步總結提升。

在校工會的精心安排下, 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大大促進了青年教師發現社會新矛盾新問題的能力, 堅定了他們的理想信念, 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還增長了閱歷、拓展了視野, 豐富授課素材, 實現“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的統一”;新入職教師還可借此快速融入學校, 認識彼此、融洽關係, 一舉多得。

平谷掛甲峪和山西武鄉相繼成為學校社會實踐基地,

為學校各單位開展相關活動拓展了管道, 學校還與山西武鄉縣政府簽訂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合作意向書, 保證了活動開展的可持續性。 在為合作基地提供一定硬體支援的同時, 注重提供智力支援, 説明這些地區改變落後面貌。

2016年, 工會開拓新思路, 吸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參加暑期山西武鄉“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 教師們普遍反映受益良多。 思政部教師李景瑜表示, 教育活動讓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信念、精神, 精神受到洗禮。 思圖書館教師閆靜說, 活動安排豐富, 讓課本上的內容更加鮮活, 對於年輕一代更具有教育意義。 “作為高校教師, 應該積極為革命老區的建設獻言獻策。 ”

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該校教職工社會教育活動已經成為學校工會開展青年教師工作的重要抓手,上下半年及暑期各開展一次。並且校工會與人力資源處協商,將活動納入教職工培訓,要求新入職教職工在入職一年內必須參加一次才能結業。

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實現了教職工、工會、學校和合作基地的多贏。項目與拜師會、青教賽等活動相得益彰,凝聚了人心、彙聚了力量,受到學校黨政的肯定和青年教師的歡迎。通過“走基層、看變化、知國情”,一批教職工成長為立場堅定、業務精湛、品德高尚的人才,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後備人才。

今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會還將繼續抓牢社會教育這一抓手,引導更多教職工走進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受教育,在實踐中求真知。

□本報記者 任潔

首都師範大學工會常務副主席于麗萍:

推動職工小家建設 讓教工暖起來聚起來

近年來,首都師範大學工會不斷加強和深化職工之家建設,提升建設水準,先後獲得1個“全國模範職工小家”、8個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職工小家”稱號。教職工在這裡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心與心“聚”在一起、“暖”在一起。

首師大黨政歷來重視工會工作,形成優良傳統。2008年學校榮獲“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稱號,2011年又被評為“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優秀建設單位”。在黨政的大力支持下,根據“建家就是建學校、建家就是建院系、建家就是建教研室”理念,校工會秉持“一級建家是統領,二級建家是核心,三級建家是延伸”思路,不斷加大職工之家的建設投入,努力把職工之家建設成為職工心中共同的“家”。

從2013年起,學校工會經費實行稅務代征,數額大幅度提高,為帶動職工之家全面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5年來,校工會按照每年不低於50萬元的力度,支持基層職工小家的裝修、設備器材和體育用品購置。從沙發、桌椅、櫃子到冰箱、電視、投影儀,從乒乓球台、組合健身器、卡拉OK機到微波爐、麵包機、烤箱、咖啡機、工夫茶桌,以及各類小型體育用品一應俱全。由於空間有限,很多職工小家採取多功能設計,兼具整體廚房和小型會議室功能。

首師大共有28個基層工會。2013年以前,雖然各基層都有職工小家,但大多屋子不大,頂多放個球臺、放點桌椅等,只有3家說得過去。經過近幾年的推動和投入,目前全校50%以上二級職工小傢俱有一定規模和特色。這些職工小家有的小而精緻,有的寬敞豁亮,有的溫馨別致,還有的高端大氣。硬體不一,但都體現了服務、溫暖和凝聚職工的初心。

為了使基層單位領導重視職工之家建設,2013年底,校工會邀請各單位書記和工會主席參觀了圖書館、外院和初教院等3個具有示範意義的職工小家。看到多功能小家給職工帶來的溫暖和便利,大家觸動很大,由此邁出了基層工會積極建家的第一步。之後每隔兩年,校工會都會組織基層領導參觀新建小家,分享交流建家經驗。

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後,職工小家建設邁上快車道。工會在政策把握和經費支持上給予充分保障,解決各單位領導的後顧之憂;院系領導也努力挖掘整合內部資源,積極建設像樣的職工小家,讓全體職工受益。許多基層黨委還將黨員之家與職工之家共建,大大節省了空間資源。如今,學校職工小家建設已蔚然成風。

隨著越來越多的職工小家投入使用,一線教職工不僅可以來此鍛煉、聚餐、交流,也可以約談學生、看書、進行小型學術研討,甚至就喝杯咖啡,放鬆心情。基層工會也依託職工小家,或單獨或聯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專家論證會、青年教師沙龍、就業招聘會、插畫講座、燒制陶藝、烘焙點心、集體過生日等,優勢互補、資源分享。

2017年是小家建設的高潮年,校工會投入近70萬元,建設了體研部、管理學院、繼續教育與京疆學院、校產辦4個職工小家。同時,啟動了三級建家工作,重點建設了“輔導員之家”、“統戰之家”、高師培訓中心3個職工小家,得到學校黨政和校外党建專家的積極評價。

這些職工小家的落成,使教職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不僅“聚”暖了廣大教職工的心,更匯成了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本報記者 任潔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工會主席李倉均:

打造文化范兒“職工小家”

位於西直門白石橋的有一處明代永樂年間的寺廟——真覺寺,俗稱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圍塔而建,是一座陳列北京地區石刻文物的專題性博物館。

石刻藝術博物館,從名字上我們大概可以分析出,這裡一定收藏著很多石刻。沒錯,收藏北京地區的石刻石雕藏品2600餘件套,其中有珍貴的北朝造象、唐代墓誌、金元石雕、清代石碑名家書法刻石等,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

擔負著教育、科研、收藏任務的石刻館現共有職工3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到了一半,這之中高學歷研究員占一半。為了讓職工舒心工作,服務好這些高學歷、文化素質高的研究型人才,石刻館工會著實下了一番功夫,打造出了一個文化范兒的“職工小家”。近年來,通過不斷升級優化,石刻館在全國工會圈兒已小有名氣。該館在2015年獲得了全國“職工小家”稱號和“星級職工之家”稱號,在2016年的評比中獲得示範職工之家稱號。

從硬體上看,這個“職工小家”並不高端、豪華,而且樸實、實用。石刻館工會主席李倉均向記者介紹,前幾年,隨著館內基建大規模的改造,職工之家從無到有,由儉入豐,已經形成了由金石雅集、西序、閱覽室等組成的三處場地。健身器材、音響設備等設施也逐步完善,項目更加多元化。目前職工之家擁有了六七種型號的健身器材、檯球室、乒乓球和瑜伽室、家庭影院設備和圖書音像庫等,為職工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文體活動環境。“午休的時候,這三處場地的人氣都特別旺,職工小家的利用率非常高。”李倉均說。

光有硬體是不夠的,只有不斷豐富工會活動的內涵才能把服務裝進職工心裡。考慮到職工多為研究型、技能型文博人才,石刻館工會結合本館特有資源,籌畫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更好地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

近年來,石刻館的工會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職工之家下設活動小組:讀書社、拓片社、烘焙社,建章立制定期活動,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打月餅,柿子樹豐收之際,組織全體職工摘柿子比賽。一些體育項目也定期舉辦小型比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豐富全館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光是自己的職工活動豐富,整個北京市文物局系統,都知道石刻館工會有一個書畫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不光本館職工是會員,全系統職工都可以來參加書法、篆刻活動。李倉均介紹,為了豐富俱樂部活動內容,吸引更多會員參加,工會委員會將文創部設計人員改為俱樂部牽頭人,結合本館特色,適時開展“五福石”拓片、“石頭上作畫——會說話的石頭”、“畫年畫”“畫臉譜”“傳統風箏、燈籠製作”等活動。

“從對石刻基本不瞭解,到對其產生興趣,再到掌握篆刻基本技能,甚至成為小有名氣的書法篆刻家。”李倉均告訴記者,俱樂部從2013年成立,受到了職工的歡迎,很多職工已經愛上了這個俱樂部。現在看來,俱樂部已經產生了多贏的效果。不但職工增加了興趣愛好,通過書法、篆刻的學習,瞭解了篆刻歷史、石刻文化歷史,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蘊、文化內涵,還將石刻文化和書法篆刻藝術發揚光大,在科研功能方面也得以體現。

文化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提升了工作品質,職工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也願意把學到的文化知識、技能傳播出去,使得博物館的科研、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化。“給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會飛得更高更遠,下一步,我們也有一些想法,想利用網路、VR技術、三維立體等技術,給職工進行培訓、教授,在提升職工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向社會傳播石刻文化。”李倉均表示。

□本報記者 孫豔 文/攝

北京中醫醫院工會主席張金霞:

為醫生解憂 助推醫改

北京中醫醫院共有職工1693名,其中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的人員322名,占19%,碩士學歷及以上的469名,占28%。醫院工會組織一系列的減壓幫扶活動,旨在讓他們更好地發揮崗位作用,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從而助力醫改。

北京中醫醫院工會主席張金霞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張主席告訴記者,去年是醫改非常關鍵的一年,醫改前的門診量超過以往門診量的1/5,日門診量達到1萬多人次,針對繁重的醫療任務,醫院推出了系列減壓活動,院工會下撥人均100元的減壓費用,各分會小組充分發揮潛能,組織多種多樣的減壓活動,他們有的組織醫務人員看話劇、聽相聲、看電影,還有組織職工去學習畫油畫,有的組織職工打太極拳。

其中,值得細說的是財會分會組織職工去南鑼鼓巷學習DIY油畫技能。通過已有的圖形選擇相應的色號,按照一定的步驟,學員們兩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一張油畫作品。學員們表示,在學畫過程中,內心專注而沉靜,覺得油畫也沒那麼高深,看著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繁重的醫療任務需要醫生有健康的身體來完成,打太極拳一直是北京中醫醫院的特色傳統健身項目。2016-2017年,醫院推進全員學打太極拳,參加人數近千人。去年10月,全院有10個分會的13支代表隊參加了醫院的太極拳團體比賽,許多科室主任帶頭打太極拳,太極拳活動在醫院開展得風生水起,共有955人通過了太極拳考核。

為了更好地推動醫院工會工作的開展,醫院工會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互聯網+手機微信測評活動,1205名職工參加了工會滿意度調查,其中,滿意達99.84%,非常滿意占82.16%。

通過全年工會工作的開展,北京中醫醫院有效地將助力醫改工作和服務職工工作相結合,使服務醫院中心工作更加有力,使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黃葵

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該校教職工社會教育活動已經成為學校工會開展青年教師工作的重要抓手,上下半年及暑期各開展一次。並且校工會與人力資源處協商,將活動納入教職工培訓,要求新入職教職工在入職一年內必須參加一次才能結業。

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實現了教職工、工會、學校和合作基地的多贏。項目與拜師會、青教賽等活動相得益彰,凝聚了人心、彙聚了力量,受到學校黨政的肯定和青年教師的歡迎。通過“走基層、看變化、知國情”,一批教職工成長為立場堅定、業務精湛、品德高尚的人才,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後備人才。

今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會還將繼續抓牢社會教育這一抓手,引導更多教職工走進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受教育,在實踐中求真知。

□本報記者 任潔

首都師範大學工會常務副主席于麗萍:

推動職工小家建設 讓教工暖起來聚起來

近年來,首都師範大學工會不斷加強和深化職工之家建設,提升建設水準,先後獲得1個“全國模範職工小家”、8個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職工小家”稱號。教職工在這裡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心與心“聚”在一起、“暖”在一起。

首師大黨政歷來重視工會工作,形成優良傳統。2008年學校榮獲“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稱號,2011年又被評為“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優秀建設單位”。在黨政的大力支持下,根據“建家就是建學校、建家就是建院系、建家就是建教研室”理念,校工會秉持“一級建家是統領,二級建家是核心,三級建家是延伸”思路,不斷加大職工之家的建設投入,努力把職工之家建設成為職工心中共同的“家”。

從2013年起,學校工會經費實行稅務代征,數額大幅度提高,為帶動職工之家全面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5年來,校工會按照每年不低於50萬元的力度,支持基層職工小家的裝修、設備器材和體育用品購置。從沙發、桌椅、櫃子到冰箱、電視、投影儀,從乒乓球台、組合健身器、卡拉OK機到微波爐、麵包機、烤箱、咖啡機、工夫茶桌,以及各類小型體育用品一應俱全。由於空間有限,很多職工小家採取多功能設計,兼具整體廚房和小型會議室功能。

首師大共有28個基層工會。2013年以前,雖然各基層都有職工小家,但大多屋子不大,頂多放個球臺、放點桌椅等,只有3家說得過去。經過近幾年的推動和投入,目前全校50%以上二級職工小傢俱有一定規模和特色。這些職工小家有的小而精緻,有的寬敞豁亮,有的溫馨別致,還有的高端大氣。硬體不一,但都體現了服務、溫暖和凝聚職工的初心。

為了使基層單位領導重視職工之家建設,2013年底,校工會邀請各單位書記和工會主席參觀了圖書館、外院和初教院等3個具有示範意義的職工小家。看到多功能小家給職工帶來的溫暖和便利,大家觸動很大,由此邁出了基層工會積極建家的第一步。之後每隔兩年,校工會都會組織基層領導參觀新建小家,分享交流建家經驗。

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後,職工小家建設邁上快車道。工會在政策把握和經費支持上給予充分保障,解決各單位領導的後顧之憂;院系領導也努力挖掘整合內部資源,積極建設像樣的職工小家,讓全體職工受益。許多基層黨委還將黨員之家與職工之家共建,大大節省了空間資源。如今,學校職工小家建設已蔚然成風。

隨著越來越多的職工小家投入使用,一線教職工不僅可以來此鍛煉、聚餐、交流,也可以約談學生、看書、進行小型學術研討,甚至就喝杯咖啡,放鬆心情。基層工會也依託職工小家,或單獨或聯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專家論證會、青年教師沙龍、就業招聘會、插畫講座、燒制陶藝、烘焙點心、集體過生日等,優勢互補、資源分享。

2017年是小家建設的高潮年,校工會投入近70萬元,建設了體研部、管理學院、繼續教育與京疆學院、校產辦4個職工小家。同時,啟動了三級建家工作,重點建設了“輔導員之家”、“統戰之家”、高師培訓中心3個職工小家,得到學校黨政和校外党建專家的積極評價。

這些職工小家的落成,使教職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不僅“聚”暖了廣大教職工的心,更匯成了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本報記者 任潔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工會主席李倉均:

打造文化范兒“職工小家”

位於西直門白石橋的有一處明代永樂年間的寺廟——真覺寺,俗稱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圍塔而建,是一座陳列北京地區石刻文物的專題性博物館。

石刻藝術博物館,從名字上我們大概可以分析出,這裡一定收藏著很多石刻。沒錯,收藏北京地區的石刻石雕藏品2600餘件套,其中有珍貴的北朝造象、唐代墓誌、金元石雕、清代石碑名家書法刻石等,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

擔負著教育、科研、收藏任務的石刻館現共有職工3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到了一半,這之中高學歷研究員占一半。為了讓職工舒心工作,服務好這些高學歷、文化素質高的研究型人才,石刻館工會著實下了一番功夫,打造出了一個文化范兒的“職工小家”。近年來,通過不斷升級優化,石刻館在全國工會圈兒已小有名氣。該館在2015年獲得了全國“職工小家”稱號和“星級職工之家”稱號,在2016年的評比中獲得示範職工之家稱號。

從硬體上看,這個“職工小家”並不高端、豪華,而且樸實、實用。石刻館工會主席李倉均向記者介紹,前幾年,隨著館內基建大規模的改造,職工之家從無到有,由儉入豐,已經形成了由金石雅集、西序、閱覽室等組成的三處場地。健身器材、音響設備等設施也逐步完善,項目更加多元化。目前職工之家擁有了六七種型號的健身器材、檯球室、乒乓球和瑜伽室、家庭影院設備和圖書音像庫等,為職工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文體活動環境。“午休的時候,這三處場地的人氣都特別旺,職工小家的利用率非常高。”李倉均說。

光有硬體是不夠的,只有不斷豐富工會活動的內涵才能把服務裝進職工心裡。考慮到職工多為研究型、技能型文博人才,石刻館工會結合本館特有資源,籌畫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更好地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

近年來,石刻館的工會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職工之家下設活動小組:讀書社、拓片社、烘焙社,建章立制定期活動,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打月餅,柿子樹豐收之際,組織全體職工摘柿子比賽。一些體育項目也定期舉辦小型比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豐富全館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光是自己的職工活動豐富,整個北京市文物局系統,都知道石刻館工會有一個書畫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不光本館職工是會員,全系統職工都可以來參加書法、篆刻活動。李倉均介紹,為了豐富俱樂部活動內容,吸引更多會員參加,工會委員會將文創部設計人員改為俱樂部牽頭人,結合本館特色,適時開展“五福石”拓片、“石頭上作畫——會說話的石頭”、“畫年畫”“畫臉譜”“傳統風箏、燈籠製作”等活動。

“從對石刻基本不瞭解,到對其產生興趣,再到掌握篆刻基本技能,甚至成為小有名氣的書法篆刻家。”李倉均告訴記者,俱樂部從2013年成立,受到了職工的歡迎,很多職工已經愛上了這個俱樂部。現在看來,俱樂部已經產生了多贏的效果。不但職工增加了興趣愛好,通過書法、篆刻的學習,瞭解了篆刻歷史、石刻文化歷史,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蘊、文化內涵,還將石刻文化和書法篆刻藝術發揚光大,在科研功能方面也得以體現。

文化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提升了工作品質,職工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也願意把學到的文化知識、技能傳播出去,使得博物館的科研、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化。“給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會飛得更高更遠,下一步,我們也有一些想法,想利用網路、VR技術、三維立體等技術,給職工進行培訓、教授,在提升職工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向社會傳播石刻文化。”李倉均表示。

□本報記者 孫豔 文/攝

北京中醫醫院工會主席張金霞:

為醫生解憂 助推醫改

北京中醫醫院共有職工1693名,其中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的人員322名,占19%,碩士學歷及以上的469名,占28%。醫院工會組織一系列的減壓幫扶活動,旨在讓他們更好地發揮崗位作用,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從而助力醫改。

北京中醫醫院工會主席張金霞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張主席告訴記者,去年是醫改非常關鍵的一年,醫改前的門診量超過以往門診量的1/5,日門診量達到1萬多人次,針對繁重的醫療任務,醫院推出了系列減壓活動,院工會下撥人均100元的減壓費用,各分會小組充分發揮潛能,組織多種多樣的減壓活動,他們有的組織醫務人員看話劇、聽相聲、看電影,還有組織職工去學習畫油畫,有的組織職工打太極拳。

其中,值得細說的是財會分會組織職工去南鑼鼓巷學習DIY油畫技能。通過已有的圖形選擇相應的色號,按照一定的步驟,學員們兩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一張油畫作品。學員們表示,在學畫過程中,內心專注而沉靜,覺得油畫也沒那麼高深,看著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繁重的醫療任務需要醫生有健康的身體來完成,打太極拳一直是北京中醫醫院的特色傳統健身項目。2016-2017年,醫院推進全員學打太極拳,參加人數近千人。去年10月,全院有10個分會的13支代表隊參加了醫院的太極拳團體比賽,許多科室主任帶頭打太極拳,太極拳活動在醫院開展得風生水起,共有955人通過了太極拳考核。

為了更好地推動醫院工會工作的開展,醫院工會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互聯網+手機微信測評活動,1205名職工參加了工會滿意度調查,其中,滿意達99.84%,非常滿意占82.16%。

通過全年工會工作的開展,北京中醫醫院有效地將助力醫改工作和服務職工工作相結合,使服務醫院中心工作更加有力,使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黃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